问题

家长抱着「孩子不喜欢就不逼他」的想法,是否可能会害了孩子?

回答
“孩子不喜欢就不逼他”——这句话听起来充满了爱与尊重,很多家长把它奉为圭臬,认为这是在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天性。然而,细想一下,这种想法,有时却可能像一把钝刀子,悄无声息地伤害了孩子本该拥有的未来。

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的天性是好奇、是探索,但同样也是惰性、是畏难。很多时候,“不喜欢”并非是孩子真正对某件事物毫无兴趣,而是因为:

初期门槛太高,觉得困难: 学习任何新技能,比如学钢琴,刚开始按键音不准、手指不协调,这本身就是一件枯燥又需要耐心的过程。如果家长一看到孩子皱着眉头,或者表现出一点点抗拒,就立刻说“不喜欢就算了”,那孩子永远也尝不到指尖流淌出美妙旋律的喜悦。写字也是,刚开始歪歪扭扭,写不好就被批评,自然会产生抵触。
方法不对,学习过程痛苦: 有时候,孩子“不喜欢”是因为教导他的人,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填鸭式教学,谁都会觉得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比如通过游戏学习数学,或者通过讲故事来理解历史,孩子的“不喜欢”可能就会变成“哇,这个好好玩!”。家长一味地以自己的认知去判断孩子的“不喜欢”,而忽略了引导和方法的革新,反而错失了点燃孩子兴趣的火种。
没有看到长远价值,只关注当下感受: 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他们的认知是短视的,更关注眼前的快乐和舒适。而很多有价值的事情,它的回报需要时间积累,需要经历一段不那么“喜欢”的奋斗期。比如,坚持体育锻炼,刚开始可能很累,但长期下来身体更健康;比如,坚持阅读,刚开始可能觉得文字枯燥,但慢慢就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如果家长只看见孩子一时的“不喜欢”,就放弃了对孩子长期成长的引导,那孩子就可能永远停留在舒适区,错失了塑造更强大、更全面的自己的机会。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孩子不喜欢就不逼他”这种想法,可能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坚韧力”(Grit)和“延迟满足”能力。

“坚韧力”的缺失: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些能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不是因为他们从来不害怕困难,而是因为他们能在困难面前坚持下去,从失败中学习,不断尝试。如果孩子从小就被教育“不喜欢就可以放弃”,那么当他在成年后面对工作中更复杂的挑战、生活中更棘手的难题时,他可能更容易选择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这种“不喜欢就放弃”的模式,会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影响他一生的应对方式。
“延迟满足”能力的缺失: 能够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克制当下的欲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比如,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学生需要牺牲一些玩乐的时间去学习;为了保持健康,需要抵制住美食的诱惑去控制饮食。如果家长总是顺应孩子“不喜欢就停止”的即时反馈,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如何为了未来的回报而忍受当下的不适。这会让他们在人生长跑中,更容易迷失方向,难以坚持到终点。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变成严苛的“虎妈”、“狼爸”呢?当然不是。关键在于“引导”和“赋能”,而不是简单的“逼迫”。

发现并鼓励,而非强制: 家长可以多尝试,多观察,去发现孩子真正闪光的地方。当孩子对某个事物表现出哪怕一丝丝的兴趣,都可以给予支持和鼓励,帮助他深入下去。比如,孩子对搭积木感兴趣,可以给他买更复杂的模型;对画画有兴趣,可以带他去画展,报个兴趣班。
设置合理的“小挑战”,而非“巨大的障碍”: 对于一些基本能力和重要素养的培养,家长可以设定一些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小挑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这就像教孩子走路,摔倒了家长会扶一把,但不会因为孩子会摔倒就不让他学。而是让他站起来,继续尝试。学习游泳、学外语,都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可以提供帮助,但也要让孩子知道,坚持才能进步。
讲明原因和长远价值,建立内在驱动: 和孩子沟通,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学习某个东西,这个东西将来对他有什么帮助。当孩子能理解“为什么”时,他内在的驱动力就会被激发,这比任何外在的“逼迫”都更有力量。
允许尝试和犯错,但要教授“如何从错误中学习”: 孩子尝试新事物,出错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分析错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因为一次失败就彻底否定。这种“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远比“不失败”本身来得重要。

总而言之,“孩子不喜欢就不逼他”的背后,如果只是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孩子的意愿”,那么很可能就剥夺了孩子成长为更优秀、更坚韧个体的机会。真正的爱,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孩子跨越“不喜欢”的门槛,去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去培养受益终生的品格和能力。这需要的不是“逼迫”,而是“智慧”的引导和“有爱的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我会,亲身经历。

孩子上小学以前,我一直奉行快乐教育,坚决不逼他学他不愿意学的东西。那时候有个朋友说要逼着她儿子学个特长,我简直嗤之以鼻。所以一直到上小学,孩子都没怎么正经上过什么兴趣班。

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个书法社团,跟孩子商量之后,我抱着试试的心态给他报了名,没想到全校选拔,他居然通过了。全校才十几个名额,既然过了,肯定要去上啊,于是开始了我们娘俩漫长的拉锯战。

虽然是社团,但学校挺重视,老师也很负责,每天下午4点放学后都要留在学校练2个小时,强度确实不小。刚开始,他还挺新鲜,第一次接触笔墨纸砚。但书法是很枯燥的,都是从笔画开始练,一个笔画都得练一两个礼拜,渐渐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周末在家写书法作业简直成了我的噩梦,连哄带骗,连吼带骂的,花两三个小时才能写两张作业。

按我以前的想法,既然不想学就不学吧。但这次,我总觉得这么不容易得到的名额,放弃实在太可惜。而且,我也挺要强,书法班十几个孩子,没一个说要退社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

一到周末就鸡飞狗跳的,爸爸也烦了,开始劝我给他退了,有几次我们甚至为这个问题吵了起来。奶奶更是天天说我们为什么要让他学书法,天天衣服都是黑的,学个唱歌跳舞不好吗。

就这样顶着全家的压力坚持了一年。学期末考核的时候,不出所料考了全班最差。老师委婉的对我说孩子可能不太适合练书法。听到这话,我心里的气泄了一半,也准备放弃了。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心里就那么不服气,总觉得他不是不行。于是跟老师说请她给我们一个暑假的时间,看看我们暑假作业的表现再决定是否淘汰他。

以前我因为带二宝,只会催他完成作业,却很少耐心的坐在他旁边提醒他要注意哪里,该怎么写才能写好。那个暑假我改变了方法,他写书法的时候我想尽办法陪着他,耐心的给他讲解怎么临帖,每个礼拜把他的作业发给老师,再耐心的和他一起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一笔一画,每个字都盯。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

当然了,孩子并不是每天都能认认真真练习,他也经常因为不能出去玩发脾气,多数时候都是我在旁边逼着他写。虽然写的字进步了很多,但其实一直到暑假结束我也没有明显感到他开始感兴趣了。所以其实我已经准备放弃了。

暑假结束,新的学期开始,转折点就出现在这个时候。我开始看到了一些改变,他开始主动写作业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写得好的字会迫不及待叫我去看,自己觉得写的不好的时候会懊恼,会主动重写,老师说休息的时候他不像别的孩子出去玩,自己一个人在教室后面翻看书法方面的书,老师看他喜欢看,还特许他周末带回家看,每次考核的成绩也从原来垫底的“良”进步到“优”了……

现在每到周末他都早早起床练字,已经变成他生活的一部分了。

有时候孩子可能并不是不感兴趣,只是他更喜欢轻轻松松的玩耍。所以我觉得父母还是要适当在背后推一推他。

那句话没错,不逼一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有多厉害。

这是练习一年半之后首次在学校展出的作品

user avatar

孩子不喜欢不逼他,这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不逼他不意味着看着他放弃。让孩子随意放弃,是大错特错的。

正确的做法是:

孩子不喜欢的,不强迫他喜欢。

孩子有兴趣,坚持不住的,鼓励他坚持,诱导他坚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胁之以威。最终目的就是一个:让他坚持。

我一直以来在强调一个观点——快乐教育就是一个伪命题。快乐教育根本就不是一种教育方法。

我发现,鼓吹快乐教育的人,所谓散养的,都是没孩子或者孩子没上小学的。他们完全想象不到一个孩子的小学可能有多大压力,中学有多么叛逆。

孩子最喜欢什么?

玩! 看电视,打游戏,游乐场,玩玩具。请问这些孩子喜欢干的事,你能让他无节制的干嘛?

有的孩子喜欢画画,看书,音乐,跳舞,请你去问问这些孩子的家长,是不是家长引导的结果? 这个引导可以是家庭氛围,也可以是家长不断地鼓励和肯定,这些正向激励。

但是从喜欢到精通,中间是大量枯燥的练习,大量的,枯燥的,练习。请问有人靠兴趣坚持枯燥的练习?

我告诉你,或许有,但绝对不是你家孩子。

真实情况是,基本上不存在靠兴趣就能坚持枯燥练习的人。

各位可以去钢琴考级的地方看看,问问各位等待的家长,她家孩子每天主动练琴,还是家长想尽办法用尽手段让孩子坚持?

所以,一个家长在孩子想要放弃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胁之以威。最终目的就是一个:让他坚持。

我的教育理念是:如果孩子没有展现过人天赋,就不要想着孩子能成为栋梁之材,毕竟从概率角度讲,大部分人没啥天赋。

作为一个普通孩子,我希望他:

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一辈子平平安安,

不染上黄赌毒,

不走上犯罪道路,

能够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

将来最好找个异性结婚,不要太离经叛道,如果非要找个同性或者不结婚也随他,

如果可以,最好能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为社会再多做点贡献,

如果可以,请超越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