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菲特在成为股神之后犯过哪些重大错误?

回答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投资生涯充满了传奇和成功。然而,即使是像他这样伟大的投资者,也并非完美无瑕,他也犯过一些重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是他投资生涯中的“污点”,更是宝贵的学习经验,为后来的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以下是巴菲特在成为“股神”之后犯过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错误,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错失互联网浪潮(“科技盲”的代价)

这是巴菲特最常被提及的一个重大失误,虽然严格来说是在他非常成功之后,但其影响持续到了他成为公认的“股神”阶段。

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达到顶峰。以亚马逊(Amazon)、谷歌(Google)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股价飞涨,市值不断创新高。
巴菲特的态度: 巴菲特以其价值投资理念闻名,他偏爱那些有实物资产、可理解的商业模式和长期稳定增长的公司。他公开表示不理解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认为它们没有“护城河”,商业模式难以预测,并且估值过高。他认为它们属于“高科技”,而他更喜欢“低科技”。
结果:
错过巨额回报: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许多互联网公司股价崩盘,但那些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长期竞争力的公司,如亚马逊和谷歌,最终成为了市值数万亿美元的巨头,为早期投资者带来了惊人的回报。巴菲特错过了这些巨大的增长机会,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在那段时期相对而言增长缓慢。
长期投资的修正: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菲特逐渐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并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他后来投资了苹果(Apple),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相较于他在其他行业的投资,他对早期互联网巨头的错失仍然被视为一个巨大的遗憾。
深层原因与教训:
“我不懂,我不投”的局限性: 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只投资自己理解的公司。然而,当一个行业正在颠覆性地改变世界时,如果对新趋势的理解不足,可能会错失巨大的机遇。
过于依赖“护城河”的传统定义: 传统的护城河可能包括品牌、专利、规模经济等有形或易于理解的优势。但互联网时代的护城河可能体现在网络效应、数据优势、平台生态等更抽象的形式,巴菲特在早期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承认错误并调整: 尽管错失了互联网浪潮,但巴菲特并没有固步自封。他后来通过投资苹果等公司,展现了他学习和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能力。这本身也证明了他伟大之处——能够承认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2. 投资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BNSF)的初期犹豫和高价

尽管BNSF最终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最赚钱的投资之一,但其收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包含了一些巴菲特事后看来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背景: 巴菲特多年来对铁路行业持谨慎态度,认为其资本密集且受到政府监管。然而,随着美国物流格局的变化以及铁路运输的优势逐渐显现,他对铁路行业产生了兴趣。
收购过程: 200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以440亿美元的价格全资收购了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BNSF)。这是伯克希尔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
巴菲特的失误点:
初期的犹豫和机会成本: 在做出全面收购BNSF的决定之前,巴菲特和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在2006年就增持了BNSF的股份,使伯克希尔成为其最大股东。但他们对是否全面收购存在犹豫。这种犹豫让他们错过了在公司股价较低时进行收购的机会。当他们最终决定全面收购时,BNSF的股价已经有所上涨。
支付的溢价: 虽然收购最终被证明是成功的,但巴菲特自己也承认,在做出收购决定时,他可能支付了一个相当高的价格。他在2010年的股东信中提到,他高估了BNSF的未来盈利能力,尤其是在考虑了税收和资本支出后。
结果与教训:
巨大的成功: 尽管存在初期的犹豫和支付的溢价,BNSF后来成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绝对利润引擎,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现金流和可观的收益。
认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这笔投资让巴菲特深刻认识到美国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以及像BNSF这样占据垄断地位的铁路公司所拥有的强大经济“护城河”。
“耐心”与“果断”的平衡: 这个案例也提醒投资者,在价值投资中,耐心等待好时机固然重要,但当机会真正出现并且经过充分研究后,也需要果断出手,避免因为过度的犹豫而错失良机或付出更高的代价。

3. 投资 Dexter Shoe Company:一次昂贵的学习

这是巴菲特早期(虽然在他成为“股神”后不久就已被公认为一个错误)一次非常著名的投资失误,让他付出了10亿多美元的代价。

背景: 1993年,巴菲特斥资4.33亿美元现金和价值4.5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总计约8.8亿美元,收购了知名制鞋公司 Dexter Shoe Company。当时,Dexter 在美国市场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良好的分销渠道。
巴菲特的错误判断:
低估了国际竞争: 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承认,他们当时没有充分认识到来自低成本国家(特别是亚洲)的鞋类制造的竞争压力。他们低估了 Dexter 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脆弱性。
对管理层的过度信任: 他们对 Dexter 的管理层给予了高度信任,但并没有像他们在其他成功的收购那样,深入了解公司在生产成本、技术创新和市场应对方面的具体情况。
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当 Dexter 开始面临日益激烈的价格竞争时,公司管理层未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导致利润下滑,库存积压。巴菲特和芒格在发现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
结果:
巨大的亏损: 在收购后的几年内,Dexter 的业务急剧下滑,最终导致巴菲特在2007年以几乎零价值的价格将其关闭或剥离。整个投资以约10亿美元的巨大损失告终。
“最糟糕的交易”: 巴菲特本人后来将这笔交易称为他职业生涯中“最糟糕的交易”之一,并从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
深层原因与教训:
“不懂”的陷阱: 尽管巴菲特以理解力著称,但在 Dexter 案件中,他可能对制鞋行业的特定运营成本和全球供应链动态理解不够深入。
“我熟悉”不等于“我可以管理”: 巴菲特可能认为自己对一家消费品公司会比较熟悉,但忽视了不同行业在成本结构、生产流程和竞争环境上的巨大差异。
深入尽职调查的重要性: 这个案例强调了在进行重大收购时,进行彻底、深入的尽职调查是多么重要,即使是投资自己认为熟悉的行业。了解公司的真实成本结构、竞争优势以及潜在的风险至关重要。
芒格的批评与修正: 芒格对这笔交易的批评尤其尖锐,他认为巴菲特在这种类型的交易中过于自信。这表明,即使在成功的团队中,也需要不同视角来审视投资决策。

4. 早期对消费品品牌的轻视和错过可口可乐的早期投资(一个反向的例子,但可以看作是机会成本)

虽然可口可乐(CocaCola)是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之一,但他本人承认,在早期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后来那样重视消费品品牌的价值。

背景: 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这笔投资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早期思路的局限性: 在可口可乐成为他核心持仓之前,他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具有可理解的资产、低估的价值公司,或者一些周期性行业中的佼佼者。他可能在早期没有像后来那样深刻理解“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的强大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
可以视为错误(从机会成本角度): 如果他在更早的时候,例如在可口可乐上市初期或者80年代初期就对其品牌价值和全球扩张潜力有更深刻的认识,他或许能以更低的成本买入更多的股份,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教训:
品牌价值的演进: 随着时代发展,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情感连接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品牌普适性,其价值被越来越凸显。
持续学习和重新评估: 即使是巴菲特,对某些投资类别的看法也会随着时间和经验而变化。持续学习和重新评估不同行业和资产类别的重要性,是保持投资成功的关键。

总结巴菲特的重大错误所带来的宝贵教训:

理解的边界: 投资自己理解的公司是基本原则,但当创新和变革发生时,对“理解”的定义需要扩展,否则可能错失趋势。
学习的适应性: 即使是伟大的投资者,也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商业模式。科技的发展、全球化、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都在不断重塑商业世界。
尽职调查的深度: 无论对行业熟悉程度如何,详尽的尽职调查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收购。不能仅仅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对管理层的信任。
风险评估的全面性: 风险不仅仅是财务风险,还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甚至政治和宏观经济风险。全面的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情绪控制与纪律: 尽管巴菲特以冷静著称,但在巨大的市场波动和诱人的机会面前,保持绝对的客观和纪律仍然是挑战。
承认错误并改正: 最重要的一点是,巴菲特能够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并在随后的决策中加以纠正。他的诚实和自我批评,也正是他伟大之处的一部分。

巴菲特的错误,正是普通投资者最宝贵的学习资源。它们提醒我们,投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即使是最成功的投资者,也需要保持谦逊和不断进步的心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巴菲特第一次投资“失败”,就是投伯克希尔哈撒韦。

最初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个纺织企业,销售额和利润率不断下降,但根据计算,股市估值低于公司净资产,所以巴菲特把它买了,但这也挽救不了公司未来破产的命运——因为纺织业面临其他国家的残酷竞争。

这类购买低价格垃圾股的投资,被形象的比喻为“拾烟蒂”。

类似于一团废纸没人要,但捡破烂的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倒卖价值。

巴菲特早期投资都是这种,直到投资美国运通、华盛顿邮报成功,并遇见查理·芒格,期间他的投资理念才慢慢转变的。

巴菲特长期用“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公司名,是不是蛮有意思。

人生中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才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

前几天看到有人嘲笑国内某知名私募也有大量投资失败的案例,并一一列举。

可谁投资没有失败过呢?

其实从明星经纪人这类投资案例中,学会他们如何风控、止损、复盘,才是正确的思路。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我终于要吐槽你们这些价值投资者们的神啦!快来拍砖我吧!我要盖房!!

(其实我认为中国人喜欢“封神”,这是一种捧杀。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不犯错误,大师也不例外。甚至有些投资大师所犯的错误,放在你我身上都足够穷三代的了。但是大师们直到今天也没选择跳帝国大厦或者世贸中心,一半原因是因为世贸中心已经塌了,另一半原因则是他们少数没有犯错的交易,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和机会。)

==============================

先说巴菲特老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被称为“股神”的?

巴菲特开始被街头巷尾的投资界外行们谈论,是从1986年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前10名开始的。从那时起,巴菲特的资产以稳健且迅速的增长速度,长期在前十中占有一席。在过去的40年里,他投资组合的CAGR已经达到了20%。

如果说“股神”的名分,是来自于他资产进入富豪排行前十的话,那么他“股神”的实绩,则是这20%的CAGR。

那么,在这40年中平均每年以20%水平递增的投资组合里,巴菲特究竟犯过那些错误?

------------------------------------------------------------

Investopedia上有一篇写的很详细的《Buffett's Biggest Mistakes》( investopedia.com/financ ),成文于2010年。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文章提到的各种代表性的例子:


1. 对市场反应的错误预期:ConocoPhillips (NYSE: COP) 康菲石油

巴菲特从2006年开始购入康菲石油,当时是原油价格攀上70美元平台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而巴菲特也同样认为,世界经济的迅速加温,是可以拉动原油价格继续攀高的,于是他对于康菲石油的增持直到2008年年初仍在继续。

原油价格:2008年9月底达到了此前的峰值。而目前的最高峰值出现在2011年4月份。

而巴菲特对康菲的持有价,最初仅为65美元左右,到2008年年初的增持成本一度达到了90美元上方。

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巴菲特对于COP的持有成本是72.68。他对COP增持的原因很简单:

1. 原油价格是COP的“价值所在”,原油不跌,石油公司的股价永远不贵;

2. 07年次贷危机已经爆发,而随即出现的经济减速必将促使政府出台宽松政策,进一步推高油价。

但是事与愿违。股票市场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大于现货市场,在原油创出新高之前,市场已经对石油公司显露出了撤退意愿 ------ 完全正常,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超绝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速放缓,而是一些行业的崩盘。而这些早期崩盘的征兆,使市场由一个非理性快速转向另一个非理性:巨额抛压使得康菲石油公司的股价,在原油如期创出新高后,迅速跌到了50美元以下,远远超过了原油价格的跌幅。

巴菲特对此的评语是:“对投资来说,悲观是你的朋友,兴奋则是你的敌人。”

但我认为,如果巴菲特早期对于COP的投资来自于对原油价格的过度乐观的话,那么他在07年之后的增持和持有则完全来自于他对于恶化局势的过于中性化判断,完全忽视了非理性市场下投资者的高度敏感。

2. 被陌生行业的高增长所吸引:US AIRWAYS (NYSE: LCC)

US AIRWAYS 全美航,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公司。这家公司曾是美国东北地区最大,全世界排名第6的大型航空公司。然而在70年代中后期,因为业务的迅速扩张并且缺乏有效的管理整合,这家公司得到了诸如USeless Air之类的外号。

进入80年代,这家公司开始进行品牌重新定位,首先调整的就是飞机供货商。在他们与麦道商讨DC-9的升级计划未果后,这家公司一手催生了波音737的诞生,并且成为了737-300的首批用户。

737的诞生对于航空运营业的刺激是不可忽视的,它强大的续航能力以及多达150的座位数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营效益进一步得到了提升。737系列的出现直接刺激了麦道公司进行了MD-11的开发,以及加大与军方的合作。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官方项目被大批关闭,加上MD-11项目不尽如人意的表现,麦道公司就此走上了不归路,直至1997年被波音并购。

话归正题,737系列是波音公司在1980年代投放的"Killer App",它不光改变了商用机行业,也促使航空公司纷纷加入了订购737系列的行列。而我们故事的中,US Air作为第一个737的商用企业,自然占有了先机。

80年代初期,石油危机的影响渐渐衰退,航空公司的利润率开始回升。而US Air在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现金储备,于是在80年代中后期,它开始了积极的并购扩张。它先后并购了位于圣地亚哥和北卡的两家地区航空公司,业务向中西部扩展。随着并购业务的增长,这家公司也开始寻求融资渠道。而巴菲特也就是在此时,开始关注这家US Air。

1989年,US Air给巴菲特提供的机会是优先股权:3.58亿美元的投资机会。对于一个在蒸蒸日上的行业里,过去10年时间业绩迅速增长,利润率不断上升,明显处于行业龙头的公司来说,这简直是一个你无法说“不”的绝好机会。况且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说,买一两家航空公司简直是顺理成章。

可是,在这笔交易刚刚开始的时期,巴菲特就对这笔投资颇有微词。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这家公司将几乎全部利润都用在并购和购买新飞机上,而对于股东的分红则是小气到几乎没有。对于重资产的行业来说,这显然很正常:业务的扩展要么通过并购其他公司资产,要么通过购置新资产来开展,这与眼下的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传媒行业都没有明显区别 ---- 前两者是有形资产购置模式,后者是无形资产并购模式。

然而,没有分红的公司就是烂公司,这在当时的美国市场是不变的真理,巴菲特更是坚守这一原则。于是对于没有分红这件事,他当时的评语是“航空公司根本就TMD不挣钱”。进入90年代,在海湾战争爆发之后,油价再一次急速上升,迅速回到了80年代中期水平。而此前迅速扩张的航空公司们,显然是被套上了一层枷锁,股价开始明显的滑坡。于是交易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熟知的,1995年,巴菲特的这笔投资亏掉了75%。

对于航空业,当时的巴菲特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咒骂:“如果那时有个资本主义者在场的话,他真应该宰了威尔伯·莱特。这会是人类的一小步,却是资本主义的一大步。”

(“If there had been a capitalist down there, the guy would have shot down Wilbur,” Buffett said. “One small step for mankind, and one huge step for capitalism.”)


尽管巴菲特在1998年又买了一家私人飞行公司NetJets,但是似乎这次他是作为一名乘客,而不是投资者来看待这笔开销的。

3. 过高估计了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Dexter Shoes

Dexter Shoes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你已经找不到太多的描述了,因为巴菲特亲手剁了这家公司。

这家公司是由犹太人Harold Alfond创立,最初是几家鞋商的代工厂,但进入60年代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缤纷而又混乱的年代,老犹太人也开始琢磨着创造自己的品牌,于是Dexter品牌就此创立。

不去看看wikipedia的话,我也不会知道,原来Harold Alfond竟然是“工厂折扣店”,“工厂原单”等等模式的发明人:他在将产品线铺入全国各大城市后,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声誉,于是在80年代便开始开办Factory Outlets。通过开办工厂店,不仅可以将工厂中的B级品拿出来出售,还可以及时清掉库存,并且占领低端市场。看似一举三得的主意确实给Dexter带来了近10年的迅速增长。90年代时,他的工厂折扣店已经遍布全国80销售网点。而此时,巴菲特这倒霉的老头儿又一次适时地出现了。

1993年,巴菲特用换股的形式,用价值4.33亿美元的伯克希尔A类股买下了Dexter Shoes。用巴菲特自己的话说,这家公司有“持久的竞争优势 (dur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这一竞争优势似乎很符合巴菲特的偏好:可口可乐,DQ冰淇淋,Cort Furniture Rental等等,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而且在人类灭绝之前绝对不会衰退的行业。

然而好景不长,Dexter的成本优势很快被竞争者所超越,价低质优的产品在短短几年之内大举占领美国的零售市场。(我会随便说这是来自某个东方大国的廉价轻工业产品倾销的影响么?)

看好那个 东方大国的罗杰斯肯定在一边吃吃地偷笑,但是巴菲特显然笑不出来:当年4.33亿美元血本无归,直接造成了35亿美元的亏损。而如果这些股票还留在伯克希尔账上的话,这些股票的价值在2008年已经达到了2200亿。

对于这些日常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来说,如果产品性能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的话,其所谓的“品牌价值”是可以轻易地被低成本所击败的。无论是拖鞋、衣帽,还是电视、手机,或是汽车、糖炒栗子,我们能够看到这些企业在品牌塑造上做下的功夫,几乎都集中于功能性、特殊性,甚至是“彰显使用者的气度不凡”,目的就在于防止消费者发现其背后的实际使用价值。

------------------------来来来,我们继续----------------------

上面说的是巴菲特投资史上实实在在的巨亏,而且都是对于行业或产品本身的错误预判导致的。但对于一个从事了60多年投资业(1951年开始)的老投资家来说,巴菲特明白每个投资人的致命弱点都在于:对不理解的行业过于乐观。对于投资机会,乐观和悲观代表了激进和保守的两种风格。很多人说巴菲特的巨大失误在于错失了IT业的腾飞,然而我认为这根本不算错误,而是由他的投资风格所决定的必然取舍。

如果说保持悲观会让你丧失好的投资标的的话,那么乐观可是会把你几年来的利润灰飞烟灭掉。而如果你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同情心、好感、认同感等等一切感情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你头上飞来的炸弹。

巴菲特的一大嗜好是购买“日常用品”:可口可乐,冰淇淋,家具,超市...而按照这种逻辑,为什么不买更日常更必需的水电气呢?

对啊,为什么不呢?巴菲特恐怕也自言自语过。在2006年买入康菲石油之后,他顺藤摸瓜找到了Texas Utility (TXU) 。很多评论文章说“因为天然气价格下降而使这家天然气开发公司的盈利受损”,但这显然是胡说八道。所以下面我们来好好讲讲这个充满了“乐观和感情”故事。

TXU最初是一家以供电和采掘天然气为主业的地区垄断性企业,在1996年与其母公司“孤星天然气”合并后,垄断了德克萨斯全州的供电供气。然而,在2002年,德州宣布放开供电行业管制,并市场化电价后,各大发电集团纷纷进入德州。竞争初期,TXU认为迅速占领供电市场的策略才是正确的,因此他们出售了旗下的天然气田以及海外资产,而将业务重点转向输配电系统的铺设。

但前垄断企业的竞争优势迅速被打破,TXU的市场日益萎缩,尽管在2004年度扭亏为盈,但马上又进入了低迷的衰退阶段。2007年,由KKR,TPG和高盛PE牵头,对TXU进行了一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LBO,交易总价450亿美元。这笔交易最终在2007年10月达成,原来的TXU被改组成为Energy Future Holdings (EFH)。TXU的发电和输电业务都被分拆给EFH其他的两个控股公司,自己仅剩售电业务。而当新公司在偿付这笔LBO的过桥贷款时,遇到了资金缺口。不得已,新公司以TXU的名义发行了39亿美元的垃圾债。

我们把自己放在2007年年底时的巴菲特的角色上来想一想 ( to put yourself in Buffett's shoes):KKR!TPG!高盛!

史上最大LBO!

几乎所有美国大投行都参与其中!

(真正参加LBO的有:花旗,瑞信,JP摩根,高盛,以及黎曼兄弟)

次贷危机前期的一剂强心针!

而且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神马的都跟发电没关系!

资产完全保障,产品不可替代,股东令人钦佩,市场占有不低,行业必不可少!

TXU是伯克希尔的老朋友!(见本段最后部分的补充)

这种资产还会发垃圾债?

简直是垃圾中的黄金!烂泥之中的钻石!党员中的焦裕禄!!

(交易细节参考: money.cnn.com/2007/12/0

所以巴菲特毫不犹豫,一口气把39亿垃圾债吃掉了一半,抛进了21亿现金。其中有11亿是用于购买传统债券,收益率10.25%;另外10亿用于购买PIK债(实物付息债,出售者可以用债券来支付利息),收益率11.8%。

10.25%,11.8%,对于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债券来说,这简直是如同做梦一般的好机会。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机:由于天然气-电力的市场联动机制,德州的电价会随其能源价格的波动而同步波动。而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中心(EIA.gov)的数据:

天然气价格在进入08年之后几近腰斩,而随之带来的就是电力零售价格的整体下调。TXU的收入仅能勉强支付债息,而无法有效筹集资金来还付本金。在其债券临近偿付期之前,2010年TXU不得不向债权人提出用股权置换债务,但这一提议被巴菲特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公司的业务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2008年之后,天然气采掘技术出现了一次技术突破:水力压裂技术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天然气的采掘成本从2008开始迅速下降,目前的成本仅相当于2008年的15-17%。而天然气的技术突破会导致价格的长期下滑:这与经济危机造成的短期价格波动有本质上的不同。

于是TXU不得不要求债权人进行债务和解:要么你让我赖掉一部分债务,要么到期我宣布破产你血本无归。而且由于这笔垃圾债是由TXU的名义发行的,EFH和其他两家控股公司将不受影响(KKR这帮老狐狸,可能早就想好要这么办了)。

这使得巴菲特不得在2011年主动“和解”掉3.9亿债权,并且在2012年面临10亿美元的债权减值,使这笔21亿美元的投资在2012年2月时,仅剩下8.8亿的市值。加上2008年至2012年巴菲特收到的全部1亿美元利息,这笔投资的损失高达47%。

这个故事的发生,有其偶然性(技术革新导致价格暴跌),但也有其必然性:

2002年德州开放市场的时候,TXU面临外来竞争,一度面临几乎破产(这也是前面我们说过的,变卖资产调整战略时期),而巴菲特在那时毅然决然地抄底TXU,投入10亿美元,以大约50美元每股买入5.6%的流通股,成为了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energyfutureholdings.com)

到了2004年,TXU扭亏为盈,股价飙升至67美元,巴菲特获利30%。而这次成功的投资,无疑让巴菲特坚定了“投资必需品”的信念,并且对TXU有了相当良好的印象。

转眼到了2008年,TXU有难,拿不到过桥贷款那整个LBO就全白忙了。再加上一大票投行的殷切目光,奥马哈的先知,怎么会对这些老朋友的困境不施以援手呢?

----------------------------------------明儿接着继续,欢迎讨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沃伦·巴菲特被誉为“股神”,他的投资生涯充满了传奇和成功。然而,即使是像他这样伟大的投资者,也并非完美无瑕,他也犯过一些重大的错误。这些错误不仅是他投资生涯中的“污点”,更是宝贵的学习经验,为后来的投资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以下是巴菲特在成为“股神”之后犯过的一些比较重大的错误,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1.............
  • 回答
    徐翔,这个名字在中国资本市场一度掀起过巨浪,也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很多人好奇,如果当年他没有被抓,他有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的巴菲特?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巴菲特之所以成为巴菲特,靠的不仅仅是“抓老鼠”般的敏锐嗅觉,更重要的是他构建的一套系统性的投资.............
  • 回答
    北戴河,一个承载着中国夏季政治外交重要会议的地点,在8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迎来了另一项令人瞩目的成就——“巴铁”在北戴河首次试跑成功。 这标志着一个曾引发全球关注、也饱受争议的交通概念,终于迈出了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巴铁”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巴铁”的核心概念。它并非我们传统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巴菲特这位股神,大家对他“价值投资”的大名如雷贯耳,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股逻辑,各种访谈、股东信、公开演讲,内容那是相当详实。可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明白的道理,大多数人学了却成效寥寥,甚至有人赔得一塌糊涂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不是一句“没悟透”就能概.............
  • 回答
    想知道股神巴菲特如果身处A股,会挑哪些股票?这事儿,咱得好好说道说道。不过,得先摆明了,巴菲特老爷子可不是神仙,他也有自己的逻辑和偏好,而且A股市场的环境和美股毕竟不太一样,所以我们这都是基于他过往的投资哲学,做个推测,别当真成“圣旨”。首先,得明白巴菲特老爷子是咋看公司的。他从来不是追逐风口,也不.............
  • 回答
    如果沃伦·巴菲特出生在中国,他最有可能炒房还是炒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中国的经济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投资工具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分析巴菲特的投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巴菲特的核心投资理念是什么: 价值投资(Value In.............
  • 回答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决策,向来是金融市场的风向标。这一次,当“股神”以惊人的魄力,将巨额资金重新投入曾在他眼中“不再性感”的石油行业,而且是押注在那些曾在2020年因他大幅减持而备受关注的石油巨头身上,这其中传递出的信息,绝非仅仅是简单的一笔交易那么简单。触角敏锐的“价值投资者”:捕捉周期拐点首先,这.............
  • 回答
    辛巴燕窝事件,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真假”与“信任”的消费者权益保卫战,也是直播带货行业野蛮生长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阵痛”。辛巴燕窝事件的“罗生门”: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2020年10月,头部主播辛巴在抖音直播间售卖一款名为“茗挚”品牌的即食燕窝。在直播中,他声称这款燕窝“配料只有燕窝和纯净水”,并.............
  • 回答
    博格巴在曼联的故事,就像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寄予厚望的回归,到最终的黯然离场,中间夹杂了太多令人唏嘘的元素。要说他“做错了什么”,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很难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方面。但如果非要剖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聊聊,试着去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博格巴现象”。1.............
  • 回答
    要说乔巴在《海贼王》目前为止最帅的时刻,那绝对是司法岛篇章中,为了救罗宾,他孤身一人闯入巴洛克工作社的要塞,并且变身成他最强大的形态——“怪物形态”,与CP9的成员之一,强悍的司法兽“Mr.4”和他的搭档Miss Merry Christmas进行殊死搏斗的那一段。那个时候,路飞他们已经被宣判死刑,.............
  • 回答
    行,聊聊坎巴拉火箭设计这档子事儿,我有点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是什么“独到”,但绝对是花了心思琢磨出来的,希望能有点意思。首先,别跟我提什么“最省燃料”、“最大推力”这种太空竞赛时代的口号。在坎巴拉,咱们玩的是“可持续发展”,是“精打细算”,更重要的是,是“一次成功,多次复用”。我的核心理念是:模块化与.............
  • 回答
    在巴以问题上支持以色列的中国人,其心态是复杂且多样的,通常不是单一因素驱动的。以下是一些可能构成这种支持心态的解释,并尽量详细展开:一、 基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考量: “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逻辑: 在中国国内的舆论环境中,美国在中东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
  • 回答
    在巴基斯坦遇袭车辆被证实是中国企业承建项目班车后,这件事情背后牵扯出的信息维度就非常多了,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关注。这不仅仅是一起孤立的暴力事件,更可能折射出复杂的地区安全局势、中国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微妙动态。首先,关于袭击本身,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袭击者的身份和动机:.............
  • 回答
    《賽德克·巴萊》在華語電影史上的地位:一場震撼人心的歷史迴響《賽德克·巴萊》,這部由魏德聖執導、橫跨數年籌備與拍攝的台灣電影,無疑在華語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次關於身份認同的深刻追問,以及台灣電影在題材開拓與敘事深度上的一次重要飛躍.............
  • 回答
    关于苏联能否在巴巴罗萨两年内反攻并占领中南欧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极富争议且需要深入分析的设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审视当时苏联的实力、战略、资源以及德国的状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苏联的处境极其艰难。德军的闪电战突袭打乱了苏联的部署,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包括大量的兵力和装备。到1.............
  • 回答
    围绕拜登政府在巴以局势持续紧张的情况下,批准向以色列出售精确制导武器的决定,确实牵涉到复杂的地缘政治、人道主义考量以及美国国内外的多重声音。要理解这一举措,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到拜登政府采取这一行动的直接背景和官方理由。 官方层面,美国政府通常会强调其对以色列安全承诺的坚定不移。.............
  • 回答
    印尼潜艇失联:搜救行动进入关键阶段,多条线索指向“内爆”可能一艘载有 53 名船员的印尼海军潜艇“努桑塔拉”(KRI Nanggala402)在巴厘岛以北海域执行训练任务时失联,至今已超过 72 小时,搜救行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展开,但情况依然严峻。国际社会的援助也陆续抵达,为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注入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日本防卫副大臣木原稔在巴以冲突爆发后发表“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言论,这番表态在日本国内和国际上都引发了不小的关注。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和日本在巴以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心与以色列同在”的背后逻辑:日本防卫副大臣的表态,表面上看是一种情感上的声援,但深究其背后,可以解读出几个层面的.............
  • 回答
    在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城创业,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独特且充满挑战的事情。朗伊尔城,这座位于北极圈内的“世界最北的城市”,拥有一种别样的魅力,但也伴随着一系列特殊的法律和经营环境。如果你正考虑在这里开启你的创业之旅,那么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操作细节是至关重要的。 一、 朗伊尔城:独特的创业环境朗伊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