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巴菲特公开了自己的投资方法,但很少有人能模仿成功?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巴菲特这位股神,大家对他“价值投资”的大名如雷贯耳,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股逻辑,各种访谈、股东信、公开演讲,内容那是相当详实。可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明白的道理,大多数人学了却成效寥寥,甚至有人赔得一塌糊涂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不是一句“没悟透”就能概括的。

首先,“看起来简单”和“真正做到”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 巴菲特经常强调“护城河”、“优秀的管理层”、“可靠的商业模式”、“安全边际”这些概念。这些词听起来都很直观,好像懂了就行。但问题在于,怎么去“识别”和“量化”它们?

拿“护城河”来说,它到底有多宽?是像可口可乐那样几十年屹立不倒的品牌优势,还是像某些科技公司那样短暂的技术领先?什么才算“可靠的商业模式”?能预测公司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现金流吗?这些都需要极其深厚的行业洞察、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以及对人性、对商业运作底层逻辑的深刻把握。巴菲特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学习、在思考、在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经验和对各种商业案例的理解。普通人即便看了他的书,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这种“火眼金睛”。

其次,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信息加工能力”不对称依然存在。 以前,普通人获取公司信息很难,巴菲特作为长期投资者,可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甚至直接和企业管理层交流。现在,信息铺天盖地,互联网让一切信息似乎都触手可及。但反过来,这也意味着我们淹没在海量信息中,更需要的是“筛选”和“提炼”的能力。

巴菲特能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能够支撑其投资决策的关键点,而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噪音。而且,他拥有的信息不仅仅是公开的财报,还包括他自己建立起来的庞大的人脉网络,对行业趋势的预判,以及对宏观经济变化的敏感度。这些非公开、非量化的信息,才是他投资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人没有这样的渠道和能力去获取和处理这些信息。

再者,“反人性”是价值投资的必修课,但人性的弱点难以克服。 市场情绪就像过山车,牛市的时候,人人乐观,恨不得把钱全部投进去,错过一丝上涨机会都寝食难安;熊市的时候,又恐慌到不行,生怕自己的本金化为乌有,往往在低点割肉离场。

巴菲特投资的核心之一就是“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这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难如登天。当市场一片哀嚎,大家都觉得某家好公司要完蛋的时候,你敢逆着人流去买入吗?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市场的狂热中,不断上涨的股价让你目眩神迷时,你敢跳出来说“这东西太贵了,我要卖掉”吗?这种与大众情绪对抗的能力,需要极强的心理素质和对市场波动的超脱。普通人往往会被市场的情绪裹挟,难以保持冷静和理性。

还有一点,“耐心”和“长期视角”是价值投资的灵魂,但我们都生活在“速成”的时代。 巴菲特经常说,他的投资理念是“永远不要损失本金”和“第二条规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他可以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几十年,享受其复利增长的威力。但现在,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耐心?我们习惯了快速回报,习惯了短期交易的刺激,对于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看到显著成果的投资,很难持之以恒。

想象一下,你买了一只股票,按照巴菲特的逻辑,这是一家好公司,但短期内股价却跌了10%或者20%。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继续持有,还是卖掉?当你在网络上看到别人通过短期交易赚了一大笔钱时,你还能坚持自己的长期计划吗?这种对时间的朋友的态度,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稀缺。

最后,“能力圈”的认知和坚持至关重要。 巴菲特明确表示,他只投资自己理解的行业和公司。他不会去追逐他不熟悉的风口,也不会去投资那些他看不懂的公司。他的能力圈非常清晰。

而很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或者因为信息诱惑,会不断跨越自己的能力圈,去投资那些自己并不真正了解的公司或行业。结果可想而知,一旦遇到周期性波动或者行业变革,就会遭受重创。巴菲特即使在牛市中,也会因为某些股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而选择放弃,这份“克制”和“自知之明”是很多人所欠缺的。

所以,你看,巴菲特公开自己的投资方法,并不是他不愿意大家成功,而是他知道,他的方法背后,是极其复杂的认知、经验、心理素质和时间的积累。他分享的是“道”,是“术”,但支撑这些“道”和“术”的,是“术”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坚持”,而这部分,才是最难复制的。大家看到的是那个站在顶峰的巴菲特,却很少看到他爬上顶峰时经历的漫长而孤独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么好的问题,一定要来答一发。

芒格曾经在一段对话中讲过这么一个事情,我摘在下面的图里,大家可以看看,跟题主的问题是一个意思。

看来,题主绝对不孤单,有很多江湖老鸟也面对这个问题。

在回答之前,咱们再聊个趣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个小视频,视频里面一个股民抱怨说这股市好像总是针对他。只要他买入,股市准跌,只要他卖出,股市准涨。他不禁问道:“难道股市就差我那几手?”

视频很搞笑,搞得好像他就是那个“影响大市的人”。但我们知道,这种情况有普遍性。

好了,再强调一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建议知友停顿三分钟,问问自己对题主这个问题是否有同感,对上面的那则趣闻是否有同感。

你是否曾为此反复思考而充满困惑。

如果是,咱们接着往下;如果不是,你现在还没到看这些文字的时候,你可以先忙别的,以后再回来。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高手,也请绕过。

下面,言归正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来推理一下,为什么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市场,都遇到同样的问题。

站在市场的角度讲,他没有意识去为你搞特殊化。所以问题不在市场,问题在你自己

但是不同的人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怎么解释呢?

为什么互不相识的每一个人都在犯同样的错误,这会不会太巧了?

这是因为人既有自己个性化的一面,但是也有作为人类相通的共性,比如人性。

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和本我,理智和情绪的区别。

自我和理智让你有了自己的烙印,但本我和情绪来自本能,它反映的是人性和动物的本能,反映的是共性。

自我的理智告诉你投资的逻辑是什么,但是本我的情绪在干扰你的决定,从而降低了你的决策质量。

自我控制不了的地方就是本我。

理智控制不了的地方就是情绪。

所以,你的敌人是你自己本我和人性的那一面。

也正因如此,所有人(自我和理智)都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股市里,你一买一卖的确是在跟市场做交易。但市场的下面是自我和本我的较量。因此你的敌人其实是你的自我和情绪,它们假手市场来与你进行对抗。

再说一遍,你感觉市场总在针对你,其中原因就在你的本我和情绪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说,炒股最大的挑战是人性。

从这个结论,咱们可以接着往下推论。

推论1:你的投资成绩是股市对你(个人内在特质)的估值。

你之所以是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源于你与众不同的内在特质。

既包括你的理智,也包括你的情绪。

既包括你的自我,也包括你的本我。

同样还包括你克服情绪,战胜本我的能力。

我们把这一切简称为投资方法。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每一个投资者都是根据自己的内心各自行动,在股市中取得各自的成绩。

市场越认可你的投资方法,给你的估值就会越高。

反之,越低。直到亏光离场。

大家都知道盈亏同源这个概念吧?

盈亏同源是说今天让你赚钱的原因,也是明天让你亏钱的原因。

以股市投资为例,每次交易都有人赔有人赚。赔的人有可能上次是赚的,而赚的人在另外一个时点可能就是赔的。但问题是你还是你,你并没有变化。所以上次让你赚的原因,也是这次让你赔的原因。

这个概念有意思就有意思在,它有点性格决定命运的意思。

你的分析方法立场观点等方方面面构成你的内在特质。内在特质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非常稳定的。

而盈亏同源告诉你,是你的内在特质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或者说你的最终成绩。

你的激进是让你今天暴富的原因,但也会变成让你明天失败的原因。

反之,亦然。

当然激进还是保守只是内在特质的一个方面。其他,包括你的知识储备、分析方法、技术水平、风险偏好,对经济形势的理解,甚至学习能力、性格耐心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

盈亏同源意味着市场已经对你给出了估值,剩下的只是你内在特质兑现的过程。盈亏起伏只是实现估值过程中的波动。

从股市“七赔二平一赚”的说法来看,市场给绝大多数人的估值都不高。

所以才会有人发那个视频,提出题主的问题。

推论2:你的大敌是本我,而不是庄家。

内在特质有好有坏。内在特质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感性是你控制不了自己的那一部分,理性是你能够控制自己的那一部分。

理性让你思考,让你选中标的,让你低买高卖,但理性会受到感性的干扰,而出现高买低卖。

所以在股市投资中,你的博弈对象是你的内在特质感性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其他——比如不是庄家,不是其他股民。

所以有些常见判断,现在看就明白它们都是错的:

比如很多投资者认为只要自己跑得比别人快,就可以在股市适者生存;

有的则把自己不贪财,小赚即可或者只吃鱼身,当做自己可以在股市适者生存的信心;

还有的人,则把技术指标背的滚瓜烂熟,当做自己的底气。

等等……。

这些都是没有抓住股市投资的本质。

推论3:本我和情绪就是市场。

用零和思维(股市其实不是零和游戏,不过不妨碍咱们用这个概念来理解这个推论)更好理解这个推论。

蛋糕一共就这么大。不是你的,就是市场的。

你能控制住感性,蛋糕分配就会偏向你;你驾驭不了感性,蛋糕分配就会偏向市场。

自我和本我的博弈,表现为你和市场的博弈。

很多投资者把市场当做周围人群的平均。

你环视左右,七大姑八大姨,同事朋友,路人甲乙丙丁,等等等等,你把他们的整体形象在头脑中打包,当做市场。然后你看着他们,心中想着:不过如此。

大错特错!

市场是你本我和情绪的化身(在知乎聊这个话题好尴尬。不过我得强调,我是唯物主义,不是唯心主义)。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感性。

所以一千个人,就有一个千个市场。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每个投资者都会感觉,这市场为什么总是针对自己。

因为,市场的触觉深入人心,它就是千人千面的。

推论就说完了。

下面,带着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来看问题了。

巴菲特为什么很难被模仿?

巴菲特一把明牌给你看,普通投资者都赢不了,甚至模仿不了。为什么?

因为:

1、巴菲特的敌人不是你的敌人。

按照上面所述,投资者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本我和情绪。

因此巴菲特和你面对的其实不是同一个问题,不能完全拷贝。他要用他的方法打败他的敌人,你得用你的方法打败你的敌人。

所以,对那些想模仿巴菲特,抄巴菲特底的人来说,可以歇歇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这是在学习巴菲特,提高我自己的投资能力。

这个态度是可取的。

但学习只能提高你的理性,你还得提高你对感性的控制能力,才能打败你的敌人。

否则,你的理性越强大,你输送给感性的养分也越充足。而感性的力量越大,你的敌人也就越强大。

如果不加改善,你模仿巴菲特出牌仍然会输。

2、巴菲特也不是你(巴菲特在这个世界的权重远大于你)。

这个世界是不是人头的简单汇总,而是以权力为权重的集合。因此市场是这个世界最有力量的人的代表。

巴菲特比你强大的多。因此,巴菲特对面那位市场先生,就会比你面前那位市场先生要弱的多。

简单的说,巴菲特是资本,你是打工人。你俩的对手不一样。

打工人想取得资本的成绩,那就太小瞧资本的力量了。

3、模仿不是自己的,必须消化吸收才是自己的。

这话大家都同意,但大家可能都不认为自己是模仿,而都自认为是消化吸收。

我只能说你自大了。

常识还告诉你,只有低买高卖才能赚钱,但很多投资者不是也照样追涨杀跌吗?

你会说“低买高卖”这句话,自己没听懂,没消化吸收吗?

显然不会。

但事实显示,绝大多数投资者确实没听懂,没有消化吸收。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也是如此。你以为自己看懂了,学会了,听明白了,但其实没有。

因为表面上你和巴菲特都在股市里面交易,表面上看市场都是同一个市场,但实际上市场是千人千面的。

因为市场是你的本我和感性情绪的具象化,不是巴菲特的本我和感性情绪的具象化。

4.当然,除了对人性的认识外,巴菲特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很高。

但考虑到,在巴菲特把投资目标告诉大家的情况下,也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做时间的朋友,所以普通投资者和巴菲特的区别主要在于根植于内的主观因素。

对于那些次要因素,这里就不讨论了。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财经杂感”,公众号和专栏同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巴菲特这位股神,大家对他“价值投资”的大名如雷贯耳,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股逻辑,各种访谈、股东信、公开演讲,内容那是相当详实。可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明白的道理,大多数人学了却成效寥寥,甚至有人赔得一塌糊涂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不是一句“没悟透”就能概.............
  • 回答
    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其投资哲学深入人心,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科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却似乎“姗姗来迟”,鲜少大举布局这一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遵循的价值投资理念与科技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深度碰撞所致。要理解巴菲特为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持谨慎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马莱政府在世界大会上发表的那份宣战公告,之所以能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考量和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正义宣言,而是建立在各国长期积累的利益、恐惧以及对马莱战略地位的判断之上。首先,理解“其他国家”的支持,必须先摆脱“谁更正义”的思维定势。在巨人世界的现实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要说为什么巴菲特没买茅台,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要跳出一些“因为是A股所以不买”的简单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巴菲特投资的几个核心原则。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分析师,他更像是一个商业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他寻找的是: 护城河深厚的优秀企业: 这里的护城河,指.............
  • 回答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之所以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其核心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些“简单”原则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认知、纪律、耐心以及与众不同的商业洞察力。普通投资者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买好公司,长期持有”,却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辛之路。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着.............
  •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奇。我们常常会好奇,像他这样在投资界达到巅峰的人物,为什么会选择不考取诸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样的专业资格证书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不需要”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他对投资本质的理解、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以及他对职业.............
  • 回答
    “为什么中国没有巴菲特?”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追问中国本土是否缺少一位与沃伦·巴菲特分量相当的投资大师,不如说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轨迹、投资文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一种深刻审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份“没有”的答案。首先,得先说说巴菲特这个人,他之所以成为“股神”,不仅.............
  • 回答
    关于中国股民为何对巴菲特推崇备至,而对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的鼻祖却鲜有人问津,这背后确实是一系列深层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故事性与示范效应:巴菲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巴菲特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故事和“股神”的标签。 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
  • 回答
    索罗斯和巴菲特,两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财富规模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两人都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但细究起来,索罗斯的个人净资产通常会比巴菲特少一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投资技巧高低之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投资理念和策略的根本差异是关键。巴菲特以其“价值投资”哲学闻名于世,他奉行“买入并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财富观里一个挺有趣的矛盾点。一方面,确实有这么一部分“小土豪”,他们可能刚发家,手里有了一些钱,就觉得“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听起来特别硬气,充满了那种“我靠能力吃饭,不屑于抠抠搜搜”的豪气。他们可能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享受上、或者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也触及了很多人投资路上的痛点。你说得没错,理论上,股市天天涨停,一个10%的收益,积少成多,一年下来那收益率可是非常惊人的。那为什么我们普通人,即使天天盯着盘面,也很难达到每年20%这个在很多人看来“不算高”的目标呢?这背后,藏着好几个关键的现实,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1. .............
  • 回答
    战锤历史上的三次伟大远征:它们为何让你联想到法兰西?战锤宇宙的恢弘史诗中,“远征”一词承载着无尽的荣耀、悲壮与变革。其中,有三次远征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如同三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帝国从萌芽到鼎盛,再到步履维艰的漫长岁月。它们分别是:大远征、玛卡里乌斯远征,以及萨巴特远征。有趣的是,当你深入了解这三.............
  • 回答
    您好!关于巴以冲突中“没有以色列方面死伤的报道”的说法,这并不准确。实际上,关于以色列方面在冲突中遭受的伤亡情况,是有报道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报道是十分详细和广泛的。造成您可能有此误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信息源的侧重点和偏向性: 媒体的报道角度: 不同.............
  • 回答
    关于“巴巴罗萨行动”期间,东线德军为何未广泛武装当地百姓,反而进行烧杀抢掠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军当时的行动并非完全一致,既有地方性的合作,但整体上烧杀抢掠的现象确实比预期广泛和普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探讨:一、纳.............
  • 回答
    在某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论坛上,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有一批被称为“巴迷”(通常是指比亚迪的忠实粉丝)的用户,似乎对比亚迪的纯电动客车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黑”了。这确实挺让人意外的,毕竟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尤其是乘用车方面,口碑一直不错,而且在商用车领域也算是先行者和巨头。我尝试去分析了一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文化影响力并非完全由“物质强大”或“原地文化繁荣”决定,更与权力、人口流动、宗教信仰以及历史的偶然性息息相关。你提出“罗马的文化远比斯拉夫强”是事实,至少在当时罗马帝国还在的时候是如此。罗马的法律、建筑、语言、哲学,以及其所继承的希腊文化,无疑.............
  • 回答
    巴克特里亚平原,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阿富汗北部地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历史变迁的洪流,最终导致了它被周边的几个国家所瓜分。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几个世纪前,甚至更早,看看这片土地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如今的格局的。首先,得认识到巴克特里亚平原并非一个天然形成的、拥有清晰边界的独立政治实.............
  • 回答
    巴基斯能够成为海贼王哥尔·D·罗杰海贼团的一号船长,这绝非偶然,而是他一系列特质、经历以及与船长罗杰之间独特羁绊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巴基斯的“忠诚”。在那个弱肉强食、背叛与欺诈层出不穷的海贼世界里,巴基斯对罗杰展现出的近乎愚忠,无疑是让他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不仅仅是将罗杰视为一个强大的领.............
  • 回答
    1944年6月22日,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行动”的攻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上一次规模宏大且决定性的战略进攻。这次行动的目标是解放白俄罗斯,并重创驻扎在那里的德国国防军北方集团军群。苏联军队以压倒性的优势,在人力、装备和火炮方面都远远超过德军。德军的崩溃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