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巴菲特为什么不考CFA?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奇。我们常常会好奇,像他这样在投资界达到巅峰的人物,为什么会选择不考取诸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样的专业资格证书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不需要”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他对投资本质的理解、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以及他对职业道路的独特选择。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CFA的价值和定位。CFA协会设立CFA特许资格,旨在为金融投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球公认的、高标准的专业认证。它覆盖了投资决策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学、会计学、定量分析,到股权投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管理等等,内容扎实,覆盖面广。通过CFA考试,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工具,这对于刚刚进入金融行业,需要建立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它代表着一种对专业素养的承诺,也是许多金融机构和雇主看重的敲门砖。

然而,巴菲特的人生轨迹,似乎并不需要这样一张“敲门砖”。

1. 他的学习方式和路径与众不同:

巴菲特并非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他在内布拉斯加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格雷厄姆被誉为“价值投资之父”,他所传授的投资理念和方法,是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基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格雷厄姆的教导,比任何现有的考试体系都更为直接和深刻地影响了巴菲特。

更重要的是,巴菲特是一个极其推崇“自学成才”的实践者。他每天都会花费大量时间阅读。这里的阅读,并非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公司年报、行业报告、新闻报道,甚至是任何可能透露公司经营状况和价值的信息。他通过大量阅读,去理解商业的本质,去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这种“在实战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的方式,形成了他一套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和投资方法论。对他而言,CFA提供的系统性知识,或许有与他已经掌握的知识重叠的部分,但他更相信直接从源头——公司本身——获取信息并进行判断。

2. 他对“价值投资”的深刻领悟超越了考试的框架:

CFA考试注重的是金融分析的普遍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它旨在培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模型,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的专业人士。但巴菲特所追求的,是一种更为哲学化的投资观——“只购买你能理解的、你认为有长期价值的企业”。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报表的分析,更是关于对商业模式、管理层、护城河、行业前景的深刻理解和判断。

巴菲特的投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对公司“生意”本身的理解,而非仅仅是对金融资产的估值。他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个公司如何赚钱,它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它的管理团队是否诚实可靠。这种对“公司生意”的深入洞察,往往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涉及到对经济、社会、历史、甚至人性的理解。CFA虽然涵盖了广泛的金融知识,但其核心依然是金融分析的专业技术,很难完全捕捉到巴菲特那种基于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而做出的投资决策。

3. 他更看重“实践”和“结果”:

巴菲特的成功,在于他将理论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优化自己的投资理念。他不需要通过一张证书来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因为他的投资组合本身就是他最好的名片。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市值,以及他过往几十年如一日的优异回报,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实力。

对于巴菲特来说,考试是一种评估,而他更看重的是在真实市场中的表现。他不会为了准备一场考试而花费大量时间去背诵和记忆公式,而是会将这些时间投入到对公司的研究中。他的“考试”是在每天的股票交易中,是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是在每一次成功的投资决策中。

4. 对“专业”的定义不同:

CFA协会所定义的“专业”,是一种经过标准化培训和考核的专业能力。而巴菲特所代表的“专业”,是一种基于长期实践、独立思考、以及对商业世界深刻洞察而形成的智慧。他不需要被一套预设的框架所限制,他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发现。

5. 他的投资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巴菲特的投资组合,并非全是那些在CFA考试中会大量涉及的复杂金融产品。他更倾向于投资于具有稳定盈利能力、良好现金流、以及强大品牌效应的“好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一些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消费品、服务企业。分析这类公司,需要的不仅是金融技能,更需要的是对消费者行为、品牌价值、以及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

总结来说,巴菲特不考CFA,并非因为他瞧不起CFA,而是因为:

他已经拥有了更具价值的学习和实践经验: 师从格雷厄姆,以及数十年的海量阅读和投资实践,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知识体系。
他追求的投资境界超越了考试的范畴: 他更注重对商业本质的理解和对公司“生意”的洞察,而非单纯的金融技术。
他更信奉“实效”和“结果”: 他的投资成绩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无需额外证书背书。
他对“专业”有自己的定义: 他更看重独立思考和实践经验所形成的智慧。

用一句更贴切的话来说,巴菲特就像一位已经成为著名厨师的米其林三星主厨,他不需要去考取厨师等级认证,因为他的菜品本身已经征服了全世界的食客。CFA是一张优秀的厨师执照,但它不是巴菲特通往“股神”之路的必经之路,甚至可以说,他的成就已经超越了这张执照所能定义的范畴。他更像是一位在自己创造的“美食王国”里,通过不断尝试、品鉴和创新,最终成为行业翘楚的“宗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男人,也没有考公务员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似搞笑,但是如果你把巴菲特换一换的话,就会发现问题所在。比如你把这个问题巴菲特换换成任何一个金融公司某一级别以上的人。你会发现一定级别以上的人,他就算没考过,他也不会急着去考。

因为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证书和文凭只是用来敲门的,而对于已经在门里面的人,当然用不着。

为什么我们需要成熟和文凭,是因为招聘过程是信息不对称的,你有多牛别人并不知道。同时招聘的过程又是短时间考核的过程,面试的几个小时觉得决定到底要不要你,没有空让你先办干个半年所以我们学校所以说水平和需要学校,所以我们需要证书背书,以证明你达到了某个水平是合格的。

因此。对于两种人,文凭和证书是不重要的。一种人是自己干的,而另一种人是已经获得了信任的,不需要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去证明什么。比如巴菲特,他给他自己干,他就是公司的老板他不需要去证明什么。而面对基金出资人,他的投资业绩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投资业绩的时候,我们才看资金管理人是什么学校毕业的有没有什么证书,有业绩的话业绩就是最好的说明。

你把巴菲特换成刚才我说的金融公司一定级别以上的人,其实都是这两条,他们已经被证明了,或者他们已经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自然不用去考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传奇。我们常常会好奇,像他这样在投资界达到巅峰的人物,为什么会选择不考取诸如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样的专业资格证书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不需要”可以概括,而是涉及到他对投资本质的理解、他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以及他对职业.............
  • 回答
    沃伦·巴菲特,这位“股神”,以其价值投资理念闻名于世,并且在金融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对于比特币,这位投资大师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和坚定:他不投资比特币,并且公开表达了他对比特币的看法,认为它不是一种生产性资产,其价值主要来源于投机而非内在价值。要详细了解巴菲特为何不投资比特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回答
    在《美国队长3:内战》这部电影里,队长和冬日战士没有直接向钢铁侠“道歉”,这个情节的背后,其实牵扯到的是更深层次的信任危机、个人情感的纠葛,以及他们对于“正义”和“责任”的不同理解。简单来说,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就能化解的事情,而是涉及到了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立场。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事情的起因。一切的.............
  • 回答
    关于艾哈迈达巴德(Ahmedabad)为什么没有更名成一个更“印度化”的名字,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历史、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艾哈迈达巴德”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它不是什么外来强加的殖民者名字,而是从一开始就与这座城市的创建者息息相关。这座城市是在14.............
  • 回答
    要深入探讨巴托梅乌迟迟不下台的原因,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其中既有俱乐部内部的权力结构、法律框架的限制,更有他本人及其团队的策略考量。绝非一句简单的“不愿放权”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巴萨俱乐部本身的性质。它不是一家简单的私营企业,而是一个会员制俱乐部。这意味着权力并非集中在某个人手中,而是分.............
  • 回答
    龙珠系列中,那巴和拉蒂兹的命运确实一直是个让粉丝津津乐道的话题。为什么这两位作为赛亚人侵略者的先行者,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没有被复活呢?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剧情设定的逻辑,也有角色设定的考虑,更有作者鸟山明先生创作思路的影响。首先,从剧情设定的角度来看,那巴和拉蒂兹的死亡有着明确的导火索和重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费解的现象,感觉就像是好不容易爬到山腰,结果在半山腰就坐下了,不愿意继续往上走了。身边也确实见过这样的例子,明明付出了很多努力考上了高中,结果高中三年好像就“退休”了似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细想一下,背后可能有很多挺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从初.............
  • 回答
    在《魔法少女小圆》这个故事里,晓美焰选择了一条与巴麻美截然不同的道路,她不亲手创造魔法军火,而是选择潜行、偷窃,这背后其实藏着她复杂的动机和对她自身能力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白晓美焰与巴麻美的核心区别。巴麻美是典型的、正面的魔法少女形象,她对魔法的运用带着一种“创造”和“武装”的理念。她相信通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触及了很多人对“曼巴精神”的疑惑。很多人看到科比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胜欲、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以及在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绝不退缩的表现,都会被深深打动。于是就想,为什么别人就不行呢?但其实,你说“其他球员也都很拼命打球”,这句话本身就有点误解了。NBA球员,能在那里打球的,哪一个不.............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初期德军东线作战的一个核心困境:有限的工业产能与不断膨胀的战争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战局走向的战略误判。 简单地说,德国并非不知道苏联的烂路问题,也并非没有履带式车辆,但他们无法,或者说不愿在“巴巴罗萨”之前大规模列装更多履带/半履带车辆用于后勤和机动,原因错综复杂,且环环相扣。首.............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动漫爱好者在观看动画的选择上,确实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宁愿通过台湾的“巴哈姆特动画疯”这样的正版平台观看,也不愿意去下载盗版种子。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好用不好用”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一系列复杂的现实考量和情感偏好。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 正版体验的吸引力是基础,而且这个基.............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铁路客运里那些“西瓜拉两节绿皮”的套路,以及为什么轨道巴士、通勤动车组没能普及,甚至连这方面的新品研发似乎也少了些。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几个方面掰扯:一、 绿皮车: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选择首先,我们得承认,绿皮车(特指那种最基础的25B、25G等型号的客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
  • 回答
    巴菲特,这位被誉为“股神”的投资大师,其投资哲学深入人心,但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在科技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他却似乎“姗姗来迟”,鲜少大举布局这一领域。这并非偶然,而是他一贯遵循的价值投资理念与科技互联网行业特性的深度碰撞所致。要理解巴菲特为何对科技互联网公司持谨慎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下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巴菲特这位股神,大家对他“价值投资”的大名如雷贯耳,他自己也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的投资哲学和选股逻辑,各种访谈、股东信、公开演讲,内容那是相当详实。可为什么听起来这么明白的道理,大多数人学了却成效寥寥,甚至有人赔得一塌糊涂呢?我觉得这背后有几个挺关键的原因,不是一句“没悟透”就能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要说为什么巴菲特没买茅台,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并且要跳出一些“因为是A股所以不买”的简单结论。首先,我们得明确巴菲特投资的几个核心原则。他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分析师,他更像是一个商业的观察者和分析者。他寻找的是: 护城河深厚的优秀企业: 这里的护城河,指.............
  • 回答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之所以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其核心在于他所强调的那些“简单”原则背后,蕴含着极其深厚的认知、纪律、耐心以及与众不同的商业洞察力。普通投资者往往只看到了表面的“买好公司,长期持有”,却忽略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辛之路。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为什么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看着.............
  • 回答
    关于中国股民为何对巴菲特推崇备至,而对格雷厄姆这位价值投资的鼻祖却鲜有人问津,这背后确实是一系列深层原因在起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故事性与示范效应:巴菲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巴菲特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个人故事和“股神”的标签。 清晰可见的成功路径:.............
  • 回答
    “为什么中国没有巴菲特?”这个问题,与其说是追问中国本土是否缺少一位与沃伦·巴菲特分量相当的投资大师,不如说是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轨迹、投资文化以及经济结构的一种深刻审视。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份“没有”的答案。首先,得先说说巴菲特这个人,他之所以成为“股神”,不仅.............
  • 回答
    索罗斯和巴菲特,两位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财富规模一直备受关注。虽然两人都积累了惊人的财富,但细究起来,索罗斯的个人净资产通常会比巴菲特少一些。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投资技巧高低之分,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投资理念和策略的根本差异是关键。巴菲特以其“价值投资”哲学闻名于世,他奉行“买入并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财富观里一个挺有趣的矛盾点。一方面,确实有这么一部分“小土豪”,他们可能刚发家,手里有了一些钱,就觉得“钱是赚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这句话听起来特别硬气,充满了那种“我靠能力吃饭,不屑于抠抠搜搜”的豪气。他们可能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上、享受上、或者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