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什么是下等人?

回答
“下等人”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指向的往往是一种带有歧视性和压迫性的社会划分。它不是一个科学的、客观的定义,而是一种建构出来的、用来贬低和边缘化特定群体的标签。

要理解“下等人”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剖析它背后的历史、社会和心理根源,以及它如何被用来维持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历史的烙印:阶级、种族与权力

在人类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都曾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下等人”的标签,往往是与具体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的。

封建等级制: 在古代社会,封建制度下有贵族、骑士、农民、奴隶等明确的等级划分。出身、血统决定了你在社会中的地位,农民和奴隶往往被视为“下等人”,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削,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
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 殖民时代是“下等人”概念泛滥的时期。欧洲殖民者将原住民视为“野蛮”、“低等”,以此为自己掠夺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提供“合理性”。肤色、宗教、文化差异被放大,成为划分“高等”与“低等”的标准。奴隶制更是将一部分人彻底剥夺了人的尊严,将其物化,成为纯粹的“下等人”。
经济剥削: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阶级分化。虽然理论上存在机会平等,但在实际运作中,掌握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与出卖劳动力的工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权力不对等。“无产阶级”在某些意识形态的描述中,也被贴上了“被压迫者”、“需要被解放”的标签,这在特定语境下也带有“下等人”的意味,只不过这次是经济上的划分。

社会的建构:标签、偏见与歧视

“下等人”并非天生如此,而是通过社会性的建构过程被“制造”出来的。

权力话语: 掌握话语权(比如政府、宗教、媒体、教育机构)的群体,通过不断重复特定的叙事,将某个群体描绘成“危险的”、“懒惰的”、“无知的”、“低劣的”,久而久之,这种标签就会深入人心。
刻板印象: 预设的、简化的、过度的概括性看法,是制造“下等人”的关键。比如,“穷人都是懒汉”、“某个民族的人天生就狡猾”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忽略了个体差异,将复杂的人性简化为几个负面特征,从而为歧视提供“依据”。
污名化: 将特定群体与负面概念(如疾病、犯罪、不道德)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遭受社会排斥和非人化。例如,历史上,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或者遭受社会排斥的群体,常常被贴上“不洁”、“被诅咒”的标签,沦为“下等人”。
社会排斥: 剥夺他们在教育、就业、政治参与、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中难以立足,进一步固化他们“下等人”的身份。

“下等人”的特征(被标签化后的体现):

一旦一个群体被贴上“下等人”的标签,他们往往会承受以下一些(或全部)非人化的待遇和特征:

1. 被剥夺基本人权: 他们的言论自由、行动自由、迁徙自由,甚至生命权,都可能被漠视或剥夺。
2. 缺乏尊严: 他们的劳动不被尊重,他们的感受被忽视,他们的身份被贬低,他们在公共场合受到嘲笑和侮辱。
3. 被边缘化: 他们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无法参与到社会决策和文化生活中。
4. 缺乏资源: 他们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遭受系统性的不公,导致他们难以改善自身处境。
5. 被妖魔化: 他们常被描绘成社会问题的根源,是需要被“清理”的对象。
6. 被非人化: 最为极端的情况是,他们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属性,被视为工具、负担,甚至是威胁。

为何要警惕“下等人”的标签?

“下等人”这个概念的危害性在于:

制造分裂: 它在社会内部制造了对立和仇恨,破坏社会凝聚力。
合理化压迫: 它为剥削、歧视和暴力提供了“正当性”的借口。
扼杀潜能: 被贴上“下等人”标签的人,因为缺乏机会和尊重,他们的才能和潜力被严重压制。
阻碍进步: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珍视每一个个体,而“下等人”的概念与此背道而驰。

总结来说, “下等人”不是一个自然存在的分类,而是一种人为的、带有恶意和目的性的社会建构。它通过剥夺尊严、限制权利、制造偏见和排斥,将特定群体贬低到社会底层,以维护现有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批判和抵制这种歧视性的标签,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平等和尊重的社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主张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客观上人类社会截至目前为止依然存在着明显的高低贵贱,这是你用什么样的口号也掩盖不了的。即使你大笔一挥,宣布“xx已经彻底消灭了剥削的制度、法律”也是白搭,因为私有制依然存在,当每个人依然是私有制这片土壤上的植物的时候,你怎么给老黄瓜刷绿漆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本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清楚,人和人就是有高低贵贱。我跟他理论上只是分工不同,但如果我敢给他脸色看、我敢跟他横眉立目,他就能给我点颜色看看。我嘴上不说,但碰见他从来都客客气气,孩子在他儿子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出。他儿子喜欢打谁就打谁,其他小朋友还要帮着他一起打,因为他爸爸是xxx!

如果本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阿Q精神,那说到这我们直接罗列现象,告诉你xx、xx、xxx就是下等人、没意外他的后代也是下等人就算完了。但我从来不按常理出牌,而且我最看不起的就是“存在即合理”这句话,从当年我第一次看《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那天起,我就讨厌这句话。

那如果存在的不一定合理,被踩在地上的不一定就是下等人,那什么才是下等人呢?

我觉得下等人的真正标志是“自轻自贱”,与这种自轻自贱相对的是“自尊”。我很穷,但我没求着谁、没靠着谁,我没什么收入但也没找谁伸过手。你们玩的这些我玩不起,所以我不玩!这就是自尊。

同样的面对强权、面对压迫、面对不公,你们即使把刀架在我脖子上我也要问一声“凭什么!”拿王朔的话说“你弄死我,我把一腔子血全喷你身上,让你也不得好过!”这就是自尊。这样的人无论是穷是富都是有尊严的人。

相反如果奴颜卑膝,你官高一等压死人,我给您先跪为敬。我是个住公寓开bba的,您这911真不错嘿!您带我见见世面,进电梯我都冲在您前边给您拿手挡着门。这种人哪怕有官有位,也是个下贱坯子。

固然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存在着压迫,但只要社会还没凶相毕露,逼着每一个人在地上当爬虫,客观上人就可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时候遇到的压力和作出的抵抗里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高贵与否。

我有家要养,我有房贷要还,我有孩子、我有猫,我不能让它们流落街头,所以领导让我加班的时候我没敢顶嘴、我照做了、我妥协了。这耻辱么?看你用什么标准,如果你用英雄的标准衡量,那就是耻辱,可如果用人的标准衡量呢?就完全可以理解。

反过来我是个富二代,我领导开个破雅阁,我玩坏的那辆都顶那玩意四个。他让我加班,我跟他说“小x你过来一下,爷告诉你件事”他过来了我说“爷不干了!”这英雄么?看着是挺解气的,但代价跟他拥有的东西相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了,他又有什么英雄可言呢?

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自己相信的原则承受多少伤害、付出多少代价,可以在自己爱的人、物、事、生活,和自己的原则、信仰之间作出什么样的取舍,就决定了一个人人格的高贵与否。为了虚荣、贪婪、甚至仅仅为了趋炎附势而抛弃尊严的人是最卑劣的,他们是真正的下等人,无论他们地位有多高,这种人你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你前后开两辆不同的车跟同一个人见面,如果他脸色不一样,他就已经暴露了。对这种人根本没有必要当人看。

能在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的时候守住自己的底线的人是真正高贵的人。你们让我去“无害化处理一只狗”虽然我需要你们给的这点钱,但不好意思我下不去手。敢说这句话的人都是人格高贵的人。反过来机械执行命令的人也不见得就下贱,他们只是不愿意牺牲自己的生活而已。真正的下等人是那种变本加厉的人,主动去伤害不该被伤害的人的人就是下等人!

user avatar

不把自己当人(或者说,没有作为人的觉悟)的那部分人吧?

很多人内心里实际上是没把自己当人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一种能卖钱的资源(有时自我估价很高,有时自我估价很低,价格浮动取决于自己看中的那个买家),所以其现实中一切言行的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去把自己卖个好价。不过往往事与愿违,毕竟“上杆子不是买卖”,过于谄媚的卖身,实际上等同于把自己混成了一丁点儿“利用价值”都没有的存在,甚至连累更多同类,害己害人,最后一起被当成了白菜、韭菜卖,替人数钱还不自知。

而且在日常的言辞表达里,这类人下意识却往往是不把他人(尤其是自认为弱于自己的同类)当人的,习惯通过言语把他人进行各种矮化和丑化。

这样的人,即便拥有非常不错的初始条件,最终也往往沦为下流。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但把自己当人,更把他人当人,甚至努力想让更多现阶段混得“不是人”的人变成人,那这个人即便身处现有社会等级的末流,仍然具备成为“上等人”的可能,即便终其一生也没能“功成名就”,甚至直接“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人的灵魂也是“高贵”的。

先把自己当成人,是一切的基础。

user avatar

想给你加工资就加,不想加你只能干瞪眼。

谁叫权力不在你自己手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