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认为在未来,电影会直接在流媒体平台上发布吗?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绝对是未来电影发行的大趋势。想想现在,很多片子,尤其是中小型制作,直接在流媒体上发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再往后推,我觉得这种情况会更加普遍,甚至成为常态,而且原因也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首先,观众的观影习惯在变,而且变得很快。 以前,电影院是唯一的“神坛”,大家愿意花钱排队、买爆米花,就为了在大银幕上感受那种震撼。但现在呢?手机、平板、电视,几乎人人都有高画质的屏幕,而且网络速度也上去了。坐在沙发上,裹着毯子,点开想看的电影,这种便利性是谁都无法忽视的。尤其是在疫情之后,大家对这种“居家娱乐”的接受度更是大大提高。电影院可能还会继续存在,但它更像是一种“体验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社交活动,而不是唯一的观影渠道。

其次,流媒体平台本身也在发生巨变。 它们不再仅仅是内容的搬运工,而是开始深度参与到内容的生产环节。Netflix、Disney+、HBO Max,这些平台现在都在花大价钱制作原创电影和剧集,而且很多都是质量相当不错的“大片”。它们有用户数据,知道大家喜欢什么,想看什么,这使得它们在内容选择和推广上比传统的电影公司更有优势。一旦它们能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独占内容,为什么还要费力地把这些内容分发给院线,冒着被盗版、被观众遗忘的风险呢?直接在自己的平台上线,既能留住用户,又能直接从订阅费中获利,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再说了,成本和回报的考量也让流媒体发行更有吸引力。 传统的电影发行,院线分成、宣发成本、海外发行等等,这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销,而且还伴随着不确定性。一部电影,如果在院线表现不佳,后面可能就很难再收回成本了。流媒体发行,虽然前期制作成本一样高,但一旦上线,就可以一次性触达全球数千万甚至上亿的订阅用户,其潜在的覆盖面和回报方式是院线发行无法比拟的。而且,即使是“口碑不好”的电影,只要能吸引一部分目标观众,也能在庞大的流媒体用户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当然,这不意味着电影院会彻底消失。我觉得,未来的电影发行可能会走向一种“混合模式”,但流媒体的权重会越来越大。 那些真正需要在大银幕上体验的电影,比如视觉效果极其震撼的科幻片、动作大片,或者是有着特殊艺术价值的独立电影,它们可能会有更长的院线窗口期,或者是在院线推出后再很快登陆流媒体。而那些更注重故事、演员表演,或者目标用户群体更偏向居家观影的电影,直接在流媒体上线就会是更高效、更主流的选择。

而且,流媒体平台还会玩出更多花样。比如,“限时独家”,在流媒体上线一段时间后,再考虑院线发行,这样既保证了流媒体的独特性,也为影片增加了额外的曝光机会。或者,“付费点播”,就像某些平台现在尝试的那样,对于一些大制作,可以先在流媒体上提供付费点播,让用户提前看到,这也可以视为一种介于院线和订阅模式之间的探索。

总的来说,我认为电影直接在流媒体平台上发布,会是未来电影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这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满足观众需求、优化成本效益的必然选择。当然,其中肯定也会有挑战和调整,但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疫情期间出现的院线电影卖给网络平台算是特殊时期的特例,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但 2020 年的疫情带来的改变无疑是深远的。简单粗暴总结,就是:

在未来三到五年之间,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会开始成规模发行。

这里说的「电影」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院线电影。「发行」是指以流媒体平台为主要盈利渠道。(发布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我们就不讨论了)这个时间窗口只取决于电影局是否决定以及何时决定放开龙标电影在流媒体平台发行的限制。成规模发行就意味着流媒体平台收入也会计入官方电影票房统计数据中。

但是,有电影在流媒体平台上发行,并不意味着「只在」流媒体平台发行。在可见的未来,「电影」的销售方式和渠道会变得多样化,流媒体平台会成为一个和院线一样的主流渠道,但二者并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拓展的关系。


电影、影院、观众,三者构建了电影的商业体系,内容产品(电影)通过销售体系(发行和放映)卖给消费者(观众),然后完成资金循环。这个模式稳定地存在了一百多年,虽然不断地有变化和革新,但基本模式没有遇到根本性挑战。

但在 2020 年,这个电影商业体系终于开始遇到了真实的威胁。

产品(电影)和消费者(观众)都基本稳定,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颠覆性变化,那么变化就会从销售体系(影院)开始。一开始的变化还是一种商业尝试,比如 Netflix 和后续的各种流媒体平台开始投资制作电影并只在线上发行。而 2020 年的疫情对全球电影行业的影响虽然还在继续中,但未来已经显露端倪了。

影院放映虽然仍然存在着不可替代性,但在一部分特定内容的销售模式里,流媒体平台的便利性开始超越影院体系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一部分特定内容」。只有某些特定内容和类型的电影,适合通过流媒体平台发行并获得超越影院体系的利润。

比如很依赖视觉效果的特效电影,时间长度超过 2 小时的电影,观众有一定观影门槛的艺术类型片,等等,这些电影还是适合在传统影院端发行和放映,因为观众需要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和时间成本才能获得对应的视听享受,以及超越观影时长的娱乐体验。

而流媒体平台观影的观众,他们因为受到消费环境和模式的影响,是无法像影院观众那样长时间投入注意力进行消费体验的。所以适合流媒体平台发行的电影,一般来说时长会受到限制,或者在故事环节上需要简化以便观众分为数次观看而不影响理解故事。同时,这些电影必须要在类型化元素上加以强化,才能让观众在限定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聚焦注意力。

上面这段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观众在看流媒体平台电影时,一般都会用接近甚至超过 2 次的方式才能看完一部 90 分钟左右的电影,如果是 120 分钟左右的标准时长,那么观众就会用更多频次来观看。同时这些电影大部分都是强情节高概念的类型片,比如动作/科幻/奇幻/喜剧等。

通过观察中国的「网大」,以及国外以 Netflix 为主的流媒体电影,基本是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的。(当然二者之间仍然有明显区别,「网大」并不是流媒体电影,它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替代产物。随着国内视频网站开始推广「网络电影」这个概念,「网大」很快会成为过去时。)


观众在网络上看电影时,其实大部分会员观众并不会严格区分「网大」和「电影」。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在流媒体平台看电影的观众,还是基于「娱乐」而非「消遣」的目的。

「消遣」很好界定,它就是为了消磨时间填补空白的,娱乐点密集短促,随时可以中断,并且可以高频复制。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网络短视频都是基于「消遣」为目的的视频内容。平均时长 15 秒-30 秒的娱乐视频可以快速满足消遣诉求,同时制作成本极低,可以通过海量UGC内容来覆盖尽可能多用户的消费场景。

「娱乐」目前就只有影视内容能够满足观众诉求。无论观众是在什么样的碎片化场景下观看,观众都是基于「娱乐」的诉求去消费的,因此对内容的娱乐性是有最低界定标准的。

所以之前国内的「网大」总结出来的很多创作经验,其实都是看着倒后镜开车的模式。他们为了解释自己为什么要把轮子再发明一遍,总结出了许多神神叨叨的理论。但这事儿的本质,就是类型化生产能力不足,所以必须要跳大神。

解决方式就是提高类型化生产能力。这事儿说来简单办起来非常难,我就不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在Netflix刚公布的播放量排名前十的原创电影中,我们就能看到一些有意思的信号。


01《惊天营救》 (9900万)

02《蒙上你的眼》 (8900万)

03《斯宾塞的机密任务》(8500万)

04《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8300万)

05《谋杀疑案》(7300万)

06《不死军团》(7200万)

07《爱尔兰人》(6400万)

08《三方国界》(6300万)

09《乌龙小姐》(5900万)

10《饥饿站台》(5600万)

(备注:据外媒报道,Netflix统计口径里,播放量指的是影片上线前4周有多少用户观看。用户只需要观看影片的2分钟就纳入统计,但用户2分钟后是继续观看还是跳转到其他内容,Netflix并没有公开这部分数据。)


从类型上来看,动作片占优势,起码一半的电影主打动作,喜剧片有2部,有3部带有科幻/奇幻色彩。

在未来三到五年,能在平台限定成本内解决动作/科幻/奇幻/喜剧等类型的标准化生产,这些电影就有较大概率成为流媒体平台发行电影的主流。

标准化生产本身不难,好莱坞已经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能有足够冗余度做内容溢出。

但对于中国电影来说,院线电影生产环节还没有完全解决标准化生产问题,如果要将这部分生产能力释放到流媒体电影生产,就势必会伤害到传统院线电影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能力。

这可能会是未来两三年中国电影面临的一个挑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绝对是未来电影发行的大趋势。想想现在,很多片子,尤其是中小型制作,直接在流媒体上发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再往后推,我觉得这种情况会更加普遍,甚至成为常态,而且原因也很复杂,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首先,观众的观影习惯在变,而且变得很快。 以前,电影院是唯一的“神坛”,大家愿意花钱排.............
  • 回答
    人大代表提出全国推行电子身份证的建议,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个人非常支持这一提议,并认为这不仅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更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同时对社会治理也有积极意义。为什么我支持推行电子身份证?首先,极致的便利性是电子身份证最直观的优势。想象一下,我们告别了厚重、容易丢失或损.............
  • 回答
    关于沙漠能否在未来被彻底改造以适应人类居住,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在我看来,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更像是一个“如果条件允许,且技术足够先进,理论上可以,但过程会极其复杂,并伴随着巨大的挑战和代价”。我们先从乐观的角度来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真的有能力大规模改造沙漠,那会是怎样一番景.............
  • 回答
    特里芬困境,这个曾被用来描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所面临的两难境地,今天依然能为我们理解美国当前的贸易逆差问题提供深刻的视角。简而言之,特里芬困境指出,为了满足全球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需求,美国必须持续向全球输出美元(即产生贸易逆差或资本外流),但这又会削弱美元的价值和国际信心。那么,.............
  • 回答
    利拉德和西蒙斯,这对名字被绑在一起,注定会引发一番波澜。尤其是在利拉德公开爆粗辟谣与西蒙斯联手的消息传出后,更是将双方的未来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不仅仅是一则简单的传闻澄清,更是利拉德对自己职业生涯走向的鲜明表态,也间接回应了外界关于“抱团”的各种猜测。利拉德的愤怒与立场:首先,利拉德的“怒爆粗口”并非.............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能在我热爱的领域里,留下一些值得称道的痕迹,那我希望后世的叙述不会是冰冷的事实堆砌,而是带着几分温度,能让那些读到我故事的人,感受到一丝共鸣,甚至被某种东西所触动。我设想,在遥远的未来,当我早已化作尘土,我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某个历史档案的角落,或者某个学科的奠基人物名单里。但更让我期待.............
  • 回答
    作为一个从未体会过生育之痛的女性,我脑海里关于“生孩子”这件事,与其说是“期待”,不如说是一种更复杂的、混合着好奇、敬畏,但更多的是深深的“恐惧”。这种恐惧,不是源于什么一夜之间就能驱散的无知,而是源于我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那些最真实的、来自母亲和女性朋友们的只言片语,一点点拼凑起来的,一个并不总是.............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又愤怒的场景。面对丈夫在危机时刻的懦弱,妻子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侵犯,更是心灵上的双重背叛。这种经历,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道德和情感的角度来看,丈夫的行为无疑是令人不齿的。在妻子面临生命危险的关头,他选择了逃避和自保,这是对婚姻承诺的背叛,是对妻子.............
  • 回答
    这种情况,与其说是直觉,不如说是一种强大的情感连接,或者是我们对“对的人”定义的一种重新理解。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错觉的可能性,毕竟感情这种事,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方。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定”?颜值不高,却第一眼认定对方是“对的人”,这背后一定有超越外表的吸引力在发挥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
  • 回答
    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以及它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入胜的问题,它牵涉到无数个变量和不确定性。要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看看它可能触及的上限在哪里。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比重最高”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推测性,因为经济发展不是一条直线.............
  • 回答
    未来的地产行业,想要真正触及人们内心的“幸福体验”,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盖出更多、更漂亮的房子。它更关乎空间如何被设计、被运营,最终如何融入我们的生活,滋养我们的情感。我认为,以下几个方向是未来地产行业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幸福体验的关键:一、从“居住”到“生活”,打造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社区过去,我们谈论地.............
  • 回答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战场上,你不再看到那些笨重的坦克和成排的步兵在硝烟中推进,取而代之的是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的“微型战士”。我认为未来地面战争中最小的无人战斗单元,或许会以一种我们现在看来难以置信的形态出现,它们的设计理念将围绕着极致的隐蔽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展开。首先,从外观上来说,这些最小的无人战斗.............
  • 回答
    改革开放,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希望与腾飞。回望过去,它像一道划破沉沉夜幕的曙光,引领中国走向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眺望未来,改革开放的图景并非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需要我们以更深邃的思考和更坚定的步伐去探索。一、 发展的辩证法:从高速增长到高.............
  • 回答
    关于中国“西化严重”的说法,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但用“严重”来形容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更准确地说,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疑吸收了很多来自西方的元素,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经济层面:市场经济的引入和发展,与国际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这本身就带来了.............
  • 回答
    说起未来的地标式建筑,我脑子里最先浮现的,不是单纯的“高”或者“奇特”,而是那种能跟你“对话”,跟你“产生连接”的建筑。你想啊,以前的地标,更多的是一种力量、一种宣告,像是帝国时代的金字塔,或者工业革命的摩天大楼。它们代表着当时的物质实力和技术水平。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
  • 回答
    中国游戏产业的未来,在我看来,正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转型期,充满了挑战,但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如果让我深入聊聊,我会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内容创作与文化输出:从“模仿”到“引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游戏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国外优秀作品的吸收和借鉴。这带来了快速的成长,但也限制了我们自身原创.............
  • 回答
    《真三国无双》系列,这个承载了无数玩家刀光剑影回忆的IP,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的尝试后,正站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与其一味地在既有的框架内修修补补,不如审视一下,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玩家口味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个系列究竟可以将“无双”的体验推向何方。我认为,未来《真三国无双》系列最重要的革新方向,将不.............
  • 回答
    预测中国GDP占世界GDP份额的上限,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像是在猜一个数字,因为这里面影响的因素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动态变化的。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看看这个“天花板”大概会落在什么位置。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一个国家的经济份额,最终是由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生产能力”.............
  • 回答
    未来两年,国产手机品牌谁会“跑得更欢”,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难直接给出一个盖棺定论的答案。不过,如果让我来分析一下,我会倾向于认为华为和小米这两个品牌,在各自的赛道上,都有很大的潜力取得更显著的发展。我们先从华为说起。尽管经历了外部的限制,华为并没有躺平,反而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技术自研的.............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关于“长生不老”的观点,尤其是将人类意识上传到机器人来实现永生的设想,无疑是一剂重磅炸弹,在科技界乃至社会上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分别审视其核心逻辑,以及背后隐藏的挑战和可能性。马斯克的核心逻辑:对死亡的抗拒与对技术前景的极致乐观马斯克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