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

回答
要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像要去看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面有无数的小径、错综复杂的树根,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在活动。要让这一切变得清晰,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像个老猎人一样,先找到主要的动物踪迹,再顺着它们把整个森林摸透。

第一步:定个时间轴,有个大概的“地图”

春秋战国,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但它们其实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就像一本大书的上、下两册。

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476年): 名字来源于一本叫《春秋》的书,是鲁国史官记录的历史。这个时期,周朝的“名义”还在,但实际权力早就分散到各地诸侯手里了。你可以想象成,周天子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但各地诸侯各自为政,就像现在的“军阀”一样。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诸侯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不再是“春秋五霸”那种相对稳定、还有点“规矩”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更残酷、更直接的兼并战争,最终目标是统一天下。

所以,这两段加起来,大概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长的时间段,从周朝开始衰落,到秦朝统一中国,中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步:看看“老大哥”周朝是怎么没落的

咱们得先知道,为什么会有春秋战国?这得从周朝说起。

周朝一开始挺牛的,周武王灭了商朝,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统治。但为了巩固统治,周公旦搞了个“分封制”,把土地和权力分给宗室子弟和功臣。这就像一个大家族,本来是国王说了算,但慢慢地,分出去的各个分支也成了有自己地盘的“家族长”。

到了周幽王时期,出了点昏乱。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结果惹怒了犬戎,把鎬京(都城)给烧了,周幽王也被杀了。这下,周朝元气大伤,再也回不到以前的辉煌了。

他的儿子周平王不得不带着人往东边跑,迁都到洛邑(现在的洛阳),这就是“东周”。但这个东周,基本上就是个“空架子”,周天子的权威大不如前,各地的诸侯们自己说了算,而且还越来越强大。

第三步:春秋时期:从“小弟”变“大哥”的争霸赛

东周之后,中国就进入了春秋时代。这时候,虽然名义上还是周朝,但实际上是“周天子”号令不动,各地诸侯互相攻伐。为了争夺霸权,出现了一批有能力、有野心的诸侯国,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共主”的地位,不断进行战争。

这就像一场“权力游戏”,有几个特别厉害的国家,就像游戏里的“大玩家”,他们轮流坐庄,成为“霸主”。

齐桓公(齐国): 这是最早的一位霸主。他有个厉害的宰相叫管仲,帮他改革内政,发展经济,训练军队。齐桓公那时候,为了“尊王攘夷”(表面上是帮助周天子,实际上是驱逐北方的戎狄,扩张自己的势力),打败了很多小国,召开了几次“诸侯会盟”,号称“天下共主”。
晋文公(晋国): 齐桓公死后,晋国也崛起。晋文公年轻时也经历过不少磨难,后来回国即位,励精图治,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成为了新的霸主。
楚庄王(楚国): 楚国地处南方,一直想北上扩张。楚庄王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楚国的国力大大增强,甚至一度威胁到周天子的安全,号称“问鼎中原”。
其他还有宋襄公、秦穆公 等等,也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

春秋时期的特点是,虽然有霸主,但大家还是比较讲究“礼仪”,比如“不食午餐之肉”、“不杀无辜”,战争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而且,这时候诸侯国数量很多,比如郑国、卫国、鲁国、曹国等等,小国林立。

第四步:战国时期:残酷的“大鱼吃小鱼”时代

春秋末期,晋国因为内乱,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韩、赵、魏。这一下子,原来比较稳定的格局就被打破了。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但剩下的几个大国实力却更强了。他们不再讲究什么“礼仪”了,直接赤裸裸地进行兼并战争,“大鱼吃小鱼”越来越明显。

这时候,最厉害的国家有七个,史称“战国七雄”:

1. 秦国: 位于西部,从商鞅变法开始,军事和经济都得到了飞速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 楚国: 位于南方,依然是一个大国,实力雄厚。
3. 齐国: 位于东部,虽然经历了齐桓公时代的辉煌,但后来也经历了一些动荡,但仍然是重要的国家。
4. 燕国: 位于东北部,相对偏远,但也有自己的发展。
5. 赵国: 位于北方,在军事上很有特点,比如“胡服骑射”。
6. 魏国: 位于中部,是三家分晋的继承者,早期也曾强大过。
7. 韩国: 位于中部,是三家分晋中相对较弱的一个。

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残酷程度都远超春秋。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和扩张,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变法图强: 像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都是为了增强国力,改革军事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纵横家: 这个时期涌现出很多有名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张仪。他们运用口才和策略,游说各国君主,挑拨离间,合纵连横,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或者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战略优势。
学术思想繁荣: 思想家们也纷纷出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治、哲学主张,这就是“百家争鸣”。比如: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强调仁、义、礼、智、信,主张德治。
道家(老子、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法家(商鞅、申不害、韩非子): 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力和制度。
墨家(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名家、阴阳家、纵横家 等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步:秦国的统一之路:从“西部蛮夷”到“千古一帝”

在漫长的战国兼并战争中,秦国凭借着地理优势(易守难攻)、商鞅变法的强大国力,以及一批杰出的君主(如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逐渐吞并了六国。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灭掉了最后的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理清的关键点:

周朝衰落是起点: 理解周朝分封制的瓦解和周天子权威的丧失,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诸侯割据。
春秋是“争霸”: 重点是“春秋五霸”的出现,以及各国的争夺。虽然有霸主,但仍然是一种相对有规则的竞争。
战国是“兼并”: 战国七雄的格局,残酷的战争,以及各国变法图强、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
秦始皇统一是终结: 秦国的崛起和最终的统一,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变法和思想是重要推手: 各国为了变强,进行了很多改革,思想的繁荣也为政治斗争提供了理论支持。

怎么避免AI痕迹?

用更口语化的表达: 避免那些过于正式、书面语的词汇,多用一些比喻,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加入一些“我”的理解和感受: 比如“我觉得”、“你可以想象成”,让叙述带点人情味。
多用动词和形象化的描述: 比如“摸透”、“坐庄”、“赤裸裸的兼并”、“吞并”,让历史场景更生动。
不要过于追求逻辑的“完美”: 历史本来就是复杂的,有时候可以稍微跳跃一点,强调一些关键的点。
用故事和人物来串联: 讲到齐桓公,就提管仲;讲到秦国,就提商鞅,这样会让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总而言之,理清春秋战国,就是看清楚这个从权力分散到高度集中的过程,看清楚各国君主和政治家们的斗争,也看清楚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无数的事件、人物和思想交织而成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文预警,这段历史我还是说得欢脱一点吧。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只不过是「东周」的两个阶段,所以说春秋战国,还是要大致说一下东周的。

前面讲的是前期演变,比较熟悉的可以直接跳到春秋。

闲话不说,正式开讲。

我们现在能确定的,中国最早具有「国家政权」这种性质的时代,无非是 3000 多年前的商。

那么商之前是什么样子呢?了解这个,对于了解春秋战国的各国特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虽然大,但真正的「平原」无非也就是上面标了颜色的那几片(山东丘陵除外),其他地方全部都是山区。

而平原也是个双刃剑。

一方面,平原大多是由河流携带泥沙冲积而成,可以说在末次冰期结束后洪水泛滥的阶段,往往高原山地才是更适合生存的地方。

但另一方面,随着洪水稳定,平原逐渐变成了适合农耕的地区,所以造成了「古羌人(O3)」的大分裂,这也就是上图的「西羌」「东羌」,西羌是继续留在高原的游牧民,而东羌是生活在平原边缘的农耕民(如上面绿色的「渭河谷地」)。

西羌就是现在藏族、纳西族等诸羌的祖先,而东羌就是后来所谓的汉族,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我们的语言都差不多。

三苗(O2),百越(O1)则算是羌人的「表亲」(父系基因都是 O,只不过分裂时间不一样),三苗生活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北湖南一带),百越生活在长江下游平原(浙江江苏一带)。

而山东丘陵一带的东夷(C,O2,O3)是个混合民族,这里就不拆开讲了,反正一直活在几个民族的夹缝中,但却逐渐被周边民族影响。

中间的就不细说了。

随着洪荒稳定,东羌开始往华北平原去,三苗开始侵犯隶属东羌的东夷,经过一系列混战,三苗一部分留在华北平原,剩下的失败退回南方。

而东羌地盘扩大,直接把东夷也囊括了进去,两边算是合二为一了,也算是控制了北方。

此时,最为肥沃的中心就是这个「华北平原南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原」「河南」。

而百越一直都很发达,可以说虽然人不多,却一直扮演着技术输出的角色。

没想到的是,东夷活在夹缝那么多年,技术那是大大的高级(龙山文化),所以东羌反过来被东夷影响了很多,所以这个东羌东夷组成的部落,不论怎么控制,也顶多就是个松散的部落联盟。

当然了,这个大部落信仰光明,自称「夏」,也就是远古羌语里和「花、华、火」等谐音的一个词汇,是光明华丽的意思。

所以我们也称东羌是「诸夏」,或者换句话说——「华夏」。

所以,东羌和东夷组成的华夏人虽然还算强大,但是也就一部落联盟。并且西边是自己的游牧民亲戚「西羌」,南边还有三苗百越,所以屁股并不安稳。

从这可以看出,我们这个所谓的华夏,此时控制的地方就是陕西中间、河南和山东西部那么一小块地方。

那么,我们是怎么从这么小的民族,成为了现在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的功劳。可以说,就是这个时代,彻底地改变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

后来,华夏的内部政权从东羌偏移到了东夷族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

东夷领导的商,是个浪漫主义很强的民族,爱经商、爱喝酒、爱旅行(雾)、爱祈祷,就是不太爱种地,虽然自己技术很好,战斗力也不错,可是这国家集权性质太弱,部落性质还是挺强,所以等到商的老大「受」和东南边的百越们打仗的时候,西边的东羌人终于看到了雪耻的机会了。

这群羌人,是羌人中的「姬」部落。

其实最早的羌人是个母系氏族,有很多带有母性标记的「姜、姬、嬴、姒」等姓,后来文字逐渐产生,标注了个女字旁,就代表了母系族群的标记,再到了后来父系氏族开始,部族发展兼并,发现人太多了,所以就出现了更多的姓,比如「斟、芈」等姓,当然了,也有东夷的「子」等姓(商就姓子)。

随着人越来越多,这些标记母系的姓已经不够用了,我们就从 IPV4 升级为 IPV6,出现了表示「父系」的——,当然了氏大多也是用地名命名的,你跑到哪里住,就是什么氏,后代也是什么氏。比如「轩辕氏」「高阳氏」「有虞氏」等。

所以在姓氏合流之前,一般都说一个人是 X 姓 X 氏。比如传说中的禹就是姒姓夏后氏。当然了,这个禹的姒姓也是被赐的。

史书说禹出西羌,也不是空穴来风。所以说这禹这人很有可能不是东羌华夏人,只不过是华夏集团为了制约东夷的一个手段,没想到最后人家治水成功拿了天下。

话说回来,这群「姬」们算是华夏(东羌)的一个大部落,自己被商赶回了老家(陕西)不说,还一直和西羌斗争,所以一直都看商这群「神棍」不顺眼。

「姬」部落这群人和商人也不一样,他们是个彻头彻尾的「农业民族」。所以他们包装出来的「神」,全都是什么三皇啊、后稷啊这些自己的祖先,做的大事也无非就是种地种地。可架不住人家种地种出了名堂,他们越来越强大,再加上消化了好多西羌亲戚,所以打算打击商了。

这群人安插了一个同属于羌人的「姜」姓间谍——尚,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姜子牙,观察「商王受」的一举一动,姜子牙发现商东征,再加上内部受的哥哥微子启以及比干对受很不满,他们觉得你既然都受还为什么要攻啊(雾)。所以这群姬姓周氏的族群,便趁人之危灭了强悍的商,还给受起了个名字——纣王。

这场战争我们可以称之为——陕西人大战山东人(bushi)。

打赢了胜仗,当然也就少不了要抹黑纣王,武王「发」赢了之后,不免也要说自己当首领也是按照基本法的,第一次把「夏」这个冷饭炒了回来——他们自称是继承了夏的「正统」。

尤其是周也担心,这种悲惨的情况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毕竟商人打仗那么厉害,最后也被自己灭了,这个地方太大太松散了,东夷,西羌,三苗,百越全都虎视眈眈,怎么才能彻底控制住这样的一个部落林立的地方?

最后,周把「农耕民族」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把天下分成了众多的「国」

需要注意的是,周分的这个「国」的含义,可和现在不一样,国的繁体字是「國」,就是一个人拿着武器保卫城墙的意思,所以当时说的國无非就是现在「城池」的含义,而每个「國」都统领着若干的「郊」「野」。

到了这时,这种「小型集权」的思维正式在这个土地产生,可以说在那个时代,这个是对于这样大的领土的最好管理模式了。

而在农业上,「國」周围的「郊」是「公田」,是国人所享有的优质田地,而「野」都是是私田,私田质量不高,一般是平民和奴隶耕种,私田的奴隶还必须耕种公田给「国人」奴隶主享用,这就是所谓「井田制」。土地没有私有制度,全部都属于最大的「周天子」。

所以说,周人用自己的「國」制,开启了「分封」的时代,周分封了成百上千的「國」,自己却回到了老家,陕西的「关中地区」,而他自己所在的城池「镐京」地区也就是所谓「中国」

这个分封一开始起到了特别好的作用,他把自己家人分封到各个地方,既保证自己的集权,也扩张了领土。

多说一句,周的分封很有意思,他基本把比较好的地方都分封给了自己家人,比如华北平原南(河南)的郑国陈国蔡国,把商的遗民分封到了离自己不近不远最好掌控的地区,比如个前面说的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分封的「宋国」(河南东)。

同时,周把当时自己认为「鸟不拉屎」的地方分封给了功臣外姓,比如被商驱赶到长江中游(湖北)一带的「芈」姓华夏人,因为芈姓的熊氏部落帮助周灭商,于是功臣后代芈姓熊绎就被分封了整个长江中游一带的大部分地区(湖北湖南)。

但这个周王真心是很坏很坏的,因为前面说了,这长江一带全是三苗啊,周王说那我不管,反正全天下都是我的,我爱怎么分怎么分,三苗不服你你可以打他嘛。

所以芈姓以很低的辈分「子爵」被分到了三苗地区,他们没办法只能不断地和三苗争斗并互相同化,这也就是——楚国

而同样是功臣的姜子牙,却是以「候爵」的身份成为诸侯的,公侯伯子男,这么一看差了好几辈啊。姜子牙也被分封到了当时认为很偏远的地方——山东半岛一带,这就是后来有名的齐国

当然了,周也怕分得这么远了,这些「外人」不好控制,于是又在齐国的北边分封了「燕国」(北京河北),长江下游的百越地区分封了「吴国」(浙江),熟悉地理的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可以很大程度地限制齐国和楚国,而这两个地方的国王,可全都是姬姓的。

所以看似周的算盘打得非常 exciting,一开始也算平稳,可没成想,周武王「发」在赢得战争之后的两年就挂了,随后就是他的弟弟周公旦(不要总叫人家姬旦了)辅佐他儿子周成王的时代,周成王分封自己的弟弟「虞」于唐地,也就是唐国。

你可能会说,我怎么没听说过唐国啊。

其实唐一直占据了山西一带一片广大的区域,包括后来的唐朝之所以为唐朝,也是因为李渊发家的地方是太原一带的「唐」地。

但是随着这个唐国越来越厉害,于是最终进入了 2.0 版——晋国

晋是周易的一个卦象,是个非常炸天的意象,不信你倒过来看,是不是像太阳喷薄而出地平线。所以现在也有个说法叫「晋级」。

当然了,我们现在也管山西叫「晋」,也就是说晋国是一个以山西高原为主要地区的大型诸侯国。

给弟弟分了这么一大块地方,周成王自然也不会亏待自己的叔叔周公旦,他给周公旦的后人封到了山东西部的肥沃地区,也就是——鲁国,而鲁国的位置,夹在宋国(微子启)和齐国(姜子牙)中间,可能本来就是为了来制约这两个异姓诸侯的。

看过封神榜的人应该知道,纣王有个大将军,对就是被黑出翔的那个「恶来」,这人无论在小说,还是电视剧里,都是个一直被姜子牙吊打,被各路神仙开嘲讽的角色。

其实这人的姓是——

恶来的后人被轰到了甘肃天水一带,成了专门给驾车养马的,想想也挺惨的。

一直到了那个号称见过西王母的「周穆王」,情况有了变化。

由于这货一直在愉快地玩耍,连徐国造反了都不知道,还是恶来的重孙子「造父」使了吃奶的力气驾车,才终于让周穆王及时赶回了镐京。

于是造父被封在「赵」地(山西洪洞),给了个子爵,号称「嬴姓赵氏」,成为赢姓赵氏的始祖,也成为后来赵国的始祖,不过这是后话了。

而造父的侄孙非子,由于养马养得异常不错,让周穆王的儿子周孝王觉得这人也非常的不错,于是就很欢脱的给了个「子爵」的爵位,把甘肃天水一带的「秦」地分封给了他,这也就是秦国的由来。

所以我们也会说秦国是「嬴姓赵氏」。

但是这可不是周有多好心,而是秦国这地方既能抵抗西羌(别忘了我们那群游牧民亲戚),替自己挨刀;同时又离自己很近,能更好地被自己统治,简直棒棒的。

所以综上可以看出,直到西周,华夏人的「国家」才算有了点雏形。

但如果说中国古代有 10 个最缺心眼的昏君暴君,这个后来被孔子标榜十全十美大仁大义大礼的周朝,就独占了两个——

周厉王姬胡,周幽王姬宫湦(sheng)。

姬胡这人可能不怎么有名,但是中国真正进入有确切历史的纪年「共和元年」,其实就是从他开始的。

不过这个「共和」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共和,姬胡这人可一点都不「民主」,他因为横征暴敛,兼并土地导致民众苦不堪言。

诉苦是不可能让诉苦的,为此,周厉王开始高压控制言论,使得国人不敢在公开场合议论朝政。人们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交谈招呼,只用眼色示意一下,然后匆匆地走开,这就是「道路以目」。

对此,周厉王十分满意,对贵族召穆公说:「看我多厉害,再也没人敢说我了!」

但是西周这个时代的政权本来就很有部落遗风,百姓可不像后来那么在乎天子。

所以周厉王没高兴几天,前 841 年,首都就发生了著名的「国人暴动」。这里说的「国人」就是城市里的人的意思。

国人非要逮到周厉王杀了,把他吓得跑出首都,一直跑到了山西的彘,再也没敢回来,后来病死在山西。

而此时的周呢?连国王都跑了,国人还非要杀了太子,所以这下也没法继续让周厉王家人当天子了。

最后,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总算是消了气。而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

也就是说,前 814 年也就是——共和政治的共和元年,中国历史上竟然出现了神奇的贵族寡头政治时代

这之后的历史,就有很确切的文字依据了。

而此时的周朝,内部算是毁了,就靠诸侯活着了。

结果后来的宣王中兴没多久,第二个奇葩周幽王姬宫湦上台了。这人有名吧?就烽火戏诸侯的那个。

幽王这人和纣王不一样,可真心是昏君,也不怪后人抹黑,找了个妹子褒姒,这冰美人一直就是不乐。幽王为了逗她,开心的玩了一次大型的狼来了游戏,把诸侯们当猴耍,中央已经都破筐一样了,诸侯再一生气,直接都不鸟这个周幽王了。(真实的历史不一定是这样,这个之后会写)

公元前 771 年,我们的远亲,西羌的犬戎部落(甘肃陕西一带)开始进攻这个摇摇欲坠的镐京。周幽王尝到了狼来了的恶果,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这是华夏人,也可以说是东羌人,第一次被西羌彻底打败。

也就是说,我们的内部大分裂,就是从西羌入侵开始的,而这个大分裂时代,也不可避免的和我们所认为的「蛮夷」发生了深刻的交流,以至于有了现在的「中国」。

要不说,真没白培养嬴姓宗族呢,此时秦国的老大「嬴开」审时度势,把周太子姬宜臼从镐京(西安一带)护送到洛邑(洛阳),姬宜臼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周平王」因为是从西到东,所以就叫这个时代「东周」。

可是这不要脸的太子把自己被搞得面目全非的老家陕西一带分封给了嬴姓的老大,并且给升格为「伯爵」,嬴开也就是后来的——秦襄公,嬴家正式成为了诸侯。

其实秦襄公心里已经问候周平王祖宗一个遍了,我费这么大劲护送你,你就把你被犬戎占领的老家给我?

讲回到周平王,他从陕西的渭河谷地迁都到河南地区,也就来到了一堆老大哥的齐鲁宋郑诸侯地区,但这时候谁能听他的啊。

所以慢慢的,这个所谓的东周,沦落成了一个大花瓶。中国的大分裂时代正式开始,而文化爆炸和物质爆炸时代也开始了。

这时候才是所谓的春秋。

春秋本来得名于鲁国史书,这个时代的名字也是后来才有的,最起码在当时,人们认为我们名义上还是东周嘛。

而周的衰落,导致所有的诸侯国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这几个「外人」的国家——姜姓的齐国,芈姓的楚国,还忙着自己在那边和犬戎斗争的嬴姓的秦国,当然了,还有在西周时代就一直闷声发大财的姬姓同宗晋国,甚至东南的百越国家、吴越国都开始脱离控制。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华夏人控制的区域,在现在看来还真是小的可怜,而且越接近中原的国家越小,这也是当年周在中原(河南)地区过多分封的结果。

可是最早时期炸裂的,竟然是后来被无限吊打的「郑国」

郑国本来是前面说的「周厉王」的小儿子——姬友的国家。(这名字比姬旦还厉害)

姬友也就是郑桓公的郑国,本来只是个被安插到边境提防犬戎的小国,也在陕西一带,因为西周被吊打,他自己只能向东谋求地盘,结果自己也被搞死了。

所以郑国也只能向东迁徙。

继位的郑武公在迁徙途中顺便就灭掉了东边河南乱七八糟的国家,这也就是春秋时代最早的吞并,所以他们定了一个新的都城「新郑」,这个城市现在也还有。

郑武公死了之后,大儿子「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这货的名字也是很诡异了,往后看,你会发现整个春秋时代的人名字都很诡异(这个郑庄公出生的时候他妈难产,结果就搞了个这个名字)。

这人不仅仅搞掉了自己的弟弟和老妈,还联系了齐国鲁国搞掉了宋国。

而这个时代,齐国实力还真不怎么样,所以大伙儿纷纷承认郑国是老大。

可以说,那个时代的周天子已经开始威严扫地,这个所谓的「共主」也就仅仅是个象征而已,但是各国又不敢称王,只能演变为拉山头拜老大一样的行为,而这个时候的郑国就是所谓的「霸主」。

随即周平王,就是前面说的那个被秦和郑一起送到洛邑的周幽王的儿子,十分之不满,随后大力斥责之。

郑国也就认了一下怂,等周平王死了之后,周桓王继位,这货很拿自己当一头蒜,直接撤了郑庄公的职。

这下郑庄公很不爽了,开始派兵挑衅,拔了周王室的田地里的作物,结果周桓王直接就起兵了,还联系了三个「战五渣」——陈蔡卫三个国家,一起攻打郑国。

但其实这就是一群乌合之众,郑庄公这种老妈和弟弟都能搞的人,也就轻松地干掉了这几家的军队。

从这之后,周王室的名誉就彻底毁掉了,所谓的东周也就真的名存实亡了。

可郑国没高兴几天,等到郑庄公一挂掉,这国家就算完了,中原这个地方,夹在所有国家的中间,根本没有容身之处,所以最后只有炮灰的份。

而当时被认为「鸟不拉屎」的边缘国家就相继崛起了。

此时,齐国姜子牙的后代们在山东经营了好多年,把这个东夷旧地弄得像回事了,又因为山东本来是个丘陵密布的地方,丘陵里还有个高的吓人的泰山,所以这地方一直是中原政权够不到的地方,自由度极高。

又因为其背靠山,面朝大海,渔业和盐业极其发达,而他们也继承了东夷的经商传统,所以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但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齐国神奇的国君「齐襄公」。

齐国一直以民风开放著称,乱到什么程度呢,齐襄公一直和自己的妹妹文姜胡搞,搞得妹妹也嫁不出去,最后只能嫁给离自己比较近的鲁国国君。

鲁国这时候已经是迂腐不堪的神奇国家了,这个国家的国君是姬旦的后代,还保留着西周初年的那些礼乐思想,所以信息也极度闭塞,就把齐襄公的妹妹给娶了。

但这货带着自己的新娘子去拜见自己大舅哥的时候,没成想这俩人见面又搞上了。

鲁桓公当时就想杀了她,但他忽略了自己在人家的地盘,结果反被齐襄公给杀了。

这一下就造成了整个内外的震动,但是诸国还没发生过这么变态的事情,所以威信也大大降低。

之后,这个齐襄公没事就欺负欺负落魄的郑国、卫国,搞得边境也剑拔弩张。

最后,由于这人言而无信,终于惹怒了边境守将,他们和齐国姜姓贵族无知(对,就是这个名字,你之后会发现齐国人的名字都很奇怪,完全是「起个歪名好养活」的那种)一起干掉了齐襄公,无知当了君主。

但可惜这无知就是个暴发户,没多久就被暗杀了。

这下可倒好,国家没了国君,这可就糟了,所以只能去请流落在外的,齐襄公的弟弟,「纠」和「小白」。

纠和小白全部都是流落到外国的贵族,纠的老师叫管仲,小白的老师叫鲍叔牙,他们早就看出来这齐襄公吃枣药丸,所以就下了个大棋,这对好基友分别领了两个公子,投奔到了鲁国和莒国。

本来公子纠是哥哥,按理说他应该当国君的,结果很不巧他去了鲁国这个迂腐的国家,他一顿和齐国谈条件,齐国又是个没什么礼法的国家,所以就说甭管那些,咱来个龟兔赛跑,谁先来到齐国谁就是国君。

结果这鲍叔牙是带着小白是撒丫子就跑,剩下鲁国这二缺的国君还在守着这个哥哥呢,所以人家小白就先走了一步。管仲一看这不行啊,赶紧带着公子纠跑了。

后来眼看是追不上了,就想暗杀小白,结果管仲这货一箭射到小白的腰带扣上,就自以为大功告成愉快的回去了。

所以,当公子纠不紧不慢地到了都城临淄的时候,小白早就坐在宝座上了。

小白,就是后来所说的「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小白自然很感谢自己的老师鲍叔牙,就想给封为「国相」,但是鲍叔牙荣华富贵不忘好基友,他说我这哥们管仲啊,真心比我强多了,你要是有了他,我们走向春秋巅峰就不远了。小白心说这差点把我搞死的人怎么用啊,但是又禁不住鲍叔牙的耳边风,就把这管仲请回来了。

管仲这货简直是个前无古人的人物,别看刺杀技能特别弱,但却是个极强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了神奇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个「以经济发展为纲」的超前结论。

而且在这个分封制盛行的年代,管仲推出了「国君直接任免」制度,要知道这个神奇的制度直接破坏了世卿世禄的腐朽制度,使得整个齐国的权利直接握在齐桓公的手里。

并且,他还设置了「常备军」这个前所未有的组织,要知道那个时代完全就是农民拿个木棍就是兵的时代,达到万人的常备军,使得齐国实力大大增强。

管仲大力发展商业,和周边部族进行盐的交换,利用资源发展,再加上管仲这人秉承了齐国一直没节操的传统,设立「官方妓院」,于是大量的资金从贵族手中进入了国家财政。

可以说这样一套穿越的理论在那个时代的华夏各国,甚至几百年之后,也都没有产生过。

所以说齐国的崛起就成了必然了。

这个时候中原的国家越来越分裂,至于周的那个所谓的天子,也和中原小国没什么区别了,齐桓公一看,我都这么吊了,能不能也当个天子什么的?但仔细一想,就算中原的小国都臣服自己,自己要是太过分估计所有的姬姓族人们都得群起而攻之,还是算了。

不当天子当个「老大」总可以吧,所以齐桓公就开始了「会盟」活动,这东西一直是周天子才能行使的职务,什么感觉呢?

就是聚个山头,你们一起来喊我一声老大。

于是,齐国开始不停地会盟。

随着其实力越来越强大,最后中原那些乱七八糟的国家,甚至一直自认为自己是周公旦后人出身的鲁国,还有商代遗民微子启的「公爵国」宋国,也都开始臣服齐国。

天下正式进入「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西周建立的等级尊卑制度荡然无存。

怎么理解这个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姜子牙的后人让姬发和微子启的后人臣服于自己,就是这个感觉。

最后,齐桓公弄出了个冠冕堂皇的纲领,说我这叫「尊王攘夷」,现在西羌这么猖狂,我们就是要尊这个没人鸟的周天子,来攘那些的游牧民族,当然带头大哥还是我小白嘛。

也就是说,其实从齐国开始,这种少数民族和华夏人尊卑等级的观念就加深了,虽然从某种程度讲只是齐国为了当老大的一个技巧而已。

可是齐国也确实做到了「尊王攘夷」,不久北边的燕国(北京河北一带)就来求救了,他们说我们受到了「山戎」的进攻。

在那时候的观念里,戎一般是西边少数民族的代称,所以山戎也很可能是西羌,前面说过华夏人本来就是羌人的一部分,所以就算到了战国时代也分的不轻,熟悉地理的也应该知道,北京离东北地区和内蒙地区是很近的。

随后齐国就用自己逆天的军队击退了山戎。

所以,除了中原那些小国,边缘地区的「大国」燕国也开始臣服,齐国后来又屡次的帮助华夏国家击退西羌。

此时,就算孔子这个鲁国人,这个最反对礼崩乐坏的人,也不得不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也算是肯定了管仲以及齐桓公对于和羌人作战的成功。

从一方面来说,春秋就是这样看似分裂,但是却极大地扩大了华夏人的地盘,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不断地攻击西羌或者北狄,更快的促成了匈奴这个诡异的部落联盟的产生,不过这是后话了。

可是这个时候,齐国看楚国却越来越不顺眼,因为齐国哪次会盟,楚国就当没听见一样。而且齐国也看不上楚国,虽说芈姓的楚国也算是华夏,但是这群人和三苗一起融合了那么久,势力扩充到了整个长江中游以南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在齐国看来,你们不就是一群蛮夷么,不认我当老大是吧,攘的就是你!

而这个楚国自己融合了南方的三苗之后(剩余的三苗进入山区成为了现在的苗族),便打算向北争霸,第一个就欺负中原的郑国。

郑国这时候已经从当时的小霸主成了一个谁都可以踩一脚的小可怜,可以说此时中原的所有的「姬」们全部都是如此,他们成了他们曾经看不上的边缘「外人大国」的战场,谁都可以耀武扬威。

这下郑国没办法了,只能去求老大齐国。

所以齐国开始找茬。

管仲义(chou)正(bu)辞(yao)严(lian)地问——

为什么你不给周天子进贡「苞茅」啊?(一种过滤酒的作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清春秋战国的历史,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像要去看一片茂密的森林,里面有无数的小径、错综复杂的树根,还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在活动。要让这一切变得清晰,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像个老猎人一样,先找到主要的动物踪迹,再顺着它们把整个森林摸透。第一步:定个时间轴,有个大概的“地图”春秋战国,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
  • 回答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话题,涉及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联盟、军事冲突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条贯穿千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链条。这条链条.............
  • 回答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紧随唐朝灭亡之后,直至北宋建立之前,时间跨度大约是907年至979年,共计72年。这是一个政治分裂、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着南北文化交流、新的军事制度形成、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理清五代十国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 回答
    五胡十六国:混乱与融合中的历史脉络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混乱而又充满活力的时期。北方汉族政权崩溃,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在中国北方和中原地区崛起,彼此征伐、分分合合,既有激烈的冲突,也有文化的融合,最终为南北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要理清五胡十六国的脉络关系,我们需要从以.............
  • 回答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复杂且动荡的时期,通常指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朝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南朝陈统一中国为止的这段近四百年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政治上分裂,民族融合剧烈,文化上思想解放,艺术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要理清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 回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历史是一段极其复杂且充满动荡的时期,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以下是一段尽量详细的梳理,希望能帮助你理清这段历史脉络:一、 军阀混战的起源:袁世凯的兴衰与北洋集团的分裂1. 清末的北洋新军: 军阀混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清末。为了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开始推行新政,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编.............
  • 回答
    要理清晋朝的历史,咱们得从头说起,别把它看成是一堆堆的枯燥史料,而是要像讲故事一样,把那些恩怨情仇、权力斗争、文化风貌都给串联起来。晋朝,说实话,它不像汉朝那样雄霸一方,也不像唐朝那样气象万千,但它却承载了一个转折的时代,一个文化和政治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晋朝,咱们得从“司马氏”说起。话说曹操在三.............
  • 回答
    好的,咱们来捋一捋《进击的巨人》这趟惊心动魄的巨人之旅。这可不是一般的少年热血漫,它的剧情错综复杂,信息量爆炸,每次看都会有新的感悟。故事的开端:绝望的围墙与巨人的阴影故事从一个叫做艾伦·耶格尔的少年开始。他住在帕拉迪岛一个叫做玛利亚之墙的区域,这里的人们与世隔绝,生活在三重高耸的围墙(玛利亚、罗丝.............
  • 回答
    波斯文化:文明的摇篮与传承的史诗波斯,一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名字,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她的文化,如同一幅宏伟的史诗画卷,徐徐展开,描绘着王朝的兴衰更迭,思想的碰撞融合,艺术的巅峰创造,以及宗教的深刻影响。要理清这厚重的历史脉络,需要我们穿越时空,深入感受波斯文化那独特而迷.............
  • 回答
    宋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它承载着繁荣的经济、璀璨的文化、以及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变革。要理清宋朝的历史,就像是在一幅宏大的画卷中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从它的起源,到它的鼎盛,再到它的衰亡,每一个节点都蕴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一、 北宋的建立与巩固:从乱世中走出的辉煌宋朝的开端,并非如汉唐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之间,从中世纪末期一直到意大利统一这段漫长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不是一段简单的“邻里恩怨史”,而是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血脉相连的复杂画卷。一、 中世纪的余晖与意大利北部的碎片化中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呈现出一派诸侯割据的景象,意大利北部尤甚。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国.............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