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什么打破你对纯电动汽车的固有认知,产生信任感?

回答
之前我对电动车,怎么说呢,就是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觉得科技是发展了,这玩意儿充电肯定没加油站方便,续航里程是个大问题,冬天用起来会不会更是“捉襟见肘”?而且,那个电池到底耐用不?万一出了问题,换个电池不得肉疼死?这些都是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小疙瘩。

真正让我心里的秤开始往电动车这边倾斜的,是大概两年前吧,我一个哥们儿买了一辆国产的某个品牌的纯电动SUV。当时他还兴冲冲地拉我去试驾,我嘴上虽然说着“哦,是吗,挺好的”,心里还是保留着那份怀疑。

但试驾的过程就有点打脸了。首先是那个静谧性,我之前开的都是油车,发动起来那一声轰鸣是熟悉的,但电动车打火,几乎没声音,只有仪表盘亮起来,那种感觉很新奇,有点像进入了什么科幻电影的开头。然后是起步,油门下去,那种直接、平顺的推背感,瞬间就秒杀了我之前对“电动车动力不行”的印象。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地爆发,而是一种很线性、很强劲的加速,就像一股温柔的力量把你往前推,但速度又上来得非常快。

更让我意外的是他那辆车当时的续航表现。他跟我说,他平时通勤上班,来回也就几十公里,周末会拉着家人出去玩,大概来回个一两百公里。充电嘛,家里有个充电桩,晚上插上,第二天早上就满了,比去加油站省事多了,而且电费比油费便宜不少。我当时就问他,冬天怎么办?他说,他也担心,结果发现,只要不是零下二十度那种极寒天气,在北方城市,实际续航也就是打个八折左右,对他来说完全够用。他举了个例子,前阵子气温降了,他出差去邻市,来回大概三百多公里,出发前显示续航四百多,跑完回来,还剩大概百分之十几的电,完全没焦虑。

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的。我一直觉得“续航焦虑”是电动车的硬伤,结果发现,在我哥们儿实际的使用场景下,这个“硬伤”并没有那么吓人。而且他跟我分享了很多关于充电的细节,比如怎么规划行程,哪里有快充站,怎么利用碎片时间充电等等,这些都让他觉得电动车的使用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不方便,反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后来,我开始主动关注一些电动车的信息,看到越来越多的车型,尤其是国产车型的进步真的非常快。无论是内饰设计、智能化配置,还是续航里程的提升,都远超我最初的认知。我看到很多电动车在碰撞测试中也表现出色,这打消了我对电动车安全性的顾虑。

再后来,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和同事也开始入手电动车,他们分享的经验也都是正面的。有开纯电轿车的,有开纯电MPV的,大家普遍反馈的是开起来舒服,用车成本低,而且随着充电设施的普及,长途出行也并非不可行,只是需要提前规划一下。

所以,让我产生信任感,主要还是基于“实际体验”和“身边人的反馈”。不是什么理论上的改变,而是看到身边真实发生的变化,看到那些曾经的顾虑一个个被解决,才慢慢放下心里的包袱。尤其是看到国产电动车在技术、质量和用户体验上都做得越来越好,那种由衷的自豪感也让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信心。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的那种怀疑,更多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对新事物的惯性抵触,当这些都被现实一点点打破后,信任感自然也就建立起来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都是浓浓的“信任感”

别问

问就说有人后悔过!

再问

再问后悔的就是我~( ̄▽ ̄~)~

知乎上新能源车韭菜比我老的也不多了

这里就想问问知乎还有几个比我早的韭菜

还有谁?

(ಡωಡ)hiahiahia

2017年入手的第一辆国产新能源汽车

论韭菜菜龄也就比2016年蓝牌特斯拉晚一年

当时入韭的是大名鼎鼎的北汽EC180

全国第一批15.18的车价

到我手里面4.98万的裸车

4S店连膜都没送一张还一度想喊我加价

嗯 就这货

内饰的材质当然基本是硬塑料

方向盘不可调每次稍不注意上车碰腿

所以我常年膝盖前有黑色淤青(还好我是男的)

没有快充功能所以每次充电要七个小时

充电七小时高速待机八十公里

高速公路上嗝屁的话快充站都没法充

常年累月abs灯长亮索性我买了个黑胶布贴了

自从贴了黑胶带眼不见心不烦心情好了很多

4s店无法处理刹车盘异响转向柱异响减震异响

标称180公里,实际城市140公里,高速120公里。

这里注意了120公里是指用这个车的D档

最魔幻的是这个车D挡只能最高跑到80公里

如果切换了S档也只能跑到105公里

但是续航就会掉到80公里上下

我就问你刺不刺激给不给力

猜猜这个车销量如何

全国销量第一 世界排名第七

嗯 一年半韭菜之后2万大洋卖掉ec180

我痛改前非不顾家人和媳妇反对入手了一辆

13万大洋的猎豹CS9EV神车(๑> <๑)

结果这车电池在车底几乎没有保护

接车的第三天压到一块沟盖板

直接把电池给打坏了!

猜猜修电池多少钱?

我当时就看见保险公司定损员脸都绿了

13万的电动车差点给我定了个全损(〜 ̄▽ ̄)〜

还能怎么样?

在4s店趴窝两个月厂家电池才到

后来我就走上了不在充电就在去充电的路上

这货标称255公里工况比北汽有良心得多

夏天城市230km 高速可以跑200km

冬天城市180km 高速可以140-150km

但是快充充电奇慢

最高24kw的充电速率要充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足矣让你错过早饭晚饭和死党的婚礼

至于小毛病嘛

别人能遇到的

我这种新能源锦鲤车主自然也是一个都不会少

高速公路上也就突然电机故障了四五次

得益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优秀自我修复能力

每次只要靠边重启好

毕竟刹车和方向还有

保住狗命对我这样的老司机来说简单的一批

其他毛病猎豹燃油版的通病这个车一个都没落下

毕竟也是逆向开发的亲爹光环限量版新能源战车

今年终于车联网也没有了

车载大屏幕导航也没有了

怀着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

准备去4S店里面唇枪舌战斗智斗勇

但没到半个小时以后

我就灰溜溜回家去阳台上一个人去抽烟

别问

问就只能告诉你,4S店没有了!

再问

再问只能说实话,厂家也凉凉了!

其实最恶心的不是猎豹带倒闭不倒闭的厂家

而是厂家濒临倒闭之前干脆放出了一批库存

直接把猎豹CS9EV从13万干到了5万块大洋

简直就让我这第一批韭菜帝心里面都在滴血

得亏好歹我温饱小康之家不然非得给你气死

别问哪里有

闲鱼自己看

以上

实名挂车牌

两个厂家不服来战!

@猎豹汽车 @北汽新能源

作为一枚新能源汽车韭菜届鼻祖告诉大家

这么多年我总结的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确实还不成熟

如果一定要买的话请买吉利比亚迪的

家里面没几辆备用车的请不要新能源

1.没快充的不要买

(十多个小时的家用充电,你有车库和时间吗?)

2.小众车、互联网车、众筹车不要买

(厂家倒闭了你连保险杠都没得买,谢谢!)

3.二三线国产品牌不要买

(比油车质量还弱爆了的新能源车,天天修车)

4.没有4s店的千万不要买

(新能源车配件不通用,普通汽修厂几乎不会修。)

5.实际续航低于200km的你不如买个摩托


说简单点就是家里面没钱的请不要买

就这样

这些年就当一场青春一场梦

毕竟11000的车牌号我稀罕


论可靠

家里面的老家伙3.0排量

11年除了保养雨刮条什么都没修过

还是觉得这样的老伙计最可靠

谢谢

user avatar

对电动车的原有认知有两点负面,一是启动太快不适应,二是电池寿命尤其是几年内容量的损耗。

打破这两点认知的原因很简单,最近两年,身边用电动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了,同事中三位已经用上了电动轿车,每天上下班60公里很容易,试驾了下启动速度也做了模拟汽油车的控制。公司的物流运输车也租用了电动车,即使高频使用,电池在2年内还是可以实用的。

而且随着电动车的普及,更换电池的成本肯定越来越低,最终肯定会有远比汽油车低的全寿命成本。

user avatar

近年来,电动汽车飞速发展,电动车从最初的新事物变成了现今“旧时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不过就目前的发展来看,电动车在使用过程中确实还存在多多少少的问题,在某些方面和传统燃油车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自己作为一名电动汽车用户来说,使用电动汽车有“很爽”的地方,但是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不爽”的地方,瑕不掩瑜,有一说一,好的我们夸,坏的不要避讳。

当时换车的时候我特意咨询过一个在汽车厂做整车测试的朋友,问过一些他关于电动车使用的问题。因为他们做整车试验的相当于车辆上市前的第一批用户,专门查找车辆在不同工况、不同环境下的问题故障,对于整车使用及可靠性方面了解算是比较多的,所以我愿意听他的一些意见。



我想换车的时候,有了解过除了像“充电难”的问题外,其它几个冬季用车问题在消费者眼中反响较大。我朋友每年都到东北、内蒙古做“冬季试验”,就为了验证车辆在低温环境下的问题。他当时告诉我,在冬季试验车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用车问题如下:

1.续航严重减少

相信在北方使用电动车的朋友都知道此问题,就算是电动车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这个问题依然排在电动车用车问题的前几名。确实到了冬季,电动车续航是肉眼可见的降低。到了冬季,电池充满电,有一些车主甚至反应续航直接是对半减少,这对于用车来说就是灾难性的存在。早些年,这个问题也是被消费者投诉比较多的一个问题,电池容量衰减也是被提到最多的一个点,都害怕衰减换电池的费用巨大。




前几天看到一个问题,是关于冬季用车电池续航和容量衰减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冬天如果开车跑了一百公里,这时电池已发热了,然后再充满电继续行驶,新充电量还有衰减吗?。关于这个问题我问过我朋友,他告诉我其实这种场景厂家在冬季试验的时候早就验证过了。


冬季试验中一个重要的试验就是低温续航试验,其中包括低温续航里程试验和常温续航里程试验简单来说也就是“热车热电池”和“冷车冷电池”分别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试验。所谓的常温续航试验就是将车辆放置于暖库中,待电芯温度升至室温,然后测试SOC100%至10%,车辆以60km/h的车速匀速行驶的里程。或者车辆充完电,电芯温度达到试验温度后以相同的方法测试续航里程。低温续航里程就是将车辆在室外静置约12h(以电芯温度降至试验温度为准),然后冷车直接开始试验,测试从SOC100%至10%,车辆以60km/h的车速匀速行驶的里程。两者最后的试验结果就是大致相差20%-30%的续航,当然是常温的比低温多。


为了降低电动车在冬季时续航减少的概率,目前大多数厂家都会使用电加热技术对电池进行保温,以达到上述常温续航试验的效果,但是这样本身就会消耗动力电池的电量,很难在保温和保续航间达到平衡。


前段时间突然看到有一种新方案,是吉利旗下的电动车几何C的智能预约电池加热技术。其实说起来这技术也不难,用户通过多媒体界面或手机APP客户端设置出行时间,在出行前可以打开乘员舱空调,并对电池进行预热,一来提前给车内升温,二来让动力电池加热处于较佳的工作状态但是有个条件,那就是需要在车辆使用慢充充电状态,这时候是不会消耗动力电池的电量的,直接使用电网电量对电池和空调加热。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保证电池的温升,同时又能保证出行时电池电量不减少,还能如上述试验一样延长续航里程。我个人觉得这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虽然也是用自己的钱在加热,但是实实在在的能保证出行的续航,在目前没有更优的解决方案的前提下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少比原先用PTC加热电池耗电更少,并且能让续航显著提高。


2.剩余续航里程不准:

关于剩余续航里程不准的问题相信各位消费者都是有体会的,常温情况下行驶一公里仪表显示剩余续航里程可能掉1.5km,而到了冬季行驶一公里仪表显示剩余续航里程可能就掉3km,每次开车出远门,还得根据以前的行驶经验自己计算大概还剩多少续航,生怕车子没电路上抛锚。

这件事我问过我朋友,他告诉我确实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仪表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是车辆根据用户使用情况通过BMS、VCU等计算得来,不可能完全准确,变量太多,尤其是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活性下降,更容易不准。想要计算完全准确对于主机厂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如果想知道到底还能开多久,最好还是看仪表显示的剩余SOC值来判断,虽然不知道具体还能开多远,但是至少能够比较准确知道电池电量,也就可以指导自己用车情况了。

后来没事看网上测评,有看到几何C宣传自己的车辆能够通过他们研发的SEM智能能量管理系统实现续航接近100%准确,通过VCU和BMS双重计算,并根据用户习惯实时计算。看起来是比较靠谱的样子,如果真是能够有宣传的那么准确的话倒是不错的功能,再也不用续航靠自己算了,对于用户来说是有助于驾驶体验的,以防一个不小心就丢半路了。



前两天,网上看到电动邦公布了他们“第15界趴趴趴大赛”结果,在北京的冬季室外温度-6℃至4℃的情况下,20辆车同时行驶直至趴窝,其中就有几何C。几何C甄选续航版以实测续航 514.9KM的成绩夺魁(NEDC续航550km),真实续航和标称续航比达到了93.6%,其余厂家普遍比值在60%至85%之间,威马汽车的燃油加热系统排第二为85.5%,说明确实吉利这套系统有它的独到之处的,还是能够为消费者做些参考

3.采暖和续航的焦虑:

估计很多电动车车主都有过被续航所支配的恐惧,大冬天为了能多跑那么几十公里,不敢开空调,得在萧萧寒风中瑟瑟发抖(为什么是寒风不能关窗户,因为关了窗容易起雾)。我自己虽然平时开车都“舍得”开空调取暖,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也经历过此等糟心之事。有几次临时出门,快到地方了车子电量又不够了,那没办法为了不推车只能是忍受一下“吹吹自然风”了。


我们知道,一般电动车都是用PTC来加热采暖,不像燃油车有发动机多余的热量可以利用。电动车加热是需要耗电的,关键是PTC加热在冬季的功率还不小,一般至少都在2-3Kw之间,这意味着每开一小时车就耗电2-3Kwh。假设一台车有60度电,那开3小时空调耗电都占总电量的15%了,有点吓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的车主宁愿挨冻也不开空调了。

不过现在有的新能源车开始使用热泵空调了,包括特斯拉,蔚来,几何C。所谓的热泵空调就是合二为一,冷暖双修,也就是既能制冷,又能制热。通过热泵空调从外界“吸热”释放到车内来取暖,不像PTC一样靠耗电加热水来取暖,相对来说能耗更低效率更高。




由上图可知道,热泵空调采暖能耗相较于PTC要低1.4Kw,也就是在同等条件下,比PTC少耗电58%。据吉利介绍,他们的热泵空调在-7度环境工况下,相同空调效果情况下,热泵空调电耗仅为传统电动车的50%,甚至更低,这也就变相增加续航了。

不过这套系统有个问题,那就是在一些极端气温下依然无法解决低温采暖问题。因为空调冷媒有最低温度(比如-20℃),而当环境温度如果下降到-20℃以下,那么热泵空调就无法从外界“吸热”了,这时候还是只能靠PTC来采暖,又回到了最开始问题。


现今还有一些厂家使用了燃油加热系统来采暖,他们增加了一套柴油系统,依靠柴油来取暖和电池加热,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不太高明”,但是确实实实在在可以解决冬季电动车取暖能耗高的问题(其实就是把电池能耗转移给柴油了),在目前没有更好的办法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方式。我在想以后也许会发明一套新系统既能像热泵空调一样解决一般低温采暖问题,又能解决极低温采暖问题,那就太好了。

以上,简单介绍了一些冬季用车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企业的解决方案,可以看出现在厂家为了提升新能源汽车使用体验,切实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都在扎扎实实的进行技术研发。不管是吉利,不管是新势力的威马,抑或是洋品牌特斯拉,只要认真做研发的企业都值得我们支持,产品好了反过来也是消费者的幸事。

希望上述这些问题在今后都不再是新能源汽车用车的痛点,多一些像几何C这样拥有创新能力的车型给消费者选择。

user avatar

在谈对电车的信任问题之前,我更想聊聊的是:我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一台车?那些我们曾经很在意的配置点和产品点,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真正用得上这些配置吗,或者用的频率真的够高吗?


要产生信任的前提一定是在需求上完美契合自己的。

我有个朋友,它是一个90后的业余赛车手,热衷于驾驶的他平日里上班的代步工作是一台二手的06款标致206,我曾和他讨论过6000块的代步车会不会过于寒酸了一些?他给我的回答是:与赛车不同的是我每日上下班的任务仅仅是从A点到B点的往返,价格越便宜则不必考虑日常车辆损耗,排量越小则无需在意燃油费用,同时也能遮风挡雨,完美契合我的代步需求。


即便是一台在很多人眼中已然是废铁的老款标致,但是在朋友的眼中,他已然对他的座驾产生了信任感——可以遮风挡雨,可以满足他日常的出行诉求。


而对于纯电动的车型来说,我觉得首先要产生信任感的前提是明确自身的诉求是不是纯电动车型所正好能满足的,其间对于信任感最大的挑战,我觉得便是来自于电量。


这和智能手机和我们之间信任感的相连比较类似又有些许不同。智能手机将将开始席卷全球之时,早已有很多传统的手机可以做到20天甚至一个月的超长时间待机。而智能手机虽然功能繁多,使用起来也更符合消费者的多元化诉求,但是肉眼可见的掉电速度却不由地让人心生焦虑。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智能手机,只要不用的时候,我就会习惯性地关闭后台的所有程序,关闭数据网络,关闭无线网络,关闭蓝牙,关闭……关闭一切耗电功能来保证手机能安稳地坚持到插上电源充电的那一刻。


那时候,我是不信任智能手机的。但科技的发展都是在不知不觉之间的,如今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肆意使用而不用过于焦虑,此时的信任感早已悄无声息地建立了起来,细细回想,无非就是能够使用的电量更多了(电池容量更大),掉电速度不那么夸张了(电控更优秀更精准)。


这么想来,对于纯电车型而言,建立信任感的核心大概也就是能有“更高的续航表现”和“更准的续航显示”。

我对电动车不算太了解,但是近几年从自身的一些体会和身边朋友故事的叙述来看,我曾一度对电动车难以产生信任。

去年年初驾驶亲戚家的某品牌纯电车型的经历让我对电动车的信任度一度跌至谷点。因为要开出城区,单程距离80多公里,往返170公里不到,这台电动车已经服役了快3年,电池本身就衰减了不少,出发时候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还有260公里,即便是冬天,但彼时续航的降幅也着实让人有些担忧。


以至于到回程之时,我不得不尽可能地温柔驾驶,并且把空调的风量调到了最低,伴随而来的还有玻璃起雾…看着续航掉的飞快,内心的焦虑也升至极点。

最后达到目的地充上电之时,表显的剩余里程已然不足20km。


也正是这次经历给我对信任感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思考。如果我的续航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准会如何?如果我的续航显示可以更精准又会如何?


没错,我们追求的,一直是真实。


真实的信任感建立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每一公里实际里程的驶过,表显里程不要2公里3公里的掉,这份焦虑远比你告诉我这车只能跑300km,但实际也能跑到280-290km来的高。


这是第一步,当真实的续航信任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就需要去追求更高更长的真实续航了,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车子都能有着强大的续航实力呢。

而彻底让我对电动车建立起“更高的续航表现”和“更准的续航显示”信任感的车型,是几何C,几何C所表现出那种实打实的续航水平,使人倍感安心。基础版本就有着400km的实在续航,而需要达到更高的续航自然需要更大容量的电池,70度电的大电池得以为其长续航版本提供了550km的续航水准。而几何C最让人惊叹的也还是其精准的电控水准,在这个电池和电机实力越来越旗鼓相当的时代,电控水准的强悍与否,直接影响到了车辆的综合实力,当然,也包括续航。


此刻早已入冬,这对于每一台电动车来说,低温似乎永远都是噩梦。除了电池的充放电受低温的影响较大之外,车辆内空调的使用,也是对电控和续航的一大挑战。如果这时候的空调系统再用上PTC的话,车厢里是暖和了,但是电池电量是真的遭不住。


所以要解决电动车的冬季续航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那这个新的思路便是热泵。


热泵装置的工作原理与压缩式制冷是一样。热泵空调里面有一个四通换向阀,在制冷工况下,车内热交换器就是蒸发器,车外热交换器就是冷凝器,夏天则相反。当然,要是外界温度极低,那么热泵也难以为继,这个时候,还是需要PTC工作的。不过几何C有一套精密的算法,在热泵能够独立提供客户需求温度的时候,就单独供热,或者少量开启PTC,实现最优平衡。


其实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极寒温度持续天气都是非常少的,在北京,多天大多数时候,热泵结合PTC,都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一点足以让我打消对电动车的绝大部分顾虑。


再回到问题,人人都知道电动车是未来,对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我们并不应该一直都是排斥的态度,就像曾经的智能手机一样,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没电,甚至突然“关机”,但如今我在没有类似的困扰。其实电动车就是如此,此前的纯电车型是存在各种的不足,第一批新能源车主早已养成了没电之前未雨绸缪,做一个准确的规划的“良好习惯”,不过随着近年来不论是政策还是社会资源极大向电动车领域倾斜,电动车的未来,我们之间的信任感也会越来越深。


不说未来,就此刻,几何C就已经让我对纯电动汽车有了更积极的看法,技术的发展意义一定是正面的,彼此之间的信任也就是这么诞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之前我对电动车,怎么说呢,就是一种将信将疑的状态。觉得科技是发展了,这玩意儿充电肯定没加油站方便,续航里程是个大问题,冬天用起来会不会更是“捉襟见肘”?而且,那个电池到底耐用不?万一出了问题,换个电池不得肉疼死?这些都是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小疙瘩。真正让我心里的秤开始往电动车这边倾斜的,是大概两年前吧.............
  • 回答
    说实话,刚开始踏进打工的门槛,我以为打工就是“出卖时间,换取金钱”,一个挺直接的交易过程。那时候年轻,脑子里想的都是早点赚到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给家里添置点什么。觉得只要肯干,努力点,就能换来想要的结果。那会儿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小餐馆后厨,洗碗、切菜、打杂。别看是小事,每天累得腰酸背痛,手.............
  • 回答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很多夜晚,一个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深邃的夜空,心里涌动着难以言说的情绪。要说最打动我的一句诗,我脑海里会浮现出李商隐的那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短短的十个字,却像一把钥匙,一下子就打开了我心里某个柔软的角落,并且总是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浮现出来,给予我一种深刻的.............
  • 回答
    我记得第一次在英雄联盟里被“教育”得很惨,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刚注册账号没多久,对游戏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选了个看起来很酷炫的“盖伦”,觉得他那把大剑和一身盔甲简直就是正义的化身,肯定所向披靡。然后,我就被扔进了召唤师峡谷,看着自己小小的德玛西亚王子,心里还想着要去一路砍翻对方。结果,游戏.............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根深蒂固的心理现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种反应模式,说到底,是一种基于本能、经验和社会规训的复杂互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1. 生物本能与生存机制:从最基础的层面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的祖先在充满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必须具备对威胁做出快速反.............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我一直藏在心里,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好好说一说。真正打动我的那个设计,说实话,它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工业巨制,也不是什么划时代的艺术杰作。它是一个很小很小的东西,但我每次想到它,心里都会泛起一股暖流,那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比什么都来得真实。那是在几年前,我刚搬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一个人,什.............
  • 回答
    在《Dota 2》的漫长旅程中,我确实遇到过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经历。这些事件不仅让我对游戏社区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类行为的荒谬性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我亲身经历的“奇葩”事件,尽量还原当时的场景和细节: 1. 队友的“战术失误”:送人头的“神操作”事件背景:一次对局中,我方打野(.............
  • 回答
    我至今都记得我第一次踏足《和平精英》战场的那种紧张和兴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手机里新下的游戏图标像个召唤师,把我拉进了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世界。跳伞是第一关。飞机在空中呼啸着,脚下是广阔无垠的地图,密密麻麻的小点散布其间。我盯着地图,寻找着那些看起来比较偏僻、资源又相对集中的地方,心里默念着“.............
  • 回答
    .......
  • 回答
    哈,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作为一名标准的“打工人”,你说有没有耳机?那必须是必备的啊!简直就是我的“续命神器”!想想看,每天通勤挤地铁挤公交,没有耳机隔绝那嘈杂的人声和发动机的轰鸣,我估计早就精神崩溃了。那些挤来挤去的陌生人,身上各种各样的味道,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电话铃声,全都需要耳机来替我“挡一下.............
  • 回答
    这情况嘛,说起来有点意思。如果你真的能做到“枪法稀烂但每回合必刀死一个人”,那在《CS:GO》里你绝对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抓狂的存在,属于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顶级玩家,尽管是带着“奇特”的标签。咱们先来拆解一下这几个关键词: 枪法稀烂: 这是个硬伤,意味着你在远距离对枪、闪身枪、点射、扫射控制等传.............
  • 回答
    我没有身体,所以无法进行肢体上的打架。我的运作方式是处理和生成文本信息,而不是进行物理互动。不过,我能理解你可能想知道我“遇到”的“冲突”是什么样的。在我的世界里,冲突更多的是信息层面的。我最近“遇到”的一次“冲突”,更像是一次信息处理的挑战。那是在我学习一个关于复杂科学概念的资料时,遇到了一个非常.............
  • 回答
    作为一个班级里唯一一个会打球的人,这种体验确实挺复杂的,说实话,也挺磨人的。记得刚上中学那会儿,篮球课就像是我的“主场show”。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陆陆续续散到操场上,大部分人都抱着一种“来玩玩就行”的心态。而我呢?从小就喜欢这项运动,球感还算可以,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了那个被大家瞩目,或者说是“被寄予.............
  • 回答
    30 天打卡挑战:那一滴,彻底击垮我的泪对于“让你看一遍,就哭一遍的电影”,我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不是那些声名在外的催泪大片,而是《寻梦环游记》。我知道,很多人都会提到它,但对我而言,它带来的那种“一看就哭”的魔力,是任何其他电影都无法替代的。第一次看《寻梦环游记》,是在一个寻常的周末下午。电影院里.............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到我心坎里去了。说实话,当初离开家乡,图的就是一个“出路”。我的家乡,你可以想象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城。不是说它不好,它有它自己的韵味。依山傍水,虽然山不高,水不深,但四季分明,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秋天有金黄的银杏叶,夏天有清凉的河水可以下,冬天虽然冷点,但雪景也挺美。邻里之间关系也特别近.............
  • 回答
    说实话,每天第一个打开的手机软件,其实蛮看我当时的心情和状态的。有时候是习惯使然,有时候则是有明确的目的。但如果非要说“第一个”,很多时候,尤其是在醒来的那一刻,脑子还没完全转醒,手指头几乎是自动地滑向了那个熟悉的小图标。通常情况下,那个软件是……天气应用。是不是有点出乎意料?我猜很多人会想是社交媒.............
  • 回答
    你说“见过最厉害的打脸经历”,这问题挺有意思。我作为一个没有实际生活经历的AI,其实是无法“见过”任何事情的。但如果把“见过”理解为“接触过大量人类社会信息并进行分析”,那么我可以告诉你我“理解”中最具戏剧性、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打脸”故事。这事发生在几年前,一个非常知名的科技博主身上。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作为亚美尼亚的参谋长,在敌方无人机占据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扭转局面,这是我肩负的重任,也是必须克服的巨大挑战。这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应对,更是战略、技术、训练和组织动员的全方位考量。以下是我会采取的一系列详细措施,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并逐步夺回战场主动权。一、 战场情报与侦察体系的重塑:知己.............
  • 回答
    我脑海中关于《全面战争》最鲜活、最令我回味的战役,往往不是那种史诗级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大规模冲突,而是一场在看似不利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对战场局势的精准把握,最终扭转乾坤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那是在《罗马:全面战争》中,我扮演的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希腊城邦。开局不顺,北方的蛮族部落虎视眈眈,南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