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地球上没有超过1万米的山峰?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球构造和物理学的根基。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像科幻小说里那种高耸入云,超过一万米的山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

1. 地壳的承受能力:重力的束缚

最直观的原因就是重力。地球的质量很大,所以它对地表的一切物体都施加着强大的吸引力。山峰越高,它自身堆积的岩石质量就越大,向下的引力也就越强。这就好比你用积木搭一个非常高的塔,越高,底部的积木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最终会不堪重负而垮塌。

地球的地壳虽然看起来坚硬,但也不是无限坚固的。岩石在巨大的压力下,也会发生塑性变形甚至断裂。随着山体高度的增加,底部岩石承受的压力会呈指数级增长。一旦超过地壳材料的承受极限,山体就会因为自身重力而“压垮”自己,发生大规模的滑坡、坍塌,将高度限制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

想象一下,如果一座山真的垒到了两万米高,那它底部承受的压力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比我们现在见过的任何山峰的底部压力都要大得多。那里的岩石早已不是我们触碰到的那种状态了。

2. 板块构造与造山运动的“平衡”

我们知道,地球的表面并非完整一块,而是由许多巨大的岩石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缓慢地移动。山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和俯冲等过程。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时,地壳会被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产物。

但是,造山运动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而且它会受到地壳弹性和强度的制约。当板块碰撞导致地壳隆起时,这个过程就像是把一块巨大的橡皮泥往上推。橡皮泥推得越高,越容易因为自身的重力而向下塌陷,同时内部的应力也会不断累积和释放。

而且,即使是板块碰撞能够将地壳推高到一定程度,地壳内部的应力也会逐渐达到一个临界点。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时,就会发生地震,释放能量,同时也伴随着地表的变形和崩塌,这也会限制山峰的最终高度。

3. 侵蚀作用:自然的“削峰行动”

即使我们假设某种神奇的力量能够瞬间堆砌起一座万米高山,自然界也还有其他强大的力量来“纠正”这种“不平衡”。侵蚀作用,包括风化、流水、冰川等等,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改造力量之一。

风会吹走细小的岩石颗粒,流水会侵蚀岩石,将其带向下游,冰川的移动更是能像巨大的推土机一样削平山峰。任何高耸的山体,都时刻面临着被侵蚀的威胁。高海拔地区往往更寒冷、风力更强,侵蚀作用也可能更加剧烈。

所以,山峰的高度,是造山运动形成的“推力”和侵蚀作用形成的“拉力”之间长期博弈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侵蚀的速度能够有效地“追赶”上造山的速度,使得山峰的高度很难持续地突破某个阈值。

4. 地壳均衡(Isostasy):“浮力”的限制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地壳均衡”。我们可以把地壳想象成漂浮在更炽热、更具延展性的地幔之上的木块。地壳的厚度和密度不同,就像不同重量的木块一样,它们会沉入地幔的深度也不同。较厚或密度较低的地壳部分会更“高”地漂浮在地幔之上,形成高山。

然而,这种“漂浮”是有极限的。如果一座山堆积得太高,它的底部就会因为地壳的重量而下沉到地幔中更深的地方,就像你往一个漂浮的物体上堆越多东西,它会下得越深一样。这种下沉会“拉扯”着地壳,试图将过高的山体“压平”,以达到一种力学上的平衡状态。这个过程叫做“地壳均衡”。

因此,即使造山运动暂时将地壳推得很高,地壳均衡也会发挥作用,让过高的山体逐渐下沉,从而限制其整体的高度。

5. 地球的“皮肤”并非无限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地球的地壳虽然看起来很厚,但相对于地球的整体半径而言,它仍然是一个相对薄的“外壳”。而且,地壳的组成并不是均一的,它存在着厚度的变化和强度的差异。

我们现在所知的最高山峰,比如珠穆朗玛峰(约8848.86米),已经是地质作用长期累积的极致表现。即使是喜马拉雅山脉,虽然高耸入云,但它的底部也深埋在地壳之中,并且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巨大褶皱体。

如果我们要想突破一万米的高度,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堆积,而是需要一种能够克服重力、侵蚀以及地壳自身强度限制的、前所未有的地质构造过程。地球的动力学机制,似乎并没有倾向于形成如此“离谱”的高度。

总结一下,为什么没有超过一万米的山峰?

重力: 高山自身重量造成的巨大压力会使其底部结构不堪重负而崩塌。
岩石强度: 地壳岩石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高度,岩石就会变形或断裂。
板块构造: 虽然板块碰撞形成高山,但这个过程受地壳弹性和强度的制约,并且伴随应力累积和释放。
侵蚀作用: 风、水、冰等自然力量会持续不断地削弱和破坏高耸的山体。
地壳均衡: 过高的山体在重力作用下会使地壳下沉,试图达到平衡状态。

所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上山峰的最终高度。我们所见的山峰,是各种地质力量在漫长时间里“拉锯战”的结果,而一万米,似乎就是地球当前地质条件下,一个非常接近“极限”的高度了。或许在遥远的未来,随着地球动力学变化,情况会有所不同,但就目前而言,它就是这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自行查阅流体静力平衡相关概念。

user avatar

山的高度是由岩石的强度和地球引力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个星球的质量越大星球的表面越平坦,中子星的表面平坦得高出几个原子都不可能。

但小质量固态星球并不就一定有更高的山,这与表面的地质构造有关。

地球的质量决定了地球上的山不可能高于1万米,另外地球表面受到风化的影响也会使高度不可能太高。

user avatar

此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本质是由于山体自重与高度的3次方程成正比,而山底底面积与高度的2次方成正比。

随着山的增高,山体的重力增长大于底面抗压能力的增长。山不断增高时,总有一个高度会把自己的底部压垮。美国地球物理学家 Melosh H J. 在其书《Planetary surface processes(占击查看原书电子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的第三章也指出:the ultimate extremes of altitude on a planet's surface are regulated by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its surface materials and its gravitational field.

简单起件,我们将山体简化为圆柱,则山体的自重为

其中 为岩石密度, 为山高, 为山的底面积。则山底承受的压强为

岩石的弹性极限一般不会超过 ,当岩石受压超过这个值时,岩石就会产生塑性变形。因此,最高的山底面承受的压强不应超过这个值:

即地球上的山高度不应超过 10 km,而实际上地球上的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只有 8.8 km,因此模型足够说明问题。从上式也可以看出,山的极限高度与重力加速度成反比,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1/3。理论上,火星表面的山体高度可达 30 km。而火星表面最高的奥林匹斯山(高出火星基准面 21 km)也确实小于 30 km。

同样的道理,陆地动物的高度也是有限制的。肌肉与骨骼强度正比于其横截面积,也就是与尺寸的二次方呈正比。而其体重随着尺寸的三次方增加。因此随着动物体积的不断增大,骨骼将有可能无法支撑起它的体重。

以上模型严格来讲并不正确,影响山体高度的因素很多。但我希望我的回答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能理解:山的高度有极限、大楼很难建得更高、大型生物比较脆弱等现象的背后,无法承受自重(自身的重力)是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至于如此简单的模型算出的数值恰好也是一万米,可能只是数值上的巧合。

user avatar

地球上100%被气体覆盖,70%被液体覆盖,30%被固体覆盖,流体力学懂伐?老结棍哦,结棍得来想挡脓挡伐日。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二叠纪-三叠纪的盘古中央山脉的制高点或许有超过 12000 米的海拔高度,影响因素之一是那时地球平均气温较高,冰川侵蚀比现在弱。

以地球的质量、地球岩石的强度、板块厚度等指标,物理性质对地球上的山的高度限制是约 3 万米。现实中地球的板块运动似乎没有偶然撞出接近 3 万米的高山,这是个运气问题。

简单的计算过程引自约翰·D·巴罗和法兰克·迪普勒的《人择宇宙学原理》:

关注“从山脚到山顶的高度”的话,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从山脚算起,冒纳凯阿火山[1]的总高度为 10211 米。这是现在进行时地超过 1 万米的。

  • 由于下部约六千米被海水淹没,冒纳凯阿火山的海拔高度被视为 4205 米。谈火星上的山这样高那样高的时候,别忘了火星上的山峰高度是在没有地表水的状态下测定的。
  • 使用同样的标准,灶神星雷亚希尔维亚盆地中心突出的小行星撞击遗迹似乎比周围高约 22000 米到 25000 米,这会超越火星奥林帕斯山的 21229 米。

截止 2022 年 1 月 19 日,当代地球固体表面最远离地心的位置在厄瓜多尔的钦博拉索山顶,其到地心的距离比地球平均半径长约 13100 米

  • 根据 WGS 84,地球的极半径约 6356.7523 千米,赤道半径约 6378.1370 千米,平均半径约 6371.0088 千米。
  • 目前,钦博拉索山顶距离地心约 6384.1 千米,珠穆朗玛峰顶距离地心约 6381.95 千米。
  • 你平时很少见到有人谈钦博拉索山的真实高度,是因为地球本身的形状不均匀,钦博拉索山周围的大地较为突出,海平面也比较高,其海拔高度被视为 6268 米。当有人用地球的材料性质和质量来说事的时候,地球的形状就不能忽略了。


你可以看出,声称“地球有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不能有超过 1 万米的山峰”的人们是“先射箭后画靶”的。

本来,这不需要参考文献,上面谈到的全是太阳系内真实存在的物体,你可以自己去测量。不过,鉴于测量设备不普及,可以看看:

What is the highest point on Earth as measured from Earth's center?

参考

  1. ^ 夏威夷语 Mauna Kea,意为“白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地球构造和物理学的根基。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像科幻小说里那种高耸入云,超过一万米的山峰?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1. 地壳的承受能力:重力的束缚最直观的原因就是重力。地球的质量很大,所以它对地表的一切物体都施加着强大的吸引力。山峰越.............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物理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惯性参考系和非惯性参考系,以及我们如何感知力和运动。简单来说,我们感觉不到离心力,是因为我们与地球一起运动,我们身处一个非惯性参考系中,而离心力是我们在该参考系中为了解释这种运动而引入的“假想力”或“惯性力”。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
  • 回答
    《唐人街探案 3》这部电影里,那个关于“同一个地方被捅两次,尸检报告上却没体现”的情节,确实是让人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也难怪大家会讨论。要解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说说电影里的具体情节。在电影里,宋义(肖央饰演)被杀死,死状非常惨烈。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身中数刀,其中有一处伤口,.............
  • 回答
    关于弗雷德和乔治在活点地图上看到罗恩和彼得·佩迪鲁在一起,而且他们没有对此发表评论的原因,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细节,也容易引起大家的猜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结合活点地图的特性,以及弗雷德和乔治这对双胞胎的性格和他们当时的具体处境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活点地图是什么。活点地图不仅仅是一张显示霍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进化、智慧的定义以及环境适应等多个层面。虽然海豚和鲸鱼拥有比人类更大的脑容量,但它们并没有像人类一样成为地球的主宰。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1. 脑容量并非衡量“主宰”的唯一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地球的主宰”意味着什么。通常.............
  • 回答
    咱们地球能稳稳当当地在这宇宙里转悠了这么些年,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儿。要说为什么没和其他星球“撞车”,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就能概括。首先,你说的“宇宙空间巨大到还没有到达碰撞的频率”,这绝对是个关键因素。想想看,宇宙有多大?咱们太阳系,就已经是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尘埃了。即使是在.............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航天工程与航空工程的根本差异,以及我们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简单来说,航天员安全返回并非因为我们“解决了”所有风险,而是因为我们付出了极其巨大的代价,运用了极端精密的工程设计和严格到近乎偏执的控制手段,来应对并管理那些本就存在的、且极难完全消除的风险。而飞机空难的幸存率低,也并非因为.............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于生命认知的一个核心盲区。我明白你的意思,地球上那些我们觉得“要命”的地方,比如沸腾的硫磺泉、深不见底的黑暗海底、或者极度干燥的沙漠,对人类来说绝对是“极端环境”。但你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时候,当科学家谈论到宇宙中寻找生命时,他们似乎不太愿意直接断言在这些.............
  • 回答
    杨利伟:陨落还是坚守?两次回归的深层解读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自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成功完成历史性飞行后,便似乎从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隐退”。这让许多翘首期盼他再次翱翔太空的国人感到一丝不解,甚至伴随着一些隐隐的担忧。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未能再次踏上那片星辰大海?而如果他选择重返,又是否会.............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都会有的一个直观疑问。按照常理推断,距离太阳越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应该越多,温度自然就越高。可为什么我们爬到高山上去,感受到的却是刺骨的寒冷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和地球大气层的特性,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距离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影响我们体感温.............
  • 回答
    人类历史的长度,与地球 45 亿年的沧桑相比,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在这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确实经历过多次惊心动魄的宇宙撞击,每一次都给这颗星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当我们聚焦于人类出现之后的这段时间,尤其是在我们能够记录和观察的历史长河中,大规模的陨石冲击似乎变得异常罕见。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值得探究!确实,咱们地球上跑得比很多陨石还快的东西大有人在,比如飞机、火箭,甚至是一些高速运动的粒子。那为什么只有陨石跟空气一碰就炸成火球,其他高速物体却能安然无恙呢?这背后藏着几个关键的科学道理,说起来可不简单。首先,得搞清楚“起火”是怎么回事。咱们说的起火,其实就是.............
  • 回答
    人类进化过程中,雌性承担生育任务而非雄性,是生物繁衍机制的必然选择,从体能优势来看,这并非“原生bug”,而是生物学上高度适应性和进化的结果。让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生物繁衍的根本区别:配子大小与投入 雌性配子(卵子): 卵子是女性体内产生的生殖细胞,体积巨大,富含营养物质(如卵黄),.............
  • 回答
    国内地图上铁路多用黑白相间的线,国外则常是加短线的细线,这背后其实是地图符号设计在历史、实用性以及不同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下的演变和选择。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差别。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地图符号的作用。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就像是地图的语言,它要告诉我们这是什么,在哪里,并且在尽可能小的空间里传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以及国家战略的深层逻辑。首先,我们得把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地理关系说清楚,然后才能深入探讨为什么土耳其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而不是欧洲部分。希腊与土耳其的地理交织:恩怨的根源从地理上看,希腊确实与土耳其有着漫长且复杂的海岸线接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为其他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这句话之所以说它存在一些不准确之处,甚至可以说是“错”的,是因为它在表述上存在一些过于绝对和简化的问题,忽略了一些科学上的细微之处和更广阔的背景。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这句话:第一部分:“蓝藻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 问题点: “最早出.............
  • 回答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这敲门声,轻柔,但却像一把冰锥,瞬间刺破了笼罩在他心头的死寂。艾伦猛地从那张磨损的皮质沙发上弹起来,心脏如同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攫住,剧烈地搏动着。他环顾四周,这个曾经充斥着欢声笑语,如今只剩下他孤零零身影的房间,此刻在昏黄的应急灯光下显得格外空旷.............
  • 回答
    人类,地球的智者:从生理结构看智慧的进阶之路在地球生命的宏大画卷中,人类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优势物种。然而,当我们剥开文明的外衣,回归到最根本的生理构造,才能窥见人类是如何一步步从与其他生物共享的泥土中脱颖而出,最终孕育出这颗无比珍贵的智慧之星。这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
  • 回答
    想象一下,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庞然大物,那是外星人的飞船,从我们仰望的角度看,它像一个巨大的扁平盘子,长有500米,宽则有400米。这可不是我们平时见到的那种可以轻松停进车库的小轿车,而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天空之城。那么,要给这么一个大家伙找个“家”,一个能够安稳停靠的停机坪,我们大概需要多大的地方呢?.............
  • 回答
    龙珠Z的战士们选择隐姓埋名,不在地球上公开身份,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首先,保护身边的人和普通民众是最大的顾虑。想想看,孙悟空一家、贝吉塔一家,他们都是普通人,有家人、有朋友、有邻居。一旦他们的身份公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