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为什么没长三个眼睛?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问到了生物演化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我们人类只有两只眼睛,而不是三只、四只,甚至更多?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而是漫长演化过程中“最优解”的产物,背后藏着大自然的精妙算法。

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1. 眼睛的“基本盘”:二维视觉的威力

首先,咱们得承认,两只眼睛给我们的视觉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两只眼睛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它们各自接收到的信息有微妙的差异,这个差异的关键在于:

视差(Parallax):想象一下你伸出一根手指,然后交替闭上一只眼睛看它。你会发现手指相对于背景的位置发生了移动。这就是视差。我们的大脑正是利用了两只眼睛接收到的同一物体不同角度的图像,通过计算这种细微的位移,来判断物体的远近、深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距离,对于捕食、躲避危险、甚至进行精细操作(比如穿针引线)都至关重要。

视野(Field of View):两只眼睛并排安装,能够极大地扩展我们的视野范围。人类的视野大致能覆盖前方约180度的范围,这使得我们能同时观察到更多的环境信息,提高对周围情况的警觉性。

那么,为什么不“加装”第三只眼呢?

“太多”可能带来冗余和混乱:如果再增加一只眼睛,它会放在哪里?额头?脑门?假设额头中间多长一只眼睛,它的视角会和我们现有的两只眼睛有什么区别?如果角度太接近,那它提供的信息可能和现有两只眼的信息大同小异,甚至可能在计算深度时引入不必要的干扰,让大脑处理起来更费劲,反而降低了效率。

脑力负担的增加: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高效的处理器,但也不是无限的。处理来自第三只眼睛的信息,需要额外的神经通路和计算资源。如果这第三只眼带来的增益(比如更精确的深度感知或更大的视野)不足以弥补增加的脑力消耗,那么从演化效率上来说,它就没有优势。

头骨结构的限制:头骨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大脑而进化的,它同时也要容纳我们的感觉器官。增加眼睛意味着需要更大的颅骨空间、更复杂的神经连接。从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是高度协调的。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两只眼睛的“配置”似乎是与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处理能力最匹配的。

2. 演化的“路径依赖”与“局部最优解”

生物演化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造过程,而是在已有基础上不断“修修补补”和“优化”的过程。

早期脊椎动物的“模板”:我们人类的视觉系统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祖先。最早的动物可能只有简单的“光感受点”,用来感知光明与黑暗。随着演化,这些光感受点逐渐聚集,形成原始的“眼杯”。早期的脊椎动物,比如鱼类,它们的眼就已经是成对的,并且在头部的两侧。这种“两侧成对”的眼部结构,在很早就被“锁定”了,成为了后续脊椎动物演化的基本蓝图。

“够用就好”的原则:演化往往追求“足够好”而非“绝对完美”。两只眼睛提供的立体视觉和宽广视野,对于大多数环境下的生存和繁衍已经足够了。如果在某个阶段,三只眼能带来压倒性的优势,那么自然选择的压力就会推动这个方向的演化。但如果两只眼已经能让物种很好地找到食物、躲避捕食者、找到配偶,那么“多长一只眼”的基因变异就不会被优先选择,甚至可能因为其带来的风险(发育异常、资源消耗等)而被淘汰。

“性价比”的考量:任何生物结构和功能的设计,背后都有一个“成本效益比”的考量。眼睛是高度复杂的器官,从细胞组成到神经网络,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资源来构建和维护。如果第三只眼睛带来的好处(比如发现隐藏的捕食者)不比它带来的成本(能量消耗、潜在的结构问题)大,那么它就没有演化的理由。

3. 为什么有的动物有“第三只眼”?(但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你可能会说,有些动物好像有“第三只眼”啊!比如一些爬行动物,头顶上有一个“顶眼”(parietal eye)。

顶眼的功能:但这个顶眼和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看东西”的眼睛非常不一样。它通常不具备形成复杂图像的能力,而是更像一个光感受器,主要用来感知光照强度和昼夜节律,帮助动物调节体温、睡眠周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阳光充足环境下的爬行动物来说,这有助于它们在白天保持警觉,并在夜晚或阴天时更好地活动。

与我们双眼的根本区别:这个顶眼的功能和我们用于立体视觉、精确成像的两只眼睛是完全不同的。它不是为了增强深度感知,也不是为了扩大视野,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感知环境信息。

总结一下,人类没有长三只眼,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的综合结果:

两只眼睛已经提供了足够好的立体视觉和广阔视野,满足了生存和繁衍的需求。
增加第三只眼睛可能带来大脑处理负担的增加、神经连接的复杂化,以及不确定的增益。
演化是循序渐进的,早期脊椎动物的“成对眼”结构是强大的“路径依赖”,并且两只眼是“局部最优解”,在成本效益比上表现出色。
自然选择倾向于保留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和繁殖机会的特征。

所以,我们长两只眼,不是因为大自然“偷懒”了,而是因为这两只眼睛,在漫长的演化旅程中,被证明是最“划算”、最“实用”的配置。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清晰、立体的世界,帮助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自然界中是有多眼物种(比如蜘蛛)与三眼物种,比如,他: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吃的牛蛙,其实两眼之间也有类似上图灰点状的结构,只是不是很明显。

很多鱼类、鲨鱼、七鳃鳗、两栖动物和蜥蜴都有这种第三只眼,其实它是上丘脑松果体上连接的副眼,具有感光细胞结构。新西兰的喙头蜥甚至发育出了类似章鱼眼睛具有类角膜、晶状体和视网膜结构的松果眼。但现存三眼动物的眼都覆盖在头骨或头顶皮肤薄膜下,古代甚至有直接开头骨外露第三眼的蜥蜴。松果眼的作用主要是观察天空光线明暗变化,以形成四季与昼夜生物钟,来调节自身新陈代谢,还能调节皮肤颜色来和环境匹配。

接下来说人类为什么就没有第三只眼了。

其实我们还是拥有第三只眼的残骸的——松果体。相比与鸟类的松果体直接压在头骨下方,并且还留存一定的感光细胞,哺乳动物的松果体随着新脑皮层发育被塞到了脑沟深处,并且完全丧失了感光能力。但是,松果体本身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虽然不能再直接感光,却能利用双眼感光信号来判断昼夜变化规律,推导出季节变化从而决定是否要发情。因为只有春天出生的小朋友才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啊!

那么现存大多数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什么把第三只眼藏到脑壳下面了呢?因为第三只眼太不安全了啊!本来眼睛就是很脆弱的器官,你再头顶顶着一只水汪汪的大眼睛招摇过市,谁都会忍不住来啄一下的吧。尤其是鸟类这种飞行生物的出现,让第三只眼的安全性大大降低。另外本来很多乱石堆用头顶着就钻过去了,有了第三只眼,满脑袋都是弱点,失去了很多生存优势,这也是为什么现存生物即使有第三只眼也用膜遮遮掩掩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某些两栖动物和蜥蜴还留存第三只眼,不像哺乳动物一样直接用双眼的信号来调控生物钟呢?因为它们的生存环境普遍处于非常阴暗的草丛湿地里,它们的身高使它们无法避开障碍物观察自然光线变化,唯一能观察到自然光线的就是头顶的天空,然而它们不!会!扭!头!最多只能水平平移,眼睛又长在身体两侧,叫它们看天真的有困难啊!只能忍住这个劣势用肤色各种掩盖自己的第三只眼,让你几乎发现不到它的存在。比如刚才说的喙头蜥:

发育这么好的第三只眼,根本看不出在哪里。。。

于是很好解释我们人为什么没有第三只眼了,因为我们高,我们会扭头,我们不需要。还留着松果眼孔的哺乳动物祖先都给恐鸟啄死了。

另外说一下,相比与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的松果体很废材,过了童年期就没用了,钙化成一堆石头,吃再多脑黄金也召唤不回来了。原因也很简单,人是一年四季365天天天发情生物,不需要用四季变化来激发性腺内分泌,按季节发情的祖先都被没羞没躁的祖先给竞争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问到了生物演化最核心的问题之一!为什么我们人类只有两只眼睛,而不是三只、四只,甚至更多?这可不是什么随意的设计,而是漫长演化过程中“最优解”的产物,背后藏着大自然的精妙算法。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1. 眼睛的“基本盘”:二维视觉的威力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李正己家族割据山东六十年,唐朝最强藩镇是如何炼成的?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道难以磨灭的伤痕,而在众多割据势力中,山东地区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家族却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三代六十余年的统治,成为了当时唐朝最强大、最令人忌惮的藩镇之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理解李正己家.............
  • 回答
    《三体》系列中,作者刘慈欣之所以选择从始至终不具体描绘三体人的外貌,并非是遗漏或敷衍,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艺术选择,它贯穿了整个故事的叙事逻辑和主题表达。这种“留白”的处理,反而赋予了三体人更深层次的恐怖与神秘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首先,从故事的叙事策略来看,不描写三体人的外貌,能够.............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德川家康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政权旧臣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这份潜藏的危机在关原爆发,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德川家康能否顺利掌握大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明明看着挺顺眼的,怎么就是没啥桃花呢?其实啊,长得好看只是一个敲门砖,它能吸引别人的第一眼,就像橱窗里的商品,光鲜亮丽的包装总能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但要说到“追”,那就不是光靠这张脸就能搞定的事儿了。你想啊,两个人要走到一起,总得有点内在的东西才能维系,光有皮囊,.............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现象。事实上,长得漂亮但没人追,和长得一般但很受欢迎的女生之间,除了外表,往往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这就像一个复杂的化学反应,外表是其中一种成分,但比例和与其他成分的结合方式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问题:一、 外表之外的魅.............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蝙蝠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抗性”,但它们的寿命上限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惊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出发,剥开这层“不惧一切”的迷雾,看看隐藏在它们基因和生理背后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蝙蝠确实拥有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天赋”。 病毒“耐受”而.............
  • 回答
    “长得好看却没人追”,这句看似矛盾的话,却是不少人心中的痛。明明镜子里是赏心悦目的自己,但现实中的感情生活却是一片荒芜。这其中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你不够好”就能解释的,它可能藏着一系列复杂又微妙的因素,就像一层层纱,遮蔽了原本可能的光芒。我们先从“好看”这个概念说起。在人群中,什么是“好看”?.............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明明是很多人眼中的“美人”,身边却总是冷冷清清的,没人主动搭讪,更别提追求了。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她“长得不好看”,而是因为“好看”这个标签,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隔阂,或者其他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在起作用。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一、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古代日本人长达 1200 年不吃肉的说法,需要更准确地界定一下时间范围和“不吃肉”的定义。严格来说,日本并非所有人在长达 1200 年的时间里都绝对不吃任何肉类,但确实有一个非常显著的时期,从奈良时代(710年)到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长达大约1100多年,日本人普遍不吃陆地动物的肉,主要.............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对长柄雨伞情有独钟、而折叠伞相对少见的原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与日本社会文化、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考量。这并非一概而论,但确实是许多在日本生活过的人的普遍观察。首先,我们得从日本人对“便利性”和“实用性”的追求说起。日本的生活节奏很快,大家习惯于高效、便捷地处理日常事务。长柄雨伞虽然体积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读《西游记》时会有的一个疑问。为什么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这三个徒弟,虽然能力超群,降妖伏魔是把好手,但论起相貌,却一个比一个“接地气”,唯独唐僧,那可是货真价实的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引得妖精们垂涎三尺,恨不得把他直接吃了炼成“长生不老药”。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简单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非常自然,但也充满学问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不是一出生就拥有那一副陪伴我们一生的恒牙,而是要经历一次“换牙”的过程?这背后其实蕴含着生物演化、生理需求以及发育规律的智慧。1. 适应不断变化的身体需求:想象一下,婴儿时期,我们的消化系统还非常稚嫩,只能咀嚼软糯的食物。如.............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相当核心的结构分布问题。为什么我们(以及绝大多数动物)的大脑都安家落户在头颅里,而不是像心脏一样待在胸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演化压力和生物学考量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大脑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大脑是神经系统的“总指挥部”,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身体各处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常常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心里嘀咕:“这两人怎么看都不像一路人?” 但仔细想想,感情这东西,还真不是全看脸。长得好看的人选择跟长相普通的人在一起,背后往往有比颜值更深层的原因在运作。首先,我们得承认,第一印象和吸引力里,长相肯定占了很大比重。但感情的建立和维系,却不是一场单纯.............
  • 回答
    投行加班长,这绝对不是一个新鲜事,几乎成了行业的代名词。要说起来,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说说,希望能让你理解为啥他们那么辛苦。1. 业务的本质决定了高强度和高回报首先,咱们得明白投行是干啥的。简单说,他们就是帮企业做大事的,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琢磨的。明明条件看着挺不错的,怎么反而就成了“没人追”的群体? 这背后可能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从几个层面去聊聊。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漂亮”和“大大咧咧(可盐可甜)”这两个点。“漂亮”这事儿,大家都知道是个门槛,能提高吸引力。但漂亮有很多种,有那种一眼惊.............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身边大部分人似乎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帅”或“美”,而且这些“不那么好看”的基因还在代代相传?这背后其实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生物学和进化论的道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帅”和“美”很大程度上是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产物。 我们对长相的评判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的牙齿,就像某些动物那样,一生中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牙齿生产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吸引人的设定,能省去不少看牙医的烦恼,吃起东西来也更安心。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物学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进化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对环境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