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没有进化到成年期牙齿掉了再长这种程度?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的牙齿,就像某些动物那样,一生中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牙齿生产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吸引人的设定,能省去不少看牙医的烦恼,吃起东西来也更安心。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物学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进化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对环境压力的“回应”。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祖先所处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的饮食习惯,都与那些不断换牙的动物有所不同。

比如说,很多长着不断生长牙齿的动物,比如兔子、老鼠、甚至一些爬行动物,它们的牙齿主要用来啃咬坚硬的植物、挖掘或者磨碎食物。这些活动对牙齿的磨损非常大,如果牙齿不能及时更新,那后果可想而知。想象一下,如果一只兔子一生只有一套牙齿,每天都要啃那么硬的草,牙齿很快就会磨平,它也就失去了进食的能力,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高磨损的生活,它们就进化出了能不断生长的牙齿,就像是自然界给它们配上了“自备磨刀石”。

而人类的祖先,虽然也需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但我们的牙齿,尤其是臼齿,是用于咀嚼和研磨的。随着我们进化出了更精细的工具,比如用来切肉的石器,以及后来学会了用火来烹饪食物,我们对牙齿的“硬碰硬”需求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烹饪后的食物更容易咀嚼,减少了对牙齿的极端磨损。

更重要的是,我们人类有一种非常关键的“技能”——照顾。我们不像很多动物那样,生下来就得靠自己,独立生活。我们的婴儿期非常漫长,需要父母长期的喂养和保护。这其中就包括了牙齿的护理。我们有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可以互相帮助,学习知识。这使得我们能够学会如何正确地刷牙、清洁牙齿,以及在牙齿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虽然在我们早期进化过程中,“帮助”可能更多是指部落里的经验传承)。

从另一个角度看,牙齿的替换过程本身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生物资源。每一次牙齿的萌出,从牙胚的发育到牙冠的形成,再到牙根的稳固,都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生物学过程。如果我们的牙齿像很多动物那样,可以无限期地更新,那么身体需要投入多少资源来支撑这个“永动机”?我们进化出了相对稳定的成套牙齿,这意味着一旦它们长好,就可以相对长期地使用。这种“一次性投入,长期回报”的策略,在整体的能量分配上,可能比“不断投入,不断更新”更符合我们作为智慧生物的生存策略。

当然,我们也有过“换牙期”,也就是乳牙脱落,恒牙长出的过程。这是我们从婴儿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个过程确保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牙齿也能跟着身体一起长大,并且比乳牙更坚固、更耐用,能够应对成年后更广泛的食物需求。一旦恒牙长出来,它们就被设计成要陪伴我们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与其说我们“没有进化到”那种程度,不如说我们进化出了另一种更适合我们生活方式的牙齿策略。这种策略,或许不是最“炫酷”的,但却是最“经济实惠”且“有效”的,能够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凭借着我们相对完整的牙列,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品尝更多的美味,并最终将我们的智慧和基因传承下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反。人的遥远祖先曾经具有再生牙齿的能力,后来通过退行性进化(退化)放弃了这能力。

目前,人类基因组里有足以支持牙齿再生的基因,但它们在遥远祖先身上就失去了启动子,不会激活。

在老鼠身上,已经证明特定波长的激光可以激活牙髓的干细胞、分化为形成牙齿所需的细胞[1]。怎样在人身上操作目前还不清楚。

显然,在哺乳形类的演化史上至少有一个时期,“牙齿再生相关的启动子的功能变化,恒牙不能再替换”的性状没有对祖先们的可育后代数量造成值得一提的影响。在这成为祖传代码之后,没有足够的选择压或时间让人类改变这个状况。


另外,古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容易掉牙。人的牙齿咬合不齐、蛀牙等问题是在过去数千年到一万年里随着生活习惯变化(尤其是饮食改变)多起来的,古人类的化石往往并非如此。

  • 二十一世纪初,十分之九的人的牙齿有至少轻微的错位或咬合不正,四分之三的人的智齿没有足够的空间全长出来,阻生智齿经常造成剧烈痛苦。
  • 现代人的牙齿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吃比历史上更软、含糖量更高的食物,让我们的口腔环境变得和祖先传来的基因长期适应的口腔环境不同,基因还没跟上这些变化。

你会发现有人给“人的恒牙不能再替换”强行找些“功能”,例如“每次换牙的时候,新长出来的牙齿都有概率咬合不齐,因此换太多次可能不利”——就好像掉了会有利一样。咬合不齐的高发在一定程度上驳斥了这假说。轻微的错位或咬合不正带来的影响很小。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823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的牙齿,就像某些动物那样,一生中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牙齿生产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吸引人的设定,能省去不少看牙医的烦恼,吃起东西来也更安心。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物学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进化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对环境压力.............
  • 回答
    哥布林鲨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一个古老的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似乎纹丝不动,而另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却在几百万年间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智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选择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非是一个预设的蓝图,不是朝着“更智慧”的方向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太有意思了!“大肉坨”,哈哈哈,光是想想就画面感十足。不过,人为什么进化出灵活的脚趾头,而不是变成一坨实用的肉,这背后可是大有学问的,涉及了我们人类从猿猴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以及在行走和站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人类的脚趾头可不是什么“多余”的装饰品。它们是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非常根本的方面。当提到“扶他”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种虚构的生物特征,即同时拥有发达的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并且能够同时进行这两种生殖活动。然而,现实中的生物,即便是那些拥有非常复杂生殖策略的,也极少或几乎没有出现过你所描述的这种“集大成者”的模式。生物为何没.............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核心的原则:进化是“试错”的过程,是针对特定环境和生存压力的渐进式优化,而不是一个有预设目标的“设计”过程。 简而言之,进化没有“想要”让动物变成轮子,而是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来塑造生命。让我们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平原地区的动物没有.............
  • 回答
    “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科学的说法是:人类与猩猩、大猩猩、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个共同的祖先生活在数千万年前,它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猴子或猩猩,而是已经灭绝的古猿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进化不是线性的“阶梯”,而是“分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本,也与我们漫长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活动(比如游戏)更直接、更强烈的奖赏机制,而学习的快感则更为复杂、间接,并且常常需要更高的认知投入。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1. 进化,本质是生存和繁殖的优化器别忘.............
  • 回答
    中国古代儒教未能自行演进为一神教,其原因错综复杂,根植于其思想内核、社会文化土壤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并非简单的“没跟上”或者“没能悟透”,而是儒教本身具备的独特生命力,使其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式存在和发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教与其他宗教在根本上的区别。首先,儒教的“神性”在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演化和生物化学的根本,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空气里氮气这么多,但动物却没办法直接“吃”它来合成氨基酸,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相当复杂的生物学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咱们得明白,空气中的氮气(N₂)这个分子,虽然在化学上很稳定,但正是因为它的这种稳定性,才让它变成了一个“硬骨头.............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尖锐,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中国在工业文明的长河中,似乎总是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那些真正引领潮流、Defining the era 的“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不是总是被西方或者其他国家占据?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绝对不笨。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创造力,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生物进化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功能与形态之间的权衡(Tradeoff)。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种特征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优的,而必须考虑它在不同环境和情境下的适用性。食草动物的角确实普遍向后弯,甚至有些呈现出弧形或螺旋形,这背后隐藏着多重演化上的考量,而“难以刺到趴在地上的食肉.............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女权讨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很多人,包括您在内,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自称女权,但行动和言论却似乎在制造对立?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多是批评和诉求,而进步性的方案却鲜少提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也更细致一些。这背后牵扯到.............
  • 回答
    地球上的人类消失后,自然界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没有了人类的干预,那些曾经被我们压制或塑造的生命形式,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契机。而关于“下一位智人”的出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游戏,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演化不是朝着某个预设方向前进的,它更像是无数次随机尝试与环境.............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狮子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如果还能顺便啃两口草,那不就无敌了吗?想象一下,面对食物短缺时,还能有“备用粮”,岂不是生存无忧了?但现实却是,狮子并没有进化出吃草的能力,这背后其实隐藏着生物进化中非常深刻的逻辑和权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解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细究。咱们平常看动物世界,很多夜行动物都有那一双炯炯有神,在黑暗里闪闪发光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它们是夜行侠。对比之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在夜晚就显得格外“普通”,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那为什么我们人类没能像猫头鹰、狐狸那样进化出厉害的夜视能力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和演化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生物进化中许多关键的制约因素,特别是关于能量获取、生理结构以及飞行所需的严苛条件。咱们不扯那些生硬的术语,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天上飞的大家伙们,大都也不是吃树叶的主儿。首先,咱们得明白,植物(特别是树叶)在能量密度上是个“大腕”的对头。 树叶虽然到处都是,但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纤.............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三栖”生物,只不过我们对“三栖动物”这个词的理解可能有些狭隘。如果我们把“三栖”理解为能够在三种完全不同的环境——比如陆地、水中和空中——都舒适地生活,甚至独立完成生命周期,那这样的生物确实非常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没有。但如果我们将“三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