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没有进化出储存氧气的器官?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

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水下生活: 这是最核心的因素。
陆地环境的氧气供应: 大气层中的氧气浓度相对稳定(约21%)。大多数陆地生物,包括人类,可以随时通过呼吸获取氧气。我们的呼吸系统(肺部)设计得非常高效,能够最大化从空气中提取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血液。
水下环境的氧气供应: 水中的溶解氧远低于空气,且随着深度增加、水温升高、有机物分解等因素,溶解氧会进一步减少。对于水生动物,尤其是潜水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豚)和海洋爬行动物,它们需要克服缺氧的挑战才能在水下生存。
呼吸方式的适应:
人类: 我们的呼吸是连续的、由肺部直接完成的。即使在运动时,我们也能通过加快呼吸频率和加深呼吸来增加吸氧量。
潜水动物: 它们进化出了特殊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能够长时间闭气并高效利用体内储存的氧气。

2. “储存氧气”的生物学含义与生理机制:

在生物学上,储存氧气通常指以下几种方式:

储存氧气分子本身: 就像某些海绵或水生昆虫的幼虫会储存氧气泡。
储存携带氧气的载体: 主要通过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或肌红蛋白(myoglobin)的量。
提升氧气的利用效率: 通过优化代谢过程,减少氧气消耗。

人类主要依靠的是高效的氧气输送和利用机制,而不是大规模储存。

3. 人类现有的氧气“利用”与“储备”机制:

尽管没有专门的储存器官,人类通过以下机制来应对短暂的缺氧情况:

血液中的氧气: 这是最主要的氧气载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将吸入的氧气与肺部进行交换,并输送到全身组织。一次呼吸循环可以携带大量的氧气。
肌红蛋白(Myoglobin): 存在于肌肉细胞中,是一种能够与血红蛋白竞争氧气的蛋白质。当血液中的氧气充足时,肌红蛋白会储存氧气;当氧气供应不足时,它会释放储存的氧气供肌肉使用。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与肌肉的活动强度和耐力有关(例如,耐力运动员的肌肉肌红蛋白含量更高)。
肺部的残气量: 即使在一次完全呼气后,肺部仍会保留一部分空气,其中含有氧气,可以用于下一次吸气前的过渡。
循环系统的高效性: 心脏可以根据身体需求增加泵血量,将氧气更快速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氧气代谢的调节: 在缺氧环境下,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生理调节,例如减缓代谢速率,优先保证关键器官(如大脑)的氧气供应。

4. 为什么不需要专门的储存器官?

生存需求: 人类作为陆地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随时获得氧气。我们不需要像潜水动物那样长时间离开氧气源。进化倾向于为最常遇到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能量消耗: 维持一个专门储存大量氧气的器官需要巨大的能量和生理成本。这个器官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容纳和稳定氧气,还需要一套复杂的机制来控制氧气的释放和补充。对于不需要长时间储存氧气的人类来说,这样的器官将是一种低效的“负荷”。
进化的机会成本: 进化资源是有限的。将生理资源投入到建造和维护一个不太需要的器官,不如将其投入到强化现有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和氧气利用效率上更有益于生存和繁殖。
其他适应策略: 相对于储存氧气,人类更倾向于通过更快的呼吸、更深的呼吸、增加血红蛋白浓度(在高原等低氧环境下会发生)以及改善氧气输送效率来应对缺氧环境。

5. 与潜水哺乳动物的对比: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潜水哺乳动物(如鲸鱼、海豹)是如何储存和利用氧气的:

高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 它们的血液和肌肉中含有比人类高得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储存了更多的氧气。
肺部容量的优化: 它们的肺部在潜水时可以完全排空,避免了浮力过大,并将更多气体(包含一部分氧气)留在血液和肌肉中。
“潜水反射”(Dive Reflex): 这是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收缩(将血液集中输送到大脑和心脏)等,以最大化氧气利用。
血液重新分配: 它们可以将氧气优先输送到更需要氧气的器官,例如大脑。
某些物种的特殊结构: 一些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豚)的肺部具有弹性囊,可以在潜水时收缩,减少空气体积,降低浮力,同时将一部分氧气保留在血液和组织中。但这些不是独立的“氧气储存器官”,而是对肺部结构的适应性改造。

总结:

人类没有进化出专门的氧气储存器官,是因为我们的演化历史、生存环境和生理需求决定了我们不需要这样做。相比于建造一个高成本的储存器官,通过优化呼吸系统、血液循环、增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以及高效的氧气代谢来应对短暂的缺氧是更有效率的生存策略。我们更擅长的是持续而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氧气,而不是进行长时间的“氧气储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然进化一直以来只能用一个简单且粗暴的词来形容:失败。如今,我们将亲自定义成功。

user avatar

算一下需要多少呗……

人一天需要2000大卡热量,9MJ左右

1mol葡萄糖的热量是2.87MJ,消耗6mol氧气,那么一天需要的氧气就是19mol左右,体积有400多升。如果是空气,得2立方米了。你自身的体积才多少。

还是那句话,恒温动物消耗的食物有99%都用于维持体温了,氧气也一样。

如果是冷血动物,消耗氧气很少,但是自身体积一般也太小了。个别种类比如章鱼,外套膜里储存的氧气可以维持几个小时的呼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细究。咱们平常看动物世界,很多夜行动物都有那一双炯炯有神,在黑暗里闪闪发光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它们是夜行侠。对比之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在夜晚就显得格外“普通”,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那为什么我们人类没能像猫头鹰、狐狸那样进化出厉害的夜视能力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和演化权.............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上的权衡、进化压力、胚胎发育的限制以及现有心脏的高效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心脏的高度适应性和高效性: 单一心脏的优势: 人类拥有的单一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出高度复杂和极其高效的结构和功.............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咱们人类,即便活了这么大岁数,也练不出像壁虎断尾巴那样,把断掉的手脚重新长出来的本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有没有”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再生”这事儿本身掰扯掰扯。你想想,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繁衍,然后是延续。为了活下去,身体里总得有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生物那样,把后天习得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首先得明白,我们人类的演化,主要是通过基因来传递信息。基因就像生物的“蓝图”,它规定了我们身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甚至一些基础的行为倾向。比如,我们天生就会有呼吸的能力,有看到东西的大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长时间以来进化出相对“良好”的选拔制度,而教育制度的“良好”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仍在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1. 进化压力与生存策略的差异: 选拔制度的直接进化优势: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如果咱们单纯从“自然界里有没有大量游离酒精”这个角度来看,确实,那种像啤酒厂里直接摆在那儿的高浓度酒精,在自然界里是罕见的。大部分我们能接触到的发酵产物,比如熟透的野果,即使有些酒精,浓度也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还会被其他风味物质和水分掩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然界里没有“瓶装”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这牙齿的事儿,为什么咱们这人类,不像有些个小动物,牙齿掉了还能长新的呢?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得从咱们身体的“设计图”和进化的选择说起。首先,得承认,人类确实不像某些爬行动物,比如鳄鱼或者鲨鱼,它们可是有多副牙齿的。鲨鱼更是厉害,一生能换好几千颗牙。它们为啥这么牛呢?这跟它们的生存方式有.............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本,也与我们漫长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活动(比如游戏)更直接、更强烈的奖赏机制,而学习的快感则更为复杂、间接,并且常常需要更高的认知投入。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1. 进化,本质是生存和繁殖的优化器别忘.............
  • 回答
    说来也怪,咱们人类这身体,折腾了几百万年,从森林猿人到今天这模样,脑子是越来越大,工具是越来越精,可睡觉这件头等大事,好像总得赖上个枕头才算完事儿。你说,这不奇怪吗?首先,咱们得想想,为啥枕头这玩意儿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人类可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想出枕头的,这肯定是在漫长的演化过.............
  • 回答
    声之差异:人类男女声音高低背后的进化故事与物种的寂静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声音印记,男性的低沉浑厚,女性的清亮悦耳,这构成了人类社会沟通中最直观的二重唱。但你是否曾想过,为何我们会有这样的声音差异?为何大多数其他生物似乎就没有如此鲜明的性别声音特征?这背后藏着一段漫长而精妙的进化史,以及物种多样.............
  • 回答
    地球上的人类消失后,自然界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没有了人类的干预,那些曾经被我们压制或塑造的生命形式,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契机。而关于“下一位智人”的出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游戏,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演化不是朝着某个预设方向前进的,它更像是无数次随机尝试与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进化论的一些核心原理。如果把“高消耗少存积的优等体质”理解成“即时享用、高效率但储蓄能力弱”的体质,那么一万年确实是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尺度,人类想要在生理层面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可能还不够。而且,“优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了主观评价,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不.............
  • 回答
    人类的面容,纵览百万年的时光长河,为何没有演变成一水的“绝世容颜”,或是普遍的“相貌平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演化生物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从演化的根本驱动力说起。自然选择,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适者生存”。但对于人类的长相,它.............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的一个核心误解,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的地方。很多人一想到进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条直线,从猿猴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的人类,然后就觉得,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猿猴存在呢?如果猿猴变成了我们,那它们应该就消失了啊?其实,进化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升级打怪”.............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进化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详细阐述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显著的进化”这个词的含义。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并非总以肉眼可见或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来体现。 所谓的“显著进化”通常指的是物种发生大的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压力。那么,.............
  • 回答
    哥布林鲨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一个古老的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似乎纹丝不动,而另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却在几百万年间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智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选择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非是一个预设的蓝图,不是朝着“更智慧”的方向必.............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的牙齿,就像某些动物那样,一生中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牙齿生产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吸引人的设定,能省去不少看牙医的烦恼,吃起东西来也更安心。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物学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进化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对环境压力.............
  • 回答
    “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科学的说法是:人类与猩猩、大猩猩、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个共同的祖先生活在数千万年前,它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猴子或猩猩,而是已经灭绝的古猿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进化不是线性的“阶梯”,而是“分支.............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