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上的权衡、进化压力、胚胎发育的限制以及现有心脏的高效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心脏的高度适应性和高效性:

单一心脏的优势: 人类拥有的单一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出高度复杂和极其高效的结构和功能。它是一个强有力的泵,能够精确地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满足新陈代谢的需求。这个四腔室结构(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非常精妙,实现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有效分离,这对于维持高水平的氧气供应至关重要。
能量效率: 维持一个单一、高度发达的心脏比维持两个独立但功能相似的泵系统在能量消耗上可能更有效率。生命体总是倾向于在资源分配上寻求最优解。
协调性: 单一心脏的节奏和搏动是高度协调的。两个独立的心脏可能会面临同步和协调的挑战,这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动的不稳定或效率下降。

2. 胚胎发育的限制与简化:

心脏的起源: 人类的心脏是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由一根原始的心管逐渐折叠、分化和重塑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一个高度精确且受基因严格调控的序列。
单一原点的形成: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从一个原始管状结构同时形成两个功能完善的心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可能不稳定的过程。进化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更可靠的发育路径。从一个“起点”发展出单个高效器官,比从一个起点发展出两个独立的器官更容易实现和维持。
共享结构与资源: 维持一个心脏所需的血管系统、神经控制系统以及支撑这些系统的肌肉和结缔组织,已经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果需要两个心脏,这些支持系统也需要翻倍,这将对身体的整体结构和能量分配提出更高的要求。
连体婴儿的例子: 虽然极少数情况下会出现连体婴儿,其中可能共享部分器官,甚至在极罕见的情况下拥有两个心脏,但这种情况本身就代表了发育上的异常和高风险,而非进化的常态。这反而佐证了“两个心脏”在正常发育过程中难以实现的复杂性。

3. 进化压力的方向:

生存和繁殖的优先事项: 进化的驱动力是提高生物体的生存能力和繁殖机会。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并没有出现特别强烈的进化压力,迫使人类进化出第二个心脏来应对特定的生存挑战。
其他适应性演变: 相反,人类进化出了其他适应性特征,例如更发达的大脑、直立行走的能力、更精细的手部运动等,这些特征在生存和繁殖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优势,并成为了进化的重点。
对现有系统的优化: 进化更多地是对现有系统的优化和改进,而不是从根本上增加冗余的复杂结构。例如,人类的心脏随着体型和代谢需求的变化而演变,但其基本结构保持为单一心脏。

4. 潜在的弊端与权衡:

能量消耗: 如前所述,维持第二个心脏需要额外的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被用于其他更关键的生存活动,如大脑活动、肌肉运动等。
生理负担: 两个心脏意味着更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更精密的神经控制以及可能需要更强的胸腔结构来容纳和支撑。这可能会带来额外的生理负担,例如更高的血压波动、更复杂的疾病易感性等。
病理风险增加: 拥有两个独立的心脏,也意味着潜在的病理风险翻倍。如果一个心脏出现问题,另一个心脏可能无法完全弥补其功能。而现在的单一心脏,即使一侧心室或心房出现轻微功能减退,另一侧仍能部分代偿。
血液动力学的复杂性: 两个心脏如何在同一个循环系统中有效地协同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学问题。它们的搏动频率、搏出量、血管阻力等都需要精确匹配,否则可能会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影响器官供血。

5. 冗余的设计与代偿能力:

肝脏和其他器官的例子: 许多器官(如肝脏、肾脏)拥有一定的冗余性,这意味着即使一部分受损,剩余的部分仍能维持基本功能。然而,这种冗余通常是器官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增加一个全新的独立器官。
心脏的代偿能力: 人类的心脏也具有一定的代偿能力。例如,当一个瓣膜狭窄时,心肌会增厚以克服阻力,尽管这会增加长期负担。

总结来说,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并非因为“两个心脏”一定不好,而是因为:

单一心脏已经非常高效和适应良好。
胚胎发育的限制使得从单一来源形成两个独立、功能完善的心脏在进化上难度极大且稳定性不高。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没有足够强的进化压力迫使人类选择这条更复杂、成本更高的进化路径。
存在潜在的能量消耗、生理负担和病理风险等弊端,使得进化更倾向于优化现有系统。

进化是一个不断权衡利弊、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的过程。就心脏而言,一个高度发达的单一心脏成为了最成功的进化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归根结底是个概率问题,让人类演化史再来一次,不排除长出辅助心脏来降低整体所需的血压或对抗肢体末端血液流速问题——为脚上的血管配备鱼心规模的肌肉装置来防止多种疾病并没有多大难度,相关基因都存在于人类基因组。

人类胚胎和其他四足形类一样有两条心管,它们在早期发育过程中融合,通过盘绕和分隔产生腔室——看起来是单一心脏,其实一开始是两个部件来着。

在循环系统中串列更多腔室并不困难(蟑螂心脏有 10~13 个腔室串联,蟑螂的祖先显然并非如此)。将多个腔室组合起来共用一部分内外壁,可以节约心肌的量,在一定的尺寸范围和血压范围内有利于看起来单一的大型心脏。

“祖先就如此”并不是特别大的限制。盲鳗的 4 个心脏里 1 个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3 个辅助它工作,以现存的有心脏的脊索动物中最低的正常血压水平维持生命。盲鳗和七鳃鳗的共同祖先似乎只有 1 个心脏。看起来,你的身体增大或能耗增加导致需要更强的循环系统时,可以加大单一心脏,也可以配置额外的小心脏(调用已经有的心脏相关基因即可),两条路都走得通。

人类基因组中与心脏体积增大相关的 BANCER 基因看起来是某种病毒送进人类的遥远祖先的基因组的(该基因也存在于其他大型类人猿基因组),这大概有助于加大单一心脏的方案在大型类人猿中胜过配置更多的小心脏。

章鱼和鱿鱼的 3 个心脏里 1 个为全身血液循环提供动力,2 个较小的送血液通过鳃。人的肺循环送血液通过肺,在这方面的功能已经足够了。

马腿上辅助血液回流的结构可以视为哺乳类辅助心脏的雏形。长颈鹿亦有可调节的厚壁血管和颈部静脉结构,可以在低头时暂存大量血液、抬头时泵送到头部来避免眩晕。

二十世纪曾有心脏病专家猜想脖子特别长的陆生恐龙会配置多个心脏来调整血压(单一的巨大心脏可以在心脏附近造成很高的血压,但在肢体末端可能血压不足,蓝鲸的循环系统有周围的水压辅助而陆地动物没有),目前还没有化石证据。人类现在没有这个需求。

人体内自然条件下有两个的内脏器官被摘掉一个后,可以通过剩下的一个体积增大、功能亢进来部分代偿,那并不总能恢复到相当于两个的功能,高负荷工作还可能增加损坏的概率。在遥远的过去,偶然长出两个这类器官的动物产生可育后代的能力大概高于只长了一个的,利于普及长两个的性状并长期传递相关基因。唾液腺、牙齿之类在人身上数量明显超过两个的部件类推:至少在某个阶段,长多个比较有用。

相对的,两个心脏在有一个受损时造成的机能损失恐怕更难由剩下的一个代替,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看起来是单一大型心脏的,不好指望人与黑猩猩分离后数百万年间偶尔变成两个心脏的人的配置好到支持该性状扩散。

在器官移植时,有让人暂时处于双心脏状态的方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上的权衡、进化压力、胚胎发育的限制以及现有心脏的高效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心脏的高度适应性和高效性: 单一心脏的优势: 人类拥有的单一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出高度复杂和极其高效的结构和功.............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咱们人类,即便活了这么大岁数,也练不出像壁虎断尾巴那样,把断掉的手脚重新长出来的本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有没有”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再生”这事儿本身掰扯掰扯。你想想,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繁衍,然后是延续。为了活下去,身体里总得有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生物那样,把后天习得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首先得明白,我们人类的演化,主要是通过基因来传递信息。基因就像生物的“蓝图”,它规定了我们身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甚至一些基础的行为倾向。比如,我们天生就会有呼吸的能力,有看到东西的大致.............
  • 回答
    人类之所以没有进化出像某些海洋生物那样专门储存氧气的器官,主要是因为我们作为陆地哺乳动物,演化路径与生存需求不同,并且在“储存氧气”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了“高效利用”而非“大量储备”的策略。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演化路径与生存环境的根本差异: 陆地生活 vs.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细究。咱们平常看动物世界,很多夜行动物都有那一双炯炯有神,在黑暗里闪闪发光的眼睛,一看就知道它们是夜行侠。对比之下,我们人类的眼睛在夜晚就显得格外“普通”,几乎是两眼一抹黑。那为什么我们人类没能像猫头鹰、狐狸那样进化出厉害的夜视能力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和演化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长时间以来进化出相对“良好”的选拔制度,而教育制度的“良好”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仍在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1. 进化压力与生存策略的差异: 选拔制度的直接进化优势: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如果咱们单纯从“自然界里有没有大量游离酒精”这个角度来看,确实,那种像啤酒厂里直接摆在那儿的高浓度酒精,在自然界里是罕见的。大部分我们能接触到的发酵产物,比如熟透的野果,即使有些酒精,浓度也低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还会被其他风味物质和水分掩盖。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自然界里没有“瓶装”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本,也与我们漫长的进化史息息相关。简单来说,与其说我们“没进化出”学习的快感,不如说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某些活动(比如游戏)更直接、更强烈的奖赏机制,而学习的快感则更为复杂、间接,并且常常需要更高的认知投入。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1. 进化,本质是生存和繁殖的优化器别忘.............
  • 回答
    咱们聊聊这牙齿的事儿,为什么咱们这人类,不像有些个小动物,牙齿掉了还能长新的呢?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得从咱们身体的“设计图”和进化的选择说起。首先,得承认,人类确实不像某些爬行动物,比如鳄鱼或者鲨鱼,它们可是有多副牙齿的。鲨鱼更是厉害,一生能换好几千颗牙。它们为啥这么牛呢?这跟它们的生存方式有.............
  • 回答
    说来也怪,咱们人类这身体,折腾了几百万年,从森林猿人到今天这模样,脑子是越来越大,工具是越来越精,可睡觉这件头等大事,好像总得赖上个枕头才算完事儿。你说,这不奇怪吗?首先,咱们得想想,为啥枕头这玩意儿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人类可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想出枕头的,这肯定是在漫长的演化过.............
  • 回答
    声之差异:人类男女声音高低背后的进化故事与物种的寂静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声音印记,男性的低沉浑厚,女性的清亮悦耳,这构成了人类社会沟通中最直观的二重唱。但你是否曾想过,为何我们会有这样的声音差异?为何大多数其他生物似乎就没有如此鲜明的性别声音特征?这背后藏着一段漫长而精妙的进化史,以及物种多样.............
  • 回答
    地球上的人类消失后,自然界会经历一场深刻的重塑。没有了人类的干预,那些曾经被我们压制或塑造的生命形式,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自由发展契机。而关于“下一位智人”的出现,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模仿游戏,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化进程。首先,我们得明白,演化不是朝着某个预设方向前进的,它更像是无数次随机尝试与环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进化论的一些核心原理。如果把“高消耗少存积的优等体质”理解成“即时享用、高效率但储蓄能力弱”的体质,那么一万年确实是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尺度,人类想要在生理层面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可能还不够。而且,“优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了主观评价,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而不.............
  • 回答
    关于为什么近千年来人类没有发生显著进化的说法,实际上存在一些误解和需要详细阐述的方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显著的进化”这个词的含义。进化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并非总以肉眼可见或短时间内剧烈的变化来体现。 所谓的“显著进化”通常指的是物种发生大的形态、生理或行为上的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压力。那么,.............
  • 回答
    人类的面容,纵览百万年的时光长河,为何没有演变成一水的“绝世容颜”,或是普遍的“相貌平平”?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演化生物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得从演化的根本驱动力说起。自然选择,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适者生存”。但对于人类的长相,它.............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触及了进化的一个核心误解,也是很多人对进化论产生疑问的地方。很多人一想到进化,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就是一条直线,从猿猴一步步变成我们现在的人类,然后就觉得,那为什么现在还有猿猴存在呢?如果猿猴变成了我们,那它们应该就消失了啊?其实,进化并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升级打怪”.............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人类的牙齿,就像某些动物那样,一生中会不断地更新换代,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牙齿生产线”。这听起来似乎是个很吸引人的设定,能省去不少看牙医的烦恼,吃起东西来也更安心。但为什么我们没有进化成这样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物学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白,进化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对环境压力.............
  • 回答
    哥布林鲨与人类的进化历程,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一个古老的物种,在漫长的岁月中似乎纹丝不动,而另一个相对年轻的物种,却在几百万年间完成了质的飞跃,达到了我们所说的“智慧”。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自然选择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进化并非是一个预设的蓝图,不是朝着“更智慧”的方向必.............
  • 回答
    “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更科学的说法是:人类与猩猩、大猩猩、猴子以及其他灵长类动物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这个共同的祖先生活在数千万年前,它本身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猴子或猩猩,而是已经灭绝的古猿类。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进化不是线性的“阶梯”,而是“分支.............
  • 回答
    智人在进化过程中,阴毛(即生殖器周围的毛发)没有像体毛那样显著退化,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生理功能、环境适应、性选择、文化发展以及进化压力的综合作用。以下从科学角度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体毛与阴毛的生理功能差异 体毛的功能: 体毛在灵长类动物中主要承担以下功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