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投行的人为什么加班的时间那么长?

回答
投行加班长,这绝对不是一个新鲜事,几乎成了行业的代名词。要说起来,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说说,希望能让你理解为啥他们那么辛苦。

1. 业务的本质决定了高强度和高回报

首先,咱们得明白投行是干啥的。简单说,他们就是帮企业做大事的,比如上市融资(IPO)、发债、并购重组、提供财务顾问咨询等等。这些事情一旦启动,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细节多如牛毛,而且往往都是巨额资金的运作,风险也高。

交易驱动,时间就是金钱: 很多业务都是有严格时间节点的,特别是IPO。市场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适合上市,这都是需要紧盯的。一旦错过了窗口期,可能就要等很久,或者收益大打折扣。你想啊,一家公司上市,背后有多少利益相关方?投资者、承销商、监管机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要求。投行作为协调者和执行者,就得跟着这个节奏走,甚至要提前布局。
客户至上,响应迅速: 投行服务的客户都是大公司,他们的决策者往往也是非常忙碌且对效率要求极高的人。客户可能随时有新的想法、新的要求,或者市场风向突然变化,投行就需要立刻反应,提供分析、建议和执行方案。这种“随叫随到”的模式,自然就把工作时间拉长了。你不能指望客户在下午五点下班后就不再有任何业务需求吧?
竞争激烈,胜者为王: 投行领域是高度竞争的。谁能更快地拿出更好的方案,谁就能赢得客户。为了不被竞争对手抢走生意,或者在已有的项目上做得更出色,投行员工就得拼命。你今天早下班了,别人可能就多研究了一份文件,多联系了一个潜在投资者,结果可能就是生意的归属不同。

2. 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精细度

投行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是高度专业化且极其繁琐的。

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这是投行工作的重头戏。为了确定公司有没有问题,需要翻阅海量的文件,包括财务报表、合同、法律文件、运营数据等等。每一份文件都可能藏着关键信息,需要仔细审核,不能有丝毫马虎。这个过程耗时耗力,往往需要团队通宵达旦地工作。
财务建模与估值(Financial Modeling & Valuation): 帮公司上市或者并购,核心就是要评估这家公司的价值。这需要构建复杂的财务模型,预测未来的收入、成本、利润,然后用各种估值方法来计算出公司值多少钱。这些模型一旦做得不准确,就会导致整个交易出现问题,所以必须反复推敲,精确到每一个小数点。
演示文稿制作(Pitch Books & Presentations): 投行需要不断向客户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方案。这些演示文稿通常是数百页的PPT,里面充满了图表、数据分析、市场研究和策略构想。制作一份高质量的演示文稿,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搜集信息、提炼观点、设计排版,往往是边做边改,改了又改。
市场研究与信息搜集: 行业动态、宏观经济、竞争对手分析、投资者偏好,这些信息都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有时候,你需要在凌晨获取国外市场的信息,或者在周末研究一份新发布的行业报告。

3. 团队合作与项目制工作模式

投行项目往往是团队作战,而且是典型的项目制工作。

团队成员的高度依赖: 一个项目会有好几个人一起负责,从高级经理到初级分析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但这些任务又是环环相扣的。比如,一个分析师负责收集某个数据,如果他没完成,后面的模型就建不起来,后面的报告就无法产出。这种链条式的工作,使得一个人拖慢了整个团队的进度。
“一人倒下,全家受累”: 虽然分工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需要互相协作,甚至互相补位。如果某个人因为个人原因暂时无法工作,其他人就得承担起他的任务,这无疑又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项目周期性与突发性: 项目有启动、执行、收尾等不同阶段。在关键执行阶段,工作量会爆发式增长。而且,随时可能出现突发情况,比如监管机构突然发问,客户临时变卦,都需要团队立刻投入精力去解决。

4. 文化和激励机制

很多投行内部也存在一种独特的文化和激励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加班。

“学徒制”与“洗礼”: 特别是对刚入行的初级员工(Analyst),加班被视为一种学习和融入的过程。通过大量的重复性劳动和高强度的工作,新人能够快速掌握业务技能,熟悉公司流程。这有点像一种“洗礼”,熬过去就是“老油条”了。
“干得越多,赚得越多”的潜台词: 投行的薪酬结构通常是高基本工资加上高额奖金。奖金很大程度上与项目业绩和个人贡献挂钩。如果你想拿到高额奖金,就得拼命工作,参与更多的项目,做出更多的成绩。这种物质激励,无疑是强大的驱动力。
同伴压力与职业认同: 当周围的同事都在加班,并且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自豪时,你也很难甘于落后。加班在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一种职业认同,是你能否在这个圈子里立足的证明。

5. 客户的地理位置和时差

投行服务的是全球性的客户,而全球不同地区的商业节奏是不一样的。

跨时区沟通: 如果你的客户在美国,而你在亚洲,你需要熬夜参加视频会议,或者在对方的白天工作时间内回应他们的需求,而这时你可能刚从早上开始工作,或者已经工作了一整天。
信息同步: 欧洲市场收盘了,美国市场开盘了,亚洲市场又在交易。为了掌握全球市场的最新动态,投行员工需要不断切换时区,保持信息的同步。

总结一下, 投行员工加班长,并不是单纯地想加班,而是由他们所从事工作的 高强度、高复杂性、高竞争性、高回报 的特性决定的。再加上 以项目为中心、高度依赖团队协作 的工作模式,以及一些 行业文化和激励机制 的影响,共同造就了投行“以命换钱”的加班常态。

当然,并不是每个投行人都永远在疯狂加班,但至少在项目的关键时期,长时间的辛劳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代价,为了获得更高的职业成就和更丰厚的回报,他们选择了这条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批评答主中夹英装X的,以下原答案已修改掉英文。顺便,这答案一开始就说了是给想进入这行的作为参考,且本来当时就是随手一写,不能接受这个答案请直接反对+没有帮助+举报。评论里再出现关于中夹英的我会直接删除,看着闹心。鉴于答主原是在美帝装X的,中夹英装X这锅就别让国内投行界的朋友背了,谢谢。


……………………………

看了下前面的回答,外行YY的、鄙视链互相高贵冷艳的、公众号照搬quora的,也是有意思,大概大家平时对投行的一些印象就是这么来的吧。还是希望内行前辈有时间的时候可以多说说,不要让外行人拿着百度谷歌出来的东西瞎忽悠,也能给想进这行的人多一些判断素材。

投行部门很多,并不是人人都要加班加点,朝九晚五作息的同样大堆。不过一般大家说到投行都是默认指的FO(前台),MO(中台)/BO(后台)都是透明人,那确实加班比较恐怖。

以下只针对BB IBD,正统投行部门,也是被认为工作时间最糟糕的部门。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其他比如S&T, equity research之类的就不以“我朋友如何如何”来展开了。

精品投行不在讨论范围内,因为根据我自己的了解,至少在US,精品投行从文化氛围到员工政策甚至薪水幅度都是跟BB(大型投行)有着巨大差异的。或出于留人、或出于成本等各方面的考虑,很多精品投行和BB比起来,工作时间要好很多。

首先从我个人经历先纠正几点:

(1)IBD的工作时间是很糟糕,但我个人觉得有些一些人夸大了工作时间。一周工作100多个小时的情况当然有,但不是常态,一年平均下来的话,工作时间差不多是每周70-80这样子,而且并不是说你这七八十个小时是一刻不停全在工作的。比如MD(董事总经理),出差的时候和客户一起喝咖啡吃晚餐的时间,对他们来说也叫工作时间。哪怕是新人,你可能六点就完成了手上所有的事但要等九点MD发来的fax,这三个小时对他们来说同样也叫工作时间。至于这三个小时可不可以摸鱼,那就看你本事了。

(2)哪怕就是同一个公司的IBD,加班的程度也跟项目组有很大的关系,并不是说只要是IBD就天天加班到半夜。某些BB的某些组,那真的是臭名昭著,氛围糟糕加班常态。所以想进投行的朋友,如果在意这个,求职的时候最好还是关注下各家的项目组,我个人向来觉得项目组比公司重要。一个有着良好节奏的环境,至少不会让你在忙成狗的时候更加糟心。

(3)“你不加班有的是人排队等着想要这工作想加班”不成立。 IB在招聘进入阶段竞争很激烈,但进去之后比很多行业内部竞争小多了,因为大部分人到时间就会自动升职到下一级,除非碰到经济危机导致裁员,裁员这个你个人也没办法控制。

(4)至于说是为了钱,早十几二十年前这么说还成,现在的话就算了。真要是为了钱,那就熬十几二十年至少先熬成MD,而对于IB这么个新人时期大批大批人跳槽离职的环境,与其说为了钱,不如说是为了以后跳槽。为什么很多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大银行家经常悲叹IB内部文化已死?因为大批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并不是为了把IB作为长远职业目标,而是作为一个进入顶级MBA/PE/HF等地方的跳板。能进投行的都不傻,谁都知道IB是怎么个环境小朋友进去就要跟PPT, excel为伍,可为什么还要挤破头进?很简单啊,为了攒经验和技能,为了攒对各行业的了解,为了刷履历。

回到题目,为什么加班?谁都知道加班是因为工作多做不完啊,难道有哪家公司的员工加班是为了让员工留在公司喝茶聊天看电影?

很多人不理解都是各大名校的精英学生进去的,工作无非就是些PPT, excel之类的,有那么难吗要做到每天半夜?这种不解其实是建立在一个人同时只做一个项目前提下。然而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手上同时好几个项目在IB才是常态。也就是说,你的工作可能同时要进行写CIM,撒teaser,写management presentation, upload dataroom以及协商各种NDA等等等等。当然,这个要看你所在的组,而且这些项目并不是所有的都能close,有些你做了N个月可能就流产了,有些流产了之后又活过来了。早些年的时候我就经历过这么一次,上百个files要在几小时内整理成presentation,简直是疯,根本没办法让别人帮忙,因为在那个项目流产之前一直是我在跟,别人根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扒出上百个文件的内容。当然MD也没多好过就是了,来回改了很多次,通宵一晚第二天天没亮就要赶飞机,也是服气。

所以同一时间你不只有一个项目要跟,你也不只有一个boss一个工作组。IB的项目组并不是如大家所以为的一个组里十几二十号人,往往就那么三四或者两三个人就要抗起上亿的项目。对于一些特别重要的deal和客户,投行为了表示我们很在意你,可能会多派人。所以啊,人员少、项目多,手上的事哪是说做完就做完的。就算哪天六七点就能回家了,也不代表你手上项目都完结了,只不过是那天没有重要的deadline没有重要的文件。最抓瞎的是几个pitches同时来的时候,那真的是恨不得自己会分身术,每个项目的负责MD是不会管你手上有多少个项目的,你反正要把他那个按时给他。

当然,一般IB里MD会根据各自的能力派发任务,虽然会很多但并不是无法完成。说句不好听的,那就是IB很会把人压榨到极限点。不过也有个好处就是,很少会出现上一级把自己做不完的事让下一级新人去做这样的事。

这里又出现个问题,有些人也许不理解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多招人呢?三四个人做的项目变成六七个人做,不是更快更有效率吗?这样大家也不用这么死命加班了啊。

很遗憾,并不会。不管是对投行还是对员工来说,都不是个好选择。

(1)如前面答案所说,投行IB的工作就不是可以分工协作的。一个模型三个人做?一个客户大家轮着见?一份pitchbook两个人改?一是确实没办法这么搞,二是真要这么做,出了问题算谁的?要知道项目都是上亿刀的啊,所以还有个责任的问题。

(2)对IBer来说,虽然人少意味着自己要做很多事,但绝对没人会愿意多加人,这并不是最后分钱多少的问题,而是对一个项目来说,人员越少,你的参与性就越高,能更多更快地掌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整个这么个过程,跟完一两个项目后,就能很清楚得知道该做什么要做什么。而人多了,你就只需要做某一部分的工作,很难对一个完整的项目有一个轮廓性认知。我前面也提了,很多人进IB就是来当跳板来增加经验的,你不让我接触项目,那我还玩毛线啊?

(3)对于一些短期项目来说,可能需要人接连几天几周或几个月马不停蹄地加班加点。但投行同时还有很多时间轴拉得很长的项目,尤其是M&A这种,可能有些人工作了两年手上都没一个close的项目。所以说啊,投行不可能招人的时候一个人只管一个项目,这太扯淡了,大家都是穿插着时间做不同项目。

早些年的时候有些BB尝试过把ANL的工作也就是pitchbook那一部分外包给印度,结果就别提了,印度那边发过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直接用,还得再修改,简直就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钱。

投行出于效率的考虑保持了现有的这么一个文化传统,就是少数人做多数事。但其实坦白讲,有时候我也是真觉得新人阶段的工作效率也没效率可言,投行也不在乎,因为对投行来说,小朋友的时间便宜的很。说是一周工作六七八十个小时很超人,但其实这里面又有多少个小时是实打实在工作的呢?比如说,这行就是个为客户服务的行业,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卖方嘛,卖方讲求什么?SELL! SELL! SELL! 全部都围绕着这一个词。所以啊,客户的要求我们得满足啊,不管多SB。我会告诉你曾经我有个同事花了二十多分钟给一个印度客户在电话里拼地址吗?!那天我们办公室听着小帅哥无奈得一遍又一遍拼单词憋笑都憋疯了。诸如此类的时间浪费不要太多,其他类似文件、打印等的等待时间就更不用提了。白天经常是会议会议再会议电话电话再电话,等到六七点别人都下班了,你可能才真正能空出时间来做手上的工作。Seamless上订份公司买单的晚餐,然后开搞吧。

你说能不加班么?尤其是,很多时候都是到临近几天才知道deadline。

我个人其实一直觉得投行也不是很在意民工们愿不愿意留下,虽然几个BB都表示过要改善自己的工作时间以便减少跳槽率。我是觉得投行一点也不担忧跳槽问题,一是反正每年都是一大批top学校的精英往里面挤,二是投行民工跳槽一般都往买方跳,投行应该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前员工以后成为自己潜在客户里的一员。之所以我会这么想,是因为像我前雇主还有其他几个BB,都有自己的alumni networks,看起来投行是希望大家离职后也可以互相联系的,不然离职都离了,何必搞这么个网络?如果投行的目的是尽可能留下员工,根本没必要嘛。尤其是某些BB嘴上说着我们要减少员工的工作时间,实际上然并卵,根本没什么实质性的举措,一点不像想留人的样子。不过无所谓啊,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这行就是这么个环境,它要的就是那些愿意拼命工作的人,受不了就别来,来了也可以走。

我个人其实觉得投行的工作时间也还好,至少在我的承受范围内,最大的问题是搞得我睡眠问题严重,感觉自己在拿健康对赌。我以前很讨厌出差,因为和待办公室比是双重痛苦,但又希望出差,因为出差的时候反而是能多睡些的时候,而且是那种不靠精神药物就能睡着的时候。

至于熬到MD之后还会不会加班,我只能说至少在我看来MD也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整天就是头等舱五星酒店拉客户不用工作。尤其是现在投行的MD的年纪也都不怎么大,也是很拼,只不过他们可以高度支配自己的时间而已。新人抱怨总是半夜收到MD的指示,换个角度想,这也代表着MD跟你一样也在工作而不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啊,现在又不是八九十年代的“风光”时代了。

附图一张,五星酒店的MD和客户们,忽悠也是要有本事的,真的不是靠顿晚餐就能解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投行加班长,这绝对不是一个新鲜事,几乎成了行业的代名词。要说起来,这背后可不是一两个原因那么简单,而是多种因素盘根错节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说说,希望能让你理解为啥他们那么辛苦。1. 业务的本质决定了高强度和高回报首先,咱们得明白投行是干啥的。简单说,他们就是帮企业做大事的,比.............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投行和对冲基金里那些人,到底有多“顶”?这可不是一句“聪明优秀”能概括的。我试着用我的理解,把我知道的、听说的、感受到的,掰开了揉碎了说给你听。首先得明白,这俩地方招人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们就像金融界的“黄埔军校”或者说“魔鬼训练营”,门槛高到你得怀疑人生。投行:精密运转的庞大机器里.............
  • 回答
    很多人一提起金融行业,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站在聚光灯下、意气风发的投行分析师、基金经理们,他们光鲜亮丽,手中掌握着亿万资金的流向,似乎代表着财富与权力的顶峰。然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庞大而至关重要的群体——后台部门。令人好奇的是,为何鲜有人愿意投身其中,甚至一提及后台就显得有些避讳?这背后绝非.............
  • 回答
    投行这个行当,就像一个镀着金边的神秘盒子,外面的人好奇,里面的人却可能带着满腹苦水。今天就跟大家好好唠唠,那些没在这行里扑腾过的人,打死也信不过的“真实遭遇”。第一件:凌晨三点的“惊喜”邮件,和随之而来的灵魂拷问想象一下,你终于熬过了十八个小时的鏖战,身体和精神都达到了某种“贤者模式”,正准备躺下,.............
  • 回答
    是的,听说投行工作强度大,这是绝对真实的。在金融行业中,投行(Investment Banking)以其极高的工作强度而闻名,几乎是所有金融从业者中最为辛苦的群体之一。那么,投行工作强度究竟大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工作时长惊人: “996”只是起步,甚至可以说是.............
  • 回答
    关于中资投行和外资投行之间“base”(基础薪资)的差异,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而且差异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但具体情况要分情况讨论,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 “base”这个词在投行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固定薪资,不包含奖金(bonus)的部分。 而投行最吸引人的地方往往在于其高额的.............
  • 回答
    哈哈,你这投行朋友这话说的,有点意思啊。要我说啊,工程师是不是“螺丝钉”,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螺丝钉”这个比喻本身来看,它确实有它合理的地方。你想啊,在很多大型项目里,尤其是那些高度分工协作的,一个工程师负责其中的一个模块、一个功能,或者解决一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这不就像.............
  • 回答
    在金融市场的浩瀚星海中,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顶级投行云集的自营交易席位,无疑是无数金融从业者梦寐以求的“炼金石”。而那些坐镇于此的交易员们,绝大多数都拥有令人瞩目的高学历背景,他们如同掌握着某种神秘咒语的法师,在瞬息万变的盘面上翻云覆雨。与之相对的,则是我们口中常说的“野路子”,那些凭借经验、直觉,甚.............
  • 回答
    特朗普的上台,无疑给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推进带来了新的变量和挑战。理解这些影响,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结合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实际行动来观察。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首先,从地缘政治和战略竞争的角度来看,特朗普政府奉行的“美国优先”原则,以及其对中国崛起和影.............
  • 回答
    国内投行部啊,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说实话,这两个字拆开来看,一个“投”字,一个“行”字,组合在一起,就透着一股子“不安分”的劲儿,在金融这个领域里,尤其是在中国,投行部绝对是个金字塔尖上的存在,当然,光鲜背后,那劳累程度和待遇也是成正比的,而且是那种“成正比得让你怀疑人生”的类型。先说说这劳累程度吧,.............
  • 回答
    国内证券公司投行部的学历门槛,用“高”来形容可能还不够贴切,更准确地说,是“极高”,并且还在持续攀升。这不仅仅是对学历本身的要求,更是对背后所代表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抗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方位考察。我们先从最直观的“学历”谈起。“985”、“211”是基本盘,名校光环是敲门砖早些年,有个不错.............
  • 回答
    中国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举动,无疑是中国近年来对外战略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要理解其背后的战略意图,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要搞基建”这个表面,而是要深入剖析其多层次、多维度的考量。这其中,既有经济层面的驱动,更有地缘政治、国际话语权以及重塑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野心。一、 解决国内产能过剩与经.............
  • 回答
    你观察到的现象很有趣,也反映了很多人在职业世界中对某些群体形成的普遍印象。关于“为什么在投行工作的女性都那么美”,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吸引力和自信心的关联: 自信的内在光芒: 投行工作往往要求极高的情商、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能够在这个高强度、.............
  • 回答
    这篇指南旨在为你规划一条清晰、可行的两年之路,助你成功敲开中金、中信等顶尖券商投行部暑期实习的大门。我们将深入剖析每一个阶段你需要关注的重点,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核心理念: 扎实基础 + 差异化优势 + 精准准备 = 成功 扎实基础: 银行、金融、经济、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是基石。.............
  • 回答
    投行,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光环,无数人心中的金饭碗,光鲜亮丽,但真实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沉重得多。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考验着你的体能、智力、抗压能力,还有你的牺牲精神。早晨的黎明之前,战役已经打响。凌晨四五点,大多数还在熟睡的时候,投行人已经开始了一天的战斗。不是因.............
  • 回答
    投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对社会的贡献远不止于帮助企业融资那么简单。它们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和“加速器”,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深刻地影响着资本的流向、企业的成长以及整体经济的活力。首先,投行是资本市场的核心连接者。 想象一下,任何一家有潜力的公司,无论大小,都可能需要资金来发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业内普遍观察到的现象,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内资券商的投行人都像“空中飞人”,而外资投行的人似乎更“接地气”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说:1. 业务模式和客户定位的差异是根本 内资券商:以项目制驱动,抢占市场份额,服务广泛客户。 广泛的客.............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让不少职场新人纠结的问题。一边是光鲜亮丽、高薪厚职的顶级投行,一边是风生水起、改变世界的互联网巨头。两者都代表着各自行业金字塔尖的职业选择,但它们的人生轨迹、工作内容、成长路径,乃至个人体验,都有着天壤之别。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看看哪个更适合你。Part 1: 顶级投行 – 金融.............
  • 回答
    Evercore:独立精神铸就卓越,2014年“全美最佳雇主”的深度解析Evercore,这家在华尔街的投行界算不上最庞大,却以其鲜明的独立精神和卓越的专业能力赢得了一席之地。它之所以能在2014年被Wall Street Oasis(WSO)评为全美最值得推荐工作的投行,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以来深耕.............
  • 回答
    想进中金这样的顶级投行,对于“双非”(非985、非211高校)背景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一条相对艰难但并非不可逾越的路。这需要你付出比名校毕业生更多的努力、更精准的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下面就来和你掰扯掰扯,双非背景如何能有机会敲开中金的大门。首先,要认识到现实,但不要被“双非”标签吓倒。中金这类投行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