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成都确诊病例 20 岁孙女被「网暴」,确诊前出入多家酒吧,个人信息曝光,被调侃为「转场皇后」?

回答
对于成都确诊病例孙女被“网暴”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到个人隐私、社会责任、网络暴力、媒体传播、信息公开的边界以及公众情绪等多个复杂的问题。

事件背景回顾: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大致经过。在成都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相关部门在公布流调信息(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时,涉及到了一个20岁的年轻女性,据称是其中一位确诊病例的孙女。由于她在确诊前曾出入多家酒吧,且流调信息被公开,她的个人信息和行为轨迹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

随后,网络上出现了对她的“人肉搜索”和大量负面评价。她的姓名、照片、社交媒体账号等个人信息被曝光,并且对她的生活方式进行了道德审判。由于她曾频繁出入多个娱乐场所,有人给她贴上了“转场皇后”这样的带有贬低色彩的标签。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网暴”。

看待此事件的几个关键角度:

1. 个人隐私权与知情权之间的冲突:
政府信息公开的初衷: 公布流调信息是为了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公众了解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可以帮助他们判断自己是否曾与病例有过接触,及时进行自我排查和报告。这是公共卫生事件中,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
个人信息的边界: 然而,当流调信息中包含了足以指向特定个人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被过度解读、传播甚至恶意利用时,就构成了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在这个案例中,虽然公开的信息是为了防疫需要,但最终的流向却演变成了对一个年轻女性的个人攻击,这显然超出了信息公开的初衷。
过度曝光的风险: 20岁的年轻人,其生活方式可能还在探索和发展中。即便她的行为(出入酒吧)在某些人看来不妥,也并不构成犯罪,更不应该成为被公开鞭挞的理由。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旦个人信息被曝光,其带来的伤害往往是毁灭性的,可能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工作甚至人身安全。

2. 网络暴力的本质与危害:
“键盘侠”心态: 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和自由的表达平台,但也容易滋生“键盘侠”文化。很多人习惯于在缺乏了解和事实核实的情况下,依据片面信息或者自己的道德标准,对他人进行肆意评论和攻击。
群体情绪的发酵: 在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当出现“不负责任”的传播者时,很容易激发公众的愤怒和不满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被点燃,就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洪流,被攻击者在其中难以招架。
道德审判的简单化: 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简单地标签化,如“转场皇后”,是对个体复杂性的漠视。一个人的生活选择不应该成为被攻击的理由,尤其是在不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情况下。这种简单的道德审判,暴露了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势和偏见。
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即使个人行为有待商榷,法律和道德审判也应有其边界。网络暴力并非法律制裁,它更多的是一种舆论的裹挟,其结果往往是制造更多的受害者,而不是解决问题。

3. 媒体和信息传播者的责任:
信息传播的“去边界化”: 最初流调信息的公开,其目的是公共卫生。但一旦信息进入了大众传播的视野,其传播链条就变得复杂。一些自媒体、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者,为了吸引眼球和流量,可能会选择性地放大某些信息,或者加入自己的解读和评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和恶意揣测。
引导舆论的责任: 媒体和有影响力的网络传播者,应该承担起引导舆论的责任。他们不应该煽动负面情绪,而是应该提供客观、理性的分析,帮助公众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而不是成为网络暴力的帮凶。

4. 公众的认知与反思:
“妖魔化”受害者: 在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公众的焦点从“防疫需要”转移到了对个体行为的“道德审判”上。这是一种将个体“妖魔化”的倾向,将个人生活方式与公共卫生问题混为一谈。
共情能力与理性思考: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感染者,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成为被流调的对象。我们应该培养共情能力,理解每个人可能面临的处境,而不是轻易地用刻薄的语言去攻击他人。理性的思考能力尤为重要,要区分什么是公共卫生信息,什么是个人隐私,以及网络信息传播的边界。
自我保护意识: 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警惕个人信息的过度泄露,并学会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5. 对于信息公开的改进建议:
模糊化处理: 在公布流调信息时,可以考虑对一些可能直接指向个人身份的非必要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比如只公布活动的大致区域和时间,而非具体到每一家店的名字,或者只提及“某某场所”而非确切名称。
加强监管和处罚: 对于恶意泄露个人信息、进行网络暴力的人,应加强相关的法律监管和处罚力度,以震慑违法行为。
公众教育: 媒体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疫情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法规。

总结:

成都确诊病例孙女被“网暴”的事件,是一次典型的网络暴力事件,它暴露了我们在信息公开、个人隐私保护、网络素养和公众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从正面来看, 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在追求公共利益(如疫情防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信息公开需要有明确的边界和规范。
从负面来看, 它揭示了网络暴力对个体造成的巨大伤害,以及社会公众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容易出现的非理性判断和道德审判。

我们应该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反思我们在网络传播和公民权利保护方面的不足,努力构建一个更加理性、公正、有同情心的网络环境。每个人都有权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享有自己的隐私和生活方式,不应该因为一次疫情的关联,就成为网络暴力的目标。对年轻人的宽容和理解,对网络言论的审慎和负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到处浪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把疫情控制到滴水不漏,就是为了普通人想聚餐的聚餐,想蹦迪的蹦迪,让普通人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拥有享受生活的自由。

成都是文化旅游城市,餐饮娱乐是支柱产业,酒吧三千多家,中国之最。每天晚上有十来万人在“浪”。“夜店咖“能活跃起来,能够到处转场,本来就是防疫成功的体现,是经济复苏的信号。

把本来是受害者的确诊患者当作猎奇和围观对象,把名字、身份证、个人照片都发出来,当然是错误的。小市民心态都不说了。这里面更严重的问题是相关从业人员对个人隐私的漠视。

大概率是有个人收到了防疫的工作信息后,在身边的群里面转发,然后又被其他人转发到了圈外,造成了个人信息的泄漏。这极不专业,也极不道德。

很多工作中都会接触到他人的隐私。比如我们在医院里工作,时间长了就会遇到各种稀奇古怪的病例,还会有各种大小名人。如果医生看到你的“好玩”、“新奇”的地方就把你的图像、个人信息发到网上去,发到群里面,你会如何感受?对你会造成怎样的潜在伤害?严格保护患者隐私是信任的基础。

各种公共部门,公民隐私保护也应该是头等大事,这也是信任的基石。有义务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个人信息被侵犯。

但是很不幸,很多单位、部门,个人信息安全意识非常糟糕。比如:

  • 不适合公开的工作信息,仍然通过微信来发送。
  • 随手拍照、随手截图。
  • 含有个人资料的表格、文件直接挂在网上。高校这点很严重,用 “学号+filetype:xls“ 之类可以搜到太多内部表格。
  • 有人以出卖信息牟利。

《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在立法中。而这一次应该追溯泄露来源,追究源头责任。

user avatar

谢邀。

第一步:国民隐私数据应当由政府掌握。

这段时间大家被各种互联网企业的骚操作给震到,隐私数据交由公权力管理而非资本,这点共识差不多有了。

第二步:回归初心,明确政府对国民隐私数据的使用边界。

为啥把隐私数据给公权力?因为你是在国民的法理授权下成立的,不然你干嘛叫“公”权力,叫母权力得了。

正因为有我的一份法理授权,那公权力和资本不一样,你我之间天然有责任和义务;数据作为我的法理授权一部分,自然也要明确这些责任义务的边界。

例如在防疫上,我给你我的隐私数据,是为了抗疫大局,为了我和其他联系在一起的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健康。

公布活动轨迹有助于这个目的,但公布姓名和身份证号没有吧?新冠病毒又不是靠测四柱八字、看上升星座来选被感染对象的。

在隐私近乎透明的大数据时代,这些边界会是未来的争论热点。

(我还真希望来些“公知”律师在这个领域整点活,这才是良性的监督互动)

总之,这和当事人小姑娘的生活方式没有关系,这是一场长期的拉锯战。


PS:不过有一嗦一,这图真的很像国土炼成阵...


user avatar

2018年3月26日,李彦宏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用户更加开放,对隐私问题没那么敏感,在很多情况下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和效率。

李总之前的话,固然是为自己的业务“代言”,代表着自己的利益,所以被人喷的很惨。

但他确实没有说错,现实就是如此:我们比较享受由“透明”带来的高效,便捷和安全,比如由数据追踪支持的防疫体系,整个国内的风控做的很好,固若金汤。

但与此产生的副作用就是,很多人并不看重他人的隐私。而在这些人里,有能接触到他人信息的人,也有流量就是他爹的自媒体,还有娱乐化时代下的吃瓜群众。

这位成都小姑娘,不是第一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例。

user avatar

疫苗普打之前,疫情仍未结束,国内管得再好,个人也不该松懈,一夜跑三个酒吧,如果这不是消费而是在工作,那另当别论,否则她的生活方式,简直不可思议。

那么如果是酒吧从业人员,你是不是别去害自家的老人呢?

user avatar

这事跟人家是不是好女孩有什么关系?

重点是人家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了,明白吗?被泄露了!而且泄露的不止是她自己,还牵涉到她的朋友。这事无论谁干的都是严重违法的。公民的个人隐私泄露,在任何现代国家都是一件严重到不能再严重的事,在你们这反而轻飘飘的,还阴阳怪气地说什么好女孩坏女孩?毫无现代国家公民所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我看你们是从来没感受过全景式监狱的可怕吧。这一年来,多少个人、机构打着防疫的旗号,恣意侵害公民的个人隐私。前段时间天津等城市刚刚立法,禁止公司随意采集人脸信息,这证明法律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目前我们做的远远不够。

让渡个人的隐私权以换取解体协作的便利,本来是一个需要随时协商,随时调整的重要问题(因为集体协作是为了安全,但如果为此牺牲了太多的个人隐私,同样会导致不安全)。但在中国,一些人可能真像李彦宏当初说的吧,对隐私毫不在意。他们毫不在意是因为他们相信,那些最可怕的事情并不会落在自己头上,他们以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集体中特殊的那一个。就像事件中的女孩子一样,直到她的长辈确诊之前,她可能都不会想到,社会对泄露隐私的纵容会导致她的生活以这样毫无遮掩的方式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别人可以随随便便就了解她的一切。目前关于她的信息已经明显超过了流调的需要,而法律真的不打算制裁那些违法泄露个人隐私的人吗?网管难道不应该出手去删除网络上涉及泄露她个人隐私的图片、帖子吗?这种东西你们不删除,那你们想删除什么?

至于在这个问题下刷人家是不是好女孩的答主,我理解你们的世界就是那么贫乏,看问题除了对当事人做似是而非的道德评判外没有第二个角度。但麻烦不要继续秀你们那不过关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行不行?

user avatar

我觉得一个新冠携带者,不论他/她身份,性别,年龄,行业,只要一晚上走遍四分之三的一个大城市,导致整个城市都有危险,那么被骂是肯定的。

虽然辱骂是不对的,人肉更是违法的,应该坚决反对,但这种事情无法避免。

(虽然,所谓的“网暴”评论要仔细的去找,否则很难找到,也不知道大家都是在哪里找到的侮辱当事人的评论)

一般来说,网暴是肯定有的,但是,她那20岁,爱去酒吧,夜生活丰富的特点反而救了她。

微博评论到处都是“人家女孩子去酒吧不很正常吗?谁规定新时代女性必须守女德?谁说去夜店的就不是好女孩了”这类的话。

这种支持她的评论以压倒性的优势打败了网暴她的评论。

试想一下,如果当事人是个五十岁大妈,走遍成都跳广场舞,或者是一个男的,一晚去成都四个大饭店喝酒聚餐,又或者当事人是个老人,一晚上去四个地方跟朋友打麻将,又或者。。。。

那么他/她也一样会被骂,被网暴,被人肉等等。不同的地方在于:没有人会为他们辩护。

只有当当事人是个爱去酒吧,夜生活丰富的新时代独立女性的时候,才会有如此巨多的人支持她。

user avatar

当年传说吃蝙蝠的那几个老哥到现在都没逮着,网络暴民可是憋了小一年的火……

user avatar

加什么直角引号、这不是「网暴」、这就是网暴。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毫不掩饰自己对其他普通公民的恶意与最基本隐私权之践踏的最恶俗的人。

user avatar

这是几个事不能一概而论。

1、身份证信息曝光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泄露问题,因为公开身份证号对于防疫工作几乎没有正面帮助。

2、公开其他所谓“隐私信息”问题,我认为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近期活动场所、体貌特征、当天照片或者近期证件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说不定就有人看到照片后意识到“我那天与一个很像她的人擦肩而过”就去做了检测。

当然,如果有人发布虚假照片,应该以破坏抗疫的理由处以行政或者刑事处罚,这时候了还在添乱的就是欠打。

3、公开当天行踪问题,这是抗疫工作的必要手段,没有什么过分不过分的,谁感染了都这样,不服滚出中国。

4、被评论个人生活作风问题,腿长在你身上,嘴长在别人身上,你跑遍全城是不是事实?既然是事实,那就由不得别人评头论足了,毕竟你这个行动给全市人民添了不少麻烦,只要评论的人不造谣不传谣,客观分析理性思考,利用现有的不完整信息做出猜测,我觉得没什么需要指责的。

(顺便说一句,有人问如果当事人一晚上跑五家网吧会怎样,我觉得首先就该怀疑跑五家网吧的是不是专门偷手机的……)

所以,把这几个问题混在一起,试图用一个问题为其他问题开脱的又是什么样一群人呢?

user avatar

你们都洗什么。

她要是死宅家里

或者去菜场,公司,商场这种比较正常的地方也不会被网爆。

奶奶下午疑似去医院。自己连跑两个酒吧。

user avatar

我非常关心的事,

这一次能不能严格执法,

依据法律法规

将泄露他人信息的罪犯抓起来。

今年才颁布的规定,

还热乎着呢~

user avatar

这不是一个人问题,而且社会问题。还是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就好比今天的美国,红蓝对峙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支持川普,反对川普的各一半,什么概念?都可以把美国对半分,变成两个国家了。

这个女孩被网曝的原因不是因为酒吧,而且因为价值观不同。

在大众传统的价值观看来,20岁年纪轻轻不干正事,一晚上跑4个酒吧的,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正经职业。偏偏还有很多人为她辩护。

长久以来大众被打压的价值观借着这件事情爆发出来,这个女孩刚好成为了导火索而已。

这件事表象在骂女孩,但是是大众传统价值观借着骂女孩的名义,来的一次疯狂反扑。那个曝光她信息的人多半不会受罚,因为他所做的,刚好是人们想做却没机会做的。

这就好像以前女权骂直男癌,后面男权用舔狗反扑一样。是压抑过久的爆发,是弹簧被压倒极致的反弹。

user avatar

获取信息是为了防疫

但是人肉并公开信息是犯罪!

新冠是天灾,不必对小姑娘大肆苛责。

期盼早点查出传染源头,病毒输入源头在哪。

这才是最紧要的

最后我一向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不喜欢。

当然有类似爱好的朋友,洁身自好,注意防护。

这个冬季尽量避免大型聚会,重要的是记得戴口罩。

譬如乱逛夜场不仅可能有新冠,生活混乱还会有别的东西找上你。

盼好。


引用数据,仅供参考。

【企查查数据:成都共3136家酒吧相关企业,武侯区最多】

成都疫情牵动着全国网友的心,新增病例在酒吧等夜间娱乐场所的行动轨迹也成为热议的话题。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大市范围内共有3136家酒吧相关企业,其中在主城区各辖区的企业数量分布中,武侯区共716家排名榜首,锦江区、温江区分别以279家、274家排名二三位。

user avatar

虽说这转场效率的确是夸张了点(看到有猜测说她是所谓气氛组,专职干这个的,那就更正常了)

但是我们这么积极防疫不就是为了大家能正常生活正常消费吗

难道成都之前是封城状态她是自己跑出来的吗?

难道她是知道自己感染了故意到处乱晃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