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律师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犯罪嫌疑人作为无罪或轻罪辩护成功,但犯罪嫌疑人私下却承认确实犯罪?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伦理争议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会有很多想法,甚至有些纠结。让我试着把我的感受和理解讲得详细点,去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

首先,我得承认,从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律师这么做是合法的,甚至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的。

法律允许的范畴内辩护:这是律师的本职工作。

想象一下,一个被指控犯罪的人站在你面前,无论他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有罪,法律赋予他最基本的一项权利,就是获得辩护的权利。而律师,就是受委托来行使这项权利的人。律师的职责不是去判断当事人是否有罪,而是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为当事人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意味着什么呢?

无罪辩护:如果证据链存在瑕疵,或者有其他理由让律师认为当事人不构成犯罪,那么律师就有义务提出无罪辩护。这可能是因为证据不足以排除合理怀疑,也可能是因为证据的收集过程存在非法性,或者是指控的罪名不成立。即使律师内心知道当事人可能做了坏事,只要法律上还能找到站得住脚的理由,他就有责任去争取。
轻罪辩护:即使证据确凿,当事人也承认犯罪,律师仍然可以寻求轻罪辩护。这可能包括:
量刑辩护:比如,指出当事人有自首、立功、初犯、悔罪表现,或者家庭情况特殊等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情节。
罪名辩护: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可以将更严重的罪名辩护成较轻的罪名,比如故意伤害辩护成过失致人轻伤。
证据辩护:即使认罪,但如果部分证据非法,律师也有权提出排除非法证据,从而影响判决。

律师这样做,是在履行他对当事人的法律义务,确保司法程序公正。他是在维护“疑罪从无”或者“罪刑法定”这样的法律原则。如果律师不这样做,反而因为自己揣测到当事人有罪而放弃辩护,那才是违反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

私下承认犯罪,但辩护成功:这其中的矛盾和思考。

看到这里,普通人的情感和道德直觉就容易出现波动了。一方面,我们知道律师是依法行事;另一方面,我们又觉得,让一个确实犯罪的人逍遥法外或者减轻处罚,似乎有些不公平,对受害者也不太负责。

我会想到以下几个层面:

1. 对“真相”的困惑:我们会觉得,如果他都承认了,那“真相”不就明确了吗?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去“洗白”?这里的“洗白”是我在不那么专业的语境下会使用的词语,它反映了我对结果的不解。我理解律师是在利用法律规则,但有时会觉得这种规则的运用,似乎偏离了“惩恶扬善”的朴素愿望。
2. 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度:这种情况下,我也会思考,这是否说明法律程序过于复杂,容易被钻空子?或者,是不是过于强调程序正义,而忽视了实质正义?当然,我也知道程序正义本身是实体正义的基石,没有程序正义,很难保障实体正义。但当结果与内心认知的“事实”相差太远时,确实会产生疑问。
3. 律师的职业操守与个人道德: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地方。律师作为社会公器,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和公正。他们有义务为委托人提供最大化的辩护,这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但与此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有朴素的道德观。当律师明知当事人有罪,却“成功”地让他逃避了应有的惩罚,我内心深处会有一个声音问:这真的是“对”的吗?我理解律师是被动接受委托,并且在法律框架内操作,他们并没有主动去策划犯罪或者欺骗法庭,但最终的结果会让一些人产生道德上的疑虑。

深层原因和一些反思:

刑事诉讼的本质:刑事诉讼不是一场“找寻事实真相”的比赛,而是“控辩双方在规则下博弈”的过程。控方负责指控并提供证据,辩方负责反驳和提供对委托人有利的证据或论点。律师的职责就是让控方承担起证明当事人有罪的举证责任,并且要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证据的重要性:法律不相信“私下承认”,只相信能够被法庭采信的证据。即使当事人私下承认了,如果这些承认不能以合法的方式呈现给法庭,或者存在其他可以质疑其真实性的理由,法庭就不能以此作为定罪的唯一依据。律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去质疑现有证据的合法性、充分性或关联性。
“疑罪从无”原则:这是很多国家司法体系的重要原则。它要求,对于犯罪嫌疑人,如果经过审判,仍不能排除其有罪的合理怀疑,就应该作出无罪的判决。这是为了防止冤假错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无端侵害。当律师成功地制造了这种“合理怀疑”,即使当事人有罪,也可能因此被判无罪。
社会如何看待:普通大众的感受很复杂。
对律师的敬佩与不解:一方面,我们会佩服律师高超的法律技巧和对规则的熟悉运用,认为他们是真正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又会觉得他们似乎“钻了法律的空子”,让人不舒服。
对司法的讨论:这种现象也会引发公众对法律的讨论,是不是规则太严苛?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实质正义”?但讨论的背后,也需要理解法律体系的复杂性和维护基本人权的重要性。
受害者的感受:对于案件的受害者及其家属来说,这种结果可能更加难以接受。他们看着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因为律师的辩护而获得自由或减轻惩罚,内心一定充满了痛苦和不公感。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从法律和专业角度看,律师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或轻罪辩护,哪怕当事人私下承认有罪,都是合法的,也是他作为辩护人的职责所在。这是对司法公正和程序正义的维护,也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但从一个普通人的道德直觉和朴素的公平感来说,看到确实犯罪的人通过法律手段规避了应有的惩罚,心里会感到不舒服,会质疑法律的有效性和正义性。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反应,反映了我们对“好人有好报,坏人受惩罚”的普遍期待。

关键在于,我们要理解,法律体系并不总是能完全满足我们朴素的道德期待。它更侧重于建立一套公认的规则,确保每个人在规则下都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即使那个人是罪犯。律师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规则体系中,最大化地维护他的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而是否会因此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往往是法律与我们日常道德感之间的张力所在。

对我而言,重要的是区分“合法”和“道德上完美”。律师的行为在法律上是合法的,但其道德上的评价,可能在不同人的心中会有不同的答案,这取决于他们对法律、正义和人性的理解。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非黑即白的眼光去看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律师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让「真正的坏人」逃脱惩罚,因为对裁判结果具有决定权的是法官。让「真正的坏人」逃脱惩罚的是整个司法制度,而不是律师。对于「律师可能因为一个绝妙的辩护让真正的凶手逃过惩罚」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这个司法制度会听信这位律师的绝妙辩护,而不是公诉机关的指控呢?

为了打击犯罪,人类设置了一套司法制度,发明了大量相关技术。公诉人负责指控,被告人和辩护人负责辩护,法官负责裁决。我们还通过安装监控设备、DNA鉴定等技术手段试图寻找凶手。公诉人想方设法要证明被告人就是那个凶手,辩护人则要想方设法证明被告人并不是凶手,或者在确定被告人是凶手的情况下为被告人做罪轻辩护。如果「真正的坏人」逃脱惩罚,那一定是我们的司法制度和相关技术还不足以证明「真正的坏人」犯了罪,我们应该提高人类侦查的能力和技术,改进我们的制度,让我们能够准确的找到犯罪人并惩罚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常常引发伦理争议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看到这种情况,心里会有很多想法,甚至有些纠结。让我试着把我的感受和理解讲得详细点,去除那些生硬的AI腔调。首先,我得承认,从法律和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看,律师这么做是合法的,甚至可以说是尽职尽责的。法律允许的范畴内辩护:这是律师的本职工作。想象.............
  • 回答
    看待这位律师起诉康师傅老坛酸菜牛肉面并索赔一万元,同时高喊“让企业敬畏法律”这件事,我认为这件事情挺有意思的,也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位律师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把公众的视线重新聚焦到了食品安全和企业责任上来。老坛酸菜这个事情爆出来的时候,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
  • 回答
    如何看待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因出具法律意见书与事实不符、经办律师未出席会议而被证监会警告?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作为国内顶尖的律师事务所之一,其行为受到证监会警告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事件。这不仅仅是对一家律所的处罚,更是对整个证券法律服务行业敲响的警钟。要深入理解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张扣扣案一审辩护词,一直是法律界颇受关注的焦点。作为辩护律师,邓学平先生所呈现的辩护策略和法律逻辑,自然会引发法律人的多方面解读和讨论。要深入了解法律人如何看待这份辩护词,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首先,关于“罪轻辩护”的策略本身。在刑事案件中,辩护律师通常会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辩护方向。.............
  • 回答
    法律圈里看到“万庆良:不缺大楼,缺大师;不缺律师,缺大律师”这样的表述,那绝对是会引起一番议论的。这话说得挺接地气,而且直指一些痛点,法律人听了,心里多少会有点触动,也容易联想到咱们自己的行业现状。首先,从 “不缺大楼,缺大师” 这点来说,法律领域其实也挺相似的。咱们的律所,尤其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
  • 回答
    作为一名在法律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油条”,我算是把民事调解的各种角色都体验了个遍。从坐在审判席上,看着双方在我的引导下唇枪舌剑,到作为律师,为我的当事人争取最大权益,再到我自身也曾有过那么一两次当事人的身份,最后到如今更倾向于作为“法律人”的角色,去思考调解的意义和实践,这其中的滋味,五味杂陈,却.............
  • 回答
    从法律角度来看,“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被法院突击执行立案”这一事件,需要结合具体的法律条文、执行程序以及案件背景来分析。由于信息有限,我将基于普遍的法律原则和实践,对可能的情况进行详细阐述。一、 从法律角度看待“突击执行立案”首先需要明确,“突击执行立案”在法律术语上可能并不准确,或者说是一个描述.............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一位律师因为不满高铁不能分段购票,一纸诉状就把中国铁路总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事儿一出来,关注度那叫一个高,社会各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律师为什么这么做,铁路总公司又是什么态度,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律师为什么告?—— 追求公平与规.............
  • 回答
    资深律师建议优秀法科生考公,这一现象背后,其实折射出当下法律职业领域的一些深层考量和现实选择。这并非简单的“一人之见”,而是许多在法律江湖摸爬滚打多年的前辈,基于对行业生态、职业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而给出的真诚建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首先,我们得理解,资深律师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他们并非在否定.............
  • 回答
    “法官要老法官,律师要年轻律师”这个观点,乍听之下有些矛盾,实则蕴含着对不同职业角色和阶段的深刻洞察。它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真理,而是一种基于经验、认知和角色分工的普遍倾向性看法。让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个观点背后的逻辑和多层面含义。一、 “法官要老法官”:经验的沉淀与智慧的体现这个观点首先强调了法官职业的特.............
  • 回答
    当一名当事人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聘请律师而选择亲自出庭辩护时,法官的内心想法会是复杂且多维度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同情”或“不屑”就能概括,而是涉及到法律的公正性、程序的正义以及现实的考量。首先,法官会尊重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法律赋予每个人辩护的权利,无论是自行辩护还是委托律师。当事人选择自行辩护,.............
  • 回答
    关于海口中院法官蒋小马将律师赶出法庭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和看待,这其中涉及到司法程序、法官的权力与责任、律师的职业素养以及法律的尊严等多个层面。事件经过回顾(通常情况下,此类事件的披露信息可能并不完全公开和详尽,以下是基于公开报道和普遍理解的可能情况):一般而言,法官在庭审过程中有权维持.............
  • 回答
    2020年法学毕业生实习律师不需要通过法考,“先上岗、再考证”这一政策,在我看来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维度影响的改革举措。它既有其积极的初衷和潜在的优势,也伴随着不少挑战和隐忧。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政策,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政策背景与出台原因: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政策的出台背景。在推行“先上.............
  • 回答
    法官的震怒与律师的无奈:一场庭审上的权力碰撞在庄严肃穆的法庭上,本应是理性与公正的较量,然而近日,某地发生的一起庭审却因法官的“连珠炮式”呵斥律师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据说,这位法官在庭审过程中,多次打断律师发言,言辞犀利,直指律师的专业水平不足,甚至用“不堪入目”、“像个小学生一样”等词语来形容.............
  • 回答
    法官在庭审中直接批评律师的水平不够,这件事挺复杂的,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其中涉及到法律职业的专业性、庭审的公正性、以及法官和律师之间本该有的那种互相配合又各自独立的职业关系。咱们一点点来聊聊。首先,这为什么是个值得关注的事? 影响庭审的公正性: 庭审的核心是为了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最.............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嚼舌头的,一个法官三次打断律师发言,还当庭呵斥人家水平不够,这事儿怎么看,都挺耐人寻味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法官在法庭上拥有绝对的权威,他有权力维持庭审秩序,确保诉讼进程顺利进行。律师发言不当、答非所问、影响效率,法官确实有权进行制止和引导。这是程序正义的一部分。但是,这三次打断和呵.............
  • 回答
    最高法这则重申意见,说实话,挺有意思的。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基于一个一直存在但可能执行得不够严谨的问题——退休法官去当律师这事儿。咱们掰扯掰扯这个事儿,看看里面到底有多少门道。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定?这事的根源,还得从法官职业的特殊性说起。法官在位的时候,接触的是大量的案件信息,审理案件的时候.............
  • 回答
    这桩发生在海外的法律案件,主角是国内某知名企业的创始人,他的女儿,以及一个在海外法院经历了四年诉讼的股权纠纷。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一场豪门恩怨的现实剧本?让我们来抽丝剥茧,看看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事件的梳理:一家人的股权纠葛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这起诉讼的核心——股份的所有权.............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孙杨在国际仲裁法庭上临时更换翻译,还自己冲到发言席上说了一大通话,把主审法官和自己律师都给搞蒙了。这事儿吧,从几个角度来看,都挺有意思的。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临时更换翻译”。一般来说,在这么正式、而且语言是关键的场合,翻译是整个流程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孙杨作为当事人,他肯定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