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只用一个标准时,而美国本土用四个标准时?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时钟上的数字,更是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中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而美国却有那么多时区。

中国:一个国家,一个时钟——简洁高效的背后

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政治高度集中的国家。从东边太平洋的海岸线,到西边帕米尔高原的雪山,横跨了差不多五个地理经度。如果按照地理经度来划分,中国理论上应该有五个时区,就像美国那样。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国家统一、交通管理、通信便利以及强调民族团结的考虑,做了统一时区的决定。这个标准时就是我们熟悉的“北京时间”,也就是东八区(UTC+8)。

为啥要这么统一?

国家统一与政治象征: 在建国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首要任务。统一的首都时间,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义,能够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你想想,全国人民都看着同一个时间起床、工作、吃饭,这本身就是一种凝聚力。
交通和通信的便利: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国内出差,每个地方的时间都不一样,火车时刻表、航班信息、电话沟通都会变得异常复杂。统一的时间可以极大地简化这些流程,提高效率。火车时刻表、股票交易、电视广播、甚至你订个外卖,都得基于一个统一的时间基准。
经济和社会管理: 统一的时间也便于国家进行统一的经济规划和管理。比如,全国性的重大活动、节假日安排、工作时间统一,都能在一个标准下进行。
历史原因和政治考量: 在民国时期,中国虽然也有一些地方性时区,但整体上已经有向统一时间靠拢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将这种统一推向极致。而且,当时的中国和苏联关系密切,苏联也使用一套统一的时间系统,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选择。

那么,这统一时间会不会带来不便?

当然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西部地区。比如新疆,跟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可能相差好几个小时。在新疆,人们通常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日照情况来调整作息,比如早上晚点起床,晚上晚点休息。这就形成了一种“官方时间”和“民间习惯时间”的并行存在。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自觉地按照当地的“习惯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比如商店开门时间、银行营业时间,有时候会比北京时间晚一些。

所以,中国统一一个标准时,是效率和统一性的胜利,但也牺牲了一部分地理上的精确性,需要通过社会习惯来弥补。

美国:四个时区——自由与妥协的产物

反观美国,情况就复杂得多了。美国本土横跨六个地理经度,从东海岸的缅因州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如果按照纯粹的地理经度划分,美国也至少应该有六个时区。

然而,美国最终确定了四个主要时区:

1. 东部时间 (Eastern Time, ET): UTC5 (标准时) / UTC4 (夏令时)
2. 中部时间 (Central Time, CT): UTC6 (标准时) / UTC5 (夏令时)
3. 山区时间 (Mountain Time, MT): UTC7 (标准时) / UTC6 (夏令时)
4. 太平洋时间 (Pacific Time, PT): UTC8 (标准时) / UTC7 (夏令时)

(再加上阿拉斯加时间UTC9和夏威夷阿留申时间UTC10,美国本土之外还有更西边的时区。)

美国时区的形成,是一段充满妥协和博弈的历史:

铁路的推动: 在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交通飞速发展。但问题来了,各地的铁路公司各自为政,使用不同的地方时间,导致火车时刻表混乱不堪,延误频发。比如,从纽约开往芝加哥的火车,沿途经过多少个“地方时间”,司乘人员和乘客都要头昏脑胀。
这种混乱的局面,最终促使铁路公司联合起来,在1883年推动了全国性的时区划分。他们选择了一些主要城市作为界线,按照地理经度划分了四个时区。这可以说是商业和效率的驱动,迫使国家采纳了时区概念。
地理的必然性: 美国东西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显著。东海岸日出时,西海岸还在深夜。让所有人按照同一个时间作息,这本身就不符合自然规律,会造成很多不便。比如,东海岸的早新闻,西海岸可能还在睡觉。
政治和地方自治: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在很多事务上拥有较大的自治权。虽然铁路公司推动了时区划分,但最终的采纳和执行,也需要各州的同意。时区的界定,也并非是严格按照经度线,很多时候会照顾到州界、县界,甚至是政治和经济的便利。这就导致了时区线的划分有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直”。
夏令时的引入: 除了基本时区,美国还引入了夏令时(Daylight Saving Time, DST)。这又是一层复杂性,不同州和地区是否采纳夏令时、何时开始和结束夏令时,都可能存在差异。虽然现在有联邦法律规定,但具体执行起来,某些地区(比如亚利桑那州的大部分)是例外,不实行夏令时。

时区多样化的影响:

便利性与自然规律的契合: 多个时区使得美国大部分地区人们的作息与当地的日出日落时间更为协调,生活更加自然。
商业和通信的复杂性: 当然,这也带来了挑战。比如,跨州、跨区域的商业活动、金融交易、会议安排都需要考虑时差。你打电话给美国某个地方,得先想想现在是当地的几点钟。
文化和身份认同: 不同的时区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活节奏和文化特点。

总结一下:

中国只用一个标准时,是国家统一、政治主导、效率优先的体现。这是一种集权式的解决方案,虽然在西部地区带来了作息上的不便,但换来了全国范围内的管理便利和政治象征意义。

美国有四个本土时区,是历史发展、交通需求、地理现实、联邦制下地方自治以及妥协博弈的综合结果。这是一种分散式的解决方案,更贴近自然规律,但也增加了跨区域沟通和管理的复杂性。

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都是根据各自的国家体制、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路径做出的选择。一个简洁高效,一个灵活多元,各有各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两个国家关于时区的立法不一样。美国的法律并没有规定整个联邦必须统一到一个时区,因此每个州甚至是更小的行政单位都可能有权利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设置自己的时区。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也不是不行……中国绝大多数人生活在沿海的东八区,那就牺牲一下内陆人民咯。美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沿海的西五区和西八区……就算牺牲内陆人民,东岸和西岸仍然是要打架的,还是分开不同的时区吧。

user avatar

想要系统的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分析利弊,首先要看统一时间、时区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火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警告:答案很长,想看利弊可只看加粗部分或直接拉到底部。)

(本文部分内容资料来源于网络)

1853年8月12日,美国东部罗德岛州,两辆火车迎头相撞,14人因此死亡。事故的原因在今天看来难以置信——两车工程师的手表差了2分钟。

当美国人还在为此事故震惊时,在铁路轰鸣中,伦敦时间已经完成对英国各地方的统一。1855年,不列颠岛与爱尔兰98%的公共时钟调整为格林威治时间。这是第一个将时间统一的国家,此后,客观、精确的时间体系随着工业、贸易、殖民的发展,占据了世界的每一块土地。

然后,电报又问世了。

在铁轨和电报大规模建设的帮助下,交通与通信网密集的相连,变得越来越复杂,对时间误差的容忍度越来越低。铁路公司开始强硬的要求经过的城镇,都修改为伦敦(格林威治)标准时。一些城市的居民为了交通和电报的方便,发起了“与伦敦时间一致”的请愿活动。社会的普遍要求下,虽然没有法律规定,英国大部分的市镇都调整为伦敦时间。

这种调整也改变着生活方式。“我准备就寝,却随时都想起火车时刻表,随时想着早晨必须在特定的时间起床,这让我无法安稳睡觉”,著名的外科医生Dr Forbes Winslow在《柳叶刀》杂志写道。

甚至有赶火车过于兴奋猝死的案例。1854年,《协和医学期刊》的一篇文章写道:“兴奋,焦虑,紧张,为了登上那准时的可怕的列车,产生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多起猝死记录都与急迫赶上火车相关”。1868年,外科医生Alfred Haviland出版了专著,书名表达了他的忧虑:《急迫致死:特别写给火车乘客》。

法国人想出来一个折中的办法:火车站的时钟显示正常时间,但是火车运行的时刻则调慢五分钟,以便为法国人的懒惰留出余地。这种双轨制时间一直运行到1911年3月。

但是这些问题不能阻碍火车的发展,人们只有适应铁路前所未有的管控。这种管控直接反映在时间上,催生了近代的标准时间。

1868年,新西兰殖民政府委托Dr.Hector,以东经172°30’为准,制定新西兰全境的标准时。通过电报线路,新西兰标准时与格林威治标准时相协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经度设定标准时的地区。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陆地标准时间离不开铁路,全球时区的建立,则离不开航海业。与铁路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不同,航海对标准时间的需求,是为了确定船舶的地理位置。

在海上,纬度的测量很简单,只要量出正午的太阳高度就能知道。但是经度测量则比较困难,先测量出当地时间,再参照一个标准时间,才能计算出结果。麻烦在于,传统的时钟都经不起海洋的颠簸,失去了测量准度;而不同的轮船选用标准时不同,增加了海洋上的混乱。

1707年,因为在暴风中无法测量经纬度,四艘英国军舰在锡利群岛沉没,1400余士兵死亡,极大地刺激了英国人对精准经度的需求。1714年,他们设立“经度奖”,为“能够将精度确定在30海里、40海里、60海里”分别悬赏20000、15000、10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美元。

无数的钟表专家开始了海洋钟的研究。经过四次改进,1761年约克郡工匠约翰·哈里森提交了十周内误差不超过10秒的海洋钟——“Sea Watch”。不过,由于几十年间规则的变动,哈里森最终累计收获15000余英镑。

此后,西方的船舶揣着哈里森钟表,开始了全世界的航行,1807年“克莱蒙特”蒸汽船诞生,让长距离的跨洋航行更加便利。

不过,经度的另一个问题,确定标准时间,在此时变得突出:要以哪个天文台观测的时间为标准时间?哪个地方受得起本初子午线这一殊荣?


(1693年,一幅法国人绘制的地图,上面标出了不同标准经线混合的状况)

最早讨论这个问题的,是1871年安特卫普的第一届国际地理学会议。学者们最终推荐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但是,这个结论却无法推行,1875年的第二次国际地理学会议,法国代表提出,只有英国接受公尺制长度单位,他们才同意以格林威治为本初子午线。会议僵在这里。

但是轮船不会等待会议结束再航行。由于英国的海洋霸主地位,如图所示,越来越多的轮船采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876年,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被加拿大工程师桑福德·弗莱明提出:以格林威治时间为标准,建立东西半球协调一致的24个时区,这是时区制第一次系统的表述,这也是如今通行时区的雏形。它将全球纳入统一的标准时间系统,各地区将抛弃地方时,而归入格林威治为中心的各个时区。


这个提议逐渐被人们接受。最终在1883年,经美国提议,41个国家参加了华盛顿的国际经度会议,通过了格林威治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格林威治天文台时间为标准时,称为GMT(Greenwich Mean Time,),建立全球时区的方案。

此后天文学,物理学的发展,增加了时间测量的精确度,1937年,国际天文学会议提出了格林威治时间的精确版——世界标准时(UniversalTime,简称UT)。

1958年以原子共振频率标准计算、保持时间的铯原子钟,比天文观测更稳定、准确。1967年,国际度量衡会议正式采用铯-133原子钟作为秒的基准依据,世界标准时也修改为协调世界时(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简称UTC)。上世纪末,美国研制成功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铯原子喷泉钟是该系统的基础支撑技术。

——以上的变化都是1884年决议基础上的改进,进化的格林威治时间在20世纪完成了世界时间的统一。

全球时区制在会议上虽然通过,但施行过程仍有阻碍。这些阻碍与政治因素、民族自尊心相关,法国便是很有趣的例子。

1891年,法国人以巴黎为标准,将法国全境统一为一个时区。巴黎位于东经2°左右,其太阳时比格林威治早9分11秒。1911年3月,法国突然宣布将巴黎标准时向后拨9分11秒,仍称为巴黎标准时间,丝毫不提及已经完全对应的格林威治标准时。《纽约时报》在第二天报道中说:“一些法国科学家曾提出,为了挽回政府的面子,应该选用海边与格林威治经度一致的城市,而不是巴黎,来作为标准时”。这次调整还改掉了火车站内站外五分钟的时差——就是前文提到的法国人为了应对迟到做出的创举。

1884年,英国政府以孟买与加尔各答为标准,设立了两个时区,但是铁路公司则将马德拉斯时间作为中间时区,印度的标准时间变得混乱。直到1945年,加尔各答仍保持着特殊的时间。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新政府将全国统一为一个地方时,虽然从东到西,它整整跨越了东五、东六时区。

除了印度,另一个跨越多时区而只采用一个标准时间的,是中国。这是共产党统一大陆后推行的时间制度。

现代化的新时间标准的推广,离不开其他现代要素的传播,尤其是交通。近代国门打开之前,农业生产是最重要的时间尺度,时间制度也带有节奏缓慢、周期性的特点。

随着国门打开,各式运动兴起,铁路和电报铺设更引发社会上时间制度、观念的变化,上海等地“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钟楼也进入内地,交通工具对时间标准化的作用,同样开始在中国发生。

不过,要在全国范围接受和维持新标准时间,行政权力的运作必不可少。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南京宣布中国分为五个时区,中原时区,陇蜀时区,回藏时区,昆仑时区,长白时区,分别比格林威治时间快八、七、六、五个半、八个半小时,第一次与国际标准时区相协调。同时,不再使用北平地方时,重要节庆时间以接近南京的东经120°经线为准。五时区制历经修补,一直运行到1949年。


(南京政府颁布的五时区示意图)


单独讲美国,当初出了事故后,印了600多页的火车时刻表来防止事故发生,到最后形成本土四个时区,也是经过很多年的。

(其具体发展过程请参照

@talich

的回答,谢谢他的指正和补充。10.12)

在时区没有正式的通过之前,每个城镇都建个高高的钟楼,钟针分针都造得大大的,让人在一里外也能看见,到了本地12点,钟楼敲钟报时,全城镇有表的主儿一齐对表,很多人怕错过了

钟声,快到中午了就到钟楼下等着,芝加哥这种大城在钟楼下等着对表的天天有好几千人。

美国现在的时区划分, 要说有利的地方,当然是作息上的方便,不用东边日落西边正午这样。

但要说弊端,出差不厌其烦的调整时差,互联网交通如此发达却总对不上时间,火车时刻繁琐等都是有的。

再看中国。

首先东西部人口密度不一,明显东部人多西部人烟稀少,所以统一中部时区造成的混乱要比便捷小。

再看经济,同理东部比西部发达。

三看政治,西藏新疆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国人你也不想天天闹独立闹暴乱对吧。

假如把中国分为西、中、东,三个时区,会不会造成各地人民形式分裂呢?提出这样的建议很容易被查水表的。

第四,还是便捷问题,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讲统一时间带来的利处,便捷,经济发展。中国人口这么多,逢年过节这么难的交通,再给你600页的火车时刻表,您不烦?

每到一个地方对一次时间,反正我是不愿意。

user avatar

11.3 更新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这个问题:统一时区制和分割时区制各自的利弊在哪?

利的角度很容易理解,统一时区当然方便了全国性的时间的统一安排,分割时区则方便了各个区域内人们作息的调整。

而弊的角度,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以国家正中经线为基准的统一时区制下,东部地区受影响更大;而实行分割时区制时,西部地区受影响更大。

对于第一个问题,统一时区制下最主要的影响是日照与作息安排,冬季日照时间短的时候,时间较早的东部日落时间又被额外提前,使得当地整个作息都会受到打扰;相比下西部地区日落时间较晚,统一时区制起到了冬令时的效果,对当地而言是有利的。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实行分割时区制,受影响的几乎都是时间晚的西部,以东西时差三小时的美国为例,从下面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到:

第一,按正常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安排,东西部工作时间重合的时刻,东部是12am~5pm,西部是9am~2pm,吃亏的总是时间晚的,西部地区主导的工作,在东部简单延长工作时间即可;但东部地区主导的工作,在西部正常工作时间没结束对方就下班了,如果需要全程跟进,在西部就必须牺牲休息时间,清晨6点前即开始准备。

第二,活动的时间安排,东部安排的活动必须照顾参与者,时间不能放到太晚,于是西部的观众只能在很早的时间收看;西部安排的活动又必须照顾东部的观众,不能让时间太晚以致影响到东部观众的作息,于是活动本身的时间只能提前,西部的观众还是只能提早收看时间。所谓黄金时间,基本就没西部地区什么事了。

第三,固定时间点的活动,比如电视节目播放或产品首发,吃亏的还是时间晚的,西部地区永远要比东部地区晚看到或拿到同一样东西,这点就不用多说了。多亏了网络的出现,才多少让这个问题有所缓解。

结合上面这些因素,中国实行全国统一时区制显然是再自然和合适不过的考虑了。实行让西部地区非常吃亏的分割时区制度,这显然是很不利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管理的。

=====================================================

上知乎日报了,一开始写得是有点草率,赶紧得改改……

首先,集权国家民主国家什么都就退散吧,世界上不是只有一个集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是只有一个民主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很多问题跟政治没那么大关系,扯上政治那是纯属想太多了。

和美国地方行政中心的问题一样,时区制问题也非常容易出现“世界上只有一个外国,美利坚是外国的唯一组成部分”的错误认识(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禁枪问题,单位制问题)。但是,只要看看地图,就明显可以看出,这种想当然的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许多人认为的“外国”的唯一代表,恰恰是外国中的特例!

参见:

为什么美国多数州首府不是其经济、文化中心?

先上世界地图,全世界实行分时区制的国家一共有多少?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印尼、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就这么多(补充:还有墨西哥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不算海外领地、离岛等),毕竟全世界拥有横跨三个时区的国土的国家也没多少。

其次,我们要明白,时区制本来就是人为划分出来的。理论上地球上任何两个点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时区制,是根据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地球进行的划分,也就是说每一个时区的时间本来就是一个人为的统一。所以既然这样的计时制度本来就是人为创造,它的实际使用也肯定需要结合实际来安排,划分时区便利则划,不划分便利则统一时区,没有多少的其他东西。

全世界有大把多国土横跨超过一个时区的经度的国家,其中不乏横跨区域很大的,如日本、印度、伊朗、阿根廷、沙特等,但这些国家一样是统一时区制。如果一个国家的城市分布并没有明显的两极性,那么对于一两个时区的相差,完全没有中间硬隔断成两个时间的必要。欧洲大陆使用+1时区域,从西班牙的最西边到挪威的最东边,经度跨了整整三个时区,依然统一时间,但显然,这才是方便而实用的选择。而像印度、伊朗这样正好横穿整度经线的国家,还采用了多半小时的统一时区制(伊朗+3.5,印度+5.5),这也很自然,两国的城市分布都相对均匀,那么比起国家被一条经线截断分成两块时间不统一的区域,这样的时制也显然更科学。

然后具体看下中国和美国,中国国土虽然横跨经度很大,但绝大多数人口都集中于中间的两个时区的范围,中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相对均匀,采用统一的北京时间,对于生产调配、交通运输显然是必要的。中国的情况跟巴西很像,所以即便要新设一个时区,也就加一个辅助的新疆时间而已。何况新疆两小时的时差并没有到完全不方便的程度,冬季白天短的时候,采用北京时间还能延缓日落入夜的时刻点。全国性统一活动,夏季的活动比如高考,新疆地区日出早,两小时时差基本不会有太大影响,至于国庆阅兵这样的活动,安排在稍晚些的时间,不要让新疆地区天还没亮就行了。

P.S. 按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统一时区制受影响最大的不是新疆,而是东北地区,因为东北地区比北京时间早上一个小时,导致冬季白天短的时候,东北地区四点钟不到就天黑了,这对日常工作和旅游确实有一定影响。

而美国、加拿大、澳洲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三国的人口聚集区集中于国土的两侧,而首都又正好位于其中一侧,这种布局不可能统一时区。如果美国统一用华盛顿时间,那么洛杉矶地区夏天就是晚上十点天还没黑,冬天早上九点天还没亮,这就彻底乱套了。但现实中美国全国性的安排仍然基于首都时间,全国性的重大活动,比如奥斯卡或超级碗,时间都是按东部时间设定的,哪怕举办地在西部,所以年年奥斯卡在洛杉矶实地的开始时间都是天都没黑的点。

综上所述,一切地理问题,地图能告诉你想要的一切!地图都不看就下结论,那是会招笑话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可不只是时钟上的数字,更是历史、地理、政治和文化方方面面的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中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而美国却有那么多时区。中国:一个国家,一个时钟——简洁高效的背后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但政治高度集中的国家。从东边太平洋的海岸线,到西.............
  • 回答
    我们来聊聊 HTML 中 ``, ``, 和 `` 这三个标签,以及为什么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看起来它们似乎可以被省略。首先,我们得明白 HTML 的本质。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是一种标记语言,它的核心目的是描述网页内容的结构和意义。浏览器在解析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文学解读的包容性与文化符号的固定性之间的张力。简单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且开放的,而“为什么一千个中国男人只能有一个小龙女”则是在反问,为什么小龙女这个形象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显得如此单一,甚至不容置疑?要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说“中国有很多小米,但只有一个华为”,这背后既有对企业战略、基因的观察,也包含着市场定位、成长路径的差异。咱们细细道来。“小米”的普遍性:产品理念的复制与创新首先,为什么说中国有很多“小米”?这里说的“小米”,更多的是指一种产品理念.............
  • 回答
    在中国,称呼单名(名字只有一个字)的人时,我们确实常常会遇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太习惯直接喊对方的名字,而是会想办法凑成两个字,比如在名字前面加上姓氏、加上辈分称谓,或者干脆用一些昵称来替代。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交往习惯的一种体现,背后原因也挺多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说一说:一、 尊.............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确实让很多习惯了Cortana(小娜)用户感到困惑。简单来说,WP 8.1 的 Cortana 功能,跟区域设置绑定得非常紧密,一旦你把系统区域切换回中国,Cortana 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必应搜索界面。这背后是有原因的。Cortana,或者说小娜,是微软针对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人们对不同医学体系认知和评价的核心矛盾。中医黑(姑且这么称呼,虽然这个词可能有些标签化)之所以会抱有这种“西医一病能治就万能,中医一病治不好就全盘否定”的看法,其背后的逻辑并非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掺杂了认知偏差、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差异。我们来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犀利。要说火箭少女101里“只有一个女孩子”,这显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性别划分,而是从一种更深层次、更具象化的角度去理解。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触及了大众对于女团成员角色定位、个人特质以及市场化运作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 市场定位与“人设”的统一性: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只能忍受印度的欺负,而不能欺负一下印度”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但如果深入分析,会发现这个提法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说,它过于简化了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历史现实。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欺负”这个词在国际关系中是个非常主观且充满政治色彩.............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在中国和美国生活过的,或者通过媒体了解过这两个国家教育方式后产生的感受。你觉得中国更侧重学习,而美国更支持孩子的爱好兴趣,这种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背后其实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好”的问题。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中国:高度重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中古战锤和战锤40k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它们在神祇层面上的设计和命运截然不同。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个世界的背景、神祇的存在方式、以及它们各自的命运轨迹。中古战锤:一个繁盛也走向衰败的秩序神系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古战锤中的“秩序神系”是一个相对概念。它并非铁板一.............
  • 回答
    印度在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中国一半的情况下仍能大量出口粮食,而中国却要大量进口粮食,这背后涉及了农业结构、耕地效率、商品粮比例、粮食品种结构、消费习惯、经济发展水平、食品加工业、以及国家粮食政策等多个复杂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印度能大量出口粮食的原因:1. 高比例的商品粮出口:.............
  • 回答
    “扫一扫”这个习惯,对于很多习惯了手机上各种APP直接触达信息或服务的人来说,可能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偏偏在中国,它能深入人心,几乎成为一种全民行动?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历史、技术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一开始,“扫一扫”这个功能,更像是互联网早期在不同平台和场景之间搭建桥梁的一种方式。想.............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帝国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简单地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常常需要“至少两个皇帝”才能有效统治,而中华帝国能依靠“一个皇帝”,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继承制度、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对帝国统一性的理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罗马帝国:为何常常“双轨并行”?罗马帝国,特别是其晚.............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背后牵扯着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各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简单地说,列强之所以选择“瓜分”而不是“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一、 历史背景的“毒”:帝国主义逻辑下的产物首先要明白,我们谈论的是一个叫做“帝国主义”的时代。那个时候,欧洲列强.............
  • 回答
    .......
  • 回答
    《亮剑》中,山本一木确实是剧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日本军官,他的战术素养、临场应变能力,甚至是用兵的狠辣,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然而,他最终只是一名大佐军衔,这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既有电视剧为了剧情效果的刻意设定,也有对日本陆军军衔制度的一些理解上的差异。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区域发展、城市规划、历史文化以及经济体量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将省份的人口直接等同于其发展副中心数量,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视角。以下我会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尝试用更贴近个人观察和理解的方式来阐述:首先,我们得明确“副中心”的定义。“副中心”这个概念本身就有些模糊,在不同的.............
  • 回答
    关于《八佰》中“四百壮士”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的误解,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但也挺让人费解的现象。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回到当年那段惨烈的历史,再结合电影的呈现和后来的传播,层层剥开来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四百壮士”不是只杀死了一个日本人,他们是英勇抵抗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八佰壮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