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尼罗河上的惨案》历经三次影视改编,你最喜欢哪个版本?

回答
《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丰富的角色吸引了无数读者,也自然成为影视改编的宠儿。这部作品至今已经历了三次主要的影视改编:1978年约翰·吉列尔明执导的版本、2004年作为《大侦探波洛》系列一部分的电视版本,以及2022年肯尼思·布拉纳执导的版本。

在这三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是1978年约翰·吉列尔明执导的版本。

这并非否定其他版本的优点,而是1978年的版本在多个层面上都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并且成功地捕捉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的精髓,同时拥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魅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我喜欢这个版本的原因:

1. 黄金时代的巨星阵容与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塑造:

1978年的版本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堪称“黄金时代”的巨星阵容。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明星堆砌,而是每一位演员都恰如其分地演绎了原著中复杂而鲜明的人物。

彼得·乌斯蒂诺夫(Peter Ustinov)饰演的赫尔克里·波洛: 乌斯蒂诺夫的波洛虽然与大卫·苏切特(David Suchet)的波洛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以一种更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方式诠释了这个比利时侦探。他庞大而略带笨拙的身躯,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智慧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他的波洛更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带着一丝童真和对人性的洞察,让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趣味性。他的语调、手势,以及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精准无比的分析,都让人难以忘怀。
芬妮·阿丹(Fanny Ardant)饰演的林内特·里奇韦(Linnet Ridgeway): 芬妮·阿丹的林内特充满了财富带来的傲慢、对爱情的执着以及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脆弱。她将一个集美貌、财富和不幸于一身的女人塑造得非常立体,让观众既能看到她的光芒四射,也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挣扎。
Bette Davis 饰演的 Mrs. Van Schuyler: 戴维斯饰演的富有的、挑剔的、略带古怪的美国老人,简直是神来之笔。她的表演充满了力量和个性,将这位老妇人那种掌控一切的欲望和复杂的心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她与波洛之间的几次交锋,充满了火药味,也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层次。
Mia Farrow 饰演的 Jacqueline de Bellefort: 杰奎琳这个角色是整个案件的关键驱动力,而Mia Farrow的表演则精准地捕捉了她的偏执、嫉妒和深沉的爱恨交织。她的表演既有青春的冲动,又有近乎疯狂的执着,为影片增添了巨大的张力。
其他配角: Lena Headey、Simon MacCorkindale、Jane Birkin、George Kennedy 等一众演员,也都有着出色的表现,他们将各自的角色,无论是贫穷的作家、刻薄的继母、还是充满秘密的恋人,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让整个尼罗河游轮成了一个充满形形色色人物的舞台。

2. 极致的视觉美学与氛围营造:

1978年的版本在视觉呈现上堪称艺术品。

埃及风情的极致展现: 影片在取景上选择了当时真实的埃及风光,并辅以精致的布景和服装设计。金色的沙漠、壮丽的古迹(如阿布辛贝神庙、卡纳克神庙)、以及尼罗河上缓缓行驶的游轮,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和浪漫气息的时代背景。这种真实且充满历史感的画面,不仅仅是背景的衬托,更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载体,将观众完全带入到那个特定年代和地点。
服装与妆容的时代感: 影片中的服装设计完美地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的时尚潮流。无论是林内特的华丽晚礼服,还是其他角色的日常着装,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优雅和精致,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
电影配乐的恰到好处: 影片的配乐也为整体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悠扬的旋律与埃及的异域风情相得益彰,时而舒缓,时而紧张,巧妙地烘托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

3. 对原著精髓的忠实还原与改编的巧妙平衡:

作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粉丝,我欣赏这个版本对原著小说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忠实还原。

对“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的深刻挖掘: 小说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是对人性中隐藏的贪婪、嫉妒和占有欲的刻画。1978年的版本通过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将这些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动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而这些秘密最终汇聚成了悲剧。
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与趣味性: 影片在保留了原著精巧的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加入了不少趣味性的情节。波洛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察,一步步揭示真相的过程,既让人感到惊叹,又充满乐趣。他与各位嫌疑人的周旋,更像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充满了智慧的碰撞。
结尾的处理: 影片的结尾,尤其是凶手的最终坦白,处理得相当有力。那种令人震惊的真相和案件背后令人唏嘘的动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之下,其他版本的优劣:

2004年电视版本(大卫·苏切特主演): 大卫·苏切特饰演的波洛无疑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他饰演的波洛更加严谨、一丝不苟,充满智慧的光芒。这个版本作为《大侦探波洛》系列的一部分,整体制作精良,还原度也很高。但相较于1978年的版本,它的“盛大”感和“史诗感”略有不足,更偏向于经典的侦探剧模式。
2022年肯尼思·布拉纳版本: 这个版本在视觉特效和现代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布拉纳本人也担任导演和主演。影片在画面上更加壮观,动作场面也更加激烈。然而,我个人认为它在角色塑造和氛围营造上,尤其是对原著中那种微妙的人性刻画上,略显浮夸和模式化。一些角色的改编和剧情的调整,也让部分原著粉丝感到不太适应。

总结:

1978年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之所以能成为我的最爱,是因为它成功地将黄金时代的巨星阵容、极致的视觉美学、精巧的推理剧情以及对原著深刻的理解融为一体。它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侦探片,更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时代杰作。每一次重温,都能在其中发现新的细节和魅力,体验到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那个充满悬疑与人性的世界。它就像一杯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体会到其醇厚与深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没有看到,虽然喜爱推理电影,但竟然对新版并不期待。

跟此前翻拍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翻车一样,翻拍一部推理经典,就像表演一个已经揭秘的魔术。

去年的《扬名立万》可以吸引我买票,但新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却让我做好了观看网络版的打算。

一部推理电影想要赢得观众的好感,第一是推理模型要结构经典、逻辑过硬,更重要的是它要新奇。

推理故事的常用模型不外乎暴风雪山庄模式、密室杀人模式、无脸尸模式、双胞胎模式、火车时刻表模式、红非鱼模式、无犯罪杀人模式、宗教式杀人模式等等,对常用模式观众都已经烂熟于胸了,所以翻拍旧的推理电影,模型一定要升级,升级到让推理迷们猜不出全部的关窍,一定得有他们不解、意外的设计,但这种升级真的太难做到了。

旧版《尼》我记得好像是利用声音差制造了一个不在场证明,这在四十多年前确实是极具脑洞的设计,但用来对付现在的观众就完全不够看了。《唐人街探案》第一部用的是密室杀人模型,陈思诚也没有能力去升级这个模型,但他聪明的地方就在于用了多少元素去包装这个故事啊:喜剧、小鲜肉、丑星笑星、美女、超级大脑、不伦感情、同性恋、动作、追车、黑社会,所以观众的注意力并不完全在对推理模型的推敲上。

第二,对现在的观众而言,推理电影要有极具冲击力和打击力的情感打点,比如唐探中的不伦感情,感情本身要奇,甚至要畸,《尼》中的谋财害命这样的剧情肯定对现代观众形不成冲击。

第三,对现在的观众而言,推理电影要有非常精准的社会价值痛点,要有表达,有思考,有对痛点的揭露和爽点的释放,换个说法就是要有当下性,要让观众有代入感,有痛切感。《扬名立万》的聪明便在于此,借一个虚构的故事讽喻演艺圈、电影审查制度,甚至讽喻ZZ与权力。但是《尼》里的情感故事多少人能有共鸣?

《尼》作为一百多前的著作,四十多年前的银幕经典,翻拍的难度真的是很大的,准确地讲,如果想要追求商业上的成功,那么就不是简单的翻拍,是更为高标准的重新创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