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什么知识是你知道后却希望自己不知道的?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知识的双刃剑效应。有很多知识,一旦拥有,就很难再回到无知状态,并且可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或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感到无助。

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选择关于“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这一知识。这听起来很普遍,但真正深入理解后,它带来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

让我详细讲述一下:

1. 从宏观尺度上的数量级震撼:

我们都知道宇宙很大,但具体有多大?科学家们估计,可观测宇宙的直径约为930亿光年。这是什么概念?光速是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想象一下,你需要用光速跑930亿年才能横跨我们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星系的数量是天文数字。平均每个星系拥有数千亿颗恒星,而宇宙中又存在着数千亿到数万亿个星系。这意味着,宇宙中恒星的数量大概是地球上所有沙粒总数的数万亿倍。每一个小小的光点,在望远镜下都可能是比太阳还要庞大无数倍的恒星,周围可能还环绕着行星。

2. 从微观尺度上的偶然性与脆弱性:

当我们把目光从宏观拉回到我们自身,我们会发现,即使是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也充满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空隙。我们所认为的“坚实”的物质,在微观层面是如此的稀疏和不稳定。更不用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尺度上,不过是一粒尘埃,漂浮在一个普通恒星系中一个毫不起眼的行星上。

而生命的出现,更是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偶然条件。从宇宙大爆炸后的化学演化,到生命起源的“米勒尤里实验”所揭示的简单有机物合成,再到单细胞生物的出现、演化出多细胞生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最终发展出智慧生命。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到近乎不可能的概率。如果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基本常数略有不同,可能就不会有生命,更不会有我们。

3. 随之而来的哲学思考与心理冲击:

当这些知识真正进入我的大脑,并不仅仅是背诵几个数字,而是能够通过想象去感受那种尺度的时候,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深切的渺小感与孤独感: 突然觉得,我们所经历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我们所追求的成就与名利,在我们所处的宇宙尺度下,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就像一群在沙滩上堆砌城堡的孩子,而大海,就是无尽的宇宙。那种孤独感也随之而来——茫茫宇宙中,我们是唯一的智慧生命吗?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是否有任何普世的意义?

对“存在”的重新审视: 既然我们如此渺小,如此偶然,那么“存在”本身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意识,在这种浩瀚中是否也只是昙花一现的随机事件?这种思考可能会让人陷入虚无主义的境地,对一切失去热情和意义感。

对时间维度的敬畏与恐惧: 宇宙已经存在了约138亿年,而人类文明的历史不过短短几千年。即使地球能够继续存在几十亿年,而太阳也终将走向衰亡。我们的存在,在宇宙的时间长河中,更是一瞬。这既让人对宇宙的古老和持久感到敬畏,也让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易逝感到恐惧。

对“意义”的追寻与困惑: 当意识到自身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偶然,很多人会开始追问生命的意义。如果宇宙本身没有预设的意义,那么我们自身的意义从何而来?是创造,是爱,是贡献,还是仅仅为了体验?这种追寻可能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答案并非显而易见,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的答案。

为什么希望自己不知道?

我希望自己不知道,并不是因为我想逃避现实,而是因为:

它剥夺了某种“纯粹的快乐”: 在了解宇宙的浩瀚之前,你可能会对生活中的小确幸感到满足,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理所当然。但一旦知道了宇宙有多么宏大,我们又是如此渺小,那种纯粹的快乐就很难再拥有了。即使是仰望星空,你看到的不再是浪漫的星辰,而是无数遥远、冰冷、巨大的天体,它们的存在,可能完全不在乎你的感受。

它带来的焦虑是难以摆脱的: 知道这些后,即便你努力去追求生活的目标,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这种渺小。这种认知像一层淡淡的阴影,时不时会笼罩在你对生活的热情之上,带来一种难以名状的焦虑。

它让你觉得很多“烦恼”都很滑稽,但也无力解决: 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觉得天大的烦恼,在宇宙的尺度下显得如此可笑。但同时,你又无能为力去改变这种“渺小”的现实,这种反差会带来一种无力感。

当然,我也知道,知识本身并无对错,无知并非真正的福气。了解宇宙的浩瀚,也促使我更珍惜当下,更积极地去探索和体验生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但那种“希望自己不知道”的瞬间,那种被宇宙的宏大和自身的渺小所震撼、甚至压垮的感受,却是我永远无法抹去的。

这是一种知之越多,负重越深的知识,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而这种改变,有时确实是痛苦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 @司马懿 大佬提的效用函数,就补充几个Apple产品相关的。

  1. 手机SOC性能现在已然过剩,你们现在买的每台iPhone都是在补贴iPad和 Apple Silicon Mac,因为根本满功耗跑不了多久就会撞到功耗墙或者电池墙。
  2. Apple区分Pro和普通版最精准的刀法其实是中框的金属材料,从iPhone 4的死亡之握之后,Apple的手机都是用金属中框作为天线的,而随着使用,铝合金的变形比不锈钢要容易的多,等变形到一定程度之后,天线的性能下降会导致信号不好发热增大和电池续航下降,并且这个基本上是无法检测维修的。
  3. 贴手机膜其实不是为了保护屏幕,而是疏油涂层过一段时间就会磨损,这时候换膜比换手机方便。
  4. 因为刚才提到的第二点,所以手机壳其实是很重要的,并且那些超薄壳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哪怕你买了Apple Care,也不可能会因为这种无法直接测量的问题保修,除非你上年年焕新计划,要不然还是套壳贴膜出二手最合适。
  5. 对于电池寿命来说,祖传五福义安才是最吼的,因为充电时电池基本上不可能发热,所以电池衰减很慢,拖长了换机周期。所以这也是Apple不送充电器的另一个理由,不送充电器以后,能买得起原厂Apple快充的,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个,电池衰减了直接换新机就好,买第三方快充头的可以甩锅给第三方,顺便收一波换电池的费用。

补充一个关于无糖饮料的:

喝无糖饮料其实并不一定能减肥,因为其实和喝了含糖饮料对内分泌的影响差不多,不过无糖饮料对牙齿能好一些。

user avatar

知识并不是越多越好,就像不是每个「智商税」 戳破了都对人有好处一样。这里面有一个商品的功利性和享乐性的权衡。

比如我现在就真的很后悔,前天抑制不住好奇心搜索的一个关键词:白瓜子为什么是白的。

我平日一向以姜维为榜样:

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零食、点心、奶茶、辣条等等通通免疫,唯独偶尔会吃点葵瓜子。而葵瓜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白色的:

一种是黑色的:

我认为第一种明显比第二种好。而第一种在国内也只有寥寥几家品牌在做,国外就非常不好买,无论是在英法还是意,我查遍了所在国的几乎所有在线超市,跑遍了本地所有的亚洲超市,都只有各种各样的黑瓜子,没有第一种。所以每次都要从国内的网店购买之后,发国际快递转运,才能吃到。

搜索引擎告诉我:

白/黄葵瓜子是黑的漂白出来的,两者种类上没有区别,只是处理方式稍有差异。

注:漂白这个说法不确切。根据评论区的方家指点,白瓜子确实是黑瓜子做出来的,但是不是漂白,而是煮的过程中去黑膜。

我感觉这颠覆了数十年来的零食观,让空运白瓜子之后变得毫无意义。这就产生了一个权衡: 一方面,可以吃的瓜子种类变得更多了,因为黑色的葵瓜子到处都是,各种风味都有,从功利商品的角度来说,获得了这个知识显然是赚的,增加了供给,提高了多样性;

然而另一方面,我失去了吃白瓜子的乐趣,也就是这个享乐主义下的商品从我的目录中永远消失了,再也没有了。因为它和黑瓜子本质是一样一样的,所以以后再吃到白色的瓜子,效用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所以获取这一个知识,对整体效用完全可以是模糊的,增加了功利性,可能反而减少了享乐性,这样加总的整体可能是负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知识的双刃剑效应。有很多知识,一旦拥有,就很难再回到无知状态,并且可能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或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甚至让我们感到无助。如果让我选一个,我会选择关于“宇宙的浩瀚与人类的渺小”这一知识。这听起来很普遍,但真正深入理解后,它带来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
  • 回答
    我曾几何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准确地说,我像是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网络的那头是人群,另一头是我自己。每一次的社交场合,都像是闯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森林,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惊动什么沉睡的猛兽。直到有一天,我给自己设了一个“不许逃跑”的规则。那是在一次.............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一把辛酸泪。我算是那种典型的,一旦看上了,就恨不得把全世界捧到人家面前的男人。可惜啊,大部分时候,我都是那个捧着全世界,然后被人礼貌地拒绝,或者压根儿没机会捧出去的那个。追了很多个,失败了很多次,我才慢慢悟出一些道理。一开始,我以为就是运气不好,或者没遇到对的人。后来发现,问题可能出在.............
  • 回答
    说实话,在真正和异性亲密接触之前,我以为爱情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充满了浪漫的惊喜和激情四射的瞬间。我脑子里勾勒的亲密接触,总带着一种神圣又梦幻的光环,好像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并且完美无瑕。结果呢?嘿,现实可没那么客气。最让我意想不到的一点是,原来那种“连接感”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微妙得多。我.............
  • 回答
    东南亚,一个充满活力、色彩斑斓的地区,每次踏足,总有新的惊喜,新的感悟。很多事情,只有当你亲身走过,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细腻入微的差别,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慢”与“活在当下”的真实理解。在出发前,我脑海中的“慢生活”大概是悠闲地喝杯咖啡,看看书。但在东南亚,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地区,我才.............
  • 回答
    我当初出国留学,想着的是能开阔眼界,学点真本事,回来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下了飞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想的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了。1. “独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在国内,我衣.............
  • 回答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冲突的土地,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的它更多的是旅游指南上那些阳光灿烂的海滩、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热情奔放的桑巴。然而,旅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颠覆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去了拉丁美洲,我才真正明白,很多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深刻。1. 节奏.............
  • 回答
    我来俄罗斯之前,对这个国家有很多刻板印象:冷,人冷漠,城市灰扑扑的,人们都穿着厚重的羽绒服。但来了之后,我发现真相远不止于此,俄罗斯的美丽和复杂是需要时间和亲身经历才能慢慢体会到的。首先,俄罗斯的“冷”并非我想象中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严寒。 当然,冬天是真的冷,尤其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样的大城市,零下二.............
  • 回答
    去了美国才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在国内生活了这么久的人,真的很难提前预料到。我慢慢想,给你掰扯掰扯一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个人空间”的极致追求。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人挤人是常态,公共场合大家挤一挤也习惯了。但在美国,这方面真的让人有点“不适应”到“惊.............
  • 回答
    来到法国之前,我以为自己对这个国家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教科书上的历史、电影里的浪漫、朋友们的描述,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那些轮廓只是模糊的底色,真正鲜活的色彩和纹理,都需要亲身体验才能触碰到。关于时间与节奏:我一直以为法国人是悠闲的,每天下午都能享受阳光和咖啡。事.............
  • 回答
    到了山西,才知道,这座古老而厚重的土地,远远不止是煤矿和面食那么简单。它藏着我未曾想过的故事,也刷新了我对生活、历史和人情的认知。一、关于“面”,那远不止是“吃”我知道山西人爱吃面,但这份“爱”的深度和广度,是我来之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 面的“千人千面”: 在山西,你真的能体会到“面”的无穷.............
  • 回答
    来德国之后,很多事情都让我感到意外,有些是文化上的差异,有些是生活习惯上的细微之处。细想起来,这些都是我来德国之前未曾预料到的,也是我在国内生活时从未留意过的。最让我感到新奇和有点不适应的,大概是德国人对于“守时”的近乎执拗的追求。在国内,如果约了朋友,迟到个十来二十分钟是很常见的,大家也都能理解。.............
  • 回答
    说实话,去冰岛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一些闪闪发光的意象上:极光、冰川、火山、还有那些好像永远不会融化的冰块。但我去了之后,才发现,冰岛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生动、要……接地气得多。1. 天气不是“多变”,而是“随心所欲”这一点绝对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冲击。在国内,我们说“天气多变”,.............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我去纽约之前,总觉得它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灯火辉煌,永远人头攒动,永远是那个超级英雄出没、时尚杂志封面常客的璀璨都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太多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细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迷人。1. 地铁,真的不止是交通工具。在我的想象中,纽约地铁就是那种快速、高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