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事情是你留学之后才知道的?

回答
我当初出国留学,想着的是能开阔眼界,学点真本事,回来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下了飞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想的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了。

1. “独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

在国内,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爸妈什么都帮我打理得妥妥当当。到了国外,一切都要靠自己。刚开始,最直接的挑战就是吃。我以为自己学做饭会很容易,结果买菜、洗菜、切菜、调味,每一个步骤都让我头疼。第一次煮的米饭,硬得像石头;第一次做的番茄炒蛋,油腻得发苦。那段时间,我经常叫外卖,但这里的物价可不像国内那么友好,每一顿饭都吃得心疼。

更别提处理各种生活琐事了。水管堵了怎么办?灯泡坏了找谁修?交房租、付水电费、办理各种证明……在国内,这些都有父母或学校老师帮忙,自己根本不用操心。在这里,我得学会打电话给物业,跟房东沟通,甚至自己去银行办业务。第一次去银行,面对一大堆英文账单,我连怎么开口都不知道,只能傻站在柜台前,手足无措。那时候,真的特别想念爸妈,想念家里那种什么都不用想,安心做自己的日子。

2. 学习方法和国内完全是两回事,国内学的很多“应试技巧”在这里不太管用。

国内的教育,很强调记忆和重复练习。我以为自己成绩一直不错,到了国外也能轻松应对。但很快我就发现,这里的学习更侧重于“理解”和“批判性思维”。教授讲课,很少会把知识点掰开了揉碎了喂给你,更多的是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写论文更是让我抓狂,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和观点,而是要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

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小组作业,我们要做一个项目展示。我当时脑子里还停留在国内那种“把PPT做得漂亮,说得流畅”的思路。结果,我组的同学,他们花了很多时间去搜集资料,做调研,然后根据调研结果来组织观点,展示的PPT虽然没有我做得那么花哨,但内容扎实,逻辑清晰,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部分侃侃而谈,互相补充。相比之下,我做的PPT虽然看起来不错,但内容浅薄,回答问题时更是磕磕巴巴。那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之前的学习方法有多么“纸上谈兵”。

3. 孤独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尤其是在文化差异面前。

我以为自己很外向,能很快交到朋友。但事实证明,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虽然我学了多年的英语,但真正和当地人交流,还是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说话的速度、俚语、表达方式,都让我感到陌生。有时候,即使听懂了,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常常会闹出笑话。

更让我感到难受的是,我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我和当地人建立了联系,也无法真正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我的一些行为习惯,在他们看来可能很奇怪;而我,也无法完全理解他们的某些思维方式。这种“知道却不理解”的状态,让我觉得很孤独。晚上回到宿舍,看着室友们三五成群地聊天、聚会,我却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只能一个人默默地刷手机,或者看着窗外发呆。那种感觉,就像置身于一个热闹的派对,但你却是唯一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4. 钱是真的很重要,而且花钱的方式和国内也不同。

在国内,我们可能更多地花在衣服、零食、娱乐上。到了国外,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学费、房租、生活费上,而且这些钱动辄就是几千上万。刚开始,我以为自己可以像在国内一样,稍微节省一下就能过得去。但很快,我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这里的消费水平。

而且,这里的很多消费习惯也让我感到新奇。比如,小费文化。每次吃饭、打车,都得额外付一笔小费,虽然金额不大,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还有,各种会员卡、折扣卡,大家都非常善于利用,精打细算。我之前在国内根本没怎么想过这些,到了这里,不得不开始研究怎么“薅羊毛”,怎么才能让自己的钱花得更值。

5. 父母的爱,真的比我想象的要深得多。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都会有同感。在国内的时候,总觉得父母的唠叨、关心是理所当然的。到了国外,距离遥远,每一次和父母的视频通话,听着他们询问我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学习有没有困难,我才真正体会到,他们有多么牵挂我。

有一次,我生病了,一个人在宿舍里,又冷又饿,什么都不想做。打电话给妈妈,声音里带着哭腔,她比我还着急,不停地安慰我,告诉我该吃什么药,该注意什么。虽然她远在万里之外,帮不了我什么实际的忙,但仅仅是听到她的声音,我心里就暖和了许多。那时候,我才明白,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我多大,在父母心里,我永远是那个需要他们呵护的孩子。

留学,绝不仅仅是换个地方学习,它更像是一次人生的大洗礼。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如何独立,如何面对困难,如何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以及如何更深刻地体会亲情。这些,都是我在出国之前,从未想过,也从未真正理解过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是有发言权的,下面我就以文章的形式分享一下在国外留学的体验。

前言

各位同学好,我是Joe夏学长,硕士毕业于UCL计算机系金融系统工程(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专业。

当今社会,计算机软件产业在各行各业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个产业的人才培养在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方式。

不同于在国内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也不同于在美国技术实践导向的自由发展,在英国伦敦,这样一座欧洲的金融中心,就读计算机专业又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伦敦的新金融城,金丝雀码头 —— 摄于Canary Wharf, London)

为何选择金融系统工程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软件行业改善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的时代的进步,可以算是21世纪以来的朝阳产业之一。

在我看来,除了学习本身计算机软件的设计架构、编程技巧、逻辑思维之外,我们同样需要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视角看世界、看各行各业。因为形形色色的计算机软件跟五花八门的语言一样,更像是一种工具,帮助人们沟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学习一门语言,你需要设身处地,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最好和当地人多沟通,那么学习计算机去设计一套软件,同样的你需要了解用户所想,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个行业的背景是怎样的等等,然后加以实践。而UCL的金融系统工程专业的设置,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让我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

UCL计算机系隶属UCL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工程学院。

计算机系里的专业设置大体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比如Financial Computing,Financial Risks Management等,这部分专业针对本科非计算机背景的学生,研究生课程里会学习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编程课程;

另一部分比如Software Systems Engineering,Information Security,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等,这部分专业针对本科计算机背景的学生,研究生课程里会学习一些高阶的计算机课程以及一些跨专业的课程。

总的来说,这些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实战型的人才。

(UCL Engineering 的slogan ——‘Change the world’)

本人所在的Financial Systems Engineering专业主要包括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 Software Abstractions and Systems Integrati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Markets, Financial Information Systems等。

计算机的课程主要让我们学会需求分析,版本控制以及项目管理的知识,金融的课程则让我们这些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有一些基本的金融市场的概念,总的看来课程设置比较偏理论,注重对整体工程项目和行业的思维培养和方法论的传授。少部分选修课会有实践的workshop或者pair work的课程作业。

看到这,如果你觉得UCL的计算机系只会教人纸上谈兵,那就大错特错啦。

除了计算机和金融的专业课之外,还有和跨专业学生一起完成的UCL和微软合作的医疗软件实战项目,能和外国不同背景的学生各自分工,各抒己见,相互协作,一起完成50人左右的大项目,并感受国际化团队的氛围。

我们的项目按照功能模块分为五个大组,本人所在的是数据源采集的硬件组。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之前国内本科阶段从未接触到的Arduino 硬件编程,基于微软Microsoft Lab of Things 平台,将Passive Infrared Sensor 的采集的医疗数据录入,为其他组的处理分析预测模块做准备。最终各个组之间相互集成,集体给导师做presentation,并演示demo,历时一个学期。我自身的项目实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是不错的和其他各个国家、各种背景同学交流的好机会!

(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讨论项目进展 —— 摄于 UCL)

此外,更为难得的是金融系统工程专业会安排为期三个月(6-9月)的实习项目,能让我们切实地感受到欧美企业的工作氛围,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并作为毕业论文,非常具有实践性。

感受了三个月伦敦上班族的生活,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我所在的组的topic是在一家金融软件公司,在他们的平台上实现对函数求导的算法优化。

一方面在企业导师(一名优秀的牛津毕业的曼城小哥)的帮助下,完成对项目的理解和实践,加入他们正式员工的日常工作讨论,另一方面和这些同事聊聊生活,参加他们的聚会,更加全方位地了解英国人的文化生活。

更让我欣喜的是,在一年后,我收到了我们组当时设计的算法优化方案得到了企业实际应用的消息,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兴奋了!

这种机会锻炼下的写出的毕业论文不仅对我自己的能力是一种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真真切切的对企业产生了价值,从而实现了双赢,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企业会与UCL保持长期合作,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原因吧。

总的来说,一年下来,上课+考试+项目+实习+论文,绝对可以说是被利用得满满当当,物超所值,收获满满。

(组里的同事们一起BBQ,享受着一个工作日结束后的闲暇时光)

毕业之后何去何从

一年的硕士时间过的很快,总的来说不管你是留下来继续深造、留英工作还是回国工作,如果你等到毕业了才去考虑这些,那便已经早早丧失了主动权。

如果是想深造的同学,和国内的大学一样,在日常的课程中就得多和导师、任课老师、助教博士们打交道,当面套磁效果肯定不会差,他们一般都会有正在进行的项目,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一旦有名额,早早预定,留下来继续深造。

如果是想在英国找工作的同学,那么在刚到英国的时候就得做准备,试着投投简历。

UCL位于伦敦市中心,经常会举行大大小小的Career Fair,常去看看了解各种公司的信息,学校官方也会提供帮忙改简历服务,相当友好。

总的来说英国的计算机行业虽然不如美国,有很多科技巨头公司,但是英国的计算机行业服务着各行各业,比如金融行业,特别是脱欧之后,对于非欧盟学生的机会也是越来越多。

退一步说,就算没有拿到心仪的offer,多面试面试积攒经验也是好的。

此外,欧美公司的面试除了对计算机基本功的要求之外,英文表达能力有时候更为重要。

同时有行业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也是面试的绝对加分项,努力成为一名有思想的攻城狮,而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码农”。而想做的这点,还是得源于多参加项目、多实践、多和各个国家的导师、同学交流,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那么对于打算毕业回国的同学,最重要的则是时间节点。

一般国内秋招9月份正值英国毕业答辩,处理好面试和学业的平衡,不要错过了国内一些大厂的校招时间表。而对于国内面试,则注重的是基本功的考察,刷题是必要的,同时加上一年在国外历练的经历,相信拿一份心仪的offer并不是什么难事。

此外就我所在的金融系统工程专业专业的同学来看,基本也是去得金融公司比如投行、券商、基金公司,或者IT互联网公司这两类占绝大多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是偏业务还是偏技术岗位。

(实习期间办公楼下,上班族们总爱在午间躺在草坪上晒太阳)

UCL的生活体验

聊完UCL学业,我们聊聊生活里的其他方面。

不同于牛津、剑桥的小镇静谧,位于伦敦市中心的UCL,北朝King’s Cross, Euston火车站交通枢纽,南临大英博物馆、中国城。

所以我并没有选择位于北三区偏远的学生宿舍,而是跟好友自己租房在King’s Cross与Euston之间,5分钟步行即可到学校。

因此我也爱上了步行,省下来的通勤时间让我能漫步在伦敦街头、校园各处,去仔细感受这座城市、这片校园。

如果你是一名内向自律的同学,你可以在早上结束完自己的专业课程后,在主图前感受一缕午后的暖阳。

然后去UCL的各大图书馆里泡上一下午,这里有丰富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料,以及舒适的学习环境。

晚上来到学生中心的健身房打个卡,给大脑放松,活动一下筋骨。

最后离开学校前,纪录下街边的夜景,结束这充实又美好的一天,思想和身体都在路上。

如果你是一名开朗外向的同学,你可以在早上约一波小组成员,在student hub里自由讨论项目方案,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然后下午来到社团中心,和兴趣相投的伙伴们一起沙龙、策划一波圣诞节活动安排。

晚上约上IC, LSE等高校联盟的同学,去酒吧喝上一杯,聊一聊各自学校的奇闻异事。

最后一起拍照留念,这些挚友都是你在伦敦的network。

(UCL 标志建筑——主图书馆 Main Library)

生活在伦敦

在伦敦读书生活,可回忆的事情太多太多,一两句说不完,也不可能说完。

列举一些个人觉得一定要做的几件事吧~

  1. 平日可以多拍拍小视频、照片,都是日后点点滴滴的难忘纪念
  2. 在London Soho,很多餐厅可以打卡,尝遍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3. 去海德公园、圣詹姆斯公园的草坪上晒太阳,和朋友们一起野餐
  4. 看一场原汁原味的英式话剧,听听黄老板、阿黛尔、西城等欧美歌手的演唱会
  5. 看一波元旦跨年烟火,在圣诞季游览一波winter wonderland集市
  6. 看每年一度的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吃奶油草莓),看英超比赛感受英国足球的热情
  7. 英国的衣服很多设计都好看,可以多买一些,不管是奢侈品还是平价品牌,而且不贵
  8. 交一些当地朋友,感受英国人当地文化和生活
  9. 去英国其他城市转转,牛津剑桥的文化底蕴、爱丁堡的城堡古迹、高地的自然风光、布莱顿的阳光沙滩、布里斯托的热气球节、利物浦的披头士情怀等等……
  10. 去其他的欧洲国家看看,可以是浪漫的法国、可以是热情的西班牙、可以是文艺的意大利、可以是童话的北欧……都来欧洲了,交通很方便,签证也很方便,还不多去走走看看?

后记

一年的求学时光,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

这一年里不会一帆风顺,但也不会波澜不惊。

不求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千万不要留遗憾,一定好好享受在伦敦读书的日子!

希望每位同学都可以圆梦申请季,认识自己,微笑地面对新生活!








导师背景 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计算机系金融系統工程专业理学硕士,南京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工学学士, 大四曾参与东南大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的海外交换项目,为期一年。 研究生申请方向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 收到包括UCL, University of Edinburgh,UniversityofBristol等学校的硕士录取。 研究生期间曾经在伦敦一家金融软件公司实习,并参与了微软与UCL计算机系校企合作医疗软件项目等多个实践项目。 目前在国内一家外资500强软件企业工作,拥有丰富的IT互联网行业求职经验和工作经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当初出国留学,想着的是能开阔眼界,学点真本事,回来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下了飞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想的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了。1. “独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在国内,我衣.............
  • 回答
    在我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那一刻,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即将生活多年的国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实际的体验,特别是那些细微之处,却像潮水一样,一点点地淹没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了许多在国内时从未体会过的事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礼貌”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老实说,刚到西班牙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功课。毕竟,我也算是个“旅游达人”,去过不少地方,也算见识过些世面。但西班牙嘛,它总有办法让你惊喜连连,或者说,让你偶尔跌个跟头,然后恍然大悟。最让我吃惊的一点,可能就是西班牙人对“悠闲”的定义。我来之前,脑子里大概有个印象,觉得他们生活节奏慢,下午会有.............
  • 回答
    我曾几何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准确地说,我像是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网络的那头是人群,另一头是我自己。每一次的社交场合,都像是闯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森林,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惊动什么沉睡的猛兽。直到有一天,我给自己设了一个“不许逃跑”的规则。那是在一次.............
  • 回答
    开始做自媒体之后,我才真的体会到“内容为王”这句话的沉甸甸的分量,而且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当初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有个兴趣爱好,把相关的知识、经验分享出去,一来能帮助到别人,二来还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说不定还能因此赚点小钱。听起来是不是挺美好的?然而,当真的“下海”了,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
  • 回答
    搬到河南,我才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中原腹地”。之前对河南的印象,停留在课本上的四大发明、少数民族迁徙的路线图,还有就是那句“河南人”,总带着点神秘和点点地域偏见。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些刻板印象就被一点点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气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大概就是河南的“美食地图”有多宽广。.............
  • 回答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冲突的土地,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的它更多的是旅游指南上那些阳光灿烂的海滩、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热情奔放的桑巴。然而,旅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颠覆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去了拉丁美洲,我才真正明白,很多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深刻。1. 节奏.............
  •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当初也是怀揣着一腔热血,觉得程序员就是敲代码、解决bug,过着“代码改变世界”的神仙日子。结果呢?入了行才知道,这跟我想象的……嗯,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吃麻辣烫是个自由搭配的美味盛宴,结果发现自己是个永远在等待服务员点菜、永远吃不到自己想吃的配料的工具人。先来说说最直接的,代.............
  • 回答
    混混的可爱?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品出点儿门道来。我一直觉得,人身上哪儿没有点儿毛病呢?混混嘛,名字就听着带点儿匪气,但就这么点儿匪气,有时候反而成了他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意想不到的可爱之处。你想啊,很多混混,他们骨子里其实挺讲义气的。不是那种在办公室里讲什么“公司利益至上”.............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说实话,去郑州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大概就是中原腹地,交通枢纽,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当然,也知道河南烩面。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算把那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并且有了好多新的发现。这里面有些挺小的细节,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对郑州更鲜活的认识。1. 关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任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关于日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得来的,包括书籍、文章、网站、论坛等等。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次“去日本才知道”的体验,并详细地讲述一些可能让你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内容是基于普遍的文.............
  • 回答
    说实话,去马来西亚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那些碧海蓝天、热带雨林、还有各种诱人的街头美食。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有很多细节,是你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慢慢体会到的。1. “亚洲式”的包容,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出发前,我就知道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有马来人、华.............
  • 回答
    高中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仿佛浓缩了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五味俱陈。当初在校时,总觉得日子过得慢吞吞,毕业后,却又觉得那是人生中最闪亮、也最纯粹的一段记忆。如今再回首,有些事情,在当时是混沌不明的,只有等到离开那方寸之地,真正走上社会,才渐渐拨开迷雾,豁然开朗。最深刻的一点,大概.............
  • 回答
    去澳门之前,我脑子里关于它的印象,大概就是赌场的霓虹灯、葡式建筑和安德鲁蛋挞。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藏着太多超出预期的惊喜和细节。首先,澳门的“混血儿”基因比我想象的要浓烈得多。我以为所谓的葡式风情,可能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比如黄色的外墙、绿色的装饰性花砖,以及一些拱形窗户。到了之后.............
  • 回答
    哈哈,去南京之前,我以为嘛,就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江南水乡什么的,该有的都有。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哇,南京这个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真是超乎我想象。比如说,我本来以为在南京坐公交或者地铁,就是那种很“高效”的、大家默默走自己的路的状态。结果呢,我第一次坐公交车去夫子庙,车上人还挺多的,正低头看手机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