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是你去了英国才知道的事情?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

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并非永远阴雨绵绵: 这是最常见的误解。英国的天气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永远阴沉沉的。尤其在夏天,阳光明媚的日子也很多,而且英国人会非常珍惜这样的时光,海滩、公园总是人满为患。春天和秋天也有很多宜人的日子。
“一天经历四季”的真实含义: 这句话绝非夸张。我经常早上出门时是多云,中午阳光灿烂,下午可能就突然下起阵雨,然后傍晚又转晴。这种快速变化意味着你需要随时准备好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我学会了随身携带一把雨伞和一件防风衣,即使天气预报说“天晴”。
阴雨天也并不“糟糕”: 英国的阴雨天自有其独特的韵味。潮湿的空气让绿色更加鲜翠,雨后的空气清新湿润。而且,英国人似乎非常适应并接受这种天气,他们很少因为下雨而取消户外活动,只是会采取相应的穿着和准备。反而,在阳光明媚的日子,人们会格外高兴和活跃。
湿度和风是关键: 很多时候,让你感觉寒冷的不只是气温,更是湿气和风。即使气温有十几度,如果刮风下雨,体感温度可能就只有个位数,让人觉得格外阴冷。反之,即使气温不高,无风的晴天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2. 文化和社交:比想象中更细腻、更注重“礼节”和“分寸”。

排队文化深入骨髓: 这绝对是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无论是在商店结账、等公交车、甚至是进入景点,英国人都非常自觉地排队。插队是非常令人不齿的行为,甚至可能引来其他排队者的侧目或直接提醒。这种秩序感让我觉得很安心,但也需要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合规。
“Sorry”和“Excuse me”的滥用与必要: 英国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说“Sorry”和“Excuse me”。不小心碰到别人、需要绕过别人、甚至只是想引起别人注意时,都会用上。这起初让我觉得有些夸张,但渐渐理解到,这是一种表达尊重和避免干扰他人的方式。我自己也养成了更多说“Sorry”的习惯,即使是无心之失。
英式幽默的微妙: 英式幽默以其含蓄、讽刺和自嘲著称。很多时候,你可能需要一点时间才能领会其中的笑点,有时甚至会因为理解错了而感到尴尬。我学会了不要对笑话过于直接的反应,而是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并尝试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弦外之音。
保持社交距离与克制情感: 英国人在公共场合的情感表达相对克制。人们之间不太会有过度的身体接触,比如拥抱或拍肩膀。交谈时,人们也习惯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这种方式可能在初来乍到时会让人觉得有些疏离,但实际上是一种尊重个人空间的表现。
“Small Talk”的重要性: 英国人很善于进行“Small Talk”(闲聊),比如聊聊天气、比赛结果、或者询问一下对方过得怎么样。这是一种建立联系和融洽气氛的方式,即使只是短暂的交流,也能让人感到友善。我曾一度觉得这有些虚伪或浪费时间,但后来发现,这是他们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打破隔阂。

3. 生活节奏与日常:比想象中更“慢”也更“规律”。

下午茶的仪式感: 虽然不是每天都吃,但下午茶在英国的文化中确实占有一席之地。很多茶室提供精致的下午茶套餐,三层点心架,包括三明治、司康饼和各种甜点,搭配英式红茶。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悠闲放松的仪式,尤其适合在周末或特殊日子享受。
Pub文化: Pub不仅仅是喝酒的地方,更是重要的社交场所。下班后,很多人会去Pub小酌一杯,和朋友聊天,看球赛。Pub的氛围通常非常放松和热闹。英国人对啤酒的选择也很多样,尤其是各种来自本地酒厂的艾尔(Ale)。
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相比于一些亚洲国家的高强度工作模式,英国的工作节奏相对更平缓,也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通常下午五六点就可以下班,而且年假也相对充足。但这也意味着工作效率可能会受到影响,有时候效率不高也是常态。
购物习惯: 大型连锁超市(如Tesco, Sainsbury's, Marks & Spencer)是主流,很多超市提供各种服务,从杂货到衣物,应有尽有。周末的农贸市场也非常受欢迎,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当地特色产品。很多人也习惯在网上购物,效率很高。
交通: 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高效,尤其是地铁(Tube)。但在伦敦以外的城市,公共交通的便利性会大打折扣,很多人会选择开车。英国的驾驶习惯也有些不同,比如靠左行驶,而且很多道路都很狭窄,尤其是乡村地区。

4. 食物:摆脱了“炸鱼薯条”的刻板印象,但仍有提升空间。

炸鱼薯条并非唯一: 炸鱼薯条确实是英国的代表性食物,但它并不是英国唯一的美味。当地有很多优秀的餐厅,提供各种国际美食,也有不少餐厅专注于英国本土的食材和烹饪方式,如烤肉(Roast Dinner)、牧羊人派(Shepherd's Pie)、约克郡布丁(Yorkshire Pudding)等,都非常值得尝试。
食材质量普遍较高: 英国的乳制品、牛肉、羊肉和海鲜的质量普遍不错,而且有很多注重本地食材的餐厅。
早餐的重要性: 英式早餐(Full English Breakfast)非常丰盛,包括培根、香肠、煎蛋、烤番茄、烤蘑菇、豆子、吐司等,是一天的能量来源。
民族美食的丰富性: 英国有着非常多元的民族构成,因此各种民族美食也非常普及,尤其是印度菜、中餐、泰餐等都非常受欢迎,而且有很多做得非常地道。

5. 教育体系: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

课程设置的深度与广度: 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英国的大学教育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教授会提供很多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
写作和演讲能力的培养: 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公开演讲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分和评估方式: 学分制相对灵活,评估方式也多种多样,除了考试,还包括论文、项目、展示等。

6. 价格与消费:比预想的要高,尤其是在大城市。

高昂的生活成本: 尤其是伦敦,房租、交通和日常消费都非常高昂。这让我不得不更加精打细算,学会寻找性价比高的选择。
服务费的普遍性: 很多地方的服务费会包含在账单里,但也有一些地方可能不包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小费。
商店的营业时间: 一些小型商店或超市在周日可能会提前关门,或者有些商店在工作日的晚上也会比较早关门,这需要提前做好计划。

总而言之,去英国生活是一次非常深刻的体验。它打破了我原有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复杂且充满魅力的国家。我学会了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也更加理解了“入乡随俗”的含义。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迁徙,更是一次心灵和认知的拓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答一下关于北爱尔兰的

1. 北爱的英镑式样多到以为自己在用假钞,Northern bank,FirstTrust,Bank of Ireland,Ulster Bank,Danske Bank都有他们自己发行的英镑,但是基本都只能在北爱流通,但是苏格兰的英镑(Bank of Sctoland 和另一家苏格兰某银行发行)却又可以在北爱使用。在这种环境下,去HSBC取钱永远都都是有女王头像的英格兰英镑,有女王头像加持,英格兰英镑全球流通,其他英镑带回国就是纸。

2. 由于两个主要党派长期难以达成协议,北爱尔兰已经有500多天没有正式政府了。

3. 北爱尔兰人一出生就自动同时获得英国和爱尔兰国籍,两本护照随便用。

4. 一部分北爱尔兰人认为自己是爱尔兰人,信奉教皇的罗马天主教,一部分北爱尔兰人认为自己是英国人,信奉英国女王的新教,还有一部分人觉得都可以但是一直都主张北爱尔兰要联合在一起,支持Unionist,但是这个党的支持率很低。

5. 英国其他地方同性婚姻合法,堕胎合法,同在爱尔兰岛上的爱尔兰也一样,但是北爱尔兰独树一帜。

6. 在外国的英国人很少(也是会人说自己是Brits的)会说自己是From Britain或者UK,英格兰人说From England,苏格兰人说Scotland,北爱人说Ireland,威尔士没去过也没碰到过威尔士人,但我觉得他们应该也说From Wales。

7. 北爱以前有个叫IRA的组织,炸到伦敦至今多用塑料袋当垃圾桶,情况自20年前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后好转,北爱也自此安定下来,该组织的部分人员建立了目前北爱的主要党派之一,成龙的电影英伦对决(Foreigner)就是基于这段历史背景拍的。

8.北爱尔兰人以为自己讲的是英语,但是外国人却分辨不出来。

先想到这么多,有再补充。

补充一个

不说谢谢说Cheers,Cheers来 No Problems/Worries去。

又来补充一个

Union Jack上没有威尔士元素。

user avatar

伦敦的雨,不必带伞,除非你装逼或秃头;风衣即雨衣,飒的感觉,只适合于大西洋暖流沿岸,季风雨可不能这么干。

user avatar

1、 会英语也不一定能交流

这点真的堪称我英漂史上最大的阴影。

当你听到“利物浦”这三个字,你可能想到的是著名的Liverpool F.C,但我想到的是“我真的不做人啦”。

利物浦方言Scouse是一种乍一听会令你怀疑自己并不在英国的神奇口音,不对,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听不懂人话。

刚来利物浦读本科那会,当地人一张嘴,我就张不开嘴了。

真的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交流全靠比划和猜,突然觉得自己十年的英语是白学了,一度非常自闭,不愿和本地人交流。

男人不是man,而说lad,la,lid, sconner, fella, kidda, auld fella, our kid, mate, arlarse,女人则是bird, queen, me ma’, mam, me nan, me gran,食物是scran。

“Going down The Asda with me bird for some scran.”

我最开始真的猜不出这是“和我女友去超市买点东西吃”的意思……

本科读完,Scouse能听懂七成了,剩下的三成还是得靠猜。

所以如果你去了英国非伦敦地区,请你做好会被各式各样的口音暴虐的心理准备。

2、 土豆统治饮食界

上初、高中的时候,我觉得学校餐厅可以直接叫土豆餐厅,因为我再也找不到比这里土豆更多的地方了。

结果来了英国后,我发现,英国就是一土豆帝国。

众所周知,所有的经典英国菜必须要含土豆,土豆,还有土豆,by law(英式幽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get到,如果没有说明我成功了)。

煎炸炖煮,反正就样样都可以。

他们有一道家常菜就是将各种蔬菜水煮后,捞出淋上一些酱汁,再配上土豆泥。

吃过以后,我总算知道为啥英国人不爱吃蔬菜了,蔬菜水煮太难顶了,一点味没有,我感觉自己彷佛在吃减肥餐。

3、 绅士变酒鬼

英国人喝醉酒的时间是:昨天、今天和明天。

平时一个个看着绅士儒雅,sorry 、thank you的挂嘴边,再配着一个标准的不能再标准的微笑,是挺人模人样的哈。

但是一喝醉,我的妈耶,形象大变。烂醉如泥、举止粗鲁、满嘴脏话,晚上出门都要小心谨慎的,生怕碰到找事的酒鬼。

每次看到那些在大街上撒酒疯的“绅士们”,我都忍不住吐槽“英剧里都是骗!人!的!”。

4、 单看信号我以为这是个很落后的国家

我抱着对这个老牌发达国家的诸多向往来到英国,结果一个网络信号让我抛弃幻想,准备回归2G生活。

你们真的是个发达国家吗?我们小村庄的信号都比你们首都大伦敦的好!!!

尤其是坐地铁,好家伙,直接没信号,手机就是个摆设。

我总算是知道为什么大家在地铁上都会看书了,不是因为喜欢,是被逼无奈。

不过我坐地铁会晕,所以不会低头看书,我都是看帅哥~

嘿嘿,有一说一,英国地铁里的帅哥真的蛮多的。

来,请你们看帅哥~

5、英国的水真的会让人头秃

作为一个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青年,我以前坚决不相信,什么英国人容易秃顶是因为水质啊,这都是胡说,一定是基因导致的。

但是来英国后,算了,不说了,大家都知道威廉王子的头发演变史吧?

这也是我的发量演变史(微笑脸),我第一讨厌英国的水质!!!

6、闯红灯

其实这一点,我真的觉得英国人素质也挺一言难尽的。

他们马路旁安装了按钮,行人如果过马路,按一下这个按钮,信号灯很快就会变成绿色,听起来是不是很sweet也很方便?但实际屁用没有。

英国人才不管什么红绿灯什么按钮的,三个字,“直接闯”。

7、冬天下午四点见月亮

英国这个昼夜长短的变话也是挺神奇的,冬天白天很短,夏天白天又很长,半夜十点十一点天还特亮。

有个冬日下午,我拍了一下窗外,发了一个朋友圈:你见过凌晨四点的英国吗?我见过。加油,我还可以继续学!

然后我妈看到了,心疼的呦,让我别学了,还发了个大红包让我买点好吃的。

哈哈哈对不起妈妈,是我骗了你。

8、甜品的甜度直接爆表

英国的糖好像不要钱一样,想放多少放多少。

我是属于那种喜欢吃甜食的人,特别喜欢吃面包还有小甜点饼干。我的耐甜度和耐腻度都属于身边人中最高的了,吃一盒肉松小贝也不会觉得腻。结果来了英国后,当我激动的舀了一大块蛋糕的时候,我差点吐出来。

救命啊,这,这是什么魔鬼甜度啊,还真就是名副其实的“甜”品。

英国胖子多,我觉得他们的甜品有很大的“功劳”。

目前想到这么多,后续会继续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我去纽约之前,总觉得它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灯火辉煌,永远人头攒动,永远是那个超级英雄出没、时尚杂志封面常客的璀璨都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太多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细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迷人。1. 地铁,真的不止是交通工具。在我的想象中,纽约地铁就是那种快速、高效.............
  • 回答
    说实话,去郑州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大概就是中原腹地,交通枢纽,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当然,也知道河南烩面。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算把那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并且有了好多新的发现。这里面有些挺小的细节,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对郑州更鲜活的认识。1. 关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任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关于日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得来的,包括书籍、文章、网站、论坛等等。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次“去日本才知道”的体验,并详细地讲述一些可能让你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内容是基于普遍的文.............
  • 回答
    去了海南,才知道……哈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挖宝一样,总能想起一些当初来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来海南之前,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大概就是“阳光、沙滩、椰子”,再加上一些“海鲜”、“海岛”之类的关键词。觉得就是一个纯粹的热带风情度假地,可以去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吃吃海鲜,然后开开心心回家。.............
  • 回答
    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和其他高校的几个显著不同之处,这些体会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很难光靠想象就能完全捕捉到。1. 运动,是这里的“空气”我刚来的时候,以为北体嘛,肯定运动氛围浓厚,大家每天都会跑步打球什么的。但来了之后才发现,那不是“浓厚”,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常态.............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旅行中最珍贵的部分,不是那些被滤镜美化的风景照,也不是那些攻略里写烂了的景点,而是那些真正触碰到你心弦,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去了西北,这些瞬间真的太多了。西北给我的第一印象,远比我想象的要“野”得多。我之前对西北的认知,大概就是教科书上的描述:广袤的土地,苍茫的戈壁,雄伟的.............
  • 回答
    说实话,去马来西亚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那些碧海蓝天、热带雨林、还有各种诱人的街头美食。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有很多细节,是你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慢慢体会到的。1. “亚洲式”的包容,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出发前,我就知道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有马来人、华.............
  • 回答
    哈哈,成都啊,去了才知道的事儿可太多了,有些感觉,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我跟你聊聊那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首先,关于成都慢下来的节奏,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在来之前,我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北京上海那种永远在赶路的印象。但到了成都,你会发现,那种“急”好像是被一种叫做“悠闲”的东西给稀释了。最直观.............
  • 回答
    去太原理工大学之前,我心里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其实挺模糊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北方工科院校”的标签,觉得它严谨、务实,但具体到校园生活、学习氛围,我实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直到我真正踏进太原理工的校门,才发现,原来这座学校,还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甚至颠覆我原有认知的地方。1. 校园的“两张面孔”:古朴与.............
  • 回答
    在我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那一刻,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即将生活多年的国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实际的体验,特别是那些细微之处,却像潮水一样,一点点地淹没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了许多在国内时从未体会过的事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礼貌”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去澳门之前,我脑子里关于它的印象,大概就是赌场的霓虹灯、葡式建筑和安德鲁蛋挞。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藏着太多超出预期的惊喜和细节。首先,澳门的“混血儿”基因比我想象的要浓烈得多。我以为所谓的葡式风情,可能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比如黄色的外墙、绿色的装饰性花砖,以及一些拱形窗户。到了之后.............
  • 回答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总是让我心生向往。这次,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我的探寻之旅。下了飞机,我便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深深吸引。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架桥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我くなった出租车,司机师傅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 回答
    去了美国才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在国内生活了这么久的人,真的很难提前预料到。我慢慢想,给你掰扯掰扯一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个人空间”的极致追求。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人挤人是常态,公共场合大家挤一挤也习惯了。但在美国,这方面真的让人有点“不适应”到“惊.............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说实话,去冰岛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一些闪闪发光的意象上:极光、冰川、火山、还有那些好像永远不会融化的冰块。但我去了之后,才发现,冰岛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生动、要……接地气得多。1. 天气不是“多变”,而是“随心所欲”这一点绝对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冲击。在国内,我们说“天气多变”,.............
  • 回答
    当然记得!上次去电影院,好像是去年夏天的事情了。那天,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看《流浪地球2》。之前我们几个都对第一部印象深刻,所以对这部续集充满了期待。那天是个周六的下午,天气有点热,我们特意挑了一个离家稍远的、口碑比较好的影院。为了避开人潮,我们特意提前了一小时就到了。影院里人不多,大家都在忙着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