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能彻底颠覆你的固有思维里对“城市”这个概念的传统认知,尤其当你站在全国最奇葩的“城市”分界线上的时候。
我们知道,中国的行政体系往往将“市”一级定成一片包含中心城区、近郊到远郊农业地带的超大区域,诸如北京面积16000km²,上海面积6000km²之类的数据,指的都是这样一个面积极大的行政区块。在实践中,无论政府层面的行政管理还是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认知,都会把通常意义的“城市”等同于这样的超大区域(因为能够从网上查询到的往往也只有行政区域的数据),虽然大众实际想指代的很可能只是该城市的“市区”。
然而,当你打开广州市的行政区地图,你看到的是这样的:
你会看到,广州的西边,像是被某个庞大的自然构造(比如海岸线)强行切开,以至于“城市”在此处被阻隔而无法扩展。然而,这条边界线的实际景象是这样的:
你能从这幅图中分辨出“城市”的分界线在何处吗?注意,并不是图上最明显的珠江航道。
实际上,广州西部与佛山的分界线已经是纯粹的人为划界,基本不存在“自然”的意义。广州和佛山的传统市中心间距本就不到20公里,这个距离甚至比广州传统市中心与广州市所辖的黄埔、番禺区中心的距离还要近,在国际上也小于东京-横滨、首尔-仁川这类被划入同一都市圈的城市共同体。但在中国的地级市架构下,由于广州和佛山很早就是两个独立的地级行政区划,两地只能在双方折中的位置划定界线。这条界线有一部分遵循珠江航道,一部分沿着既有的河涌,但仍有很大部分完全不贴合任何自然构造。
过去城市尚未开发时,这条界线上基本是郊区农田,与国内其他政区边界无异。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地区的飞速发展,两地的建成区很快就扩张到了分界线上,此时这条界线的存在就显得很诡异了。
这是比较正常的,一条街道跨“市”,街道两侧的小区分属两市:
这也算比较正常的,铁路加河涌划分边界:
到这画风就开始诡异了,比如一个十字路口跨越两市,等个红灯就开到另一个“城市”了:
一栋建筑物跨越两市:
人工湖上的一座桥划分两市:
当然也少不了——小区正正坐落在两市的分界线上,同一小区内的不同单元分属两市:
更奇葩的还有,分界线明明沿着河,却跨过河把对面小区的一部分单元楼纳入河对岸的行政区:
当你搭乘广州地铁5号线的西行方向列车,你会发现列车在大坦沙岛上的坦尾站驶出了地面,再从桥上跨过珠江后,突然就到了终点站,戛然而止——因为再往前走300米,就是佛山的地盘了。
但是,滘口站的南边,比滘口站更靠西的广佛线龙溪站,却归属于广州境内:
又如,广州南站作为广州的门户高铁站,其实也正建在广州与佛山的边界上,而且被佛山的行政区近乎三面包围。沿京广高铁北上的高铁列车刚驶离车站就会进入佛山地界,直到快到广州北站时才又“回”到广州。随着佛山地铁2号线开通后直达广州南站西广场,加上预计能在两年内相继通车的南海有轨电车全线、佛山3号线、广佛南环城际,未来5年内佛山传统城区前往广州南站的便利程度要远超过广州主城区。
其实像广州—佛山这样,两个“市”级乃至更高行政区紧密相接,建成区完全相连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本是稀松平常的现象,比如亚洲的东京—横滨、大阪—神户、首尔—仁川,以及美国东部存在的大量沿河跨州城市等。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市”就是一个人口聚集点的行政划分,比如日本的东京都区、川崎市、横滨市,就是三个独立的市(川崎和横滨还属于“政令指定市”),旁边还有大和市、座间市、镰仓市等一大堆面积更小的市。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挤在数十公里跨度中的“市”建成区完全相连,使得“市”的分界意义基本消失。然而,中国“地级市”一级划定的超大管辖范围,导致中国的“市”不仅要包含中心建成区与近郊农业地带的分界,还要囊括位于外围撤县设区后合并的大量县、村建成区边界,直至它们之外更远的“总边界”,这也使得广州—佛山这样建成区彻底融合的分界线显得更为怪异。国内与“广州—佛山”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的城市对是“西安—咸阳”,两者的中心距离大约23公里,但从地图上仍能看出两地间存在明显的郊野农田分隔带,而且两地间建成区相连的地带,目前也已经通过西安代管的西咸新区实质划入了西安的行政地界。
但对“广州—佛山”而言,由于佛山市的经济实力足够强大,两者几乎是同时往分界线上扩张,又难以从地级市的层面合并(只能用“同城”概念),使得两个中心距离不到20公里的地级市形成了在绵延几十公里的界线上“撞车”的奇葩景象。更奇怪的是,两地之间虽然存在众多可以作为自然界线的河流,分界线的多处位置也的确是沿着河流,但又故意制造了若干个跨河飞地,也就导致了街道、路口乃至小区被迫跨越两座“城市”的奇观。然而,尽管这条“城市”分界线在地理意义上几乎不存在,但地级市一级的行政分界却又是实打实的,即便只隔一条马路,户籍、车牌、电话区号等地级市层面的行政标志依然要隶属于不同“城市”。
从另一方面说,广州—佛山这样建成区完全相连的地级市,也说明了当下国内媒体和民间将整个地级市的行政区域和人口直接同于“城市”概念是极其荒谬的。比如你查询“广州”的面积和人口,通过公开渠道能够看到的数据是——总面积为7434.4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为1867.66万人。但是,距离广州市政府60公里,建成区中间被绵延超40公里的山林、郊野、农田、村落分隔的增城区荔城镇属于这两个数字,可距离广州市政府6公里,建成区完全相连,与“广州”就隔一条马路的金沙洲金铂天地商场,却并不被算入这两个数字,这显然是非常荒唐的。实际上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金沙洲这样连绵建成区域分属两个行政市的情况很正常,但像增城区荔城镇(撤县后改成了街道)这样,与中心建成区之间有着极大尺度的郊野区域,空间距离也已达50公里以上的城镇,那就是另一座完全独立的“城市”,不会被当成中心建成区的一部分(甚至都很难被划到同一大都会区,因为两地建成区的间断实在太大了)。
一次去佛山顺德拍戏,导演之前是做餐饮业的,带我胡吃海喝。满上啤酒,一起碰杯庆祝开拍。作为摄影指导,我义不容辞地干完了这第一杯酒,结果发现在座的各位都只抿了一小口。
这时导演说:“你们成都人喝酒都太假,我们不讲这些排场,想喝多少喝多少。”
原来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风俗是这样的文明…
逛完广州富人区菜市场,我惊了……
爱吃的人在广州会去哪?
打卡各大必吃榜,属于第一阶段;开始往芳村、番禺跑,算进阶了;而真正站在鄙视链顶端的人,热衷于逛菜市场。
因为,会逛菜市场,就等于会吃+会做饭!
本地人最爱的菜场里,东山口肉菜市场必须拥有名字。老东山人大多家底丰厚,养出一张挑剔的嘴,所以菜场有点像 Costco,定位中产阶层,麻雀虽小,选货很精。
潮汕直运渔获,纯手工做的鱼皮饺和肉滑,细挖一下,每家都能买到好货。
对下厨苦手来说,会买,就能做家宴!
这里还藏着很多神奇食材。
我第一次看到蛇舌草(对,就是崂山白花蛇草水本人),新鲜的洛神花,大部分野菜甚至叫不上名字。
即使只会吃不做饭的人,也能逛出乐趣。
火了十几年的猪红汤,大家愿意站在大榕树下吃:
牛杂铺的卤肠头,有老卤沉淀的浓厚滋味,才不是那种谄媚单调的酱香:
每家小吃都经过精明主妇们的考验,比网红店踩雷几率低太多了!
在文章最后,我们还拉上几位菜场老手,逼他们吐出积累多年的买菜秘诀,哪家肉最好,哪家最划算,通通毫无保留奉上。
搓搓手,走起!
只要会买菜,
就能端出一桌家宴
1 丨牛丸、粿条、时鲜货 这家店藏着潮汕人的乡愁
进菜市场左转,有一家夫妻档,专卖各种地道潮汕食材和新鲜渔获,不过货源不稳定,得看运气。
常能买到这种小银鱼,当地人叫“白饭鱼”,拿来蒸饭、做肉饼,很能提鲜。
偶尔会碰上满膏的小鱿鱼,只有一截手指般长,只只个头饱满。
做法很简单,开水里焯一下,配芥末酱油吃。鱿鱼籽像一颗颗水晶,Q弹透明,嚼起来口感很过瘾。
老板叮嘱,要是怕吃不完,可以分装急冻,能保存一个月。
吃惯粿条的潮汕人,对广州河粉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认这种比河粉更厚而窄的米制品,虽然容易煮断,但保留了米浆的纯粹口感。
这家店的新鲜粿条,每天还没到下午开市就会卖空。
潮汕人餐桌常见的还有麻叶,用盐水焯熟、挤干,再冰鲜运来,一般加普宁黄豆酱炒,是下粥妙品。
店里还有各式用来配粥的橄榄菜、老菜脯、辣瓜丁、辣贡菜……
难怪潮汕人吃碗白粥阵势都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林珂)
推荐囤点冬菜,最便宜的塑料罐装那种就够好了,煮面炒菜放一把很提味,不过挺咸,记得提前过水泡一泡。
除了海产和腌菜调料,这里还卖一种当地特产点心:肚脐饼,正面有像肚脐眼儿的凹窝,因此得名。
如果周末去,很可能会买到传统潮汕粿。
老板一边慢悠悠地喝着茶一边介绍,「这个腐皮跟你们广东的不一样,没炸过,我们做甜汤会放一把,好吃的咧!」
也可以用来裹各种食材,用法类似越南的春卷米纸。
买牛肉丸会送一把小芹菜和炸蒜,确认过眼神,是潮汕老板无误了!
这家店叫「潮香·潮汕特产专卖店」,是潮汕人兼东山口菜场老手予希带逛的。
2 丨六年老卤牛杂 酒香不怕巷子深
菜场中间的狭窄楼道里,藏着一家牛杂店。
说是“店”,实际只有一张不锈钢桌,要不是地胆指路,低调得路过几十遍也看不到。
一锅卤水养了五六年。每天凌晨4点,屠宰场陆续运来最新鲜的猪肠、牛杂,悠笃笃炖上几个小时,锅里翻滚出浓郁的八角、草果香料味。
通常大肠头最稀少,早被熟客预定完。建议加老板微信提前订,下午来提货,刚好能赶上白萝卜出锅。
这个季节的白萝卜清甜无渣,是牛杂绝配,不过没放进菜单,等下午焖得软而入味再拿出来卖。
看我纠结在牛腩猪肠猪手之间,老板热情招呼:“来来来,先试一试嘛”,然后麻利地塞过来一串牛腩。害!怪不好意思的。
观察大半天,偷学到精明主妇的打开方式:“麻烦老板多给点汁!”不花钱就能得到一锅老卤,回家加料继续煮。
我用卤汁焖过杏鲍菇,还可以丢点炸腐竹,饱吸汤汁,不要太好吃~
店名叫「返寻味」(粤语是“好吃得让人一再回味”的意思),名副其实。
3 丨超爽弹手工虾滑 老板看心情营业
这家冻品铺门头看起来非常微商,但货是真·硬核!
跟一般冻品店批发工厂货不同,鱼皮饺来自番禺有名的手工鱼皮饺集散地宝墨园。“饺皮”由鲮鱼肉制成,很考手艺。
肉滑都是自家做的,最推荐虾滑,混入肥猪肉搅打至爽口起胶,有点小贵,能吃出是货真价实的鲜虾。
稍微煎一煎,不用任何调味,这一盘餐厅至少卖80吧。
牛肉滑加了陈皮、马蹄,半斤才卖15块,直接压成肉饼煎,或者捏成丸子煮汤都好吃。
这家店开门时间不固定,午市看心情,晚市碰上雨天,可能晚上6点就关门了。
4 丨熟食店隐藏菜单 炸鱼皮不输名店
拐进小市场,有家“潮记肉丸店”,我每次总要捎一点炸鱼皮当零食。
如果不迷信名店,这家的炸鱼皮不比陈添记差,分量更厚道,平时扎在塑料袋里保存,不太显眼,问店家拿就有了。
凉拌鸡爪也做得出彩。
难得还有传统芋头梅菜扣肉,自己做费神耗时,主妇们想偷懒会直接在这里买。
其实店里最受欢迎的是酸甜咕咾肉,但不太推荐,炸浆有点厚。
不得不感慨,广州菜市场真是懒主妇的福音。哪天不想做饭,随便巡一圈,一桌丰盛的家宴就搞定了。
如果你是爱下厨的人,更应该来看看!从进口游水海鲜到各种本土野菜,这里的食材丰富度,大约是生鲜电商的几倍吧。
富人日常吃什么?
贵海鲜,现杀鱼和时令野菜
东山口菜市场被称为“富人区菜市场”不是没理由的 ,逛逛水产区就知道。
手臂般粗的泰国濑尿虾,一斤¥198,通常是放在高档酒楼展示的矜贵货,在这里根本不愁卖。
像大闸蟹这种时鲜货,一开湖就上架啦~巴掌大的澳洲虎虾、青岛的花蟹、北海的带子,都很常见。
能卖这么贵,配套服务也很精细,连配料都给你备好,比如买薄壳会送一把九层塔。
薄壳又叫海瓜子,潮汕人喜欢加九层塔炒,它跟瓜子一样没什么肉,就过过口瘾吃个鲜。
薄壳跟蚝仔一般会泡在冰水里保存。
老东山人买鱼有讲究,指明要现杀的。
鱼贩下刀俐落,一条十几斤的鲩鱼,两三下就被行云流水般分割完毕。街坊们紧盯着鱼,早就盘算好等会儿该挑哪块。
看完海鲜,来蔬菜摊走一走。
感觉只有一个字,野!要不是靠摊主指点,很多菜还真叫不上名来……
比如蛇舌草,开星星点点的白花,看起来很美,味道嘛……传说中的“崂山白花蛇草水”主要原料就是它。
夏天,主妇们会配车前草和乌豆一起煲凉茶。
旁边是潮汕猪杂汤的灵魂配料益母草,还有看起来很像薄荷的香花菜,只是表面没有细绒毛。
老一辈会用来煎蛋再滚个汤,就是汤菜合一的家常菜。
以上这些好歹还叫“菜”,下面各种奇奇怪怪的食材,也许会让你发出「咦?这也能吃?!」的感叹。
平时吃玉米会丢掉那些玉米须,加茅根煮水喝,广东人认为有祛湿功效:
喏,这是茅根,通常跟竹蔗、马蹄放一起,活脱脱一份可视化菜谱:
美人蕉的根茎蕉芋,是老广熟悉的煲汤食材,淀粉含量极高,能做成像薯粉一样透明粘糯的粉条。
虽然现在一年四季都能买到温室大棚菜,但不时不食的广东人更喜欢本地菜,它们大多来自从化、增城、湛江。
从化玉豆旁边丑胖丑胖那坨,叫“沙葛”,切片炒,口感脆爽,有类似荸荠的清甜:
不同品种的番薯挤挤挨挨,颜色、甜度、口感都有微妙差异。
最常见的“栗子香”来自湛江,口感绵粉,而“西瓜红”则偏软,甜度更高。自家煲番薯糖水,不妨试试两个品种混用。
毛茸茸的姜薯,比淮山口感更滑一些,潮汕人做甜汤、豆浆很爱放:
姜葱蒜之类的调味料,似乎个头越小,风味越浓缩。
左边的小黄姜,比右边的大肉姜体积迷你得多,姜味却更浓而辛辣,做姜撞奶指定用它:
潮汕小香芹,长得比本地的水芹菜纤细婉约,细细切碎,香气特别足。
除了买菜专挑本地菜,广州人买水果也不要催熟的,偏爱“树上熟”。
树上熟杨桃,一个比拳头大,清甜多汁:
本地番石榴,口感软而带异香,有个土里土气的花名:鸡屎果,因为成熟时闻起来有类似的香气……
菜市场里常常能看见这样的老人家,就像年轻人相约逛咖啡馆,他们结伴拉着小车逛菜市场,彼此交换秘密情报,货比三家,是退休生活的乐趣之一。
这个菜市场,让他们愿意坐公交车跨越大半个城市来,可想而知有多好买。其实,即使是为了吃,也值得来一趟!
菜市场的宝藏小吃,值得专程来打卡
1 丨一碗称霸东山口的猪红汤
菜场门口的「今香食品」,猪红汤2块钱一碗,卖了十几年。无论寒暑,大家就站在大榕树底下吃。
汤里白胡椒粉下得极重,最适合秋冬天来一碗,吃完额角会轻微冒汗。
这家店还卖濑粉,现在做这种传统食物的店不多见了。
2 丨比酒楼出品稳的广式糕点
菜场左边的「蒸品轩」专卖各种成品糕点,比如干蒸、烧卖、萝卜糕,统统论斤称,比不少酒楼出品更稳。主妇们常来批量囤货,上锅一蒸,毫不费力就能搞定全家早餐。
咸水角,大部分早茶店都有,不是太油就是皮太厚。这家炸的火候刚好,皮和馅的配比也合适,撕开金黄酥脆的外壳,满口咸香软糯。
煎玉米饼份量扎实,粉嫩肉馅里点缀着鹅黄的玉米粒,青翠的豆子,配色仿佛打翻了春日调色板。
咸煎饼,一个比脸大,炸至中空,细嚼有南乳的香。
以上加起来不到10块钱,物价令人感动……
3 丨童年记忆中的袋装鲜奶
当初调研东山口菜市场,这家「燕塘牛奶」呼声最高,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东山人长大。
小时候最爱喝百富露的鲜水牛奶,乳脂含量比一般牛奶高,奶味极其浓郁,能凝结出双皮奶里厚厚的奶皮。
有人说,只要逛菜市场都要来买一包袋装奶,重温童年的味道。
最后,我们整理了一些小 Tips,能让你买得更开心。
菜场老手亲自带逛,一些小Tips你必须知道
1 丨东山口菜市场分两个
东山口菜市场,其实由两个市场组成。其中体量更小的龟岗菜市场,才是精明Buyer们的宝藏地。由于店租低廉,菜价比大市场便宜一半。
看着乱糟糟,细挖全是宝,瓜果蔬菜鲜活水灵,各种野菜就在这里买的。
大市场多是品牌店,买肉类比较有保证。
菜市场达人爱光顾的肉铺,我们都帮你挖出来了,强烈建议收藏❗️❗️❗️
2 丨一份私藏肉铺清单
买牛肉,土著们大多推荐这家,摊位号是龟岗大马路2号之三:126。牛肉很抢手,各式部位刁钻的牛杂更要赶早。
中午11点多,老板娘就开始数钱,准备收摊了。晚市来可就什么都买不到啦~
邻居是卖粤西农家土猪的,虽然被挤到菜市场边边上,其实也深藏不露,老主顾都等着每年秋冬那口山羊肉。小哥处理猪手很有经验,会仔仔细细用火枪去毛。
买鸡推荐去花店隔壁那档「周记果园鸡档」,有一种“果园肥仔鸡”,是放养的走地鸡,肉比一般鸡紧实,养足时日,鸡味也够浓郁。
这家的土鸡蛋也好,个头偏小,蛋香不输兰皇。
每家鸡档都卖鸡骨架,也叫”鸡壳”,粤菜厨房熬高汤必备,有时会直接挂在摊位前,没看到可以问问老板。
花5块钱买一副,就能熬上一锅鸡骨高汤!
3 丨加班人士友好的Bonus
晚上7点到8点半左右,是菜市场的平价大甩卖时刻。
门口小地摊的蔬菜、水果,直接按份计价,不可挑选,价格极其便宜,让人有种抄底捡漏的快感,幸福指数不亚于双十一清空购物车。
每到这时,总有些大爷大妈来扫货。
别以为他们只会捡便宜,性价比才是重点。比如买烧腊,嘴刁的老东山人会告诉你,“东川饭局?得个平,鸡唔靓。”
他们更爱光顾市场对面小巷里的妙栈烧腊,贵一点,但鸡肉质好几倍。
这就是广州人的菜市场哲学。
1、喝早茶并不是只喝茶
作为一个北方人(岭南以北^_^),第一次来广州,同学请我喝早茶。
我还嘀咕大清早的,精神好着呢,干嘛请我喝茶,再说我也不爱这一口啊。
结果呢……空着肚子进,扶着墙出的。
茶呢,我倒是没感觉,不过用来喝茶的“佐料”实在太好吃了。
什么虾饺、流沙包、红米肠之类的几十种,现在想起来都流口水好吗?
2、并不是只有重口味才好吃,原汁原味的食材更能体现大自然的美
答主湖南人,吃了18年的辣椒去了武汉,又吃了几年麻辣味饭菜。
工作几年后跳槽来到广州,发现自己20多年来竟然没有体验过清淡食材本身的美。
之前吃鱼只知道剁椒鱼头、酸辣鱼、红烧鱼,清蒸鱼从来不点,来到广州后,环境所限,经常被迫吃清蒸鱼。
然后才发现,新鲜的鱼肉清蒸之后,再简单的加一点广州特色的酱汁(我也不知道是啥),那味道竟然鲜到了极点,简直好吃得都忘了红烧鱼的美味了。
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当地清淡美味,被我所接受,从此打开了新世界。
3、公司聚餐,不喝酒也能活下去
之前在北方某公司,聚餐时,每次不喝醉是不可能回家的,别人有的是各种套路、借口来劝你喝酒。
来了广州,聚餐时向领导敬酒当然是好的,不敬酒,说自己不能喝,敬杯可乐也不是不行。
你说自己不能喝,比你还不能喝的广东人多的是。
既然大家都不能喝,那随意喝点啤酒饮料,快快活活吃完饭,也是美事一件。
我这种啤酒一杯倒,喝醉了手、腿、身上发红的人,终于能够活下去了。
以上,大概是我来广州才知道的、印象最深的3件事了吧。
答主是吉林人,从小生活在东北
2007年初中第一次来广州,当时就觉得超级发达的城市(原谅没有见识的我)
1、火车站真大呀,尤其是跟还没有新建火车站的吉林市一比,差距不要太大
2、我是来的天河区东圃,真的黑人非常多,到处都是,尤其一些小的巷子里面,身上有纹身的也挺多,还有金色的项链(不知道是不是纯金)
3、第一次吃到了煲仔饭和腊肠,感觉有点不习惯,腊肠居然甜甜的还一股子酒味
4、公交车有一块钱的非空调车,还有两块钱的空调车(那时候东圃还没有BRT),从火车站到东圃坐的269,一路上走马观花,有种乡下媒婆进城的赶脚,哈哈哈哈
5、跟姐姐去市场买菜,去饭馆吃饭,很多本地人都是讲粤语的,本地人称(白话),当时觉得这是全中国最好听的方言了(捂脸)。本地人很亲切,跟小时候在电视里面看到的不一样,小时候接触粤语都是通过香港片,感觉很有距离感,实际上广州人非常的友好平易近人
6、是真滴热啊!!我是放寒假过来玩的,当时坐火车将近四十个小时,一落地真的非常热,遍地是空调,东北很少人用空调的。
后来2012年高中毕业,我就考上了广州的大学,从那时起开始我一直生活至今,2016年毕业了,目前定居在广州。已经习惯并且喜欢上这里的一切
小插曲:高中毕业来广州了,因为姐姐在广州我才报考的广州的大学,答主是广东财经大学的(当时还是广东商学院),当时觉得考不上了(因为在吉林省只招四个人。。。)
以下的内容是大学里面知道的事情:
1、到宿舍报道,发现南方女孩真的比较不爱打扮,化妆的很少,我在东北上高中很多女生都会偷偷的擦BB霜什么的,我穿了个白色的裙子粉色的外套,现在想起来就像一只野鸡
2、后来发现跟室友互相带饭什么的,她们一毛钱也会找你要(不是说我不给钱,而是在东北我们就比较随意,几块钱如果对方不给就不要了,我也不会找舍友要几块钱),刚开始很不习惯,感觉人情味很淡,但其实是相处模式不一样,并无人性上面的差别,但都是可爱的人儿呀~
3、几乎每天都要洗澡(她们叫冲凉),并不是东北人不爱干净,是气候决定的,因为广州实在是太热了,宿舍还没有空调,我躺在床上就是铁板烧一样,经历过最热的时候就是一晚上冲了好几次澡,不擦干直接对着风扇吹。。。
4、她们几乎都用凉席,我从小生活在东北,必须要铺着褥子才能睡觉,所以大热天的我就更热了,不过毕业了就自己有空调了,但是还是一直用不习惯凉席
5、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在东北其实从小到大见识到了很多同学打架的事情,但是在广州的大学我就没见过什么太大的冲突发生,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感觉每个人都很佛系,现在的我也变得很佛系了。。
6、大学老师真的不怎么管你,甚至连你的名字都不知道,(除了个别老师对自己的教学事业充满了热情),虽然全国的大学很多都是这样,但是我们东北的一些学校老师还是挺严格的,甚至听我的东北同学说每天还要叠被子,但是我在这里就没叠过被子,除了一学期一次的查违规电器,老师真的不会上门拜访,一切都很open~自在~舒适~ 但是我被老师管习惯了,到了大学忽然没人管我就放飞自我了 连挂了好几科。。。真是追悔莫及
7、饮食:我们学校是两个校区,一个校区有三个饭堂,最大的差异就是馒头是甜的。。包子的皮也是甜的。。麻辣烫就是烫而已(不麻也不辣,只能自己加辣椒),想吃锅包肉溜肉段这些东北菜是没有滴。舍友管干豆腐叫豆腐皮,有两个还不知道叫什么(OS:这不是从小吃到大的干豆腐吗??),肠粉并不是有什么猪大肠,只是这种粉做出来有褶皱有点类似大肠的外形而已。豆腐脑没有,只有豆腐花 也是上面加白砂糖的(不是东北的绵白糖),然后不管点什么菜几乎都会有一个青菜(学校八毛一份)
8、然后大二的时候还参加了支教队,认识了更多的广东人,现在已经有了革命的情谊,渐渐地我们都成为了好朋友,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表面上看起来客客气气甚至有点冷漠(其实并不能说是冷漠,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舒适的距离感,让大家都避免了那种不太熟却又装作很熟的尴尬),但是成为好朋友就会发现,实际上就是一群逗比~大家都是一样的可爱~只不过不同的成长环境给我们穿上了不同的外衣
9、广州梅雨季节随时随地会下雨,出门记得每天都带伞,变天比变脸还快哦~
学业篇到此为止
毕业后,工作了一年多,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东圃,这里一切都变了,黑人几乎看不到了,因为经济发达了很多,生活成本更高了,(很多做外贸的黑人是在淘金、小北一带)高楼大厦建起来,BRT也有了,发展速度真的太快了,比东北的发展速度快多了,东北人口外流太严重了,没有了人就没有了生产力
以下是毕业以后知道的事情:
1、在公司,领导们也是感觉上很温和,如果想要开掉某个员工也基本上不会有什么语言上的攻击,前前后后我待过三家公司,有一些员工被开掉了几乎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一件事情给你改过的机会,如果不改直接走人。
2、房价:广州房价(我了解的增城以及南沙花都等地)增长最快的两年应该是2015年-2016年,然而我目前结婚了,2018买的新塘的房子已经是涨完的价格了(哭唧唧),跟我们吉林对比,吉林的房价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3、饮食:几乎每天都买新鲜的蔬菜,在广州买菜,一个西红柿也可以称给你,一个苹果也可以卖,在东北我们一次都是买一大兜的,买肉也是,我经常买五块钱的瘦肉,也就是三两左右,这里的食物都是可以买很少很少的量的。
4、羊城通,到处都可以用,在支付宝上也可以在线充值,我去深圳的时候也可以刷。(经过知友的提醒,让我想起来了我用的好像是红海通,目前羊城通也有很多城市可以通用了)
5、在广州经常有明星来开演唱会之类的,就在昨天阿米尔汗还去我们学校宣传电影了,毕业两年的老学姐留下了嫉妒的泪水(听评论区的校友们说取消了,o(╥﹏╥)o)
6、现在我遇到不认识的人但是要前去沟通的情况,也会说靓女和靓仔,在东北基本上就是大妹子、老妹儿、兄弟、姐们儿、小伙子之类的(哈哈哈哈哈)
7、由于姐姐的孩子要上学,我了解到了非广州户口的人要上公立学校是按积分制的,积分够了资质比较好才有更大的可能上公立学校的。
8、城市绿化做的挺好的,在海珠区我们学校附近马路边很多树,很大很粗天桥上面也有种花花,我们东北路边都是小小棵的也开花结果。
大概是这样的。。其实男生这样穿比较多,图片都是网上找的,还有他们穿的袜子都是短袜,大冬天的脚踝露在外面⊙ω⊙
先说这些吧,有一些很多人提到了我这里就不在阐述了,答主是个程序媛,在吉林也找不到工作,广州很多互联网公司,目前我们团队只有我一个女程序员(微笑脸)
最后,我爱广州,喜欢这里的一切~
广州有很多电视台有时政和谈话节目,怼天怼地怼ZF,不愧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外地人初来目瞪狗呆,我相信全国像这样敢说的电视台实在找不出第二个城市了。
======
补充一下:前几年怼的厉害,一打开电视机就是“顶盖(点解:粤语为什么)……”之类的灵魂追问。现在应该没以前茂盛了。
广州是一座贫穷外地人也能活得体面的大城市,第三世界首都并非浪得虚名。
一是生活成本极低。月租4-500的城中村单间比比皆是,而且居住体验也不算差。往往城中村旁就有菜市场,物美价廉,让多少十八线小县城来的家庭主妇啧啧称奇!出行方便,收费合理,更重要的是,各大城中村,比如西塱、滘口、车陂、大石、棠下等,地铁、汽运均十分发达!吃住行很便宜,穿就更不用说了,一个白马足以搞定!
二是有钱人并不怎么炫。大概广州人骨子里就是务实低调惯了。街上跑的车,大多是丰田、本田、传祺这类车,不像北京、深圳,各种豪车闪现。街上走的人,大多穿着朴素舒适,甚不起眼。三里屯、春熙路到处都有的明星范儿的路人,在广州可谓难得一遇。
三是广州人并不怎么排外(或者说,广州人比较和善?)。当然,“捞”这个字眼确实存在,但广州人一般不用。广州人甚至觉得,有不会粤语的人在场,自己不讲普通话就是不尊重对方或者没文化的表现。所以他们一定会挤出几句普通话,即使讲得很烂。
广州有多好?来了就知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