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是你去了海南才知道的?

回答
去了海南,才知道……

哈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挖宝一样,总能想起一些当初来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来海南之前,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大概就是“阳光、沙滩、椰子”,再加上一些“海鲜”、“海岛”之类的关键词。觉得就是一个纯粹的热带风情度假地,可以去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吃吃海鲜,然后开开心心回家。结果,来了之后才发现,海南是个有故事、有味道、甚至有点“心机”的地方。

首先,关于海鲜。

我一直以为到了海边,海鲜就是随便吃,随便挑的。来了海南才知道,原来吃海鲜也是一门学问!

关于“鲜”的定义,海南有自己的坚持。 你会在很多地方看到“活鲜”这两个字,不是那种冷冻的,也不是那种养了很久、看起来没那么精神的。很多海鲜都是渔民当天从海上捕捞上来,或者直接在海边的渔排上养殖的。我曾经在文昌的一个渔村,看到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石斑鱼直接放在一个小池子里,鱼在里面活蹦乱跳的。那种生命力,隔着玻璃都能感觉到。然后你点菜,他们直接从这个池子里捞出来,现杀、现做。味道自然不用说,那种纯粹的鲜甜,是别的什么调料都无法替代的。
海鲜市场的水,很深! 我在海口的一个大型海鲜市场,第一次体验了传说中的“海鲜加工”。刚开始进去,看着琳琅满目的海鲜,眼睛都花了。然后发现,你得先在市场的摊位上挑好海鲜,称重,谈好价格,然后再拿到旁边的加工店去加工。这时候,就得留神了。第一次去,我被“加工费”坑得有点懵。同样的海鲜,同样的做法,不同的加工店价格可能差很多。而且,有些加工店还会玩“称重”的小把戏,或者把你的海鲜偷偷换掉一部分。后来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尽量选择看起来生意比较好、加工师傅比较实在的店。或者,如果你是老司机,会直接挑好海鲜,问清楚加工费,然后再去加工,这样能省不少钱。但对于我这种第一次来的人来说,那个过程就像闯关一样,挺有意思,也挺让人纠结的。
不是所有海鲜都适合“清蒸”或“白灼”。 我一直觉得最能吃出海鲜原味的就是清蒸,但海南人吃海鲜的方式也很多样。比如,辣炒花蟹,用的是当地特有的那种小辣椒,辣得够味,又能把蟹肉的鲜甜衬托出来。还有海南粉、抱罗粉这些特色小吃,里面也会放一些海鲜,像是虾仁、鱿鱼丝什么的,味道也很惊喜。

其次,关于这片土地上的人和生活。

来海南之前,我以为这里的人都很悠闲,每天就是晒太阳、喝椰汁。来了才知道,这里的生活节奏确实比内地一些大城市慢,但那是一种融入自然、懂得享受生活的慢,而不是那种无所事事。

“海南腔”的魔力。 海南话其实我不太懂,但海南人说话的时候,那种软糯的、带着一点点鼻音的腔调,听起来特别舒服。有时候即使你听不懂具体的意思,单是那个语调就足以让人放松。而且,海南人普遍都很热情,即使你语言不通,他们也会 कोशिश(努力)用肢体语言和你交流,帮你指路,给你推荐好吃的东西。我曾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里,跟老板娘比划着点菜,她不仅给我推荐了最地道的菜,还顺便跟我分享了她家门口那棵芒果树的故事。那种人与人之间简单而纯粹的善意,是旅途中很珍贵的收获。
“早茶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内地很多城市的早茶是喝茶、吃点心,但海南的“早茶”,更像是当地居民一天生活的开始。早上,他们会去茶馆,或者直接找个凉快的地方,点一份当地的早点(比如猪肠粉、抱罗粉),然后一边吃一边聊天,或者就静静地看着晨光洒落。那不是一种快餐式的早餐,而是一种仪式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有个朋友在三亚,早上起床,不是赶着上班,而是去海边散散步,然后在一家路边摊吃碗粉,再慢慢悠悠地开始一天的工作。那种生活状态,让我一度觉得“羡慕嫉妒恨”。
对土地的依恋。 海南人对这片土地有着很深的依恋。很多老一辈的人,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对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他们会告诉你,哪里是风水宝地,哪里种出来的水果最甜。这种对家乡土地的情感,让我觉得很动容。

再来,关于海南的天气和植物。

我以为来了海南就是天天大太阳,结果……

“一天四季”不是传说。 有时候真的会在一天之内经历两种天气。上午可能还艳阳高照,到了下午就可能来一场说下就下的暴雨,而且雨下得又急又猛,但很快又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植物混合的清新味道。这种突如其来的雨,反而让热带的空气更加湿润,植物更加翠绿。我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海南的植被那么茂盛,原来是老天爷慷慨的“浇灌”。
那些你叫不上名字却很惊艳的植物。 除了椰子树,海南还有太多太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路边随处可见的大片三角梅,色彩鲜艳得让人目不暇接。还有那些高大的棕榈树,笔直的腰杆,就像一个个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还有那些藏在角落里的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带着一股顽强的生命力。我甚至还发现了一些野生的菠萝蜜,比市场上卖的大好多。那种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天然的植物园。
防晒是真的重要! 这一点我虽然知道,但来了才知道有多重要。这里的紫外线,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即使是阴天,也一定要做好防晒措施。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因为偷懒,被晒得脱了好几层皮,那种疼痛感,至今难忘。所以,帽子、墨镜、防晒霜,缺一不可。

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但也很重要的发现:

关于“槟榔”。 我之前只知道槟榔是一种零食,来了海南才知道,槟榔在这里的地位真的非常高。很多人都会嚼槟榔,它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你会看到很多槟榔摊,五颜六色的槟榔,搭配着不同的叶子和灰料。而且,槟榔树本身也是海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片的槟榔林,非常有辨识度。
关于“琼剧”。 我以为海南只有海滩和海鲜,结果在一些老城区,我偶然间看到了琼剧的表演。那种古朴的唱腔、精美的服饰、还有台下的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的样子,都让我感到好奇。这是海南本土的文化,它依然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保持着生命力。
关于“节奏”。 海南的节奏,不是那种让你喘不过气来的快,而是一种舒缓的、有弹性的节奏。就像海浪一样,时而平静,时而澎湃,但总能找到自己的平衡点。这种节奏,会慢慢地渗透到你的骨子里,让你也忍不住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身。

总的来说,去了海南,才知道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有味道的地方。它有让你惊艳的美景,有让你回味的美食,更有让你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好的人文情怀。每次来海南,都会有新的发现,总觉得这座岛屿,还有很多我没有触摸到的角落和故事,等待着我去发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以为身处浙江的我,已经知道空气潮湿有多难受,直到今年因为疫情在海南多呆了一个月

当气温从20度升到25度的时候,我已经要疯了,我感觉浑身上下都是黏糊糊的,不泡在水里都感觉自己要死过去了

user avatar

海南大学毕业生来答一发:

提起海南,一般人只知道海口和三亚这两个热门旅游城市,再就是海南东线诸如万宁文昌等地,很少有人关注过海南第三大城市--儋州。

没错,答主的大学时光就在这里度过--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必须要祭出这张10多年前的神图了,两院的孩子们,你们能分得清哪儿是哪儿不、

如果你想在海南找一个小众好玩的地方,强烈建议花1-2天的时间,穿过重重热带雨林,来到海南大学儋州校区所在地--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宝岛新村看看。

这些年看过无数海南旅游的贴子游记,但从未见过有人来此一游,绝对符合题主想要的小众,独特。


1.到达儋州市区后,如果是打车前往,出租车司机很可能不知道这个“儋州校区”在哪里,这个时候你一定要说去“两院”,他们就懂了。

2.这个“两院”,可不是指“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在儋州当地人心中,“两院”特指“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

其中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后来改名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而华南热带农作物学院后改名为“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再后来与海南大学合并,成为海南大学儋州校区

3.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时曾题词“儋州立业,宝岛生根”,校园内有镌刻着这八个字的石碑,而校园所在地的行政名称,就叫“宝岛新村”。

4.校区内有海南热带植物园,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大一新生参观这里,园区内有国内为数不多的珍稀植物“见血封喉”,几乎所有人都会和它合影,欢迎前去打卡。

5.校区被热带森林包围,我记得10年大一开学时,有学长介绍说:你们目之所及的地方,都是属于咱们学校的橡胶林,有6万亩,所以论面积,咱们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学校。。。

这个老学长还说过:世界上有4种大学:

第一种是城市包围大学,比如海南大学主校区,

第二种是大学包围城市,比如浙江大学分布在杭州的N个校区,

第三种是农村包围大学,比如很多建在偏远地区的高校,

而海大儋州校区,单独属于第四种---大学包围农村,因为在我校的几万亩橡胶林中,散落着无数村落。。。

被茫茫热带森林/橡胶林包围的我校,如果你想静下心来学习科研,这里绝对是理想中的校园,图中的火车,好像是专为橡胶运输而修建的

除此之外,农学院还有很多自己的试验田,会出产各种你见过的没见过的水果/农作物,那个时候,经常能碰见农学院的师兄在食堂门口的路上卖他们自己种的奇奇怪怪的各种香蕉。。。花2元钱买的香蕉,够寝室4个兄弟吃两天。。。

6.校园内有很多建筑,仍旧保留了7,80年代的风格,比如一号教学楼和影剧院,尤其是影剧院,几十年来一直都没变,连个顶棚都没有,有演出或者晚会的时候,大家直接坐在露天院子里的大石条上,有点像小时候的露天电影院。

透过铁栅门,还能看到里面的大石条座位(据说现在刷新漆了...)
影剧院内部的露天坐凳...
年代感满满的一号教学楼

在这里,时光似乎都停下了脚步。

7.校园周边的橡胶林,好像归属于各个农场管理,这些出现在高中地理课本上的海南国营农场,散落在茫茫热带森林中,如果是自驾的话,可以沿着校园内的公路,环绕橡胶林走一圈,大一军训最后的拉练,就是穿越了一波橡胶林,走了大半天,也是第一次看到白色的橡胶胶乳。

8.没毕业时,校园内主干道旁边有一个卖椰奶清补凉的小店,店主是两个上了年纪的阿婆阿公,同学们都称呼为“阿婆椰奶”。

在校时就有传闻阿婆身体不太好,现在好像已经关门了

他们家椰奶和清补凉的味道,是我心目中无可争议的海南NO.1,即使海口三亚有无数售卖椰奶清补凉的商家,但论制作之用心,味道之自然甘甜,绝对无法和阿婆椰奶相比。

至于我们在内地喝到的椰树牌椰汁,说实话,对比喝一口你就知道,

什么叫真正的原汁原味!

什么叫真正的鲜榨无添加!

阿公每天从市场买回来老椰子(问过阿公,必须要稍微老一些的椰子),切开后,把椰肉剁碎和椰汁一起加糖熬煮过滤,做好后直接放冰箱冷藏一碗即成,无任何添加。

10年大一时,椰奶的售价是1元/杯,阿婆直接从冰箱里舀一勺冷藏一晚的椰奶出来,嘬一口,甘甜冰爽霎时间奔涌在心间,比雪碧更透心凉,比奶茶更清爽,太好喝了!!!

这也导致现在喝到其它的椰树牌/特种兵牌,甚至喜茶刚出的生打椰奶,都会有一种“不够自然,一股子香精味”的感觉。。。

毁了,这算是毁了~

9.这个校区大概是全国唯一一个可以男女生可以自由出入对方寝室的学校,没有楼管大妈/大爷,宿舍楼底连个管理员呆的地方都没有,所以男生女生互相去对方寝室逗留/过夜/长期居住(只要室友没意见)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寝室断电,室友的女友过来打牌,当年的小情侣终成眷属了,今年刚刚生下小宝宝

我室友的女朋友就时不时的来寝室逗留/过夜,晚上睡觉时的画面就是,这边是一个兄弟,另外一边是一对情侣。

大家都习惯了室友女友出现在宿舍了。。。

但这种开放的风气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产生不良影响,相反,越是自由开放,大家越会从容面对,自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毕竟都是通过高考选拔的本科大学生,素质修养都有。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由开放这么多年了,几乎没有发生过什么恶性事件。

评论里有学弟学妹说现在学校已经增添了宿舍管理员,严禁男女生进入对方寝室。对此学长只能长叹一声:唉,我们走后,巨浪滔天啊~

10.海南的学生宿舍楼绝对算得上骨骼惊奇,不像内地的宿舍,楼道两边都是宿舍,在这里,宿舍都是单排布局,没有对门邻居一说,前走廊后阳台,光线照明不是一般的好,宿舍门对面就是另一栋楼,无聊的时候和对面楼上的兄弟们打个招呼,看他们下棋打牌。。。放几张图,大家感受下

宿舍门口的楼道,完全没有对门邻居一说,估计是为了抗台风?
透过他们宿舍的门,可以看到楼背后的大树,这通透度没谁了
下午时分,楼上楼下真热闹啊
这里有个艺高人胆大的~

11.每年都有台风,大一点的台风过后,政府都会给学生补贴,大一有个台风,影响小一点,补了20元;大二时的台风有15级,补贴了150,贫困生补得更多,有450...

估计是因为大家需要提前囤货备粮,并且可能会有损失,比如我,大二那场台风,把我在宿舍阳台晾的短裤吹飞了......

12.端午节海南有全民下水的习俗,准确来说,在端午节那天,越早下水越吉利,之所以知道这个,是因为我在学校游泳池兼职当救生员,端午前一天都会把泳池打扫的干干净净,方便第二天学生/周边居民下水游泳。

学校的游泳池全部都是露天的,每周都要打扫,端午前要大扫除
平时水位比较浅,最深处也就2米
到了游泳考试的时候,水位会放到最深,最浅也有1米8.....

13.大一大二两年中,我们几个男生的端午固定活动就是骑行去儋州蓝洋温泉泡澡。。。大清早出发,骑车20公里,然后跳进热乎乎的温泉里,那种感觉,大概就是年少轻狂,幸福时光吧。

对于普通游客来说,也不妨一去,温泉位于度假村内,有泳池,有温泉池,设施还算齐全,关键是人少,安静,不失为散心度假的好去处。

14.儋州境内还有海南第一大水库--松涛水库,对内地游客来说,知名度非常低,又是一个风景好,人稀少的地方,水库内有专用游船,上层是半开放的,可以一边坐船欣赏景色,一边品尝水库捞上来的大头鱼,高汤现煮,怎一个鲜嫩了得!

大二时,我们的军事爱好者协会组织成员去松涛水库烧烤聚餐,快乐时光啊!

评论里有本地网友说目前松涛水库已经停止游船项目了,可惜啊

15.咖啡也是海南重要的农业物,前往儋州的路上都会路过澄迈,经常能看到道路两旁巨大的“福山咖啡”广告牌,福山咖啡是澄迈县福山镇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答主没去过澄迈,但在儋州本地,也有不少福山咖啡馆,大学时对咖啡了解甚少,只喝过一两次,记忆有点模糊,但也推荐大家去尝尝。

16.个人觉得海南KTV产业之发达,远超海南经济水平,一来气候炎热,白天不方面出门,娱乐活动只能安排在晚上,二来海南人民对唱歌这件事格外感兴趣,尤其是被称为“诗乡歌海”的儋州,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都有饭后上KTV来两嗓子的习惯。

群众的消费热情直接刺激了KTV产业的发展,各KTV之间不仅拼服务,拼装修,也拼价格,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儋州市区有好几家KTV,装修之金碧辉煌,服务之周到齐全,价格之亲民友善,秒删大多数内地的KTV啊!

17.苏东坡曾被贬海南,具体地点就在儋州,在4年多的流放生涯中,苏东坡为儋州做出诸多贡献,所以儋州至今仍然有不少带有“东坡”二字的地名,如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等等,其中东坡书院,更是儋州的著名景点之一,值得一去。


暂时就想到这些了,回头想起有趣的东西来了再更,欢迎大家有空去儋州,去两院,去我的母校转转~~

user avatar

1、三亚特产是椰子鸡 东北水饺

2、只有三亚是热带城市(特别说明一下 在冬天 相比海南除三沙之外的地区 三亚才是一年四季都能穿短袖的地方 晚上风吹的可能有点冷 但也就冷那么一两天)

3、第一次能在学校看到松鼠还有蜥蜴 海南人管那种蜥蜴叫雷公马

4、椰子可以做成椰子糕 椰子糖 椰子粉 椰子鸡 椰子膏 反正只要是个东西前面都能加椰子

5、三亚的公交一言难尽 跟坐船一样

6、海口东站看起来更像地铁站

7、东方市在海南岛的西方

8、海南岛没有空军驻扎(中美撞机事件是海军航空兵 是海军 但听说现在空军地空导弹部队驻扎海南岛了 有待考证)

9、三亚除了东北人还有俄罗斯人

10、冬天和广东差不多 跟华中那种南方湿冷差的太远

11、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海南省差点叫广南省

12、有的人小时候还是广东人 长大了就是海南人了

13、军队驻扎的地方挺多 没事不要瞎逛

14、海南是中国的 三亚是世界的 文昌是宇宙的

15、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人造岛屿

16、做火车从海南到广东 在海口到湛江 火车是通过轮渡过去的 而且空调是关的 十分闷热 而且到达大陆后 开的空调贼冷 不推荐你们尝试

17、海口没啥好玩的 不过骑楼保存的不错 三亚的现代化骑楼多多少少都有点敷衍 其实广式骑楼 广东广西都保存的不错 (没有贬低海口的意思 没有 没有 没有 只是建议 )

18、听出租车司机说在三亚没出名之前 三亚的大哥是五指山市 那时候五指山市叫通什市 这个具体有待考证

19、三亚俄罗斯人挺多的 基本上外国人大部分都是俄罗斯 俄罗斯妹妹的确好看

20、当年解放海南岛的是四野(东北人)

21、辽宁舰 山东舰有时候来三亚度假

22、海南有种小吃叫清补凉 感觉和两广地区的水果捞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琼海的清补凉不错

23、大部分都不知道梁湘这个人 当初建设规划深圳就是他 后来深圳形势大好就提议海南建省划经济特区 后来在规划洋浦时被人举报卖国 后来沉冤得雪 但是时间给耽误了 这都是后话了

24、中国还有一个地方叫海南的地方在青海 叫海南藏族自治州 但是青海的海南州的陆地面积比海南岛陆地面积大的多

25、海南呀偌达热带雨林的呀偌达就是海南话的一二三

26、海南第三大城市是儋州 就是当年苏东坡被贬的地方

27、海南高速不收费但是油价高 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28、工资低消费高是常态 但是三亚房价均价超过广州比肩深圳我就不理解了

29、海南每个地方海滩都有自己的想法

30、微信付钱比支付宝管用 个别地方不用支付宝收费

31、海南人管内地的叫大陆

32、三亚的海水比中国其他地方都要咸 上次在三亚湾喝了一口 到现在还在喝水呢

33、有海南粉 后安粉 花甲粉 腌粉 陵水酸粉 文昌鸡 椰子鸡 对了 海南的粉干湿分离的 即可以做成腌粉也可以做成汤粉

34、海南的水果得沾着辣椒盐吃 海口路边小摊挺多的 但是海南人跟你说爱吃辣能吃辣别太认真

35、海南的热和华中地区的闷热还是有区别的 海南是晚上不热 树荫底下不热 有海风 华中地区是晚上都热 风都是热的 还闷

36、在海南 熬夜程度是大陆不能比的

37、个人感觉判断海南人就是让他说一句普通话:我又不懂 我怎么知道 不知道啊 有一种不可描述的音调

38、坐飞机来三亚 会看到飞机绕着南海观音再着陆

39、夏天淡季机票特别便宜 特别是飞重庆 所以顺便去重庆玩了

40、海南的空气全国说第二基本没人说第一 在海南开一辆敞篷车才是人生真谛

41、如果晚上坐飞机 观察下面如果 灯火阑珊的 估计多半是火龙果田

42、海南好像没有点都德 但是海南人喝老爸茶

43、海南岛中间是深山老林 人口主要分布四周沿海地区

44、军训带我的教官跟我说 他们拉练时候去过一些农村 有的农村都是女人干活男人在上面喝老爸茶(没有贬低的意思)

45、还是那个教官 有一年(具体哪年忘记了)海南来台风 一些农村洪水泛滥 刚刚好教官所在部队在周围拉练 立马组织救人 很多百姓都已经坐在屋顶等死了 那些房子随时 都可能倒塌 看到一排排橙色的解放军 真的就跟新闻播报那样 虽然没有看到但是教官说的挺感动的

46、 海南是中国面相东南亚的桥头堡 间谍特别多 特别是三亚 近几年少了一点 牢记 敌特就在身边 泄密就在瞬间

47、海南是中国少有经历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省份

48、东方市是南方少有干燥的地方 不会有回南天 冬天阳光还比三亚多

49、疫情五个月没有回学校 最多外面挂的黑衣服全晒白了 暑假一个月没有回学校 隔壁蘑菇都长出来了

50、三亚亚龙湾的沙 听说夏威夷购买过

51、大东海曾经下海走两步低头都能看见珊瑚 现在那可不一定了 不过竖了一个牌子 珊瑚保护区

52、海南航空曾经收购过12家航空公司 辉煌时刻曾与三大航空公司平起平坐 现在那都是后话了

53、C9和部分985在海南设有附属中学

54、海南高考没有理综文综 因为他们是分开考的

55、2020海南加入全国二卷新课标 也是唯一使用二卷新课标的省份

56、海南也不是没有化工的省份 只是部分集中在西边 比如东方市

57、陆地面积虽然小 可车牌字母可不少 琼A到琼F

58、冬天除了烤红薯还有烤甘蔗???

59、海南和广西是全国最瘦的省份

60、以上 仅供参考


今年受寒潮影响 今年三亚格外冷 也才知道 三亚空调居然没有制热 在海边风吹的我焦头烂额


提问的是 《有什么你去了海南才知道》不是《海南冷知识》 不是作为海南人 本人广东东莞人 祖籍潮州

作为广东人只去过华南 华中 西南 华东城市 看法必然有其片面性

三沙不参与讨论 正如港澳台除外一个道理

湖北人吃辣说不上全民吃辣 但是还是有能吃的 现在学生可能吃的不多 但是绝对比我一个广东人要吃上很多

第一次来三亚 映入眼帘的就是东北水饺 东北烧烤(其他地区可能要少一点)而且我们寝室也是有同类似的看法 我也认识学校东北朋友 北方是真的比南方冷 温度都低到那种程度 湿度是高不了哪里去


海南西部 比如儋州的市区叫那大 而儋州对他们而言一般指乡下 出白马井站的时候 一堆人喊着那大那大 开始我还以为他们说拿大哪的

儋州那大 东方八所 乐东九所 五指山通什(这个道听途说 看个乐呵就行了)

听说东方鱼鳞州灯塔下面的港口是当年日本人炸山炸出来的 所以沙子舌头很尖

海南很多地方都是大群居小聚居 很多县级单位比如乐东东方都有三个高铁站 买高铁票容易买错

高铁相当于海南的地铁 除了中部没有高铁(预计2025年通车) 基本所有城市都有高铁站而且基本不止一个高铁站比如三亚的三亚 崖州 凤凰 亚龙湾

海南西部干旱人很难感觉出来 不过植被很明显 都是以灌木草坪低矮植物为主 房屋基本都是平顶

海南东部南部 沿途都是椰树 槟榔树为主 受台风影响比较大 而西部有尖峰和中部山脉阻挡影响较小

芒果肠粉在琼海挺常见 不过对于本人还是有点不敢尝试

海南女生大部分用OPPO手机

海南大部分开的是尼桑轩逸 马自达在海南也特别常见

海南还是有一部分有钱人 开的雷克萨斯ls和七系 S级一般是外地的老板 不过雷克萨斯也常见一般是es和rx

不过不太清楚海南老款A6L为啥这么多还有老款雅阁 还有老款凯雷德

海南人也没多讨厌大陆来的 反而很热情给你介绍 只不过互联网上面戾气重了罢了

海南人很多都是住自建房 而不是商品房 海南在自建房管制比较宽松

这是我目前去过的地方 其他没去过的地方不予置评 琼中地区目前没有高铁不太方便出行



趁着五一假期 终于走遍海南岛辣

海南中部有很多特产 比如苦丁茶 海南槟榔之类的 我海南老师说一种fu叶晒干 泡茶喝对身体特别好 听说五指山特别多 去了也没怎么认出来 同样苦丁茶也对身体特别好

海南中部地区还有待开发 当地农民很淳朴 特别喜欢大陆旅游的来参观 当然要是有个海南班长或者同学 还能去他家赶海

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1.到了海南才知道,还有省辖县这样的建制。以至于有一次在chengmai xian收快递,却硬生生的给我寄到xi’an,改地址的时候,客服非说省下面不能直接到县,让我提供上一级市的名称。

2.到了海南才知道,只有琼A和琼B指向两个特定的市,其他的字母是多个城镇共享的。

3.到了海南才知道,清补凉也分南北,琼海的杂粮多,三亚的水果多。

4.到了海南才知道,高速免费,但油价很贵。

5.到了海南才知道,虽然是个岛,但气候有差异,北边湿润,南边干燥。

6.到了海南才知道,原来这里也有冬天,尤其是北部,三九天儿在海口看见穿半袖短裙的,一准儿是刚下飞机的外地游客。

7.到了海南才知道,“百日咳”哮喘病真的能自愈。

8.到了海南才知道,天气预报里和雨有关的全是扯淡,只要不是台风,遇见雨,躲躲就好,带伞,只是为了防晒。

9.到了海南才知道,地理分界、气候分界、人文分界如此明显,嗯,难怪分界洲岛能成为我国首家海岛型五A级景区。

10.到了海南才知道,当年解放海南岛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在文昌登岛的先锋营才是最先登岛的部队。

11.到了海南才知道,本地人竟然如此悠闲,你要是装修或者安装找个工,刮风不来,下雨不来,到点了还不来。(纯属个人体验,见杠就跪,狗头你对)

12.到了海南才知道,跨子摩托在这里是交通工具,真不是装13的。

14.到了海南(海口)才知道,坐公交要一块一块的刷卡,买四块钱的票你得刷四次,站与站间多少钱全看司机心情,因为根本找不到价格表,同样的区间我2、3、4块钱都坐过。

15.到了海南才知道,很多地方都有两个名称,别名一般是县府所在的镇名,比如澄迈(金江)、昌江(石碌)、儋州(那大)、文昌(文城)、东方(八所)等等。

16.到了海南才知道,这里开车并线,大多靠灯,后视镜基本是摆设,嗯,打灯有理,我打转向灯了,估摸着也打了很久了,所以,我可以并线了。

17.到了海南才知道,很多人掉头得用五条道,不不,严谨的说,应该是,对向的路有多宽我就得占几条道,管你后面车流如洪。

18.到了海南才知道,老一些的村子里,都有一两棵老榕树,一大汪池水和一座香火很旺的村庙,这是标配。

19.到了海南才知道,除了游客,这里似乎只有本地人和东北人。

20.到了海南才知道,最好的防晒办法其实是把自己包起来,且越严实越好。

21.到了海南才知道,乡村小路也好,城市主干道也好,甚至高速公路(听说的),会时常看到牛,但却很少能找见主人,所以,在海南开车,尤其是晚上,一定要谨慎驾驶。

22.到了海南才知道,人字拖有多重要,可以随时冲到雨里去,可以随时赶海去,还可以在做客时随时脱了进屋去。

23.到了海南才知道,吃个猪(/牛/羊…)肉有多难(贵),曾经的京东生鲜常客,到了海南竟无英雄用武之地,“该商品在该地区暂不支持销售”将是你最常见的一句话。

24.到了海南才知道,小雨算个啥,下点小雨,街上打伞的基本都是外地人。

25.到了海南才知道,杂粮店不是卖粮食的,茶店不是卖茶的,休闲馆不是……其实是吃甜品的。

26.到了海南才知道知道,这里的冬月也没那么暖和,即使是三亚也只是中午那会儿能下海。

27.到了海南才知道,椰子鸡的味道也就那么回事,智商税的分量比鸡重。

28.到了海南才知道,金椰子是真甜真好喝。

29.到了海南才知道,免税店的人是真的多。

30.到了海南才知道,拖鞋是海南人的最爱,三九天的海口,你会经常看到穿着棉袄带着手套的人,赤着足,穿着拖鞋骑电动。

前两天出门刚拍的,今年够冷了吧,可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光脚穿拖鞋

31.到了海南才知道,路边的椰子树不仅会掉下椰子,冬天还会掉下落叶,不过在城市里不用担心,这些是有人打理的。

32.到了海南才知道,渔港码头的海鲜一点都不便宜,原因有可能是你的口音不太像本地人。

32.到了海南才知道,原来这里也有雾霾天儿,只不过比内地少了很多,而且污染物指数也没那么难看(下图新闻里污染指数是良)。

33.到了海口才知道,公交车不是加满油才运营,而是运营的时候随时去加油,而你需不需要下车得听司机的,有的车要乘客全部下车,有的车就不用。



我是沐沐习习风,

关注我,既有料,又有趣。

user avatar

海南的太阳真他N的辣!

前两年去海南旅游过一次。早上看起来跟其他城市差不多,也是上班高峰,好多人挤公交车。但十点之后,路上行人是越来越少,到中午和下午,路上行人就特别少了(车还是有)。

我那会儿正好在外面有事,那酸爽!就跟直接暴露在氢弹底下似的,不对!太阳可不就是个超大号氢弹嘛!

真是魂都快晒没了。

我武汉的,自认为比较耐高温,结果硬是信了你们海南的邪。

从此以后,我只要逮到海南人,不管是同事,同学,客户,亲友,总会不厌其烦问一个问题:

你们那晒得连门都出不了,平时怎么上班怎么办事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去了海南,才知道……哈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像挖宝一样,总能想起一些当初来之前完全没想到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来海南之前,脑子里对它的印象,大概就是“阳光、沙滩、椰子”,再加上一些“海鲜”、“海岛”之类的关键词。觉得就是一个纯粹的热带风情度假地,可以去晒晒太阳,吹吹海风,吃吃海鲜,然后开开心心回家。.............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我去纽约之前,总觉得它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永远灯火辉煌,永远人头攒动,永远是那个超级英雄出没、时尚杂志封面常客的璀璨都市。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太多我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细节,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迷人。1. 地铁,真的不止是交通工具。在我的想象中,纽约地铁就是那种快速、高效.............
  • 回答
    说实话,去郑州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大概就是中原腹地,交通枢纽,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当然,也知道河南烩面。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算把那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并且有了好多新的发现。这里面有些挺小的细节,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对郑州更鲜活的认识。1. 关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任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关于日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得来的,包括书籍、文章、网站、论坛等等。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次“去日本才知道”的体验,并详细地讲述一些可能让你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内容是基于普遍的文.............
  • 回答
    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待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和其他高校的几个显著不同之处,这些体会在你亲身经历之前,很难光靠想象就能完全捕捉到。1. 运动,是这里的“空气”我刚来的时候,以为北体嘛,肯定运动氛围浓厚,大家每天都会跑步打球什么的。但来了之后才发现,那不是“浓厚”,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一种“常态.............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旅行中最珍贵的部分,不是那些被滤镜美化的风景照,也不是那些攻略里写烂了的景点,而是那些真正触碰到你心弦,让你觉得“啊,原来是这样”的瞬间。去了西北,这些瞬间真的太多了。西北给我的第一印象,远比我想象的要“野”得多。我之前对西北的认知,大概就是教科书上的描述:广袤的土地,苍茫的戈壁,雄伟的.............
  • 回答
    说实话,去马来西亚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那些碧海蓝天、热带雨林、还有各种诱人的街头美食。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有很多细节,是你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慢慢体会到的。1. “亚洲式”的包容,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出发前,我就知道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有马来人、华.............
  • 回答
    哈哈,成都啊,去了才知道的事儿可太多了,有些感觉,真的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我跟你聊聊那些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首先,关于成都慢下来的节奏,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在来之前,我脑子里可能还停留在北京上海那种永远在赶路的印象。但到了成都,你会发现,那种“急”好像是被一种叫做“悠闲”的东西给稀释了。最直观.............
  • 回答
    去太原理工大学之前,我心里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其实挺模糊的。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北方工科院校”的标签,觉得它严谨、务实,但具体到校园生活、学习氛围,我实在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直到我真正踏进太原理工的校门,才发现,原来这座学校,还有那么多让我惊喜,甚至颠覆我原有认知的地方。1. 校园的“两张面孔”:古朴与.............
  • 回答
    在我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那一刻,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即将生活多年的国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实际的体验,特别是那些细微之处,却像潮水一样,一点点地淹没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了许多在国内时从未体会过的事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礼貌”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去澳门之前,我脑子里关于它的印象,大概就是赌场的霓虹灯、葡式建筑和安德鲁蛋挞。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藏着太多超出预期的惊喜和细节。首先,澳门的“混血儿”基因比我想象的要浓烈得多。我以为所谓的葡式风情,可能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比如黄色的外墙、绿色的装饰性花砖,以及一些拱形窗户。到了之后.............
  • 回答
    上海,这座东方明珠,总是让我心生向往。这次,我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开启了我的探寻之旅。下了飞机,我便被这座城市的活力深深吸引。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高架桥纵横交错,车辆川流不息,每个人都步履匆匆,脸上洋溢着自信与从容。我くなった出租车,司机师傅热情地和我攀谈起来,从他口中,我了解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 回答
    去了美国才知道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很多细节上的差异,在国内生活了这么久的人,真的很难提前预料到。我慢慢想,给你掰扯掰扯一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个人空间”的极致追求。在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人挤人是常态,公共场合大家挤一挤也习惯了。但在美国,这方面真的让人有点“不适应”到“惊.............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说实话,去冰岛之前,我对它的了解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停留在一些闪闪发光的意象上:极光、冰川、火山、还有那些好像永远不会融化的冰块。但我去了之后,才发现,冰岛比我想象的要复杂、要生动、要……接地气得多。1. 天气不是“多变”,而是“随心所欲”这一点绝对是我此行最大的认知冲击。在国内,我们说“天气多变”,.............
  • 回答
    当然记得!上次去电影院,好像是去年夏天的事情了。那天,我和几个朋友约好一起去看《流浪地球2》。之前我们几个都对第一部印象深刻,所以对这部续集充满了期待。那天是个周六的下午,天气有点热,我们特意挑了一个离家稍远的、口碑比较好的影院。为了避开人潮,我们特意提前了一小时就到了。影院里人不多,大家都在忙着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