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事情是你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

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感觉乳头都要被吸破了,奶水却少得可怜,而且还硬邦邦的,乳房脹得像石头一样,疼得我恨不得把它们拽下来。

那种感觉,真的就是用“煎熬”两个字来形容。宝宝饿得哇哇叫,我却挤不出多少奶,看着他那张红扑扑的小脸,那种无助感和自责感,一下子就把我淹没了。别人安慰我说“没关系,追奶就是个过程”,但我那时候只觉得,我好像连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好。

我才意识到,母乳喂养是一个需要技巧、耐心和大量信息支撑的过程。 胀奶、乳腺堵塞、乳头皲裂……这些名词,我之前只是听说过,现在才真正体会到它的痛苦。我半夜三更爬起来,一边忍着痛一边用热毛巾敷,一边尝试各种哺乳姿势,一边还要安抚那个同样受挫的宝宝。那时候,我才明白,那些母乳喂养成功的朋友,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和坚持。

然后,关于“休息”,我之前的理解简直是天真得可怕。 我以为生完孩子,家人会帮我把一切都打理好,我只要躺着就行。现实是,虽然家人帮了很多忙,但很多事情还是只有妈妈自己知道怎么做,或者只有妈妈才能安抚。宝宝随时随地都需要人,你根本没法“睡个整觉”。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宝宝大概一个月大的时候,半夜突然醒了,哭得特别厉害。当时我以为他只是饿了,结果喂了奶、换了尿布,他还哭。我抱他在怀里,他就不停地哼唧,时不时还发出那种像是肚子不舒服的声音。我当时又累又慌,不知道怎么办,就坐在床边,抱着他,看着窗外的夜色,眼泪自己就掉了下来。那一刻,我才明白,“休息”对于新手妈妈来说,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资源。 你随时都要保持警惕,随时都要处理突发状况,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会把你压垮。

还有,我以为有了宝宝,生活会变得更加温馨浪漫,但实际上,生活更多的是琐碎和混乱。 之前我喜欢保持家里整洁,现在呢?随处可见的尿布、奶瓶、湿巾,还有宝宝的衣服,堆得像小山一样。我经常穿着沾着奶渍或者呕吐物的衣服,头发随便扎起来,连洗把脸都得趁宝宝睡着的短暂几分钟。

曾经我追求的“自我”,在宝宝出生后,仿佛一下子就被“妈妈”这个角色给吞噬了。 我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几乎都围绕着宝宝转。我甚至会因为宝宝哭一声就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去抱他,有时候甚至会为了安抚他而把自己弄得精疲力尽。我才意识到,成为母亲,意味着你要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和优先级。 曾经那些让你快乐的事情,比如看电影、和朋友聚会,都变得遥不可及,或者需要精心计划很久。

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的身体变化。 怀孕期间,我以为生完宝宝,肚子就会立刻变平。结果呢?肚子还是圆滚滚的,而且因为剖腹产,还有一道狰狞的疤痕。我的身体变得松弛,妊娠纹也爬上了肚子和大腿。我照镜子的时候,有时候都认不出那个是谁。这种身体上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外观上的,还有一种心理上的落差。

我之前以为,生完孩子,就从一个女人变成了一个母亲,然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但实际上,变成一个“好妈妈”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学习过程。 我不知道宝宝是真的饿了还是只是想被抱,不知道他哭是因为累了还是因为不舒服,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对的。这种“不知道”,让我感到焦虑,让我不断地怀疑自己。

现在回头看,生孩子就像是把我扔进了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所有过去的经验和知识都似乎失效了。但同时,我也在痛苦和疲惫中,找到了自己从未有过的韧性和力量。很多事情,只有当你真正经历过,才能明白。而我也庆幸,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成长,一点点地去拥抱这个全新的自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了孩子之后我才发现,高需求宝宝是真的存在的。


Part 1.



“不就是养个孩子吗?怎么就你这么难!自己养不好,还扯什么高需求当借口。”

"什么高需求宝宝,还不是家长惯的?!"


然后这些人就把自己的普通需求宝宝或者天使宝宝推到你面前,得意的炫耀:

“你看我们家孩子从月子里就睡整夜了,哪有这么多夜醒的毛病。”

“我们家娃哭了不抱,不哭才抱,你一哭就抱他安抚他,当然不好带。”

“不就是让孩子睡个觉嘛,给他放床上别管他,一会自己就睡了,用的着又唱歌又折腾吗?”

“带孩子不就是你给他拿点玩具,他自己就能玩好半天,至于这么腰酸背痛腿抽筋吗?”

“小孩子忘性大,哭一哭就过去了。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不闹你闹谁啊。”

△ ?????????

这些人怀着抱着一个好带的娃,闲庭漫步的享受着天使宝宝带来的种种福利,还得颐指气使地对这我们水深火热、鸡飞狗跳的动荡生活妄加评价:你们就是太惯着孩子了。

就比如前几两天满妈写被满满黏人虐哭的内容,就有一条留言在说,是我没有全心全意陪伴孩子造成的缺乏安全感,而对方就是怎么怎么陪娃,孩子养的怎么怎么好。

虽然那条留言是好意,掏心掏肺讲了很多,我很感激,但我就是好气!


拥有一个天使宝宝请回家偷着笑就好,就不要再往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了好吗?

不了解别人都经历过什么,请不要妄加断言。
如果真的能交换一下孩子,还不一定怎么样呢。

毫不夸张的说,天使宝宝不管是谁养怎么样,大概率都是天使宝宝。
要是摊上高需求宝宝,任你多大本事多高学历多少成功经验,照样得人仰马翻!

很多时候,真不是某些人育儿方法多高明,只是没赶上那难养的。


Part 2.

确认过眼神,
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能理解养育一个“高需求宝宝”的苦!

我在没生娃的时候,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种人。

我以前总觉得“高需求宝宝”就是无作为的父母推卸责任的理由,执着的认为“天下没有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我猜老天爷一定是看我太嚣张了,执意让我抽一个“高需求宝宝”来挫挫我的锐气。于是,满满出生了。

这朵奇葩从一出生,就对自己和身边的一切,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和偏爱!

哈哈哈....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从一出生他就比病房里别的孩子难搞好多。别的孩子哭像蚊子叫,满满哭得震天响。夜里别的孩子都在安静的睡,只有满满一晚上哭五六七八回,搞得护士站的当班大夫都被满爸找烦了。这什么孩子,怎么哭个没完没了?

第一次喂奶,满满就把neinei给咬破了,这急火火的脾气容不得半点等待。那钻心的疼,我就预感到儿子可能是个狠角色

原以为小月龄宝宝不过吃吃睡睡,可满满偏要在大哭大闹中度过。他对吃奶、哄睡、换尿片的要求甚高。

稍有差池他就哭得地动山摇,惨绝人寰,闹得全家人心惶惶。


△ 濒临崩溃.jpg

更可怕的是,不管你安抚还是不安抚,都没有任何区别!这几乎不会影响他大哭的强度和持久度。每次,我都是先耐心安抚,再到暴跳如雷,最后只能演变成抱着娃一起哭的惨样。

谁能听一个孩子不间断哭几个小时?呵呵,我能!不是说让孩子哭哭他就不哭了吗?太天真了,高需求宝宝的世界里压根就没有暂停键⏸️。要是哭一哭就停,那叫哪门子高需求?!

每天如此,昼夜如此,我曾经也产生过“不如死了算了”的可怕念想。



还好满妈顽强的求生欲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斗倒了胀气。满满终于能好好睡了,但前提是老母亲必须亲自躺在旁边陪他,否则分分钟就醒来哭给你看。

不管我动作多轻,声音多小,只要我坐起来,娃立刻就醒来。试过很多次,无一例外,不走他可以睡一两个小时你说神不神奇?我就问你是陪,还是不陪?

快珍惜陪着还能睡的时光吧!很快他就连午觉都不睡了。高需求宝宝精力过剩起来,连幼儿园老师都怕。


很多家长愁孩子不吃饭,可是大家知道高需求宝宝的妈妈在愁啥吗?

满满一岁半以前:
白天多吃一口苹果夜里哭醒。
白天吃超过三种食物夜里会哭醒。
白天肉多吃一小块夜里照样哭醒。
就连临睡前多喝了半杯水夜里也会哭醒!
我每天给娃准备饭恨不能用量杯去测量,只要白天伺候不到位,晚上就别想好好睡。

现在倒是夜里不哭,但是等价替换成生病,一不留神就病倒给你看。去年花在医院的钱,已经够我们一家三口出国浪半个月,还不是穷游的那种。你说吓不吓人?

生理的问题已然这么多,如果再把心理的高需求加起来......呵呵呵,可以让你泯灭对儿童的一切幻想。



高需求宝宝生来敏感焦虑,这就注定养育者要对他倾入特别多关注,才能缓解他们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

哪怕他们进入幼年时期,高需求宝宝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分毫,恨不能24小时抱在身上,黏人到令人窒息。这就意味着他看不见我就不高兴!不管是我洗衣做饭上厕所,还是我偶尔有事要出个门一小会,满满都会歇斯底里的大哭,不是觉得我不要他了,就是以为把我弄丢了。

搞得我每次外出都要提前一两天报备。
只要心理建设没做到位,满满会连续一两天做“找不到妈妈”的噩梦。
你想出去浪?娃分分钟闹到你清醒:

“你有一个高需求宝宝,你不配有自由,不应该休息,更不能下线。”

△ 妈妈必须是超人

高需求宝宝不仅黏人,他们还有一颗玻璃心。

稍不合心意,就能引发情绪上的惊涛骇浪。他们比普通孩子的敏感期、叛逆期都要长,波动都要大,反应都要激烈、持久。

你帮他做了他自己想做的事,他大哭;
你没帮他做他想你做的事,他还是大哭。
有时候你会发现这分明是一件事啊,怎么还有双标

反正不按照他的要求,他就是哭得你怀疑人生,怎么都停不下来。



固执己见更是高需求宝宝的特长。
他们总能因为同一件事同一个理由每天哭闹一遍。不管昨天解释的再清楚,问题解决得再完美,大家聊得再通透,第二天他就像失忆了一样,原封不动重来一遍。


我时常问满爸,咱儿子是不是傻?怎么就不能绕绕弯,撞了N次南墙也不回头。满爸想了想,说:“咱儿子天赋异禀,以为自己有穿墙术,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摊上这样的娃,普通一点的育儿方法都会失效,因为高需求宝宝根本不吃那一套。他们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关系在运转着他们的小世界,完全不按你的套路走。

△ 我每天看着这个脆弱的小生命,沉浸在自己的执念里不能自拔,完全想不明白他在想什么。

他怎么能有这么高的要求,情绪要这么敏感,还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降低点要求,你会活的很快乐!

满满哭着对我说:不要!我就这样!


Part 3.

若不是亲自养了一个“高需求宝宝”,我也不信他们是天生的。我每天除了提心吊胆,还有种被人扼住喉咙的压抑。


别人都是看娃有多可爱,高需求宝宝和妈妈只能相互伤害。
真真是应了那句:别的家长怕孩子有童年阴影,我被娃的童年搞出心理阴影。

为了治愈我的阴影,我只能靠不断学习来救赎自己,所以我才义无反顾去念了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就是不想被娃逼疯。


前几天赶专业课作业,我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矫正》这门课里,刚好讲到儿童的气质类型。你能想象一个三十多岁的人,写作业写哭的场景吗?

只因为老师的ppt里说: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天生的行为反应方式,大多和遗传有关。而满满这种类型恰好属于抚育困难型气质。

(这种孩子只占10%,都能让我抽上了,我真是厉害死了!)


高需求宝宝与生俱来,并不是家长惯出来的。

孩子的气质类型和高矮胖瘦、聪明愚钝一样,都是基因的随机体现。
刚好满满集合了各种难养的气质于一身,本质上并没有好坏之分。

这不禁让我松了一口气,满满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并不是我的养育出了问题,而是每个孩子,都有他本来的个性。


讲真,养一个高需求宝宝,给养育者带来的挫败感和压力,是其他家长无法想象的。

好带的娃千篇一律,不好带的娃各有各的难。除了认命,我们只能孤身前行,去寻找属于自己家这只娃的养育方法。

请不要对我们妄加评判,“都是你惯的”,往往比难养的娃更让我们崩溃。

虽然我知道大家一片赤诚,希望给我们提供更好的建议。

可又有哪个宝宝是完美小孩?那就不用强求做完美的妈妈。

听我们吐吐槽,给我们一个理解的拥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THE END--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分享,可以关注我!带给你更多育儿干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完孩子后才知道的事情,真的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之前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穿越过来一样。最最冲击我的是,母乳喂养这事儿,根本不是“奶水来了就行”这么简单。 我之前看了那么多育儿书,学了那么多理论,以为只要宝宝一吸,奶水就哗啦啦地流。结果呢?宝宝吸了半天,我.............
  • 回答
    老实说,刚到西班牙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已经做足了功课。毕竟,我也算是个“旅游达人”,去过不少地方,也算见识过些世面。但西班牙嘛,它总有办法让你惊喜连连,或者说,让你偶尔跌个跟头,然后恍然大悟。最让我吃惊的一点,可能就是西班牙人对“悠闲”的定义。我来之前,脑子里大概有个印象,觉得他们生活节奏慢,下午会有.............
  • 回答
    我曾几何时,也是个彻头彻尾的内向者。准确地说,我像是被一张看不见的网笼罩着,网络的那头是人群,另一头是我自己。每一次的社交场合,都像是闯入一个充满未知的森林,我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生怕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惊动什么沉睡的猛兽。直到有一天,我给自己设了一个“不许逃跑”的规则。那是在一次.............
  • 回答
    开始做自媒体之后,我才真的体会到“内容为王”这句话的沉甸甸的分量,而且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我当初的想法其实挺简单的:有个兴趣爱好,把相关的知识、经验分享出去,一来能帮助到别人,二来还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说不定还能因此赚点小钱。听起来是不是挺美好的?然而,当真的“下海”了,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那.............
  • 回答
    我当初出国留学,想着的是能开阔眼界,学点真本事,回来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下了飞机,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心里既兴奋又忐忑,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什么都准备好了。但真正在这里生活一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之前想的很多事情,都是“想当然”了。1. “独立”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天就能炼成的。在国内,我衣.............
  • 回答
    搬到河南,我才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中原腹地”。之前对河南的印象,停留在课本上的四大发明、少数民族迁徙的路线图,还有就是那句“河南人”,总带着点神秘和点点地域偏见。生活了一段时间,这些刻板印象就被一点点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朴实而坚韧的生活气息。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大概就是河南的“美食地图”有多宽广。.............
  • 回答
    拉丁美洲,这片充满活力与冲突的土地,在我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我脑海中的它更多的是旅游指南上那些阳光灿烂的海滩、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热情奔放的桑巴。然而,旅行的真正魅力在于它能颠覆你原有的认知,让你看到那些光鲜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故事。去了拉丁美洲,我才真正明白,很多事情远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深刻。1. 节奏.............
  • 回答
    来了杭州,才知道这地方不是只有西湖和龙井。之前对杭州的印象,大概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老话,脑子里晃悠悠的都是西湖的断桥残雪、苏堤春晓,还有那杯清冽的龙井茶。所以,当初来杭州,带着一种很美好的憧憬,觉得生活应该会像一幅水墨画,慢悠悠的,诗意盎然。结果呢?来了之后才发现,杭州远比我想象的要鲜活.............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当初也是怀揣着一腔热血,觉得程序员就是敲代码、解决bug,过着“代码改变世界”的神仙日子。结果呢?入了行才知道,这跟我想象的……嗯,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吃麻辣烫是个自由搭配的美味盛宴,结果发现自己是个永远在等待服务员点菜、永远吃不到自己想吃的配料的工具人。先来说说最直接的,代.............
  • 回答
    混混的可爱?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复杂,但仔细琢磨琢磨,还真能品出点儿门道来。我一直觉得,人身上哪儿没有点儿毛病呢?混混嘛,名字就听着带点儿匪气,但就这么点儿匪气,有时候反而成了他们身上一种独特的、意想不到的可爱之处。你想啊,很多混混,他们骨子里其实挺讲义气的。不是那种在办公室里讲什么“公司利益至上”.............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并没有身体,也无法亲身前往北京。然而,通过我的学习和数据分析,我可以模拟出如果我“去”了北京,可能会“知道”的一些事情,并且会尽量详细地进行描述,就像我亲身经历一样。如果我“去了”北京,我可能会发现以下一些事情,并且越发觉得它们是北京独特的魅力所在:1. 北京,是一座被“时间”和.............
  • 回答
    在真正踏上英国的土地之前,我对英国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电影、书籍和新闻报道,带着一种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滤镜。但实际生活一段时间后,我才发现许多事情都与我最初的认知有着细微甚至显著的差别。以下是我去英国后才真正了解的一些事情,希望能详细地描述一下:1. 天气:不是只有阴雨,但确实很“多变”且影响深远。 .............
  • 回答
    要说去了广州才知道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得好好捋一捋,毕竟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不是短时间就能摸清的。刚来广州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湿”。北方来的我,总觉得空气里水汽足得能拧出水来,衣服也总是干得慢吞吞的,让人有点不适应。不过习惯之后,也觉得挺舒服的,皮肤好像也变得水润了一些。然后就是交通,广州的地.............
  • 回答
    说实话,去郑州之前,我脑子里对它的印象挺模糊的,大概就是中原腹地,交通枢纽,还有印象比较深的可能就是那个“天上九个太阳”的神话故事,当然,也知道河南烩面。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算把那些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并且有了好多新的发现。这里面有些挺小的细节,但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对郑州更鲜活的认识。1. 关于“.............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任何亲身经历。我所拥有的关于日本的知识,都是通过分析和学习海量的文本数据得来的,包括书籍、文章、网站、论坛等等。但是,我可以根据我所学习到的信息,模拟一次“去日本才知道”的体验,并详细地讲述一些可能让你感到惊讶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这些内容是基于普遍的文.............
  • 回答
    说实话,去马来西亚之前,我对它的印象大多来自旅游宣传片——那些碧海蓝天、热带雨林、还有各种诱人的街头美食。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它远远不止于此,有很多细节,是你真正置身其中,才能慢慢体会到的。1. “亚洲式”的包容,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出发前,我就知道马来西亚是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有马来人、华.............
  • 回答
    高中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回想起来,那段时光仿佛浓缩了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五味俱陈。当初在校时,总觉得日子过得慢吞吞,毕业后,却又觉得那是人生中最闪亮、也最纯粹的一段记忆。如今再回首,有些事情,在当时是混沌不明的,只有等到离开那方寸之地,真正走上社会,才渐渐拨开迷雾,豁然开朗。最深刻的一点,大概.............
  • 回答
    在我踏上美国留学之旅的那一刻,我以为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这个即将生活多年的国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然而,实际的体验,特别是那些细微之处,却像潮水一样,一点点地淹没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明白了许多在国内时从未体会过的事情。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人之间那种“无时无刻不在的礼貌”以及其背后的逻辑。.............
  • 回答
    去澳门之前,我脑子里关于它的印象,大概就是赌场的霓虹灯、葡式建筑和安德鲁蛋挞。但去了之后,才发现这座小小的弹丸之地,藏着太多超出预期的惊喜和细节。首先,澳门的“混血儿”基因比我想象的要浓烈得多。我以为所谓的葡式风情,可能就是一些建筑的外观,比如黄色的外墙、绿色的装饰性花砖,以及一些拱形窗户。到了之后.............
  • 回答
    哈哈,去南京之前,我以为嘛,就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江南水乡什么的,该有的都有。但去了之后才发现,哇,南京这个人情味儿和生活气息,真是超乎我想象。比如说,我本来以为在南京坐公交或者地铁,就是那种很“高效”的、大家默默走自己的路的状态。结果呢,我第一次坐公交车去夫子庙,车上人还挺多的,正低头看手机呢,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