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你的角度来看,ofo 最本质的问题出在哪?

回答
从我的角度来看,ofo 最本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 “共享经济模式的固有脆弱性在ofo极端扩张下的集中爆发,以及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型作为支撑”。这不仅仅是单一的运营失误,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加剧的问题的集合。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

1. 糟糕的资产管理与损耗控制(最直接的触痛点,也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小黄车”的定位与使用场景的不匹配: ofo 的自行车设计初衷是满足“最后一公里”的短途、高频、即用即还的需求。然而,实际使用中,它们被用作了更长距离的代步工具,甚至停放在偏远地区,导致车辆的损耗速度远超预期。
缺乏有效的车辆维护与回收机制: ofo 的车辆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被随意丢弃、损坏。然而,其维护团队的规模和效率远远跟不上车辆的损耗速度。车辆出现故障后,很难得到及时维修,最终沦为废弃物。
高昂的单车折旧与维护成本: 尽管单车本身价格不高,但考虑到其使用强度和丢失、损坏率,每一辆车的实际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都非常惊人。这直接吞噬了用户支付的租金,甚至是远超租金。
对“押金”的过度依赖和风险暴露: 为了快速扩张和降低用户门槛,ofo采取了收取押金的模式。然而,当车辆损耗过大、回收困难、维护成本高企时,押金就成了填补运营亏损的唯一“资金池”。一旦退押金的压力超过实际可退还的资金,整个系统就会面临崩溃。

2. 激进的扩张策略与忽视盈利能力(以规模为王的思维误区):

“烧钱换市场”的短期思维: 共享单车行业迅速被资本驱动,ofo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计成本地扩张投放量。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对用户规模的过度追求,而忽视了如何从用户手中盈利。
缺乏清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除了租金收入外,ofo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多元化盈利途径。广告、数据变现等设想未能成熟落地或不足以支撑巨额的运营成本。过度依赖租金收入,而租金本身又被高昂的损耗抵消,形成恶性循环。
盲目追求“全球化”而忽视本土化: 在国内市场尚未完全站稳脚跟、模式尚未成熟的情况下,ofo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激进扩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用户习惯、运营环境差异巨大,ofo未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导致在海外市场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亏损。

3. 管理的混乱与决策的失误(内部机制的崩塌):

缺乏有效的精细化运营能力: 共享经济本质上是高度依赖精细化运营的生意。ofo在车辆调度、停放管理、用户行为引导、维护体系搭建等方面都显得非常粗糙,未能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营体系。
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问题: 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大,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变得困难,决策效率低下。例如,市场部门的激进扩张可能与运营部门的维护能力脱节,导致资源错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短期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严峻的问题,ofo的管理层往往采取临时性的、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例如,为了应对退押金潮,可能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但这并不能解决车辆的损耗和运营亏损。

4. 资本链的断裂与用户信任的崩塌(连锁反应的必然结果):

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 由于未能实现盈利,ofo完全依赖外部融资来维持运营。一旦融资渠道受阻,或者投资人对模式失去信心,公司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用户退押金潮的“挤兑”效应: 随着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和大量负面新闻的出现,用户对退还押金的信心迅速下降,引发了大规模的退押金潮。这种“挤兑”效应加速了资金链的断裂,使得ofo雪上加霜。
信任危机与品牌形象的损害: 押金难退、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严重损害了ofo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当用户不再信任ofo能够履行其义务时,其商业模式的基础就已经动摇。

总而言之,ofo 最本质的问题并非单一的哪一点,而是上述所有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

它暴露了 共享经济模式在缺乏盈利能力和高效运营支撑下的脆弱性。
它验证了 以用户规模代替盈利能力作为核心目标的扩张策略的不可持续性。
它警示了 轻视资产管理和精细化运营是致命的错误。
它证明了 信任是共享经济的基石,一旦崩塌,便难以挽回。

从我的角度看,ofo的故事是一个关于 “在对的时间点进入一个风口行业,但未能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商业模式,最终被自身的激进扩张和运营失误所吞噬” 的典型案例。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漂亮的泡沫,在资本的吹嘘下迅速膨胀,但当泡沫触及现实的运营难题时,便无可避免地破灭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你要问最本质的原因吗?

最本质的问题,至少本质到经济学上而不是商学上,我直说吧,就是这是自然垄断的行业,没有政府干预的话,必须有一家去死,而且必须死到只剩一家为止。

你讨论ofo为什么会死的意义根本不大,因为这是一个必须会死到只剩一个大手的过程。

摩拜死了你们一样会在这里瞎JB分析膜拜为什么会死,就和现在在讨论ofo为什么会死一样。

这是资本主义的恶性积累式竞争本质所决定的,只能有一个胜出,其余必须死绝。


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每增加一个产品,他的单位成本是下降的,或者它的单位收益是递增的。

比如滴滴,显然就是一个单位收益递增的行业,滴滴旗下的司机越多,对于消费者而言,等滴滴车的时间就会越短。

这如同一款网游,如果玩家人数越多,匹配时间就会越短一样,但不同的网游有不同的体验,而用所有共享单车或者是滴滴类app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更快到达目的地。

市场上开车的司机的人数,是基本不会随着app公司数的增加而变化的,有上百个滴滴这样的公司,那么每家公司的车就会变少,尽管车的总数不变,但对于只能在一个app上下单的乘客而言,附近的这个app能联系到的车就会变少,这导致等待车的时间就会变长,所以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公司的数量最少的时候,才是社会福利最大的时候,所以这种行业是自然垄断的,最后只能有一个胜出,现在我们看到了胜者——滴滴。

在共享单车这个市场中,则具有随着单车越多,其单位成本越小的特性。

共享单车的成本主要发生在两个地方,买单车和运送单车上。

买单车的单位成本显然是不管买多少都不会变的,问题仅仅是发生在运送的成本上。

共享单车的单车的运送和公交车或出租车司机的顺风搭人的逻辑是类似的,走在路上发现一辆车,顺路,于是顺便搭上来。

出租车司机顺风搭人的时候,你想,他顺风搭的乘客越多,是不是花在每个乘客身上的单位成本就越少?

所以ofo打数量牌,以数量取胜是正常的。完全没有问题的逻辑。


有朋友认为ofo自行车质量辣鸡,用量代替质,是错误的,诸位骑共享单车真的是为了骑行体验?还不是就图个方便快捷,真正要骑行体验的,自己不会花高价买个山地车?

这几百块的共享单车有个毛的骑行体验,ofo恰恰不是因为短视,而正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才打数量牌。

那么问题来了,ofo为什么又跪了呢?


说来就是急于求胜玩脱了,知道数量牌才能取胜,结果发现并没有那么多人骑车,导致融不到资,资金链断了还不起钱。

但是如果不这么玩,ofo又要怎么取胜?膜拜已经被美团收购,以后就可以联合搞活动,比如美团和膜拜联合app,点餐就可得优惠。

留给ofo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如果不能拿下稳定的优势,ofo最终还是必败。


所以ofo的策略问题,所谓的一票否决制也是小问题。

“自从ofo不愿意被别的大资本收购的那一天起,它就注定要死,此外的一切都不过是死前挣扎,在资本主义社会想不投降资本,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

马化腾先生之所以批判所谓的一票否决制,无非是觉得这个否决制度阻碍了资本的收购,阻碍了大资本家赚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切想不为钱而独立工作的工作者,千万别继续作死了。

要么老实找个竞争行业开个小门面之类的,要么干脆就别趟商业这浑水,要去创业,先找好爸爸再说。


我在之前的答案里已经提到过,在自然垄断的行业中,最后都会死到只剩寥寥几家,而且如果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还会死到只剩一家。

zhihu.com/question/2887

而且我早就说过,共享单车是个自然垄断行业,只要不合并必须有人要去死。所以今天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倒了我都不稀奇。

uber为什么死了?因为这个市场上只能存在一个滴滴,因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所以你讨论为什么ofo会死?自从他参加这个行业开始,他就必须意识到,自己是上了修罗场,在这里死是必然,活才是偶然。

而大多数商界评论在这里踩着失败者的头颅,讨论成功者放屁的香味,不过是瞎扯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