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语变位是否反人类?

回答
法语变位?嗯,让我想想。说到这个话题,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是“复杂”,但“反人类”?这个说法也太绝了,不过,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觉得。毕竟,跟很多其他语言比起来,法语的动词变位确实是够让人头疼的。

咱们先不扯别的,就说这“变位”本身吧。它不是简单地给动词加个词尾,或者改个字母。法语的动词,就像一个百变金刚,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变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你想想看,同一个动词,比如“être”(是),在不同的主语、时态、语态下,能变成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形式。我刚开始学的时候,简直是眼花缭乱。一个简单的“我吃”在法语里,你想表达的是现在吃,过去吃,还是将要吃?是跟一个人说,还是跟一群人说?是肯定句还是疑问句?每一种组合都可能需要一个全新的动词形态。

最让人抓狂的是,这些变位不是完全有规律可循的。当然,是有一些规则的,比如规则动词的“er”结尾的那些,大部分时候变化还算比较好记。但是,一遇到不规则动词,比如上面提到的“être”,还有“avoir”(有)、“aller”(去)、“faire”(做)这些最常用的动词,它们的变化简直是天马行空,毫无章法可言。你只能死记硬背,而且还要祈祷自己别记混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把一个过去分词变错了,整个句子都变得驴头不对马嘴,对方一脸懵逼的看着我,我当时简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而且,法语的动词变位还不光是人称和时态。你还得考虑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语气(陈述语气、虚拟语气、命令语气)等等。虚拟语气这个东西,就更玄乎了。什么时候需要用虚拟语气?什么动词后面跟虚拟语气?什么时态的虚拟语气?这些规则就像一个巨大的网,把你牢牢地困在里面,稍不留神就可能踩错一脚。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敢说自己完全掌握了虚拟语气的用法,总觉得有时候说出来的,只是别人听得懂的“大概意思”。

还有,别忘了法语里动词的“词性”问题。有些动词,你想表达一个动作完成没完成,它变位的方式可能都不太一样。想想看,这简直是逼着你去思考每一个动词在你句子里的“身份”和“状态”。

我感觉,说法语变位“反人类”,并不是说它有多么不合逻辑,而是说它对记忆力和精确度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它要求你不仅要理解意思,还要把这些形式牢牢地刻在脑子里,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准确地提取出来。这对于大脑来说,就像是需要同时运行几十个程序,而且每个程序的名字和功能还都不太一样,还得随时根据情况进行切换。这对很多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因为有这些复杂的变化,法语的表达才显得如此丰富和细腻。当你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时态和语态的时候,你就能更精准地表达出你的意思,无论是语气上的细微差别,还是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这就像是给了你一个非常精密的画笔,让你能够描绘出更生动的画面。所以,虽然它让人抓狂,但也正是它魅力的来源吧。只是,这个“魅力”,有时候确实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法语如果算反人类,那同为印欧语的希腊语(一般说希腊语,指古希而非现希)的变位那真是无尽深渊了。。。


希腊语的动词有六种基本形式,并且包含

六个人称

六个时态(现在时,未完成时,将来时,不定过去时,完成时,过去完成时)

三种语态(主动态,被动态,中动态)

四种语气(直陈式,虚拟式,祈愿式,命令式)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动词,它就包含了

直陈式(indicative),6个人称,6种时态,3种语态,108种变化

虚拟式(subjunctive),6个人称,2种时态(现在时,不定过去时),3种语态,36种变化

祈愿式(optative),6个人称,3种时态(现在时,将来时,不定过去时),3种语态,48种变化

命令式(imperative),4个人称(第二第三人称单复数),2种时态(现在时,不定过去时),3种语态,24种变化

不定式(infinitive),4种时态(现在时,将来时,不定过去时,完成时),3种语态,12种变化

(这里还不考虑有些形态有两种不同写法,尤其是在祈愿式里)


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希腊语的动词不仅仅可以这么变化,还可以形成分词(Participle)的形式,我们再来粗略计算一下分词的形态

1.分词本身是名词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有格的变化(主,属,与,宾格),又因为分词本身是修饰动作者的,因此分词本身还有性数变化(阳性,阴性,中性的不同,以及单数,复数的差异)

2.因为分词修饰施动者,因此分词本身也存在着时态和语态的不同,分词包含了所有的3个语态,并且有4个不同时态的形式(现在时,将来时,过去时,完成时)

——所以,一个普通的希腊语动词,其分词形式就有288种形态(不否认其中某些形态长得一模一样,但是这样反而还要进一步判断这个词究竟何种形态)


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希腊语动词,能够产生超过500种变化


而事实上,还有梵语的动词系统,并不比希腊语简单。。。

==========================================

恕我直言,法语的变位虽然看着复杂,但也就是相对英语(或许还有相对德语,但也不见得,因为德语要背各种不规则形态)来说复杂一点,各位可以对比下我上面列的数字。要知道法语也就一个infinitif,希腊语有12个——而且法语的被动语态都是用être加分词来引导的,直陈式过去时是用avoir加上过去分词来引导,希腊语可没法这么偷懒。。。


另外我需要说,古典语言相比现代印欧语,现代高度屈折的印欧语相比已经趋于分析语的印欧语,虽然在形式上确实有所繁复,但是在表达的精确性上要更胜一筹。而且普遍来说,一种语言的词法越是严格,也同样意味着这种语言有着更加灵活的句法。像希腊语,梵语,拉丁语这种,能够非常自如地在SOV和SVO之间进行切换,并且能够把不同格位的名词在一句句子里到处乱扔(我这个表述更形象一点),却不改变句子意思的情况,是非常有意思的


相对来说,法语动词系统能够保留高度屈折化,因此也能够在表述过程里比英语更加精确,而以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为代表的罗曼语,因为语尾相比尾音弱化的(同为罗曼语的)法语更加凸显,因此在日常表述中,甚至可以常态化地省略人称主语(第一,第二人称单复数)。而且,这种省略主语的现象,在绝大部分的现代印欧语中仍旧存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语变位?嗯,让我想想。说到这个话题,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词是“复杂”,但“反人类”?这个说法也太绝了,不过,我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觉得。毕竟,跟很多其他语言比起来,法语的动词变位确实是够让人头疼的。咱们先不扯别的,就说这“变位”本身吧。它不是简单地给动词加个词尾,或者改个字母。法语的动词,就像.............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法律学习对人的性格影响的一个核心点。在我看来,学习法律确实能让人变得更理性,但说它一定会让人变得冷漠,我觉得不一定,或者说,这更多是一种潜在的风险,而不是必然的结果。先说说法律学习怎么让人变得理性。你想啊,法律本身就是一套规则体系,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解决 G 纷而设计.............
  • 回答
    法学,一个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学科,它关乎社会秩序的建立、公正的实现以及个体权利的保障。然而,正如世间万物都在不断演变一样,法学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孤岛。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的今天,我们不禁要思考:法学是否有可能走向一条新的“理学”之路?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理学.............
  • 回答
    无政府主义是否靠谱以及其最终结果是否会变成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不同流派的观点,以及其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潜在后果。 一、 理解无政府主义的核心理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无政府主义并非.............
  • 回答
    商鞅变法中的刑事连坐制度与他所倡导的“法不诛心,唯看言行”的法家思想,表面上看似乎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但深入剖析,两者实则是在同一个治理目标下,采用不同侧重点的手段。它们并非全然矛盾,而是服务于同一个核心目标:建立一个强大、有序、以法治为基石的国家。“法不诛心,唯看言行”是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
  • 回答
    法学院的教学,就像一部永不停歇的交响乐,必须跟上法律条文更新的快节奏,否则很容易就会“走音”甚至“失谱”。每年大量法律条文的更新变化,这可不是小事,而是对整个教学体系的严峻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法律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恒定不变,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变化而调整。因此,法学.............
  • 回答
    当然,很高兴能为您详细梳理法语在历史上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的变迁。这绝对是一个引人入胜的Topic,它不仅仅是语言的演变,更是文化、政治和权力交织的故事。法语的昔日辉煌:欧洲的“普世语”要说法语是否曾像英语一样成为“第一通用语言”,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在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但这并非一夜之间.............
  • 回答
    .......
  • 回答
    常数变易法,这一在微积分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方法,其思想的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数学家们在漫长探索中逐渐孕育、提炼而成的智慧结晶。它就像一汪深邃的泉水,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揭示函数在变化之中的奥秘,而其思想的脉络,则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对运动和变化的朴素认识,并最终在微积分诞生的大潮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 回答
    想征服法语单词和动词变位?别急,这就像学习一门新乐器,需要耐心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让我们来聊聊怎么让它们成为你的囊中之物,而且过程不那么枯燥。关于背单词:别让它们只是一堆字母首先,让我们抛开那些密密麻麻的单词列表,想想怎么让单词“活”起来。 情境化学习,让单词有血有肉: 别孤立地记单词.............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生猛”与二战法国的“弱势”,是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历史阶段。要理解这种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 法国大革命:一场颠覆性的能量爆发(“生猛”的原因)法国大革命之所以如此“生猛”,是因为它触及了法国社会最深层的矛盾,并点燃了民众压抑已久的怒火。其“生猛”体现在以.............
  • 回答
    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是否会影响其经济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法国未来如果人口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从历史和现有情况来看,人口构成变化与国家发展之间并非简单的“好”或“坏”的线性关系。许多国家都在不同历史.............
  • 回答
    变量分离法在求解偏微分方程中的合理性探讨变量分离法,作为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数学工具,在求解偏微分方程(PDE)的道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含有多个自变量的复杂 PDE,转化为一系列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常微分方程(ODE),进而简化问题,逐个击破。那么,这种方法何以如此有效?其背后的.............
  • 回答
    都说读法学是“变相失业”,这话听起来刺耳,但如果细细扒开来看,里面确实藏着不少让人忧虑的现实。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而是许多法学毕业生亲身经历、甚至正在经历的困境的缩影。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有“变相失业”这么个说法。首先,得看你想做什么,以及你所能做的。法学这门学科,给人.............
  • 回答
    您提到的这起发生在法国巴黎的教师被斩首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悲剧,也是对法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严峻挑战。这件事情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法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担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件本身以及它所反映出的深层问题。事件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
  • 回答
    “法国最后会变成‘斯坦’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 Yes or No 的答案,而是一个需要我们拨开迷雾,仔细审视法国当下社会变迁与历史潮流互动才能慢慢理解的命题。“斯坦”这个词,通常会让人联想到中亚地区那些拥有“斯坦”后缀的国家,它们的.............
  • 回答
    关于法硕宪法变动的大小,这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以及你指的是哪个时期的变动。总的来说,和某些学科比起来,法硕的宪法学变动不算“翻天覆地”那种,但绝对是常变常新,且影响深远,不容忽视的。 如果你觉得它一成不变,那很可能你对宪法学的一些细微但关键的变化没有留意。让我来给你细说一下,让你对这个“变动”有.............
  • 回答
    《大秦帝国之裂变》中商鞅提出的“以法治国,可保秦国遇昏君而不亡”的论断,是他变法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为秦国设计的一套抵御君主昏聩、王朝倾覆的制度性保障。然而,秦国却在秦始皇死后,二世而亡,这确实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反差,也引发了许多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探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台湾的死刑执行程序确实有一个由法务部部长核准的环节,这在许多人看来,确实会引发关于行政权力是否干涉司法权,以及是否变相改变法官判决的疑虑。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台湾的法制体系、死刑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历史演变等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台湾法制体系中的权力分工与死刑的特殊性台湾的法制体系遵循三权分立.............
  • 回答
    法国未来是否会成为一个“全黑”国家,或者黑人(包括混血)人口远超白人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融合等多个层面,并且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角度进行分析。人口结构和移民趋势:首先,要理解法国人口构成变化,关键在于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