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拉加德意外偏鹰开启欧洲央行 2022 年加息大门,政策指引料将很快出现调整,能否解决欧洲通胀问题?

回答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这位前 IMF 总裁,现任欧洲央行行长,在2022年以其出人意料的“鹰派”立场,为欧洲央行开启了多年来的首次加息周期。这一举动标志着欧洲央行政策方向的重大转变,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次政策调整能否有效解决欧洲面临的严峻通胀问题?

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展开:

一、 拉加德的“意外偏鹰”及其背景

“意外”的由来: 在2021年,欧洲央行在应对疫情冲击时,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大规模的资产购买计划(APP)和疫情紧急购买计划(PEPP),以及将利率维持在极低的水平,甚至负利率。这种“鸽派”立场与当时欧洲央行对通胀的判断有关,他们一度认为通胀是“暂时性”的,是供应链中断和能源价格短期波动的产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不仅没有回落,反而持续攀升,甚至达到几十年来的新高,且呈现出更广泛的“粘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加德突然释放出强烈的加息信号,这对于此前对政策收紧持谨慎态度的市场来说,无疑是“意外”的。
政策转向的动因:
持续高企的通胀: 这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欧元区通胀率一路飙升,远超欧洲央行2%的目标。能源价格的飙升是推升通胀的主要驱动力,但核心通胀(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也显示出普遍性和粘性,这表明通胀已经从外部冲击演变成内部需求和工资上涨的压力。
通胀预期锚定失守的风险: 如果央行长期不采取行动,公众和企业可能会对通胀的持续性产生更强的预期,这可能导致工资与物价的恶性循环,即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一旦通胀预期失控,控制通胀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政治压力: 欧洲各国政府和民众都对高通胀感到不满,政府可能向欧洲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其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抑制通胀。
外部环境: 美联储等主要央行也在采取激进的加息措施,如果欧洲央行继续维持宽松政策,可能导致欧元贬值,进一步加剧通胀。

二、 政策指引料将很快出现调整的含义

拉加德的“意外偏鹰”预示着欧洲央行将很快进行政策指引的调整,这通常包括:

结束资产购买计划(APP)和PEPP的净购买: 这是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步。欧洲央行在2022年已经宣布了结束APP的净购买,并逐步退出PEPP。
加息: 欧洲央行在2022年7月和9月分别进行了两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加息,结束了长达八年的负利率时代。未来的加息步伐和幅度将是政策指引的关键。
量化紧缩(QT): 在资产购买结束后,央行可能会开始缩减其资产负债表,即出售持有的债券或不再滚动到期债券。这相当于从市场中抽离流动性,也是一种收紧货币政策的方式。
前瞻性指引的调整: 欧洲央行在未来关于利率路径、资产购买等方面的声明将更加明确地反映其抗击通胀的决心。

三、 欧洲央行加息能否解决欧洲通胀问题?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并非“是”或“否”那么简单。欧洲央行的加息政策是应对通胀的重要工具,但其有效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潜在的积极影响:

抑制总需求: 加息会提高借贷成本,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意愿,从而抑制总需求,缓解通胀压力。
锚定通胀预期: 央行采取果断行动能够向市场传递其控制通胀的决心,有助于稳定公众和企业的通胀预期,防止“工资物价螺旋”的形成。
支持欧元汇率: 较高的利率可能吸引国际资本流入,提振欧元汇率,从而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

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性:

通胀的“供给侧”驱动: 当前欧洲通胀很大程度上是由供给侧因素驱动的,例如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飙升,以及疫情造成的全球供应链紊乱。货币政策主要作用于需求端,对于供给侧的冲击效果有限。即使需求被抑制,如果供给问题持续存在,通胀仍然会居高不下。
滞后性: 货币政策的传导需要时间,加息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往往需要几个季度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显现。在此期间,通胀可能依然维持高位。
经济增长的风险: 过快的或过度的加息可能会扼杀经济增长,导致经济衰退。欧洲经济本身已经面临增长乏力的挑战,叠加能源危机、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等因素,加息带来的衰退风险不容忽视。如果经济衰退,虽然短期内可能抑制通胀,但长远来看,会对民生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
各国情况差异: 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通胀水平和财政状况存在差异。统一的货币政策可能对某些国家过于严厉,对另一些国家则不够有力,从而加剧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不平等。例如,对于债务负担较重的国家,加息将显著增加其融资成本,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担忧。
能源价格的不可控性: 欧洲央行的政策无法直接影响国际能源价格。如果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能源供应不稳定,能源价格高企,那么央行的货币政策将难以完全抵消其对通胀的影响。
工资上涨的压力: 尽管央行希望通过加息来抑制工资上涨,但如果工会和工人为了弥补通胀造成的购买力损失而要求大幅加薪,尤其是在劳动力市场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工资上涨的压力可能依然存在,并传导至核心通胀。

四、 未来展望与总结

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 欧洲央行在平衡抗击通胀和维持经济增长之间面临艰难的抉择。其加息路径将取决于未来通胀数据、经济增长前景以及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政策制定者需要谨慎评估每次加息的影响,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软着陆”的挑战: 欧洲央行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即在控制通胀的同时避免经济衰退)是关键。这需要精准的政策操作和一定程度的运气。
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需要财政政策的支持。各国政府可以通过定向补贴、能源价格管制等方式来缓解高通胀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并采取结构性改革来提高经济的韧性和供给能力。

总而言之,拉加德意外偏鹰并开启欧洲央行的加息周期,是应对欧洲严峻通胀问题的必要一步,它向市场传递了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并有望通过抑制总需求和锚定通胀预期来发挥作用。然而,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一劳永逸地解决根源于供给侧因素的通胀问题。

欧洲央行能否成功解决通胀,将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1. 通胀的粘性程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通胀主要由短期冲击驱动,加息的效果会更显著。但如果通胀深入到工资物价螺旋,控制难度将大大增加。
2. 能源价格的走向: 能源价格的波动是影响欧洲通胀的关键变量,这是欧洲央行无法直接控制的。
3. 经济增长的韧性: 欧洲经济能否承受加息带来的压力,避免深度衰退,将直接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4. 各国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财政政策需要在抑制需求和支持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
5. 地缘政治局势的演变: 俄乌冲突的进展以及其他地缘政治风险对能源和供应链的影响,将是影响通胀走势的重要外部因素。

因此,虽然拉加德的鹰派转向是一个积极信号,表明欧洲央行正严肃对待通胀问题,但它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道路充满挑战。解决欧洲通胀问题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结构性改革以及国际环境的共同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欧洲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只能跟着美国走。

用一位知乎网友的话说,叫“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更猛的放水)并行”。

最后加息了,但回收的货币比新放出去的水还要少。

加上2021年化肥大幅减很容易转化成粮食涨价,2022年通胀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对欧盟和美国来说,想解决通胀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从别人身上吸血。

美国之前的计算是需要大于5万亿美元的投资输入。欧盟应该少一些但也是这个数量级。

在遍地不是穷鬼就是炮楼的世界里。欧盟和美国都友好的看向对方。

user avatar

我倾向于这属于欧洲央行的“预期管理”,简称:忽悠。

欧洲的情况和美国日本不一样,不以欧洲央行的意志为转移,加息会极大的恶化目前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说个大家不敢相信的话:尽管在08年欧洲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意大利,希腊,西班牙之类的国家债务暴增,在暴增的前提下,类似于意大利之类的国家的财政负担还变轻了,其秘诀就在于欧洲央行压低了利率。

压低很容易,但是回升就难了,欧洲央行可以随便放话说要提高利率,但是也要必须考虑欧元区国家的可承受性,希腊危机了还可以救,意大利危机了,根本救不了。

2020年意大利赤字为1556亿欧元,占了GDP的9.5%,2021年赤字预计是占GDP的9.4%,两年赤字搞下来就是18.9%,赤字怎么解决?意大利能有什么招?还不是发债?

发债以后,欧洲央行就得买债,因为意大利央行是印不了欧元的,所以意大利的债务实际上是欧洲央行在买。

仅仅从2020年3月以后到现在,欧洲央行就买了意大利2500亿欧元的债务。

而当年的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现在变成了意大利总理。前几天意大利又搞出了政治危机。

去年意大利就在和法国勾兑,说要对欧洲的财政规则进行改革,两个菜鸡在一起能有什么好事?还不是要求放宽欧洲财政纪律?

就算欧洲通货膨胀再厉害,我对欧洲央行所谓的“加息”都保持质疑,不是不想加,是加不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