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全职爸爸是怎样一种体验?在孩子0-3岁期间,爸爸陪伴更多会带来什么影响?

回答
全职爸爸,这四个字说出来,常常带着点儿新奇,甚至有些人会带着一丝探究的目光打量。但对我而言,这不只是一个“角色”,更是我人生中最深刻、最具挑战,也最有温度的一段旅程。从我决定承担起这个责任的那天起,我的世界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重新定义了。

全职爸爸,那是另一种“战场”

很多人想象中的全职爸爸,大概就是在家带带孩子,偶尔抱抱娃,享受天伦之乐。实则不然,这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需要智慧、耐心和体力的“战斗”。

早上六点,闹钟还没响,家里的“小闹钟”——我的儿子,就已经咿咿呀呀地开始了新的一天。喂奶、换尿布、哄睡,这些都是我一天工作的起点,而且往往是在睡眼惺忪中进行的。从早到晚,我就是那个24小时待命的“移动育儿机器人”。

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是我的首要任务。奶粉的品牌、温度的控制、辅食的制作(从泥状到碎末,再到小块,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尝试和观察),睡眠的规律(哄睡的姿势、安抚的节奏,有时候一个晚上要起来好几次),还有无穷无尽的尿布更换,洗澡、穿衣,这些琐碎的事情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

但这还不是全部。孩子03岁,是他们认知世界、建立安全感最关键的时期。这意味着我不能仅仅是提供基本生理需求的“保姆”,更要成为他们情感的港湾、探索世界的引路人。

我得学着怎么和孩子玩耍,从简单的抓握、抛接,到更复杂的搭积木、认图画。我得观察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去理解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当我陪他玩时,我不是在“打发时间”,而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去感受他指尖的触碰,去回应他兴奋的笑声。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在地板上爬行,模仿动物的声音,或者在阳光下玩泡泡,看着它们在空中飘散,我的心里也跟着飞扬起来。

我还需要扮演“生活教练”的角色。孩子开始站立、行走,是他们的第一个“冒险”。我得在旁边守护着,但又不能过度干涉,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平衡的奥秘。他们开始尝试自己吃饭,食物常常会弄得满脸都是,我得耐着性子清理,而不是责怪。他们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那是他们最原始的语言,我得认真倾听,并尝试用简单的词汇去回应,鼓励他们表达。

家务也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这些看起来与孩子无关,但对我来说,是保持家庭运转、为孩子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环境的必要条件。我常常一边哄着孩子,一边在厨房里忙碌,或者一边叠衣服,一边和他进行眼神交流。这种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是我全职爸爸生涯中锻炼出来的“绝技”。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会感到不适应,甚至有点手足无措。看着妻子每天下班回家,疲惫却有成就感地讲述工作上的事情,而我一天下来,好像只完成了“喂养”和“清洁”的任务,会有一种价值感上的落差。有时候,也会怀念过去那种自由自在,可以随时和朋友聚会的生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了其中的“妙处”。那种从孩子眼中看到纯粹的信任和依赖,那种听到他第一次叫“爸爸”时的激动,那种在他摔倒时,跑到我怀里寻求安慰的安心,这些都是任何外部的成就都无法比拟的。我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最亲近的第一个男人,这种感觉,沉甸甸的,却也无比温暖。

爸爸陪伴更多,对孩子03岁的影响:

在孩子03岁这个关键的早期发展阶段,爸爸更多地参与,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深远的,远远不止于“孩子多了一个玩伴”。

1. 建立更安全、更稳定的依恋关系: 母亲的温柔抚触和照顾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础,而父亲的参与,尤其是积极、稳定的陪伴,则能进一步巩固这种安全感。一个常常抱抱他、回应他需求的爸爸,会让孩子知道,除了妈妈,还有另一个坚实的依靠。这种双重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探索世界、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石。他会更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因为他知道即使失败了,也有爸爸妈妈在身后支持他。

2. 促进更全面的认知和运动发展: 相比于母亲,父亲通常在玩耍时会展现出更多的“冒险”和“新奇”。比如,父亲可能会带着孩子进行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游戏,例如抛接球、骑脖子(当然是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或者更大幅度的肢体互动。这些活动能够更好地刺激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感、空间感和反应能力。同时,父亲在与孩子互动时,语言风格也可能更具多样性,比如会使用更多新奇的词汇、发出更夸张的声音,这都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早期发展。

3. 塑造性别角色认知和社交能力: 孩子在早期就对性别有了初步的认知。父亲的参与,尤其是与母亲不同的互动方式,能帮助孩子理解男性角色的一些特质,例如力量感(但不等于粗暴)、冒险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父亲往往会扮演“连接外部世界”的角色,例如带孩子去公园、超市,让孩子接触更多的人和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不同的人互动,如何观察社会规则,这对于他们未来融入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4. 培养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和独立性: 父亲的陪伴方式有时会更“放手”。当孩子尝试自己爬高、走路,或者在玩耍中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时,父亲可能会给予鼓励,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而不是立刻上前抱起。这种“安全放手”的陪伴,能够帮助孩子在可控的范围内体验失败和成功,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他们知道,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学习。

5. 增进亲子间的亲密感和信任: 孩子和爸爸之间,往往会建立一种独特的、充满力量感的亲密关系。孩子会因为爸爸的出现而感到兴奋和快乐,而父亲也会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到被需要、被信任的幸福。这种亲密感,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通过眼神、拥抱、共同的经历建立起来的。当孩子3岁时,他不仅会依恋妈妈的温柔,也会深深地依赖和信任爸爸的担当与力量。

总而言之,全职爸爸的体验,是一场将个人生活、家庭责任与情感成长完美融合的旅程。在孩子03岁这个生命的关键时期,爸爸高质量的陪伴,不仅仅是分担妻子的辛苦,更是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而独特的基础。我深信,这段经历,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我自己,都将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丢了上海男人的脸,

却被上万粉丝喊“姐夫”

如果经常逛B站的生活区,你很可能刷到过这样一个男人的视频。

他叫饭岛要要要,说着一口沪普,头发时长时短,但永远“扎得山穷水尽”。

2021年8月,一则名为《上海男人老婆不在偷吃火锅》的视频,将他带入了许多人的视线中。视频的开头,饭岛要一脸喜悦,用大嗓门宣布自己“男人一个挺起来了”,而原因不过是背着讨厌火锅的家人独自享用了一顿简陋的麻辣火锅:没有芝麻酱,就用花生酱做蘸料;没有底料,就用方便面调料来制造辣味。

在弹幕一片“破防了”的声音中,他说:“这火锅底料还送面,真不错”。

这样自由的快乐,是饭岛要漫长的2021年中短暂的一瞬。这一年里,他时年一岁半的儿子麻球确诊了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在15岁以下的儿童中,这种病每年发病率为每100万人中2-10例,饭岛要也因此提前进入到了为家庭劳碌奔波的中年生活阶段。

90后做全职爸爸,生活糊弄学无敌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2520711399354368

欢迎点击上方视频观看

和很多有故事的人一样,饭岛要用拍Vlog的方式来记录每日的生活。但不同的是,他没有顺从社会对罕见病家庭的想象,不仅不将自己的遭遇宣之于口,还靠着一手实用又有趣的厨房“擦烂污”糊弄学,吸引了很多人关注的目光。

下面是他的自述。

90后的“中年男人”

我是饭岛要,上海已婚男人,90年出生,今年32岁。

1990其实是个挺尴尬的年份,虽然可以自称90后,但和多数年轻人已经有了一点距离感。而现实里,我和中年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每天就是围着锅台炉灶忙里忙外,盘算着鸡毛蒜皮的事情,操心生病的小孩,偶尔还要照顾进去(医院)了的父母。

作为成果,我已经把中年的主要生活场景——厨房、医院、菜市场,统统摸了个门儿清。厨房里的哪道工序可以减省,哪儿的菜新鲜便宜,进了医院该怎么七拐八绕,都在日复一日地滚动循环后,成了我牢固可靠的肌肉记忆。

其实前几年我也断断续续地拍了一些视频,但没激起多大水花。真正开始被大家关注,应该就是8月份吃火锅那次。一觉醒来,暴涨的播放量和粉丝数让我既惊喜又苦涩:为什么我的生活这么倒霉,大家还爱看?

话虽然这么说,但在我和老婆双双辞职的情况下,每月的视频创作激励已经是我们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了。

我之前是做设计工作的,当时团队正在快速扩大,公司也在着力开拓外地市场。但是那段时间,儿子麻球的状态很不对劲:不会走,没有其他小孩子那种接触外界的欲望,拒绝熟人的亲近——是那种撕心裂肺的拒绝。

一开始,我和老婆都以为是长辈代养的育儿方式出了问题,毕竟孩子外婆平日对他的娇惯,我们也都看在眼里。老婆率先辞职,把孩子接回了家。可一段时间后,育婴家务两头忙的生活让她捉襟见肘。为了帮衬她,我也打算辞职。

辞职前,我小心翼翼地问老婆有什么看法。她表示只要钱方面能过得去,她没意见。好在当时我们手头还有些积蓄,我也可以再去接点私活,维持生活没有太大问题。

我们不是没想过请育婴师。但一方面,一些行业败类屡屡出现在社会新闻里,看得我们忧心忡忡;另一方面,我比对了一下育婴师的工资和我的工资,贵得有点负担不起。

其实主要就是贵,别的都是借口,真的太贵了。

尽管有我们的悉心照料,麻球却一直不见好转,头顶和身上总是起小疹子,耳朵里会流水,后来甚至连眼睛都凸出来了。

在眼科大夫那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麻球的脑部影像:小小的颅骨上左一个洞、右一个洞,就像被虫蛀了一样,非常恐怖,饶是我一个门外汉,都看得出病势汹汹。被震惊到的大夫在一旁摇了摇头,好像在说这个孩子没救了。

从医院回来后,我和老婆一起哭了很久。

大夫告诉我们,孩子已经不只是眼睛的问题了,应该赶紧去血液科看看,说不定还有希望。在他的建议下,我们又马不停蹄、驴不停驴鞭地去了肿瘤医院。

无数次煎熬的会诊过后,我得知这是一种叫朗格汉斯症的罕见病,病灶会伴随血液循环流动至全身。之前我们去了那么多次医院——儿科、皮肤科、眼科,不过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罢了,根本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核心。

那该怎么办呢?孩子还能活多久?医生看出了我们的忧虑,安慰道:治疗得当的话,孩子的性命是可以保住的。听到这话,我和老婆松了一口气。

但很快我们又了解到,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治疗过程要持续多久,谁也说不准,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听到这里,我的心又沉了下去:死刑改判无期,也不过是这种感觉吧。

去年秋天,岳父也住院开刀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老婆一度扛不住失声痛哭。就在那一刻,我觉得辞职回家真是我人生中最正确的决定。试想,如果此刻我还在公司工位上摸鱼、在厕所带薪思考人生,老婆和岳母该如何承担这一切,稳住家里的大盘?这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画面。

“家丑不可外扬”,

但我一直在扬

早上蓬头垢面地打哈欠、上厕所,顶着老婆的责备赶时间做饭,带“伴手礼”(空饭盒)回娘家顺点食材,在岳母面前低眉顺眼、开启“孙子音量”……这些真实到不堪的生活细节,都是我视频里最基础的组成元素。

上海男人嘛,贪小、惧内,我也不能免俗。有人不齿于我抢低价牛奶、下馆子打包的行为,私信说我什么“丢上海男人的脸”啦、“不像个男人”啦,一言以蔽之,就是看不上我的所作所为。

但这并不会伤害到我,因为我清楚,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上海男人的内在是坚韧的,就像芦苇一样,片刻的狼狈是为了换取长久的生存。

面子是虚的,生活是实的,能屈能伸、进退得宜才是大丈夫。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我这么豁达,比如我妈,她就很在意这些负面评论。有段时间,每晚更新完,她就来打电话说我:家丑不可外扬,你怎么全扬出来了?

我能理解老一辈,在他们的心里,给大众看的东西都应该是美好的、漂亮的,最起码也得稍微包装一下吧?而我却把这些都不加修饰地拍出来了,不认识的网友在看,认识的邻居也在看,还有人看完去“关心”我妈,她难免觉得脸上有点挂不住。

我也遭遇过这种尴尬。家宴上,有亲戚用我视频里的话调侃我“扎得山穷水尽”。你问我怎么回应?我还能怎么回应,就赔个笑脸、装装傻呗。

可这就是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有阳光灿烂,但更多的是腥臊恶臭。一打开门,大家都捏起了鼻子,但关上门,谁还不是一样面对?

老粉们最爱看我做饭“擦烂污”的环节,这个词在上海话里原本是拉稀的意思,后来被用来指糊弄偷懒。众所周知,家庭生活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从“高人气课外亲子聚集地”(儿童医院)回来的路上堵车啦,本来准备好的食材出现问题啦,不一而足。为了保证老婆孩子能按时吃上营养丰盛的饭菜,关键时刻“擦烂污”是必不可少的。

蒸笼上面蒸白切鸡,流下去的精华就是一碗鲜美的鸡汤;直接在装冻肉的盒子里加盐水,解冻入味二合一;先下菜入锅再倒油,这叫“先上车后补票”;在菜袋子里洗菜,“原袋化原食”,就能少洗一个碗;一份烤鸭,鸭肉是一道菜,拆下来的骨头熬成汤,这不就又偷出来一道菜吗?

“擦烂污”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效果和讲究起来也差不太多。我可能不是第一个想出这些办法的,但绝对是第一个把它们拍出来的。

我很不喜欢做饭视频里“少许”、“适量”这样的形容。其实,如果是经常做饭的人,凭感觉就能知道该放多少调料,换句话说,“适量”就应该是“根据视网膜加老抽”、“根据鼻粘膜加胡椒粉”。但是也不能只顾口味、不顾健康,对吧?所以还需要“根据家里人的血压加盐”、“根据家里人的胰岛加糖”。

其实我也是故意表达得另类一些,但没想到还挺受粉丝喜爱的,常有人在视频里模仿我这些话术,在天南海北的厨房里擦着各自的烂污。

眼尖的网友会发现,我们家的菜都是按顿买的。这既能保证食材新鲜,同时也是个机会,让我一个人出去透透气。哼点闽南小曲儿,骑电动车兜二十分钟的风,去菜市场和陌生的小贩“社交牛逼症”两句,品鉴一下老人家们的“桌游”——象棋麻将什么的,能释放好多压力。

整天面对家里这么一个烂摊子,感到压抑是在所难免的。锅里的饭还没熟,孩子又哭闹起来,生活琐事此起彼伏地涌现,就像纸烟店门口的啤酒瓶,捡起这个又倒了那个,一阵风吹过,倒得一个不剩,还哗啦哗啦满地滚,令人分身乏术。

唯一能令我感到放松的时刻,也许就是“撒污(上厕所)”的十来分钟了。只要关上了门,客厅里那个世界就仿佛与我暂时没有了关系。厕所,可能就是中年男人的精神乌托邦吧。

闲下来打开朋友圈,我经常能刷到前同事们晒自己的项目,有些真挺吸引我的。我这个年龄的男人大都在外打拼事业,我很羡慕,但没机会。

说好听点,我这是顾家。可事实上,我偏得就剩家了。

尽人事,听天命,早打算

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时候上海住房困难,我家几十平的小房子里,一度挤着外公外婆、我爸我妈、我和小舅六口人。侍奉老人的重担,一直由我妈挑着。外公体弱多病,从我记事起,输液、住院就一直没断过。现在外婆也每况愈下,一天都离不开人。

以前为了照顾外公,我整天往医院跑。医院的病房是个很有趣的地方,在这里你总能听到许多家长里短:谁家儿子儿媳不孝了,谁家女儿伺候得周到了……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是不能再真实的人间故事。

我还很喜欢参加丧礼。当然,吸引我的是它神秘的仪式感,绝对不是那顿丰盛的宴席。

老人家丧礼的氛围可能和很多人的想象有些出入,其实并没有那么悲伤。很多老人生前饱受病痛折磨,死亡对他们和负责照料的小辈而言,都是一种解脱。如果老人以高寿辞世,还会被看做喜事。

这些关乎生死的经历,使我从小就相信一句老话,“尽人事,听天命”。

别看我整天嘻嘻哈哈没个正形,其实骨子里我挺悲观的。面对一件事情,我会先想到最坏的结果,然后早作打算。就拿养老这件事来说吧,未来十几年里,我家大概会有六次丧事,但我和老婆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能一起分担养老的责任,如果不未雨绸缪,到时候真不知道生活会乱成什么样子。

过几年,我们大概会把三家的房子卖一卖,置换成医疗资源好点的“院区房”,提升一下我们家的“容院率(容许家人住院的频率)”。毕竟现在来看,不仅麻球一时半会离不开医院,随着时间流逝,老人们也会开始三灾八病的。

其实25岁以上的朋友已经可以考虑父母养老的问题了。和父母坐下来认真谈一谈,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最重要的是和父母达成共识,然后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更新。真到了那一天,大家就按照既定的方案来实施,这样,父母的人间体验会比较好。

买保险也是抗风险的必要手段,医疗险和重疾险都是必买的。回想一下,我最庆幸的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以家庭为单位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如果不是有它兜底,可能我也要加入网络卖惨大军了。

我经常会在视频里叮嘱粉丝们早作这些打算,但从反馈来看,能与我产生共鸣的还是少数,毕竟,B站上还是无忧无虑的年轻人更多一些。

除了擦烂污,粉丝们最爱看的应该就是麻球了。小孩子嘛,又生着大病,总是惹人怜爱的。如果某天视频里没有他,就会有朋友失望地评论道:“省流版:今天含麻量为0。”好像在说没有麻球,他们就不看了一样。

自从做了父亲以后,我就常常思考该如何与孩子相处。以我的观察来看,中国家长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孩子面前太能“装”了。虽然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怕孩子看到不好的东西嘛,但就我的经验而言,如果父母隐瞒太多,孩子是会产生信任危机的。

父母对孩子越坦诚,孩子对父母也会越真诚。作为父亲,我就负责展现出真实的自己,剩下的交给孩子去判断。

当然了,这不包括一些坏习惯。在麻球面前,我还是会尽量做好榜样:不喝饮料、不乱丢衣服、坚持日更视频、保证良好的心态,诸如此类吧。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想要持之以恒还是很难的,一不留神就会散掉。

孩子的起跑线一定是父母的眼界。让孩子看到父母是一个上进的人,这比上多少辅导班都有用。

每天视频的结尾,我都要和观众们说“在人间”。做人一世,有曲曲折折,也有平平坦坦;会收获喜悦,也会遭遇心酸。正是因为有悲伤的衬托,快乐才会显得格外珍贵。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们的人生才能更立体、更饱满。所以,人世间的每一天,都值得去加倍珍惜。

大家保护好心脑血管健康,在人间。

作者 赵雨 | 内容编辑 百忧解 | 编辑 白白

文章版权归网易文创看客栏目所有,其他平台转载规范请于公众号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投稿请致信 insight163@vip.163.com,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