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相反,病毒需要宿主细胞来制造更多病毒,过快的杀死宿主细胞会阻碍病毒的传播。
关键的问题其实是因为病毒的基因组通常太简陋了,编码的基本上都是本征无序蛋白(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proteins),并不能自然的折叠为固定的结构,在形成病毒外壳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了大量的蛋白聚错误折叠集体,也就是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病毒包涵体”。而细胞内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关键一步也就是免疫蛋白酶体(Immunoproteasome)识别这些蛋白聚集体,并裁剪出短肽呈递到细胞表面,并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故而病毒感染和细胞内的淀粉样蛋白聚集(Amyloidosis)都可以引起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也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会出现自体非特异性免疫攻击的原因。
很多病毒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翻译的效率以留给宿主细胞足够的时间清楚包涵体,或者进化出阻止蛋白无序聚集的“类分子伴侣”以阻止宿主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某种对宿主“无害化”的平衡,以促进自身的传播。此处关于进化动力学的部分,可以参考 @Llenlleawg 的答案。
有些病毒中进化出特异性阻止病毒蛋白无序聚集的“类分子伴侣”以阻止宿主细胞死亡,狂犬病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一点,通过尽量减缓神经元死亡的速度,导致狂犬病毒可以一路从末梢逆行传入大脑。有理论认为狂犬病毒编码的蛋白质最终能够阻止大部分神经元的死亡并清除包含体,狂犬病导致的宿主死亡只是由于一部分神经元的死亡干扰了脑的递质系统,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如果通过降低体温减慢新陈代谢并给予体外生命支持,狂犬病患者最终能熬过病毒感染。
———————
补充:还有很多病毒感染中,病毒直接杀死的细胞数量不足以直接导致宿主死亡,是病毒诱发的免疫反应导致宿主攻击自体未被感染的健康细胞,最终导致宿主死亡,这种情况下反而需要用免疫抑制剂来治疗。
了解更多可以阅读我在Quora上的文章:
更多阅读:
它没长脑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