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山大学发现 M1 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中山大学发现M1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的消息,我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研究的进展是持续的,具体的细节和“精确杀灭”的程度需要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来判断。

核心信息点:

一些公开的研究报道和科普文章中提到了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溶瘤病毒领域取得的进展,其中M1病毒被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候选病毒。溶瘤病毒是指一类能够选择性地感染、复制并裂解癌细胞,但对正常细胞相对安全或毒性较低的病毒。

详细解读:

1. 溶瘤病毒疗法的原理:
选择性感染与复制: 癌细胞由于其异常的生理状态(如免疫逃逸、缺乏某些抗病毒蛋白等)通常更容易被某些病毒感染。一旦感染,病毒会在癌细胞内大量复制。
直接裂解癌细胞: 病毒在癌细胞内大量复制并最终导致细胞膜破裂(裂解),从而杀死癌细胞。这是一个直接的细胞毒性效应。
诱导免疫反应: 病毒感染和细胞裂解过程还会释放出癌细胞的抗原,并招募免疫细胞(如T细胞)前来攻击,形成一种“双重打击”——病毒直接杀伤和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清除癌细胞。这被称为“溶瘤病毒治疗的免疫学效应”。

2. 中山大学团队的研究焦点(可能涉及M1病毒):
病毒的筛选与改造: 很多研究团队会从自然界中筛选具有溶瘤潜力的病毒,或者对已知的病毒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增强其对癌细胞的选择性、提高病毒载量,或者增强其诱导免疫反应的能力。中山大学的团队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M1病毒的潜力。
M1病毒的特性: 报道中提到的“M1天然病毒”可能指的是它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病毒,而非经过大规模基因改造的。研究可能集中在其固有的能够感染和杀灭特定类型癌细胞的能力上。
“精确杀灭”的含义: 在溶瘤病毒领域,“精确”通常是指高选择性。这意味着病毒能够显著优先感染和杀灭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选择性可能源于:
病毒表面蛋白与癌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差异: 某些病毒需要特定的“钥匙孔”(受体)才能进入细胞,癌细胞上可能表达更多的这类受体。
病毒复制所依赖的细胞因子或蛋白在癌细胞中更丰富: 病毒可能依赖某些在癌细胞中过表达的物质来复制。
癌细胞本身的缺陷: 癌细胞由于基因突变,可能缺乏某些能够抑制病毒复制的机制,使得病毒更容易在其内繁殖。
肿瘤微环境的特点: 肿瘤微环境的缺氧、低pH值等特点也可能有利于病毒的活性或感染。

3. 研究的阶段与挑战:
实验室研究(体外): 初期研究通常在体外(细胞培养皿)进行,验证病毒能否在培养的癌细胞系中复制并杀死它们。
动物模型研究(体内): 之后会进入动物模型(如小鼠),评估病毒在活体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临床试验: 如果在动物模型中表现良好,才有可能进入人体临床试验。这是将实验室发现转化为实际疗法的关键步骤,也是最漫长和最困难的阶段。
挑战:
病毒递送效率: 如何将足够的病毒高效地递送到肿瘤部位是一个大问题。
免疫原性: 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可能会攻击病毒,从而清除它们,影响疗效。
耐药性: 癌细胞也可能发展出抵抗病毒感染或复制的能力。
安全性: 即使对正常细胞毒性较低,也需要严格评估潜在的脱靶效应和免疫副作用。

总结:

中山大学团队在溶瘤病毒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关于M1病毒的探索,确实可能指向一种能够更精确地杀灭癌细胞的治疗策略。这种“精确”性体现在其对癌细胞的选择性。然而,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应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研究和严格的验证。

目前关于M1天然病毒的报道,很可能处于研究的早期阶段。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中山大学团队发布的具体论文,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项发现的潜力和实际意义。直接说“精确杀灭癌细胞”可能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实际效果还需要在不同类型的癌症、不同患者中得到证实,并评估其安全性。

如果你能提供具体的报道链接或研究论文名称,我可以尝试帮你找到更精确的信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文献截图如下,感兴趣的可以搜索全文。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研究结果和报导的差距:

“颜光美团队使用细胞培养方法发现,M1病毒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包括肝癌、结直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在内的多种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

就其实验结果而言,的确不假

N组是正常细胞,T组是一些肿瘤细胞系。

从此图可以看出M1病毒对正常细胞没有明显作用,但显著降低了这些肿瘤细胞的存活率。

然而问题有两点:

一是此实验为体外培养结果,只能初步说明一些问题;

二是结果只能说明M1病毒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害作用,而报导说“杀死”有较大的误导性,用来进行临床试验显然是很难根除肿瘤的。

整体动物模型证明,M1病毒“像长了眼睛一样准确找到肿瘤组织并将其杀灭”,正常器官则不受影响

该项研究采用的是小鼠的肿瘤模型,实验结果如下

下方颜色较深的曲线时肿瘤体积随时间变化,上方曲线代表体重变化情况,红色为M1处理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到,红色曲线比黑色曲线低,也就是说M1病毒对肿瘤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然而结果也只是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已,而不像报导所说“将其杀灭”,正常器官不受影响主要根据体重变化无明显差异判断(后面还有转录水平等数据支持)。

除细胞水平及动物实验之外,课题组还使用大量临床标本进一步证实了上述新型溶瘤病毒的有效性和特异性。”

“使用大量临床标本”容易误导缺乏知识背景的读者,这样一项研究不可能这么简单就开始临床试验的,实际采用的是外科手术得到的肝和结肠的肿瘤样品。

Consistent with the in vitro and in vivo oncolytic effects, in 23 of 35 (66%) liver cancer samples and 9 of 12 (75%) colon cancer samples, exposure to M1 triggered a decrease in the viability

of cultured tumor tissue (percentage of inhibition > 10%).

问题还是出现在效果上,只能够说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单纯用有效性和特异性来总结会引起误会。

总结这项研究的成果:

研究发现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病毒M1,该病毒能够选择性的杀伤锌指抗病毒蛋白(ZAP)缺乏的肿瘤细胞。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体外测试、小鼠肿瘤模型的体内测试以及人体肿瘤组织测试,均发现M1病毒对部分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依赖于ZAP的缺陷,抑制作用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实现。

该研究肯定是具有潜在价值的,但是还需要许多改造才有可能用于临床。

题主问“中山大学发现M1天然病毒能精确杀灭癌细胞,是真的吗?”,研究通过审查已经发表,自然不假,但报导明显是有些夸大的,也过于乐观。

关于科研成果的报导向来喜欢抓住一个公众感兴趣的点进行夸大,但也无可厚非,不然谁来关注呢?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公众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轻信也不妄自鄙夷,不懂就多问一问,而不要随波逐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