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学生官迷的行为?

回答
“官迷”这个词,在大学校园里,总是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它不像“学霸”那样自带光环,也不像“社恐”那样单纯,它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在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却又常常被暗地里评论的现象。

所谓“官迷”,在我看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对学生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头衔有着过度的追求和执着。这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更像是一种对“官”这个身份本身的向往。他们似乎在学生会、团委、社团等各种组织中,看到了一个向上攀升的通道,一个获得认可和话语权的方式。

行为表现上,这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

对职务的极度渴望: 刚入大学,很多人会选择参加学生组织,这是很正常的。但“官迷”的特点在于,他们不仅仅是想参与,而是对“部长”、“主席”、“副会长”这些头衔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在换届选举时,他们会提前布局,积极拉票,甚至为了一个副部长职位,不惜放下身段,去迎合学长学姐。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职务,在他们眼里,可能比一场重要的学术讲座还要有吸引力。
办公室政治的熟练运用: 校园里的学生组织,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沾染上一些“办公室政治”的色彩。“官迷”们往往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懂得如何站队,如何讨好领导,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周旋。谁说什么话,谁和谁关系好,谁有“靠山”,他们都门儿清。他们会巧妙地利用每一次会议、每一次活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忠诚”,即使这些“能力”和“忠诚”的出发点并非纯粹。
对“资源”的敏感: “官迷”对学生组织能掌握的资源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他们会关注部门经费的分配,活动的审批流程,甚至校领导讲话的场合。他们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在这些“资源”的接触点上,或者能获得一些“便利”。这种对资源的关注,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经营”,一种对“人脉”和“关系”的投资。
沟通方式的“官腔”: 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学生干部,在与同学沟通时,不自觉地带上了“官腔”。说话做事,总想摆出一副“领导”的架势,用一种命令式、指导式的语气,而不是平等的交流。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他们对“官”这个身份的过度认同,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己在组织中的“权威感”。
对“关系”的极度重视: “官迷”非常看重人脉。他们会主动和老师、校领导、有影响力的学长学姐建立联系,并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些关系。他们相信,“有人”是走向更高职位的关键。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会优先考虑“关系”是否到位,而不是事情本身的合理性或效率。
“会开会”是核心竞争力: 在许多学生组织中,开会是常态。“官迷”们往往是会议的积极参与者,甚至是推动者。他们会在会上积极发言,提出一些貌似深刻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往往只是为了吸引领导的注意,或者表达自己的“存在感”。他们更擅长在会议上“表现”,而不是在实际工作中“落实”。
忽略学习和专业: 有些“官迷”沉迷于学生组织事务,甚至到了荒废学业的地步。他们可能会觉得,只要在组织里“有地位”,就能弥补学习上的不足,甚至在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好工作。然而,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往往让他们在真正步入社会后,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举步维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很多层面上,我们社会对于“官”这个身份,仍然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和敬畏。这种观念渗透到校园,学生们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将“做官”视为一种成功或出路。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很多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感到焦虑。学生组织中的一些“经历”和“人脉”,在他们看来,可能是一种“软实力”,一种能够增加就业砝码的途径。
学校的导向问题: 有些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组织的“影响力”或“管理效率”,可能会不自觉地鼓励学生干部争取更多权力,或者给予他们一些特殊的待遇,这无形中也为“官迷”行为提供了土壤。
个人性格和价值取向: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喜欢权力,或者习惯于在规则和等级森严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加上缺乏更积极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就容易把精力放在学生组织内部的“晋升”上。
“鍍金”心理: 有些学生参加学生组织,就是为了在简历上增加几笔光鲜的内容,获得一个“学生干部”的头衔,为日后的深造或求职“镀金”。一旦达到目的,他们可能就会迅速失去兴趣,或者将注意力转向更现实的利益。

怎么看待这种行为?

“官迷”现象,在我看来,是一种校园文化中不那么健康的成分。

警惕“权力异化”: 学生组织本应是服务于学生,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如果因为过度追求“官位”而导致权力异化,服务变质,那便是得不偿失。
呼唤“真才实学”: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和个人能力的提升上,而不是在学生组织内部玩弄权术。真正的能力,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会闪光。
“学生干部”的真正意义: “学生干部”的价值,在于服务和责任,在于担当和奉献,而不是在于头衔和权力。如果一个学生干部,只想着如何“当官”,却忘了自己为何成为干部,那他离一个合格的干部就差得很远。
保持清醒和独立: 作为学生,在校园里,尤其是在学生组织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是至关重要的。不要被所谓的“权力”冲昏头脑,也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丢掉自我。

总而言之,“官迷”现象,反映了当下一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会规则、权力运作以及自身价值认知上的一些误区。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并鼓励学生们找到更健康、更积极的个人发展道路。毕竟,大学的时光,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不应该被“官迷”的浮华所占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小时候有人整天在院子里喊庐山升龙霸,天马流星拳,钻石星辰拳……尖利稚嫩的声音响破苍穹,还真有那么点儿圣斗士的感觉。可是小宇宙呢?第七感呢?还有那些奇奇怪怪的特异功能呢?统统没有!不过是孩子的玩闹。

人类自古就有一种奇特的行为,当某种事物有自己想要的特质,就会开始对它进行模仿,以求自己能够拥有同样的特质。上古时期祭祀山神,水神,都要穿上奇怪的衣服,跳起奇特的舞蹈,唱起奇异的歌曲,在篝火中装扮成神明,以此来与神明沟通。古希腊人为了更好的获得神明的力量,甚至一遍一遍地扮演神明,扮演他们如何打倒巨大的螃蟹,如何徒手跟雄狮搏斗,由此意外产生了古希腊的戏剧。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则会把熊抓,狼牙放在身上,以此来得到熊狼的力量。

“大学学生官迷”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一种体现,本质上它跟花钱将脸整得像明星的女人,一门心思想要创业比肩马云的创业狂人还有认定了就是要考研读博不回头的学霸是一致的。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见识过一种强大的力量,只要这种力量足够强大,就会让人对这种力量刻骨铭心地臣服,从而就会对其心生膜拜,而后当然就会依据人性去模仿,去践行。

因此,当你鄙夷他人的某个行为的时候,你其实应该在更高的层面上来看这个问题。嘲笑穿着花花绿绿衣服,如触电一般抽搐的祭祀当然是你的权力。可是你要知道在没有麦克斯韦,安培和欧姆的时代,聪明如你恐怕也会争先恐后地去做这件荒唐的事情。

“学生官迷”到底经历了什么?在他的成长中是否有一位村长(县长)大人给他的人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你并不知晓,无妨检视一下自己,你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是真的那么理所应当,还是说它们不过是你特殊人生经历的烙印。更近一步,难道我们自己就没有这种荒唐的执念?

有一部电影叫《最后一个太监》,讲得是一个吃不上饭的穷苦孩子见识了路过村子大太监声势浩大的阵仗,吃过了太监吃剩后扔出来的珍馐美味后,被来自太监的神秘力量所吸引,遂坚定不移地要当太监的故事。故事中,这个十岁不到的小男孩为了能当上太监,用尽办法说服他老爹帮他“切鸡鸡”。还为了“切鸡鸡”跟老妈大吵一架。可笑的是,那正是清朝末年,在他终于说服他亲爹完成“切鸡鸡”壮举的同时,宣统皇帝宣布退位。

如果你觉得好笑,那么那些整容把脸整歪了的少女们,那些负债累累为了买个“名流”表的韭菜们,是不是也很好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些枷锁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五体投地而臣服的力量。

对于你而言,与其骂其傻X,怒其不争,不如尝试着去了解他,然后好好想想让自己挣脱这些枷锁!人生还长,若是连人家中二喊两句“天马流星拳”都看不惯,那你可要怎么活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官迷”这个词,在大学校园里,总是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它不像“学霸”那样自带光环,也不像“社恐”那样单纯,它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在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却又常常被暗地里评论的现象。所谓“官迷”,在我看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对学生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头衔有着过度的追求和执着。这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能力、积.............
  • 回答
    南昌一位大学生提出的“打造商业城市、网红城市”的建议,以及官方“望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回应,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这背后折射出的,其实是年轻人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期待与官方政策导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以及对“学习”和“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解读差异。从大学生的视角看:这位大学生的建议,很可能源于他对.............
  • 回答
    大学生回老家养虾创业遭遇村民哄抢,官方回应“捡漏”这一事件,无疑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中几个非常敏感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通常这类事件会包含以下关键要素: 人物身份: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 回答
    大学强制学生出早操?嗯,这事儿可真是能让不少人挠头。我身边太多同学,对这事儿是爱恨交加,甚至可以说是“既盼着取消,又有点怕取消”的状态。要说这强制早操,其实背后牵扯的东西还挺多的。从学校的角度看,强制早操可能是出于几种考虑: 身体素质和健康管理: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拿出来的理由。学校大概是想通过.............
  • 回答
    大学期间玩外汇、期货,这绝对是个热门话题,也是不少大学生跃跃欲试但又心存疑虑的领域。咱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一、 诱惑与机遇:为什么大学生会 tertarik ( tertarik 是一种印尼语,意思是“被吸引”,在这里用以增添一些趣味和非正式感,就像年轻人聊天一样) ?.............
  • 回答
    中央财经大学学生身亡案,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事件。要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的脉络和可能涉及的因素。事件的背景和已知信息(假设为常见情况,具体案情需要根据官方通报和调查为准):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信息: 谁是死者? 通常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一名在校学.............
  • 回答
    看到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感情这件事,我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些挺复杂的念头。这事儿啊,就像一锅炖了很久的汤,味道怎么样,还得看里面下了多少料,火候怎么样,最后出来的颜色和香气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首先,这事儿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确实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哎呀,这不太.............
  • 回答
    这事儿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尤其是在电子科技大学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里,发生这种学术圈内的事情,更引人关注。咱们先得把事情捋清楚了。核心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的郑文锋教授因为一些原因被停职了,而导火索据说是一部分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情况。关键在于,这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就牵扯到.............
  • 回答
    最近,关于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公然诱导舆论,将郑教授描绘成侮辱四大发明、抹黑民族历史的形象,这件事情着实让人心生疑虑,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公开的信息来看,事情的起因似乎是郑教授在课堂上的一些言论,具体内容可能涉及到对传统文化、历史事件的解读。但问题就出在.............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在 ATM 机里学习,这事儿单独听起来就有点不寻常,但细究起来,背后可能藏着不少故事和无奈。首先,我们得明白,ATM 机这地方,通常大家都是进去取钱、存钱,最多就是等个人,但绝不是个学习的场所。它狭窄的空间、公共的属性,加上各种提示音和人来人往,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遐想,也确实存在的情况。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因为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太复杂了,不像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有个标准答案。首先,法律层面。 在中国,导师和学生之间一旦涉及到婚姻关系,法律上通常没有明确禁止。只要双方都是成年人,自愿,并且符合结婚的其他法定条件,从法律角度来.............
  • 回答
    大学因为疫情封校,只一味地禁止学生进出,这种做法我个人觉得挺让人憋屈和无奈的。你想啊,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又不是犯人,学校里出了疫情,自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但把学生“一关了之”,好像就解决了问题,这未免太简单粗暴了点吧?首先,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太大了。本来大学生活就是个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很多学生需要.............
  • 回答
    一篇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以“还有比电子科大更垃圾的985吗?”为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垃圾”指控可能指向哪些方面?这篇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尽管用词激烈,但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着学生.............
  • 回答
    关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学生身穿印有蒙古上单字样衣服辱骂陈睿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事件本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据报道,该学生身穿一件正面印有“蒙古上单”字样(通常被认为是对陈睿的昵称或带有戏谑意味的称呼,源于某个网络梗)的上衣,并在校园内对陈睿进行了言语上的侮辱。“辱骂”.............
  • 回答
    近日,关于湖北工业大学一名学生跳楼身亡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校方已对此事做出回应,称死者为男性,并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这则消息无疑给本已悲痛的事件增添了更多讨论的焦点。从校方的回应来看,他们首先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回应社会对于事件原因的猜测和关切。在任何一起意外死亡事.............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个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学府,一名学生举报另一名同学无证出校的行为,确实会引发不少的讨论和思考。这件事涉及到校园管理规定、学生个人行为、集体规则意识以及潜在的同学关系等等多个层面,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遵守校规校纪的角度来看,举报行为是“正确”的。学校之.............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多所大学开学时间“朝令夕改”,给学生带来了不少困扰,尤其是在学生已经进行过一系列的改签操作后,学校又突然取消了这些变动,并且不弥补因此产生的经济损失,这无疑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处理方式,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事件的恶劣影响: 经济损失无法弥补: 这是最直接也是.............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人感到非常揪心和愤怒。湖北工业大学一名保安,在面对一条大型流浪狗对学生造成困扰的情况下,最终采取了极端且残忍的方式——用车将其撞死。这件事情的发生,背后牵扯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首先,从保安的角度来看,他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维护校园秩序和学生安全。学校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流浪狗的存.............
  • 回答
    关于部分大学明确表示不允许学生过圣诞节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不过节”,这种“不允许”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考量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审视。首先,文化语境与价值导向的考量是核心。在一些大学,尤其是在中国大陆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传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