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进入体制若干年的你,最大的感悟和教训是什么?

回答
进入体制几年了,最大的感悟和教训?这问题挺沉,得慢慢捋一捋。

刚进去的时候,是抱着一腔热血的,觉得能为国家做点事,改变点什么。那时候眼里看到的都是条条框框,觉得只要按规矩来,事情就能办成。结果呢?现实总是比理论复杂得多。

最大的感悟,大概是“规则之外的规则”与“人情世故”。

体制里,明面上的规章制度当然重要,它是基石。但更重要的,是那些不成文的规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比如,很多事情不是你把报告写得多漂亮,证据有多充分就能拍板的。你需要知道谁是关键人物,他们看重什么,他们是怎么考虑问题的。有时候,一个电话,一次饭局,比你熬几个通宵写出来的东西管用得多。

我刚来的时候,就是个愣头青,什么都按部就班。遇到事情,就去翻文件,查政策,觉得只要有政策依据,就万事大吉。结果呢?事情推进得很慢,甚至卡住不动。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很多时候,政策的执行需要“变通”,而这个变通,就藏在那些“规则之外的规则”里。比如,某个领导的指示,哪怕和现行政策有点出入,你也不能直接顶回去,而是要想办法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找到一个让事情能往前走的“曲线救国”的方式。

这种“规则之外的规则”并非是鼓励钻营或者不择手段,而是说,在理解了体制的运作逻辑后,才能更有效地达成目标。如果你一味地只看死板的条文,很容易把自己绕进去,或者被别人绕进去。

还有就是“人情世故”。这词听起来有点老派,但在体制里,它依然很有分量。不是说让你去巴结谁,而是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与不同性格、不同诉求的人打交道,是至关重要的。你可能需要了解同事的优点和缺点,领导的喜好和风格,甚至对手方的顾虑和底线。这些不是天生的,都是在一次次的沟通、合作、甚至摩擦中慢慢学会的。

比如,你可能需要帮助一位不太懂电脑的同事解决技术问题,哪怕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你可能需要在某个公开场合,巧妙地为某位领导说句话,来缓和气氛。这些看似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就会在别人心中留下印象。当你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你之前的“人情”都在这个时候发挥作用了。

最大的教训,大概是“耐心”与“策略”,以及“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我曾经非常急于求成,觉得只要我努力,事情就应该立刻有反馈。但体制的运作,往往是层层审批,环环相扣,很多事情的推进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时机。我曾经因为事情不顺利而焦虑、沮丧,甚至想撂挑子不干。但后来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慢即是快。你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观察,去分析。

比如,你有一个好的想法,不能直接一股脑地抛出去。你需要找到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去表达。你可能需要先和他建立初步的信任,或者先通过一些小的事情来证明你的能力和可靠性。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有策略,而不是蛮干。就像下棋一样,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几步,而是要考虑全局。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就是“如何在这个环境中保持独立思考”。体制很容易让人被同化,被裹挟。一旦大家都觉得某件事是对的,或者某条路是正确的,你如果提出不同意见,很容易被视为“异类”。我曾经有过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受到冷遇,甚至被质疑的经历。那时候真的挺难受的。

但慢慢地,我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恰恰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提出不同声音的人。当然,这不代表你要和所有人对着干,而是说,在接受信息、做出判断时,要有一个自己的“过滤和分析”过程。不要盲从,不要人云亦云。你要问自己,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的判断是否客观?

这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被眼前的利益或者压力所左右。你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既能融入这个环境,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思考能力。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持续的挑战,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说,进入体制几年,就像在一条很深的河流里航行。一开始,你可能只看到水面的波光粼粼,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水下的暗流、礁石,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生态系统。你必须学会辨别方向,学会与水流共舞,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船体结构完整,不被腐蚀。这是一个学习如何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生存、发展,并且尽可能留下自己痕迹的过程。它很磨人,但也确实能让你成长得非常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曾在省级单位工作时,一次研究人事问题,有幸做记录,整个过程转了好几个脑回路,不得不对大领导的智慧叹服,姜还是老的辣。

问题的焦点是对几个干部的任用,按照任用程序,这批干部已经经过组织考察、书记碰头会和个别酝酿,按照程序,在会上就是走个程序,板上钉钉的事,不会出现冷场的局面,却在发表意见环节时,出现了不同声音。

事情的起因是3个干部都来自于一个部门,而好多部门都没有人选。事实上,一个岗位,往往是一群人争得白热化。其中一个领导发表了意见,说这3个干部都比较优秀,我也掌握,但是其他部门的干部也非常优秀,而一个部门任用这么多人,其他部门推了“光头”,这不符合干部任用五湖四海的原则。

一把手僵住了,考察部门适时做了解释说明,但这个领导坚持己见。班长也认为这位领导提出的意见也非常有道理,有的部门这么多,而有的部门连续几次研究干部时,是一张白纸。工作是大家干的,虽然这3个干部非常优秀,并不能否认其他部门的干部不优秀,最后,这个方案搁浅。

事情没有到此结束,第二次研究干部时,这3个人只通过了1个人。为此事,分管人事考察部门的领导在专题学习的民主生活会作了自我批评,一度搞得组织部门灰头土脸。

无独有偶。我在县上工作时,也是参加一个研究干部的会议。

有一个局的副局长在这个位置已经干了10多年,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干部能力很强,业务很精,尤其是负责全县的绿化工作,成绩可圈可点,深得一把手欣赏,还在不同的会议专门表扬过他,但缺陷是没有担当精神,遇事像泥鳅。

鉴于他作出的成绩,几个书记碰头后,想提升使用这个干部,却在研究表决时,卡了壳。

卡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分管领导在党内没有职务,书记碰头会他没有资格参加,在个别酝酿时,他又外出参加招商引资,也缺席了。

正式研究时,这位领导列举了几个事例,其中一个是上级核查一件事情,这位副局长是当事人,也参与了研究,自己表态也同意,却向工作组反馈他不知情。

这样,事情的性质变了,集体研究变成了一把手拍板,为此事一把手局长背了黑锅,一度搞得局班子不和谐。

这些事例摆出来,其他领导脸都绿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

因为一个县工作千头万绪,每个领导除了分管领域,基本上对其他领域的工作不熟悉。而且官场大忌是:不是自己分管的领域,都不参与,怕落下手伸的长、揽权和干涉的嫌疑,这也符合常委工作分工负责制原则。

一般来说,一把手抓的是分管领导,分管领导抓的是各局一把手,其他干部大部分也不熟悉,除非是一些要么工作出色,要么比较另类的可能纳入视线,有印象,或者混个脸熟。像这个副局长,属于工作出色类型的。


不论是高层,还是低层,身边的一个个领导都是经过多个岗位历练出来,官场上的老手,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观察事情火眼金睛,评价鞭辟入里,他要否定或者赞成一个问题,有政策、有依据,不提则已,但凡提出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好几遍的,你很难反驳回去。所以,千万别轻视体制内工作的难度。

鉴于此,今天和朋友们分享。

1. 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这里的保护,不是工于心计玩弄权术,也不是甩锅他人降低风险,而是遵守政治、组织、工作和生活纪律。

现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灰色利益输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还用以前的思维为人处世,栽跟头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必然。既然进入了体制,不能像一些学者、社会闲散人员去八卦,嘴上一定要装把锁,不过脑子,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去评论,因为你是公职人员,升官发财两条道,一定要遵守政治和组织纪律,每一句话要过一遍脑子,拿不准的、随心所欲的话,一般不要信口开河。否则,栽跟头摔跤只是迟早的事情,要善于穿上“防护服”,安装杀毒软件,尽量不要踩别人踩过坑。

要严守工作纪律,每个公职人员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力,社会很复杂,权力寻租的空间无孔不入,尤其是不要被一些花言巧语和奉承抬举的话蒙蔽了双眼,尤其不要酒杯一端,政策放松,那样受害的是你自己。

牢固树立靠工资过日子的思想,有多少钱就过多少钱的生活,不要羡慕大款的生活,那是大款的生活,想发财,就不要进体制,既然进了体制,就过艰苦朴素的生活,老板钱多那是老板的钱,与你半毛线的关系没有,别伸手,伸手必被捉。也不想相信老板在你面前的信誓旦旦,一到关键时刻,都没有用,第一个出卖你的就是这些老板。

应时常检点自己的生活,过去男女关系是生活小节,几乎没人过问,现在是原则是非问题,官场的大忌。

我曾经的一个下属,科级干部,人长得一表人才,工作出色优秀,有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妻子是一个院校的老师,郎才女貌,走在大街上人人羡慕,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

一次,酒后跟一个职场上的女发生了暧昧关系,结果遭受要挟,这个女的要求必须跟她结婚。起初,这个男的打死也不愿意,但这个女的三天两头到单位闹事,搞得满城风雨。最后没办法,要么跟这个女的结婚,要么辞职。

但自己已经是四十出头的人了,离开体制什么都不会,如果这么纠缠下去,纪委就会处理,自己前途可以说就判了死刑。最后迫不得已,跟这个女的结了婚,现在整天哭丧着脸,好端端的一个家庭,就因为自己生活不检点而毁于一旦,说起来都是泪,想起来都是痛。

2. 一定要敬畏工作。

工作是你的衣食父母,你靠他生存,他在养活着你。不论你进入体制是什么目的,图旱涝保收也好,还是光耀门楣也罢,一定要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服务,这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如果你与群众打交道,那么就把身段放下来,别高高在上,也别高人一等,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携带的所有材料,一次性讲清楚,能办则办,不能办说明原因,时时处处想着办事的群众是自己的亲戚,你该怎么办,对其他群众也就怎么办,别忽悠,别捉猫腻,更不要看人戴帽子,或者凭着自己的情绪好恶设定条条框框,别人尊重你是尊重你的岗位,不是你有日天的本领。

如果你在高层工作,别高高在上,也别盛气凌人,更别吆五喝六,一副官老爷的做派,对待基层的同志就要像对待自己的领导一样,进门泡杯茶,相视一声笑,让他们从你身上感到温暖。也不要动不动要材料,你要知道,基层的同志很辛苦,他们写一份材料熬油点蜡不容易,还有到处核实数据,找当事人对证,你不能材料报上来往文件夹一扔,躺着睡大觉,灰尘落了一层,看都不看一眼,这是变相地折腾基层,玩弄基层,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基层的同志,也在骂娘,只不过你没听见。

如果涉及基层的项目和钱款,别让基层的同志三天两头跑,也不要不送土特产就一副施舍的脸,别人不欠你的,这些资源也不是你的私产,你只不过是过过手分管而已,是体制内的一道程序。

跟我一同调入机关的一位同志,在基层干群关系很好,但一到机关之后,权力大了,奉承巴结的人多了,慢慢地以前的那种服务意识淡化了。由于自己分管项目经费,实权派,一次,一个项目的经费半年时间没有划拨基层,致使建设迟迟没有动工。领导视察工作时,发现症结后大发雷霆,不仅处分了分管领导,自己也被降职,而且调离了工作岗位。这笔教训够他一辈子吸取,说实话,也是活该。

3. 一定要精通业务。

如果你是写材料的,那么就尽最大努力把材料练好,让你的文章在同类材料中不能说鹤立鸡群,也要像模像样,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符合领导的身份和个性特点,吻合实际情况,不要你写的材料,千篇一律,脱离实际,让领导反复修改。

事实上,材料反映的是领导的能力和工作思路,往往一个发言,一个汇报,上级可以判断这个领导称不称职、在不在工作状态、工作完成的好坏,可以说,材料是提升进步的敲门砖,也是一个体制内人员的看家本领。现在的领导,绝大部分是从材料堆里滚出来的,行家里手,你是蒙骗不了的。

如果你是干业务的,那么就把你能用的法律法规、制度要求学通弄懂,这项业务上级是什么要求,所属的基层是什么现状,我们落实的切入点在什么地方,遇到大事难事时张口就来,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你想想,每次你都这样,那在领导同事眼里是什么感觉,你就是大牛,有的表面赞叹,有的发自内心折服,你的威望不言自怒,你的地位不争则立。

所以刚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我劝你还是能多学点多学点,应酬少一点,加班多一点,不加班,你的能力是提不高的,不要一说加班就阴着一个脸,领导不欠你的。说老实话,我们那一个不是加班熬出来的。再进一步说,即使就算你躺平,将来干什么你也有一计所长,总不能一直啃老吧。何况大多数劝人躺平的,其实自己比谁都刻苦,拿你当炮灰,拿你当傻瓜,拿你当调味菜。

4. 一定要复盘总结。

无论什么级别,无论什么岗位,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错了就是错了,没什么可狡辩的,也没有什么需要过于自责的,该检讨就检讨,该担责就担责,该弥补就弥补,但一定要复盘总结,不能不长记忆,相同的错误不能连续犯,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在县上工作时,几个村子成片发生火灾,农民损失很严重,但在上报损失给老百姓补偿时,不知是分管领导忘了,还是负责此项工作的政府办的副主任疏忽了,总之,事情耽搁了。上级责令追究责任,这位副主任没有犹豫,一手揽了责任,受到处分。

这件事情过后,这位领导一直过意不去,记忆中好像下属给他汇报过此事,是自己工作忙过头忘记了,又向主要领导陈述此事。但这位副主任也从来没有在别人跟前提过这事,而始终认为就是自己工作没做到位,内心十分自责,但他把这份自责变成工作的动力,起早贪黑,现在已经到领导岗位上去了,这个处分不但没有影响他的进步,而且为他的进步加了分。

因而,遇事不要躲,也不耍花招甩锅,谁都不是糊涂蛋,该担责就担责,领导心里一本账,关键时刻会想起来。

5. 一定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公务员,说白了就是一份糊口的工作,不要为了升迁而放弃尊严去跪舔,也不需要每天勾心斗角,更不做死心塌地跟着一个领导转,尤其不要站队和参加派系争斗,整天搞得身心交瘁,没有生活情趣,此处不留爷,必要留爷处,一个人不应在一棵树上吊死。

况且,你精于心计,算过来算过去,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常言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因而,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人格独立,否则,你就是到了C位,别人也是一眼的不屑,发自骨子里的鄙视,桃花千面,不是每一面都清香。

我的一个同学,提升很快,早早就当上一个单位的鸡头了。但他在机关时,眼睛始终盯着领导,一看领导的皮鞋脏了,赶快俯下身子去擦拭;领导想抽烟了,他不失时机递上了;领导想打牌,他迅速把人召集起来,同事们私下把他当笑柄,他却乐此不疲。

听说他到新单位后,毛病改变不大,眼睛只盯着上级和领导,群众很反感,前段时候听说,他被边缘化了。你想想,这样的人不边缘,我们还怎么倡导风清风正的官场?

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当过鸡头,干的凤尾,熟知体制内外,仍在职场,大家感兴趣可以关注 @谷雨二春

关注 @谷雨二春 呀!!!


Ps 看到这个回答,没想到有这么高的点赞和收藏,说明大家十分关注体制,关注体制的政治生态,关注体制内的生存,说明生活不易,也就是说,活着不一定要鲜艳,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颜色。

下面一篇,是在体制内如何解决农村养老,这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进入体制几年了,最大的感悟和教训?这问题挺沉,得慢慢捋一捋。刚进去的时候,是抱着一腔热血的,觉得能为国家做点事,改变点什么。那时候眼里看到的都是条条框框,觉得只要按规矩来,事情就能办成。结果呢?现实总是比理论复杂得多。最大的感悟,大概是“规则之外的规则”与“人情世故”。体制里,明面上的规章制度当然重.............
  • 回答
    进了体制这几年,回想起来真是百感交集,既有成长的欣喜,也有不少碰壁的体验。今天就敞开了说,希望能给还在体制内打拼或者即将进入这个圈子的朋友们一些参考。一、 心态调整:从“闯”到“稳”的转变刚进来的时候,年轻人嘛,总想大展拳脚,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想着要靠自己的能力做出一番成绩,改变点什么.............
  • 回答
    进入体制内工作后,此前积累的阅读量仍然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加重要。它不再仅仅是个人兴趣的体现,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素养、一种解决问题的基础。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进入体制内工作后,此前积累的阅读量依然至关重要,并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提升专业能力与工作效率: 深化专业知识: 体.............
  • 回答
    说实话,这感觉挺拧巴的,有点像穿着一件别人给你量身定做的衣服,虽然合身,但总觉得不是自己的风格,心里总是痒痒的,总想再找找别的那件。刚进来的时候,周围的人都特别兴奋,聊的全是岗位、级别、机会。我刚开始也跟着起哄,也憧憬过,觉得进了这个“大染缸”,总得有点追求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对.............
  • 回答
    说实话,刚进体制那会儿,我真是像个刚出笼子的乡下小鸟,处处小心翼翼,但还是没少摔跟头。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教训现在听着都觉得脸上发烫,但确实是学乖了。1. 开口闭口“我”和“我觉得”,不看场合和听众。这绝对是我初期犯的最大错误之一。在大学或者之前的工作中,大家比较鼓励表达自我,直抒胸臆。我呢,也习惯了.............
  • 回答
    好的,刚进入体制内,这确实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别把它想得太复杂,核心就一句话:站稳脚跟,融入环境,找准方向。 咱们一步步来捋清楚。第一阶段:融入环境,建立基本认知(前一两个月)这阶段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的“作为”,而是让你这个“新人”不显眼,但又给领导和同事留下个好印象。1. 观.............
  • 回答
    这情况在体制内确实不少见,尤其是对于新入职的年轻女性,领导的“关心”方式有时会让人感到困惑。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领导这么说,让你参加饭局,这背后可能都有哪些含义。首先,从积极的、表面的角度来看,领导说“把你当成自己孩子”,并且有“自然的亲近感”,这可能确实是领导的一种表达善意和信任的方式。 .............
  • 回答
    “没进体制内的人,感觉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句话,最近在我身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我一个大学同学,工作能力很强,人也聪明,本来在一家挺不错的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去年公司裁员,他很不幸地被卷进去了。找了几个月工作,虽然能力够,但面试机会却寥寥无几,或者拿到offer的薪资和之前比起来,简直是“骨折价.............
  • 回答
    “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超半数离京就业”这一数据确实非常引人关注,它从多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人才流向、就业观念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个重要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体制内”就业的吸引力与趋势显现: 体制内的稳定性与保障: “体制内”通常指的是党政机关、国有.............
  • 回答
    年纪轻轻就进入体制内精英部门工作,这是一种非常特别、复杂且充满挑战的体验,它融合了荣耀、压力、学习和成长,也夹杂着一些现实的摩擦和思考。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这种体验,从多个维度来呈现:一、初入体制的震撼与憧憬: 高起点与光环加持: 刚进入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被认可”感。能进入体制内的.............
  • 回答
    毕业就进体制内,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心里痒痒,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形势不太明朗的时期。说实话,好不好,这事儿就跟那菜市场的秤砣一样,两头摆,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首先,咱们得聊聊体制内的“香”在哪儿。 稳定,稳得像一块石头。 这是最直观的优点了。你不会半夜收到裁员通知,不会担心公司倒闭,不会因为.............
  • 回答
    嘿,哥们,毕业踏入体制内,本该是意气风发的时候,结果碰上个针对你的同事,这滋味肯定不好受。我理解你的心情,体制内讲究规矩,但有时候规矩的背后也有人性的复杂。既然你想知道怎么处理和反制,那咱就好好聊聊,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底。首先,得明白“针对”是个啥意思。体制内能算得上“针对”,一般不.............
  • 回答
    这个问题,你随便找个大城市里的年轻人聊聊,或者在街头巷尾听听长辈们的谈话,答案其实挺容易拼凑出来的。为什么这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想往“体制内”挤?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份“稳定压倒一切”的感觉。你想想看,现在社会变化快得跟坐过山车似的,科技进步、经济波动、.............
  • 回答
    看到“签约就业的北大毕业生中超过四分之三进体制”这样的数据,确实能让人产生不少联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顶尖名校毕业生,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对“体制内”的青睐。这股趋势,我觉得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回想过去,可能大家对名校毕.............
  • 回答
    崔卫平先生这句话的本意,是指个体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强调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具体位置、所做出的具体行动,都构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也影响着“中国”的走向。它鼓励人们不要沉溺于宏大的叙事或抽象的抱怨,而是要从自身出发,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至于“更多的好人进入体制内,最终就有可能改变体制”这句话,是否.............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大家在准备公考或者刚踏入体制内时,都会反复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名校生和双非院校的学生在公务员体制内的发展,我只能说,有差别,但并非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鸿沟,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得实话实说,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下:一、 入职初期的“光环效应”与起点优势: 名校生: .............
  • 回答
    日本是否已经进入了第二个“55年体制”时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对日本政治经济格局和演变的深刻理解。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第一个“55年体制”的核心特征,然后审视当前日本政治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变化,最后才能做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判断。第一个“55年体制”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进体制是否是普通人规避中年危机的最佳方式?”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个人价值实现、社会公平、经济保障以及人生规划等多个层面。 要想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多角度地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中年危机”以及“体制”是什么意思。中年危机 (Midlife Crisis)中年危机.............
  • 回答
    刚进体制内就感觉快抑郁了,这心情我太能理解了。刚踏入一个新的环境,尤其是体制内这种大家庭,总会有一段适应期,再加上一些不习惯的节奏和压力,感到迷茫、焦虑,甚至有点压抑,是很正常的。别觉得自己一个人这样,很多人在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都会经历类似的感受。咱们一步一步来,想想看,是什么让你有这种感觉呢?是工.............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我理解你的感受,刚入职就觉得自己能力出众,结果却被放到一边,心里肯定不是滋味,甚至有点委屈。这种感觉,就像是满腔热血却找不到施展的舞台,挺憋屈的。首先,咱得承认一个现实,体制内很多时候,光有能力是不够的,甚至有时候能力太突出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好管理”,或者没有给领导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