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花木兰》制片人表示在 Me Too 背景下与上级谈恋爱不合适,因此删去了李翔这个角色,你怎么看?

回答
《花木兰》制片人在“Me Too”运动背景下,以不适合与上级谈恋爱为由,删除了李翔这个角色,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这个事件和其背后的意义:

1. “Me Too”运动的影响与背景:

核心理念: “Me Too”运动的核心是揭露和反对性骚扰、性侵犯以及权力滥用导致的不平等关系。它强调保护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在工作场所的权益和尊严。
对影视行业的冲击: 作为高度依赖人际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行业,影视界是“Me Too”运动的重灾区。许多知名导演、制片人、演员因被指控存在不当行为而面临职业生涯的危机。
审视和反思: 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都开始对作品中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以及潜在的权力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创作者们更加关注如何避免塑造可能被解读为美化权力滥用或性别不平等的角色和关系。

2. 李翔角色的设定与潜在问题:

虽然我们没有关于李翔角色的具体细节,但可以推测,如果他是一个“上级”,那么他与花木兰(无论在军队中是什么职位)之间如果存在浪漫关系,就可能触碰到“Me Too”运动所关注的权力不平等问题。

权力不对等: 在一个军事体制中,长官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天然存在权力不对等。如果李翔是花木兰的上级(例如她的指挥官、导师或高级将领),那么他们之间的恋情就可能被视为一种滥用职权、利用权力优势,或者至少是模糊了公私界限。
潜在的胁迫或不公平: 即使表面上是双方自愿,但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受权力一方(通常是下属)可能难以真正自由地拒绝或表达真实想法,存在潜在的被胁迫或被迫接受的可能。
示范效应与观众解读: 影视作品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如果作品中描绘了上级与下属的浪漫关系,即使故事本身没有明确表现权力滥用,但观众可能会从中解读出“职场恋情可以发生在任何层级”的信号,这在“Me Too”的语境下是不被鼓励的,甚至被视为一种危险的暗示。

3. 制片人的决策:动机与考量

制片人决定删除李翔这个角色,无疑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规避争议: 在“Me Too”风口浪尖上,任何可能引发性别歧视、权力滥用或职场性骚扰质疑的内容,都可能对影片的口碑、票房以及整个团队的声誉造成巨大损害。删除该角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规避风险的方式。
迎合时代潮流与观众期待: 制片人需要迎合当下观众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Me Too”运动提升了公众对性别平等和权力滥用的敏感度。一部在此时上映的影片,如果在这方面处理不当,很容易遭到批评。
展现对“Me Too”运动的尊重与支持: 删除这个角色,也是一种对外展示其对“Me Too”运动理念的理解、认同和支持的态度。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姿态,表明其愿意在创作中遵循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伦理规范。
剧情调整的便捷性: 相较于修改大量情节、对话和场景来合理化这段关系,直接删除一个角色可能是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这可能也是一个 pragmatic(务实)的决定。

4. 这个决策的优点和潜在的局限性:

优点:

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负面舆论: 这是最直接和显而易见的好处。
符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观: 展现了对性别平等和反对权力滥用的重视。
可能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避免了可能冒犯部分对职场关系敏感的观众。
提升影片的正面形象: 表明制作团队具有社会责任感。

潜在的局限性或争议点:

是否是过度解读或“政治正确”?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Me Too”运动的过度解读,将一个纯粹的浪漫情节与权力滥用强行联系起来,是过于“政治正确”的表现,可能会限制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扼杀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剧情可能性? 有些人会认为,艺术作品本就应该探索和呈现人性的复杂性,包括权力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删除这个角色可能剥夺了故事呈现更深层次人性探讨的可能性。
是否意味着所有带有权力关系的爱情故事都必须被禁止? 这可能引起关于“界限”的讨论。关键在于如何呈现,而不是是否存在。如果艺术创作能够巧妙地处理权力关系,并强调双方的独立意志,不美化滥用权力,那么这种关系也未必不能被展现。
对“李翔”这个角色及其故事线的损失: 如果李翔原本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的删除可能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深度。

5. 总结与思考:

制片人删除李翔这个角色的决定,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Me Too”运动的积极响应和风险规避。这反映了影视行业在面对社会伦理变迁时,其创作和审查标准也在不断调整。

这是一个在社会压力和道德考量下的“安全”选择。 在一个更加注重性别平等和权力制衡的时代,创作者们不得不更加谨慎地处理可能触碰这些敏感议题的内容。
它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的讨论。 如何在遵守社会伦理和价值观的前提下,依然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呈现人性的复杂性,是所有创作者面临的挑战。

总而言之,这个决定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当下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的理解与顺应。它表明了制作方希望避免因潜在的性别权力敏感性而引发争议,并致力于呈现更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然而,它也可能让一些观众觉得是对艺术创作的限制,从而引发关于艺术边界和“政治正确”的更深入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网友反馈看,这次改动得罪了几乎所有观众群体

在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快上映之际,近日不少美国网友在推特上惊呼:木兰的恋人李将军居然被删掉了!本来,删改剧情是影视界的常态,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这次删改居然是为了“反职场性骚扰”。


据美国著名影评新闻“Collider”等媒体报道,本片制作人杰森·里德透露:电影之所以删去原动画中“李翔”一角,是因为:“让李将军同时具有上级和恋人的身份,会让人很不舒服,也不合适。”

报道用“权力差异”(Power Differential)来形容里德提到的“不合适”:李将军是花木兰的上级,这种关系下的恋爱,有“职场性骚扰”的嫌疑。

即使在一部有魔法女巫、匈奴人会飞檐走壁的玄幻片里,制片人都不忘严防上下级恋爱,“政治正确”的弦崩得可真紧。


据报道,动画里武艺高强、英俊挺拔的李将军,形象被分割成两人:一部分分给了对木兰如师如父的“唐将军”;另一部分则分给了花木兰的战友、被网友猜测有同性恋倾向的“陈宏辉”一角。

跟以往扛起“政治正确”大旗、收获一片点赞不同的是,这次改编,几乎得罪了所有观众群体。

支持“反抗性骚扰”的不少观众表示,原作里李将军和花木兰的爱情是基于相互尊重的,片方先入为主地把他和性骚扰的人做类比,模糊了现实中性骚扰的本质。

这个说法有理有据,获得了近7000的点赞。


亚裔观众则表示,李将军是美国影视界少见的“亚裔男性英雄”,现在却被片方删掉了,他们对此表示失望。


而同性恋支持者,甚至做了这么一番“分析”:其实李将军是同性恋,他没发现花木兰是女性时就爱上“他”了。片方是拿“反性骚扰”打幌子,删掉李将军,是为了阻止男性相爱的故事出现。


来源:环球时报微信,作者:梁由之

user avatar

这是非常靠谱的编剧手段,三观也非常正确,没必要扯太远。

制片人的理由很靠谱。

在西方很多地方,对于师生恋,上下级恋爱是绝对禁止。

因为两者在利益关系的地位上不对等,因此你很难区分这种爱情到底有多少自愿,多少被迫。

我也很赞成这种原则。

这和中西方文化没关系,是一个很底层的伦理原则,只不过我们有时候不愿意面对而已。


还有咯,补充一下。

好莱坞电影千差万别,但是作为商业片的铁律一定是有非常坚定的道德前提。

所谓道德前提,可以理解为所有观众对道德的最大公约数。

李翔这个角色老实说不好,面目模糊,爱情戏也不出彩,动画片里可以表现得飘忽,还能混过去。真人电影里,注定谁演谁讨厌。

user avatar

其实吧,花木兰的故事里最歧视女性的什么,是女扮男装呀,一个女性竟然要扮成男性才能当兵,这不是对女性天大的歧视吗 (手动狗头)

所以应该这么拍:

花木兰不想让老父亲去当兵,所以大大方方拿着征兵的命令走到军营,要求当兵,军方发表一篇女性不行的男性视角刻板印象,花木兰义愤填膺,高声发表一篇性别平权演讲(在迪士尼里就是唱歌啦),军营里的男性都被这个伟大的女性感染,开始鼓掌,将军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刻板印象,但是大家都为她求情,只能勉为其难让她参军。

军队里的训练十分艰苦,男性的体格都堪堪完成,花木兰完成不了,将军跳出来说:你看,女性就是blabla(再次刻板印象)。花木兰忍不了,决定打他的脸,于是叫上了军队里的好朋友们举行了大游行,高呼反歧视口号(还是唱歌),皇帝听说了这事,将这个将军降职成了小兵。


之后还不知道咋编。


在评论区各位大佬的集思广益下,配合我一点微小的贡献,继续编一编。

首先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也不能和动画差太远,一些情节还是要有的。


先补充一个支线:

军营里有一个从贵族家逃出来参军的昆仑奴

本来他因为肤色和出身很自卑,听到花木兰的第一次演讲后深受鼓舞,站了起来(可以在花木兰唱歌时进一段Rap),成为了花木兰最忠实的小弟,花木兰给他起名达克↗多拉贡↘(正好木须龙也没了嘛)。

接上游行后的故事:

将军变成了小兵,职位空了出来,大家讨论推举首领(不要问为什么皇帝没有任命,问就是民主自由)。花木兰意识到了军队里女性的玻璃天花板,站了出来进行竞选,大家再次被她崇高的思想折服,于是她当上了将军。

花木兰和士兵们关系很好,平时就像同级一样,总是开篝火晚会(此处有歌舞),在战场上,因为有了女性的力量,他们也总是在欢歌笑语中轻松打败对手(可以接着刚刚的歌舞进行转场,像狮子王里面边唱歌边就长大了一样)

前任将军一直没有改变观念,但是看着欣欣向荣的部队,他忍不了,叛逃到了匈奴,引领匈奴来了一次偷家,奇袭皇宫。(要设计成达克多拉贡的失误)

花木兰带兵急匆匆地回来救驾,发现皇宫被封禁了,于是带着几个部下装成宫女混了进去。

皇宫里,前任将军在发表着对皇帝同意任命花木兰的不满(唱歌),依旧刻板印象,匈奴可汗一起附和,在暗处听着的花木兰等人很愤怒,但不能现身,因为会被将军认出来,达克多拉贡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引起的,很内疚,告诉大家由他来做先锋,其他人千万不要动,在皇帝即将遇害时冲了出去,奋勇冲杀,最主要是把将军给干掉了,最后被抓住压到可汗面前,声称自己就是花木兰,可汗也没查他的小兄弟,就把他杀了,暗处的花木兰一伙早就泪流满面。

可汗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花木兰已经除掉,心花怒放,也放松了警惕,和手下开始享乐,花木兰于是暗中救出了皇帝,然后带着部队包围了可汗。可汗本来还在喝着酒唱着歌,突然发现自己被耍了,还被包围了,怒上心头。两军交战,花木兰单挑可汗,花木兰本来就武力一般,和精于武艺的可汗交战只能节节败退,可汗将她逼到墙角,目露凶光,准备一下了结她,可是,怪就怪他非要口嗨,整了一句“哼,女的就是不行啊,不管是你还是那个冒牌货。”

花木兰听了大怒,这不仅在贬低女性还侮辱了达克多拉贡,信念的力量一下让她增强了,一下反杀。

结局就在花木兰救主有功,成为一代军神,却又选择了回家中结束了。

(王者荣耀图片仅仅用来理解剧情)

user avatar

动画版花木兰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他讲述的是一个东方女孩摆脱传统的束缚,寻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就是花木兰作为一名传统社会的女性,人生价值被完全固锁在了「嫁人生孩子」上,要稳重,要淑女,腰要细屁股要大,要能生儿子,要懂三从四德,要顺从未来的公婆,这样才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这就是她全部的人生价值。

期间木兰的妆容也是被弄得涂脂抹粉不成样子。

嗯,真人版电影的预告片中忠实的反映了这么一段

然后就有人说迪士尼辱华……我TM也是醉了……看没看过原片啊都= =

之后木兰代父从军,作为一名士兵,击败了匈奴单于,拯救了国家,完成了个人成长,实现了自我价值。

而在大结局之前,李翔全片——都没有对木兰表现出异性之间的倾慕,尤其是在木兰身份暴露之后,李翔一直是不原谅、不信任的态度,所以大结局李翔跑去木兰家倒插门的时候,我是一脸懵逼的——这俩人怎么就好上了= =


所以真人版把李翔的戏份大改,我觉得其实挺有道理的,当然不是因为metoo这种理由,把将军重新设定为一个智慧与武力并存的引导者,然后让木兰和同袍在共同成长中逐渐产生感情,最后真相大白皆大欢喜,挺好的。


其实要我看,即使完全删掉感情戏,对电影的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一个讲述女性自我实现的电影,最后女主有没有嫁给一个上位者大帅哥其实对主旨影响不大。


当然了,我们又在这里看到了张付的神论——「不让李翔和花木兰谈恋爱就是弱化华人男性的优秀,又辱华了!」

我TM也是服了= =

李翔的形象哪就丰满了……那形象简直莫名其妙好么= =

照他那么说,连男主都没有的《木兰辞》更辱华,找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撕去吧……

我就有点搞不懂这个逻辑,为什么歌颂中国女性而没有更猛烈的歌颂中国男性就是辱华呢?中国是「中华男人共和国」?

看看清楚好么,这个电影不叫《战场上的中国猛男》,这电影叫《花木兰》……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 =


就这种飞花摘叶皆可辱华的风气,就怪不得制片人为了避嫌删掉了木须龙了,要是他们真的重现了这个喜剧角色,他们指不定怎么骂人家「把中国的龙当成丑角,辱华了辱华了」呢……

这事不是没有先例的,之前《功夫熊猫》上映被多少人喊辱华?连《哪吒魔童降世》中龙族被设定成妖族首领都被梁兴扬喷成「西方文化入侵」「我们不是妖的传人」,你就琢磨吧。


要我说啊,某些人还是有点文化自信的好。

user avatar

2020年9月更新:请容我来幸灾乐祸一下。这部片果然如我所料,口碑扑街了。豆瓣4.6分,imdb 5.6分。要我说,4.5不能再多,imdb的分数应该还会浮动一段时间,最终在4.5-5分之间。

这位导演,活该!不好好拍电影,整天投机取巧想着蹭热度。当她去蹭metoo热度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她根本没有好好看过动画版。想要拍一个和动画版不同的电影本无可厚非,但珠玉在前,连完整看一遍都懒得去做,你指望她能拍出什么鬼东西来?

垃圾导演活该得到垃圾评分。


睡前看了另一个答主 @Danse Freedom 的答案突然发现了很多答主的一个逻辑漏洞。很多答主认为删除李翔是好事,因为不想看到木兰的恋爱戏。但是!!!!把李翔拆成两个角色,反而才是强行给木兰加恋爱戏

我们来捋一下这个逻辑:

为什么删李翔?因为不能和上司谈恋爱。所以导演的意思是,木兰会有恋爱戏,但不会是和他的上级谈。删完变成两个人,恩师将军和平级士兵。既然不能和上司谈恋爱,那恩师将军就不会和木兰恋爱了,也就是说这个电影里木兰是注定要和平级士兵谈恋爱了。你们的恋爱戏被强行加上去了,bingo。

不想看恋爱戏?最简单的办法,把电影版李翔最后五分钟的剧情直接删掉,bingo。把李翔拆成两个角色以后,我就把话放在这儿,你们就敬请期待木兰和陈宏辉(是叫这个名字吧)狗血的战场爱情吧!别说什么拆了以后不一定有恋爱戏。看看导演怎么说的。再用逻辑稍微想一想,没有恋爱戏,陈宏辉这个角色就是打个酱油走人?


看了很多答案,我是挺愤怒的。你们在批判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还在自我高潮。

长话短说的话,李翔和木兰在动画版里就没有谈恋爱,一直到片尾才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强行扯METOO完全子虚乌有。全片大约120分钟,前90分钟李翔都不知道木兰是女的。你是说李翔是GAY?后30分钟里,只有最后5分钟两人有一句暧昧擦边球台词。片尾木兰问李翔,要不要留下来吃饭。李翔说好啊。如果这也算上下级谈恋爱(划重点,这会儿两人已经不是上下级了),我也就真是服了你们的想象力了。

我完全赞同有些答主说的”我只想看木兰的从军的故事,不想看木兰谈恋爱“。但问题是,动画版木兰就没跟李翔谈恋爱(别扯续集,续集没什么人看过。在迪士尼动画宇宙里,木兰的故事的结局就是第一部)。所以先祭出”我不想看木兰谈恋爱“的大旗,再要求删除一个并没有和木兰谈恋爱的李翔,意义何在?怎么不要求把匈奴单于删了?

至于扯什么“木兰辞里没有李翔”的,敢情木兰辞里有巩俐演的女巫还是有郑佩佩演的媒婆啊?这电影本来就是基于动画版木兰的再创作的“迪士尼翻拍影视剧”。退一万步说,木兰辞本身也是再创作。扯还原历史的人是不是自己加戏加太多了


我个人不是很赞同这个改动。但与高票的什么亚裔男性去雄化的论调无关。首先,李翔和木兰的恋爱关系根本就没描述(事实上动画版到结尾两人都没点破这层关系)。

我反对这个改动是因为,李翔这个角色绝不是酱油,也不是什么纯粹的迪士尼王子用来给女主谈恋爱用的。相反,这个角色对于迪士尼版《木兰》剧情推动和主题升华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拆成两个角色不利于木兰的主题升华

那么首先问题来了,迪士尼版《木兰》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我其实一直认为,《木兰》是迪士尼拍的最好的一部动画,可能唯一能与之比肩的是仿照了经典戏剧《哈姆雷特》的《狮子王》第一部(哈姆雷特的桥段实在太经典,百看不厌)。迪士尼版的《木兰》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木兰替父从军。如果说原版的木兰替父从军更多侧重于表达木兰对父亲的体贴和对父亲的孝顺,那么迪士尼版更优秀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封建社会下女权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探索,以及和男权社会的和解的过程结合了起来。迪士尼版的《木兰》更多描述的是一个不甘于做平凡女人的女子,在机缘巧合下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以及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注意一下,这是一部木兰辞的同人。所以请不要用什么“不符合历史”的话来评价这部作品。它就是一部平行世界下,套了木兰背景的同人故事。

迪士尼版《木兰》从片头就描述木兰作为女孩子的与众不同。别的女孩子文静,她却喜欢男孩子的玩意儿。在大街上会指点老头们下象棋

会帮助受欺负的小姑娘从男孩子手里抢玩具

当然她也不愿意接受父母安排的相亲。相亲这段的歌词你看了就会懂,那个年代,传统女性的要求是什么,你必须三从四德,做好男人的附庸。

而木兰恰恰就不愿意过“一个传统女人理应过上的生活”。相亲仪式上闹出的各种笑话让父母极为失望,但她却唱着《reflection》,“who is the girl I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me, why is my reflection someone I don’t know”。本质上,这时候的木兰是困惑的。她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性格爱好志向与众不同就不能给家族带来荣耀了(上文说了,封建社会女人给家族带来荣耀的办法就是嫁个好老公,做个好妻子)。

紧接着,匈奴入侵,朝廷征兵。木兰的父亲有残疾,却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不得不要面对出征。自认为伤了父母的心的木兰在这时候做出了替父从军的决定。这里的木兰是带着对父母的愧疚的。如果你看过原片,就会知道她的心态其实是“既然我不能嫁个好夫君给家族带来荣耀,那至少让我做点别的什么替父母尽孝吧”。这是影片的第一个小高潮。我不知道你们看到这段是什么感觉,反正当我看到木兰拔出宝剑斩断青丝的那一幕,我的眼眶湿了。这种“给家族带来荣耀”的包袱也是后来结尾花木兰父亲为什么会说“有你这样一个女儿,就是我最大的荣耀”,以及为什么花木兰听到这句话会泪流满面。

在军营里,木兰的日子不好过。作为一个女人,她在体能上和军营里的男人没法比。外形“娘炮”的她,被战友各种欺负和羞辱。而李翔作为本片的灵魂人物,这时候是看不起木兰的。他的那首主题曲叫《I w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这首歌的歌词被好莱坞的一些白左影评家无数次批判,因为歌词里充斥着“be a man, we must怎么怎么样”,以及“did they send me daughters when I asked for son”之类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语句。但看完这部片你会发现,这首歌恰恰是这部片主题的升华,其重要性不可替代

李翔作为新上任的小将军,对这帮新兵充满期望也充满失望。这帮新兵的毕业考试是爬上竹竿,拿到杆顶的箭,同时要负重两个杠铃片。李翔是个肌肉男,他做到这一点问题肯定不大。但军队里的其他人,有瘦弱的,肥胖的,有蛮力却不会使的,还有木兰这一个天生上肢力量上比其他男人差一截的。木兰在这里人里可以说是最没有希望完成这个任务的。训练到结束前,毫无疑问地被李翔劝退了。“you are unsuitable for the rage of war. So pack up, go home, you fool. How could I make a man out of you?” 李翔这个角色,到这里为止对木兰都是鄙夷的态度。在他眼里,木兰是个娘炮,手无缚鸡之力,吐个痰都娘得不行。这种人是注定要被战场抛弃的。

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挫折,也就回头是岸了,可木兰没有。更厉害的是,她能因地制宜,根据有限的条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她上肢力量不行,手上负重两个杠铃片是肯定不可能爬上杆顶的。但杠铃片可以缠绕在杆上作为支点,自己就可以一步一步踩着杆上去。而做到这一点,恰好回避了她不足的上肢力量(人的腿部肌肉比上肢力量大很多),而身为女性,她的体重较轻,反而成了她的优势。在背景音乐“be a man”的一遍一遍重播下,木兰在天亮的时候爬上了杆顶,成为了第一个完成训练任务的新兵,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李翔的刮目相看。这一段MV,强烈建议大家去看看。每次我遇见挫折了我都会看这一段MV。真的很感人。

截止到此,李翔接受了木兰在战场上的存在。接着又一首“直男癌”的主题曲上演,《a girl worth fighting for》。这首歌里每个男人都说我了自己对未来老婆的期望,无外乎漂亮体贴会做饭,只有木兰说自己喜欢“有自己主见,不依附于其他男人的女人”(就是她自己),遭到了所有男人的鄙视。这是又一次传统价值观和女权思想的的戏剧碰撞。

紧接着,木兰的身份被揭穿,李翔至此依然没有对木兰有任何感情,二话不说开除了木兰(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曾经看不起她的战友们都站出来保木兰,李翔依然坚持原则开除了木兰)。然后剧情就进入了最后的高潮,皇宫救主。

皇帝被匈奴单于挟持,大门紧闭,正当众人用蛮力想突破正门(几乎不可能)的时候,木兰出现了。木兰想了一个主意,三个战友二话不说抛下李翔就跟随木兰走了,留下一脸懵逼愤怒的李翔。这时候李翔的思路基本上还是“我们四个男人都撞不开门,你一个女流之辈能有什么办法”。

木兰的方法极为巧妙,借鉴了她在训练营里从杆顶拿箭的思路。首先为了蒙混过关,她说服这三个曾经最看不起女性,最以男性粗鲁为荣的士兵换上了女装假扮皇帝妃嫔。接着,利用束带和宫殿的柱子制造支点,放弃突破正门,直接爬上皇宫顶楼。在这一刻,李翔才真正被这个自己的下属,自己一直小看的女兵所折服。一个女人和四个男人(三个女装大佬),配着bgm里“be a man”的歌词,用女性的智慧和方式爬上了宫殿的顶层。所以我说那首备受白左影评家攻击的《I will make a man out of you》才是这部片的灵魂主题曲。

救皇帝过程中,木兰又一次陷入险境。手无寸铁,只有一把折扇的木兰,最终靠巧力战胜单于,又一次展现了她“用有限条件最大化自己优势达到目标”的能力。说通俗点就是,这部片没有否认男女体能上的差异,但木兰面对男女体能上的差异,从不妄自菲薄,总能借力打力发挥自己的优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女权意识,对于一部20年前的动画片来说,能做到这一点简直比现在很多的南拳女拳们牛逼太多了。

看看当时男权社会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评价。

其实影片最后,木兰的父亲意识到了自己女儿虽然与众不同,但却也是一个优秀的女孩。自己不应该用世俗标准去要求和限制她。所以他说,the biggest honor is to have you as my daughter. 影片的最后,李翔对木兰绝对是有意思的。但东方人情感含蓄,也仅仅是点到为止“留下来吃个晚饭”而已。

说了那么多,可能有人想问了,你也没说为什么李翔这个角色不可或缺,或者说,不能拆成两个角色(恩师和男友)?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迪士尼木兰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不是一部俗气的战场狗血爱情片。李翔这个角色的存在甚至不是为了给花木兰恋爱用的。上面无数的解释分析就是想告诉你们,《木兰》的主题,其实是一个女性女权意识的萌芽和觉醒与男权世界的碰撞与和解,以及一个女性对于自我价值的探索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木兰散发着的自信和魅力,才是影片结尾那一点浪漫的起源。

  1. 李翔对于木兰来说,一直到片尾之前都是“权威”和“恩师”的存在。或者说,是“男权主义里成功者的标准”。这个“权威”一直不认可木兰,轻视木兰。但他的轻视,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同一级别的女性体能就是不如男性。在这一点上,他的“男性权威”形象一直保留到影片最后五分钟。跟木兰并肩作战的必须是这个“权威”,劝退木兰从训练营滚蛋的也必须是这个“权威”。最终接受木兰爬皇宫柱子的提议的人也必须是这个“权威”。不然这个“男权”与“女权”意识的碰撞就拍不出来了。
  2. 李翔和木兰的感情,是非常典型的传统中国男女的感情。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战场上的浪漫,反而是细水长流,彼此慢慢互相欣赏和喜爱。拆成两个人,势必这个“男友型”的角色要跟木兰上演一场恶俗的战场爱恋了。而且,即便在结尾两人互生情愫,主动权也在木兰手里。木兰想要单身,可以拒绝李翔。木兰想要恋爱,可以接受李翔。女权并不代表一个优秀的女性必须放弃家庭,而是她在选择家庭或者事业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社会道德的要求。结合影片开场木兰被逼着相亲,对比一下李翔这段感情(如果真有的话)简直强太多好么?原版没有暗示过木兰是因为李翔多优秀才喜欢他的。相反,为什么木兰不能选择一个外形优秀,忠君爱国,知错能改,又真心欣赏自己的男性作为恋爱对象呢?强行把李翔这样一个优秀的男性删除,这也大大削弱了迪士尼木兰所表现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主旨。
  3. 第三点就是没有必要。李翔一直到片尾都没有真正和木兰恋爱,你搞什么metoo强行自我加戏?再说片尾木兰解甲归田了,李翔也不是她上司了,没有上下级关系了谈个恋爱怎么了?法国总统还和他老师结婚了呢。

把李翔拆成两个人,会造成故事逻辑混乱。“恩师”这个形象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想想也知道,恩师的大部分戏份会被“男友”占据。而“男友”这个角色几乎注定会是狗血剧情。

迪士尼版的木兰,是难得的佳作。按电影版强行metoo自作多情的尿性来看,大概率不会达到动画版质量的高度。只能说,我很遗憾导演因为莫须有的理由做了这个拆分角色的决定。当然,我也希望导演另有计划,能让我到时候“真香”。

(手机码字,先发出来,一会儿上电脑补视频和截图)

user avatar

《木兰辞》里面也没有李翔啊。木兰辞也没有关于花木兰恋爱的故事。

所以这都不是事儿。

花木兰的故事,是和家、国、荣誉、权力、战争什么的都有关,有父女情、姐弟情、母女情、战友情,就是没有爱情。其实没有就挺好的,加进来反倒无趣。想看恋爱,可以到隔壁去看焦仲卿、看罗敷嘛……

花木兰的故事千古传唱,就是因为作者就只是把目光始终聚焦在核心内容,没乱加感情戏。

不要以为有个女主角就一定要给她配个爱情戏。那多庸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