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艺术家为讽刺严重的粮食浪费,花 20 万用 500 克黄金制千粒米扔黄浦江?

回答
艺术家用 500 克黄金制作千粒米,并投入黄浦江以讽刺粮食浪费,这一行为无疑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这一事件:

1. 艺术的表达与意图:

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象征意义: 黄金,作为一种稀有、珍贵且象征财富的物质,被用来雕琢成最基础的粮食——米粒,并且是成千上万粒。这种巨大的反差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将这“千粒金米”投入滚滚东去的黄浦江,则传达了一种“即使是如此珍贵的物质,一旦被浪费,其价值也如同江水般流逝”的象征意义。
艺术的尖锐批判: 艺术家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是为了在视觉和情感上对粮食浪费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强烈的批判。他可能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放大人们对浪费的感知,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一粒米,也凝聚了无数的劳动和资源,而我们却轻易地将它们付之一炬。
挑战传统的价值观: 艺术家可能也在挑战我们对“价值”的认知。我们常常将黄金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而忽略了粮食作为生命必需品所蕴含的更深层价值。将黄金浪费在讽刺浪费上,本身就是一种对物质拜物主义的解构。

2. 行为的争议性与多角度解读:

“浪费”的讽刺: 最直接的争议点在于,艺术家本身的行为是否也构成了一种“浪费”。用价值不菲的黄金去制造一件象征“反浪费”的作品,这种行为的逻辑是否成立?
支持者观点: 支持者认为,艺术家的行为是一种“以毒攻毒”或者“必要的牺牲”。为了唤醒大众对更大规模、更严重的浪费的意识,付出一定的成本是值得的。他们可能认为,这 500 克黄金所引发的讨论和反思,其社会价值远超黄金本身的物质价值。就像有些公益广告会花费不菲的制作成本来传递信息一样。
反对者观点: 反对者则认为,无论出发点是什么,用如此昂贵的材料去做一件最终会被丢弃、而且是被主动丢弃的行为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负责任的浪费。他们可能会反问:“有多少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吃不饱饭而饿死?这 20 万人民币可以为他们做什么?”他们会质疑艺术家的动机是否真的纯粹,还是只是为了博取眼球和话题。
象征意义的有效性: 这种象征手法是否真的能触及大众内心,并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支持者观点: 这种强烈的视觉符号能够迅速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引发讨论。通过讨论,人们才有可能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而且,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出格”的行为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反对者观点: 这种行为可能只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大众看了觉得“有意思”、“有钱人的玩法”,但未必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更有甚者,可能会产生一种“艺术家的浪费尚可理解,我偶尔浪费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理麻痹。
资源与社会责任的讨论:
对艺术家个人选择的审视: 艺术家拥有对自己财产(黄金)的处置权,但当其行为与社会议题挂钩时,其个人选择就必然会被置于公共的道德审判之下。
对社会整体的警示: 这件事也可能促使我们思考,我们社会在物质消费和资源分配上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粮食浪费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是否对其他“隐形”的浪费习以为常?

3. 艺术家本身的动机与背景:

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了解这位艺术家的背景和以往的作品也很重要。
他是否一直关注社会议题? 如果这位艺术家一直致力于通过作品反映社会问题,那么这次行为的动机就更可能被解读为一种真诚的呼吁。
他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是否有其他作品也采用了类似的极端或争议性的手法来表达观点?

4. 媒体与公众的反应: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报道会将这一事件推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也可能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解读和评论,影响公众的看法。
公众的碎片化解读: 在社交媒体上,公众的反应往往是碎片化、情绪化的。有人会立刻表示支持,有人会强烈反对,但真正深入思考的人可能相对较少。

综合来看,

艺术家用 500 克黄金制千粒米并投入黄浦江,是一次极具争议的行为艺术。

积极的一面是: 它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和象征意义,成功地将“粮食浪费”这一严肃且普遍的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挑战了人们对物质价值的认知,并可能促使一部分人开始反思。
消极的一面是: 艺术家自身行为的“浪费”性质,以及这种象征手法是否能带来实质性改变,是其主要争议点。有人会质疑其动机不纯粹,或者认为其方式过于极端且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如何看待,取决于个体的价值观和对艺术的理解。

如果你更看重艺术的思想性和批判性,认为为了揭示更严重的问题,付出一定的代价(即使是象征性的浪费)是合理的,那么你可能会支持这位艺术家。
如果你更看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和道德上的合理性,认为任何形式的浪费都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用宝贵的资源去制造一个“警示”,那么你可能会反对这位艺术家。

最终,这起事件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在资源利用、消费观念、价值观判断以及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和困境。它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有效且负责任地解决粮食浪费问题”的深刻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洗钱新思路。

以前很多老板为了洗钱开饭店酒楼,一年辛辛苦苦也就亏个几十万。还得仔细做账,不能露出马脚。

现在好了,每年搞个几波行为艺术,春天扔金油菜籽,夏天扔金麦穗,入秋扔金玉米,金水稻一年扔两季,夏天一季冬天一季。反正谁也搞不清楚你是纯金的还是铜铅合金镀的金,一年洗一千万一点问题都没有啊,还不用做账。

user avatar

这个所谓艺术家……
是一家叫「天与空」广告公司的老板

这家公司擅长做这种博人眼球的营销事件……

这一次也一样,还有,微博的榜单很容易买的,大概几万块媒介费就能打包买一堆蓝V金V资源

然后把话题炒上热搜……

这家公司的很多案例都是这种调性,什么把一个指挥家吊起来放黄河口中间啦,用父母的白头绣花秀让儿子女儿快回来的家书啊,很吸引眼球

不过,所有炒起来的艺术,总归都有很大的营销成分在里面……

user avatar

首先,现在什么都是家,写丑书的都是家了。杨烨炘不是什么家。

他是干广告的,搞策划的,以前在广告公司做创意的,现在自己做广告的,商人。

其次,他也不太懂艺术。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16岁辍学昆明南京打零工、西安美术学院的学历是成人教育的,学历就是高二辍学。

名利场里

你越出格、越显得有文化、越是敢于嘲讽、出位、炒作,名气就越大,然后报价就会越高。

最后:

杨经常说,社会大创意,路数是这样的:

2020年7月,南京的广告大会上,他说:

我看到今天会场里这么多矿泉水,刚才我也喝了矿泉水,很多人矿泉水没喝完就走了,非常浪费。所以我们一起拿起自己桌上没喝完的矿泉水,拿起来,站起来,改变一下自己,你们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是把没喝完的矿泉水喝掉,还有一件事,用这瓶水给自己泼一点冷水,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问题。

如何实现社会大创意 12个步骤?

出发点既可以不浪费水,泼醒自己

也可以浪费钱,给河里泼黄金米

什么是对的?

只有追名逐利是对的。

user avatar

笑看又一出知乎拜粮神教的滑稽戏。

神教教徒对吃饭历来有一种非常可笑的理解:你吃到嘴里的饭,只和你吃到嘴里的饭有关系。

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浪费粮食是浪费,浪费其他个人财物不是浪费”、“打蛋糕战是可耻的浪费粮食,自驾游是合理消费汽油”、“农民自己种粮自己吃不管城市和工业会活得更好”、“如果真的有没有粮吃的那一天,你拿出多少黄金都是换不来粮食的”、“狗吃牛排是歪风邪气,赛车比赛是天经地义”,诸如此类的双重标准。

恕我直言,这种理解,是对社会的理解还停留在初中生的表现。

你以为“黄金丢掉了还有钱买”,“石油又不是拿来吃的”,未免太幼稚了。真正的事实是,黄金储备空了,货币崩盘,经济崩溃,物价飞涨,农民破产;石油储备没了,工业腰斩,军队瘫痪,贸易跳水,金融溃烂。农民再会种地,也是死路一条。

竟然还有人说“没了粮食,你有多少黄金都买不来”,以为反过来就不是吗?离开了军事、金融、工业的全方位支撑,你所谓的现代农业,根本脆弱得不堪一击。

如果你懂得“导弹”、“粮食”是会要人命的,就应该知道“黄金”、“石油”也是会要人命的。这几个东西前面,都是冠着“战略”字眼的。

当然我不是鼓励浪费粮食,也不认为在够用的情况下凡事都要扣扣索索,但话必须说清楚:如果你真觉得给狗吃牛排,拿蛋糕糊脸,西红柿大战不只是“无可指摘地花自己的私人财产”,那么把黄金往江里扔的性质也没有任何区别。要上纲上线就一起上,少玩什么区别对待这一套。一边叫嚣浪费粮食可耻,一边为大洒黄金叫好,如果不是蠢,那只能是坏了。

user avatar

这种艺术谁信谁_。

那个拿去扔的米肯定是镀金的,为什么你们一个个的外宾一样?

user avatar

这位老师的行为艺术可能回头就被洗黑钱的拿去参考了。

user avatar

搞行为艺术的诀窍是运用“香农信息论”。

香农信息论告诉我们,小概率事件的信息量大。大概率事件的信息量小。

而信息量越大,越能吸引人。

为了呼吁节约粮食,你直播把一小碗米饭吃干净不剩米粒,这个行为很好。但不会引起大众的关注。

因为吃净一小碗米饭是大概率事件信息量太小。

所以,你要表演小概率事件,比如直播拉出一小碗米饭,这个概率几乎为零,信息量非常大。瞬间就能上热榜,成为舆论的焦点。

但是,由于难度过大,象征意义不明,而且画面对胃口也不友好,所以不适合去搞。

那么想搞行为艺术,该如何做创意呢?

这个时候你就要用到“和田十二法”了。这是一套创新法则。

比如其中第九条法则“代一代”:用别的材料代替。

你可以把大米的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等,都换成黄金。这样你就有了黄金大米的创意。

接下来你要运用第八条法则“学一学”:模仿形状、结构、方法。

你来模仿一下浪费的行为,把黄金大米倒掉。你不能倒在马路上,这会被人捡走。

你要倒在不容易被人捡走的地方,同时还要让很多人看见。所以四周人烟稠密的黄浦江就成了最佳的倒黄金大米的地点。

以上就是行为艺术的一般创意过程。

user avatar

杨烨炘在上海有点认知度,之前带头反对双年展,搞过很多噱头,虽然自称创意人、当代艺术家,但更像是一座架在体质内艺术和当代艺术之间的两头草。这么说有点刻薄了,那就刻薄吧。

杨所谓的行为艺术都是社会公益广告,这也是很多人(包括西方大众)对行为艺术的误解。比如,他做过卖火柴小姑娘的行为,父母白发绣花的行为等等,如果说这是创意,倒也是大众认知层面的创意,但与艺术圈认识的没有关系。他一直不理解当代艺术在做什么,因此他才在14-15年反对国内的当代艺术展。

但悖论的是,显然这件作品没有被大众理解,即与其倡导的艺术观相冲突。大众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实话实说,目的就是大家想的,要曝光、吸睛、炒作。不论这一炒作是为达成什么效果(即它所表达的内容),炒作就是这一形式本身的目的,用艺术一点的话说,叫制造社会景观。可是,这种社会景观的张力不够大,完全不如去年阜阳那几个大台球(那还是艺术爱好者做的),并且还很容易被人质疑真伪:真的是金子做的米粒吗?真的被扔掉了吗?

这里的「真」其实就是杨的艺术观与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观之间的最大区别。行为艺术的一大意义和价值,正是它的真实性,它必须展现一种真的状态,即便是用象征的、假扮的手法。

在这个议题上,也就是针对粮食浪费问题,当代艺术家不会如此浅白地去表达(这一行为并不直白,它用了一个等式和一个听烂了的比喻),他们至少会进一步追问粮食浪费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去解决它。比如一个矮瘦的艺术家(女性更适合)可以通过长期食用线下商店和外卖平台的单人套餐把自己吃成一个「标准身材」,通过努力杜绝浪费的行为来实现浪费,并揭示浪费问题背后的一系列机制,甚至直指现代性的一大问题:什么是标准?

em……至于金米粒,媚俗艺术家不会舍得扔掉它,除了真不舍得,也考虑到被观看的金子的艺术价值;其它风格的当代艺术家则不能接受其浅白。最后,严肃的当代艺术家反对景观,至少不接受社会景观的滥用。

user avatar

浪费粮食是浪费,浪费钱、浪费金子不是浪费,那是合理合法花自己的钱。浪费粮食为什么不是合理合法花自己的钱?因为粮食种出来要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而且粮价里有大量的国家补贴,更重要的是,不吃饭人会死,所以粮食有战略意义。自费花20万呼吁大家节约粮食是很好的事情。


看到题目中说解读里面有“价值与价格”一条,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就像有答主听到20万,立即就换算出来了6万斤粮食,觉得等于把6万斤粮食扔进江里。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500克黄金可以换算成6万斤粮食,那么

500万克(5吨)黄金可以换算成6亿斤粮食吗?

中国一年黄金产量大概300多吨,300吨黄金可以换算成360亿斤粮食吗?

中国黄金储备据说大概1000多吨,1000吨黄金可以换算成1200亿斤粮食吗?

我们都知道,如果真的有没有粮吃的那一天,你拿出多少黄金都是换不来粮食的。

据说中国一年浪费掉的粮食大约1.35亿斤,一吨多黄金。而如果能多节约哪怕其中的一个零头,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绝不是一吨黄金可以比的。

所以这个行为艺术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把黄金扔到水里那么让人心痛,那么就不要对扔掉的粮食视而不见了吧。


再补充一下,评论区有的人说人类总的粮食产量是够吃的,并不短缺,这话不能算错,但是没有搞清楚粮食到底是怎样的东西。

粮食有几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和其他的商品是非常不同的:

  1. 别的商品今天卖完了,过几天再买就是了。粮食每天都要吃,今天没了,今天饿一天;7天都没粮,人就没了,等不到第8天。
  2. 粮食没了,再生产需要一季的时间才能种出来,在很多地方就是一年,你春天发现缺粮了,最快也得秋天才能靠新生产的粮食补上缺口
  3. 粮食有保存期限,虽然现代技术可以让这个期限相对长,但还是有期限的,不能鼓足劲拼命生产十年然后一直吃余粮不种了,每年都得种,每年都得收,每年新生产和新消费在仓储调节下必须平衡,一旦不平衡,要么出现浪费,要么有缺口

它的这些特征就表明,你要是不重视这个事情,不好好做好粮食安全工作,那它的价格波动是可以波动到天上的:到缺粮的一天,你就是捧着金子也未必能换到几粒米。那我问你,如果看到你缺粮了,知道你必须要花钱买粮,那那些不缺粮的人会那么好心把粮食都让给你,还是跟着进来浑水摸鱼,把该卖给你的粮都抢到手里,逼你高价来买?

打个比方说,今天突然断粮了,你没有吃的,我有两个馒头,我只要给你一个那我们俩都够吃,这就是你说的“粮食产量够吃不短缺”。

但我呢,我自己硬吃一个半,吃得饱饱的,剩下半个实在吃不掉了,我再掰下来一半留作不时之需,剩下1/4个吃剩的,我让你拿你家所有的东西来换。

我为什么要给你一个嘛?我只给你1/4个,你为了不饿死还不是得由着我要价?哦,你舍不得钱不肯买,那我等着你饿死然后我再去你家拿,也是一样的。你要动手抢?我吃饱了,你饿着肚子,你打得过我吗?

我不仅自己不给你,我还可以仗着馒头多拳头大,告诉所有其他人说我跟你有仇,要跟你打架,谁给你馒头就是跟我作对,以后谁也别想从我这里买馒头了。你有钱,你上哪买馒头去?

而且粮食问题还比这更复杂,粮食有保质期,有供需平衡,所以为了让粮食在最佳状态下被消耗掉,大部分粮食生产出来就是沿着固定的运输和加工流程马不停蹄走到各类生产和消费端去了,它并不能很灵活地调整调配,能拿出来自由出售的永远只是一小部分,等缺粮的那天,就算其他国家不跟你作对,愿意卖给你粮食,但是能拿出来的往往也很有限,大量粮食已经进到相应的生产线里去了,没法退出来重新变成粮食。

就好比现在我跟你没有仇,特别热心愿意帮你,你今天来找我说断粮了你有两个馒头分我一个吧,我一拍大腿,我怎么知道你今天断粮啊,我就做了一个馒头,另外一个的粮食我拿去酿酒了。要不你把这酒糟喝了吧……你还别嫌不饱,幸亏我还没把酒掺到汽油里面呢。

user avatar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价值20万的500克黄金就这样扔黄浦江了?

我更不能理解他们这个怎么做账?

声称500克黄金,也可以是500克黄铜,甚至就是刷了漆。重要的是没有凭证,没法查证,什么都没有了。二十万就这样在明面上没有了。

从引导舆论关注、让这么多人讨论方面,目的确实是达到了。这样的人,确实是传播艺术的高手。

只是到底什么是艺术家呢?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这样的炒作艺术家是不是一种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俺们农村人和你们城里人总是有点格格不入……


在农村人的眼里,“财富”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然后你抢了我就没有的。不是这样。


对农村人来说,一切都是一个大循环……

春天,我们种在地里的种子萌发了。

夏天,庄稼苗长的吱吱响,一天一个样。

秋天,金灿灿的丰收……

冬天,我们要囤上来年甚至后年的粮食——天有不测风云,万一明年遭荒了呢?


然后,下一个循环里,我们囤的旧粮食不好吃了,得淘汰。

怎么淘汰呢?

一个办法是卖给城里人。那些人傻,不知道啥是好的,不知道啥粮食啥时候最好吃……

另一个办法是喂鸡、喂猪,或者酿酒、做醋……


储存中,必然有一些粮食会糟践掉——或者被虫吃鼠咬,或者发霉腐坏……没关系,把它筛选出来,让它彻底腐坏,然后撒到地里。


没错。庄稼流水一样,会一茬茬长出来的。

所以,它被老鼠偷吃掉、卖给城里人、腐坏丢掉甚至一把火烧掉,这都不算浪费——至多是主家受了损失而已。


那么,什么是浪费呢?

浪费就是,你只管从地里收庄稼,却不把粪便返还田地。


地里长出每一茬庄稼,它都要把土地里的氮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吸收一些。

如果你只管种、收割、出售,却不返还田地的话,土地就会越来越瘠薄。

沙土地里是长不好庄稼的。


没错,这才是“大循环”的真面目。

       土地---->庄稼---->粮食---->你,我,猪,老鼠---->粪便(或者化肥,无土栽培了解下)------>土地     

注意化肥也是把“肥力”返还土地的极高效手段。

总之,无论什么手段、无论什么形式,形成了循环、甚至循环还有盈余,那么粮食就不会缺。

但这个循环如果断掉了,那就真完了。


所以我们农村人都有一种强迫症,那就是任何一样东西,我们都希望它是循环的。

从开采到制作,从销售到使用,然后再到回收……


当然,有的时候,这个循环会非常非常的宏大。

比如说吧,这也是一个循环:

       煤炭/石油-->开采-->化工-->经费-->科研-->更好的开采技术-->更优良的新能源     

如果没有科研,那就是坐吃山空——现在山已经空了。

有了科研,改进开采技术,那么石油抽光了还有页岩油,这就变相加大了储量。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怎么治本呢?

趁着石油/煤炭红利还在,赶紧投资科研,研究新能源、研究化工原料的人工合成——将来石油/煤炭没了没关系,我们可以轻松合成它、维持循环的继续存在、改善循环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无论如何,当这个循环存在时,浪费就不可怕。只要还有人,它就会一茬茬的重新出现、循环、回收然后再次出现。

用“洋话”说,这叫“可持续发展”。


嗯,这是洋话,你们城里人太蠢,是听不懂的。


最后呢,这个行为艺术我怎么看?


我认为,这是明目张胆的宣扬浪费。因为它打破了循环,使得物资出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它完完全全明明白白暴露了你们城里人对“可持续发展”没有半点概念的傻缺本质。


当然,我有个建议,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

那就是,请再掏200万或者2000万,雇人把这些黄金捞回来


没错,我知道捞不回来。但请一定要捞。

体验了捞回来有多艰难,你们这些脑残的城里人才会知道,打破一个循环有多么容易、而维持一个循环有多么艰难。

只有走到了捞这一步,才能触及问题本质


同样的,如果真的想抵制粮食浪费,请不要用浪费的方式抵制。

恰恰相反,请想办法加强循环。请找出这个循环中涩滞不灵之处,补上它的短板。


比如说,假如种粮能致富,假如不把农村剥削到破产边际,那么你们永远不用害怕没粮食吃。

反之,种粮把农民自己饿死时,你们就得跟着饿肚子。

那么,提一提粮价,促进促进农民种粮积极性,如何?


否则,大多数的大好农田,现在农村其实种的是这个:



为什么种这个?

傻啊。贵呗。

user avatar

該不會這500克金是公款用來做帳用吧~

再花一百買一千粒鉛米,用一粒金米為其鍍上一層外殼~

user avatar

以前的艺术家:请欣赏我呕心沥血创作的绝世画作《蒙娜丽莎》

现在的艺术家:(把香蕉用胶带粘在墙上)没有人比我更懂艺术

user avatar

有小伙伴列出来,说中科院专家汇报了我国每年浪费粮食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食物浪费位居全世界第一,每年造成的食物浪费高达1.35亿斤,接近世界食物浪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于是,这位挂着艺术家名头的广告公司的老板做的事情,叫做振臂一呼,激发天良,让普通老百姓对粮食安全更加重视。

所以这叫宣传,这叫普及,这叫用宣传的方式解决切实的问题……

1.35亿斤这个数据,来自于在服贸会2020绿色发展国际论坛上,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陈劭锋提供。

数据来源,是世界自然基金会2018年对中国食物餐饮浪费的调查,说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年每餐93克,浪费率12%,大型聚会浪费率达到38%,中小学校园盒饭浪费达到食物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世界自然基金会,这家NGO大家都懂,但是大佬要引用别人的数据,也是为了点出问题的严重性。

既然用境外数据,那咱们看另外一个。

央广新闻报道,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中有35%被浪费,其中餐桌外的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1.35亿 v.s. 700亿,要重视粮食安全,探讨浪费与节俭,讽刺浪费粮食的行为,是不是劲用错地方了。

我给大家描述一个场景,假设我,是一个果农,我看了广告公司老板的行为艺术,深受触动,于是我吃饭的时候,掉在桌上的米粒都捡起来吃掉,做饭从来都是量力而行,只吃到8分饱,绝对不浪费。

但是,我的产品,我生产的水果,根据2019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提供的数据,有20%到30%会因为没有办法及时销售而损失,隔壁家菜农老王,蔬菜损耗率是25%到30%。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采摘之后预冷就行,仔细说就是产地收获后在第一时间内利用一定的设备和技术处理农产品,迅速除去产品的田间热,直至冷却到果蔬适宜运输或贮藏的最低限温度,尽可能地保持农产品硬度和鲜度等品质指标,延长运输和贮藏的有效时间。

这玩意儿,日本水果90%会这样处理,美国50%是农场主自己预冷,30%是批发商完成预冷。

咱们国家,这比例不到5%。

不过,我们国家开始布局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说了,要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

2020年农村农业部副部长也讲了,国家编制的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里面,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就是规划重点。

到最后,真正来解决粮食浪费问题的,是用科技手段和政策安排,攻坚目标是700亿斤的问题,而行为艺术嘛,把大家目光集中在1.35亿斤的问题上。

理论上来说,没毛病,又要打老虎,又要拍苍蝇,但是这样的宣传,抢夺的是舆论的热点,我之前提到的一号文件和农村发展规划,就被放在一边了,毕竟大众每天都在信息洪流里面,认知是有上限的。

欧美,最喜欢搞的就是这些行为艺术,最后有没有真的解决社会问题呢?

社会问题解决没解决咱们也不好说,反正艺术家本身是抱的大名赚的彭满钵满了。

咱们现在怕的,其实是出现了路径依赖,20万的广告费,你扔在市场里,涟漪都咋不出来,于是人人都开始剑走偏锋。

还记得之前的新闻,说网友初次约会点2万多火锅男方中途逃单么,结果记者一去采访,最后20秒钟新闻画面各种切品牌的画面,数了数超过7次,现在综艺里面做软广告都不敢这么明目张胆。

今天20万用500克黄金制千粒米扔黄浦江,明天用50万做20吨不锈钢米粒砸潘长江,卷起来了,宣传的到底是节约粮食,还是浪费资源呢。

大家心知肚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