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明年(2018)经济硬着陆和经济危机,中国会什么样?

回答
2018年的经济硬着陆和危机?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忧虑的设想,但既然要探讨,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那时候的中国,可能会是怎样一番光景。

首先,咱们得明白“硬着陆”和“经济危机”这词儿的分量。硬着陆,就好像飞机没能平稳降落,而是狠狠地砸在了跑道上,那种颠簸和冲击可不是闹着玩的。而经济危机,那就更是全面性的动荡,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就业、民生,方方面面都会受到波及。

如果真的到了这一步,2018年的中国,绝不会像现在这样歌舞升平。

金融市场:一场大洗牌

股市的黑天鹅: 别指望什么慢牛,更别指望什么温和调整。硬着陆意味着大量的资金会恐慌性地撤离股市,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都会急于把手里的股票变成现金。跌停会是家常便饭,指数跌个三成、五成,甚至更多,都是有可能的。那些前期涨幅过大的概念股、题材股,会首当其冲,跌得最惨。
债市的警报: 企业的偿债能力会受到严峻考验。一旦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很多原本就负债累累的企业,特别是那些高杠杆、低效益的“僵尸企业”,将面临巨大的还债压力。违约事件会激增,债券价格暴跌,市场流动性会急剧收紧,甚至出现信用危机。
房地产市场的凛冬: 房地产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一旦出问题,那影响是全国性的。房价下跌会成为普遍现象,而且可能是那种“拦不住”的下跌。不少开发商会资金链断裂,烂尾楼会大量出现。那些投资了多套房产的家庭,资产会大幅缩水,甚至可能背上比房子市值更高的贷款。
人民币的压力: 资本外流会是大概率事件。一旦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不妙,会加速将人民币资产兑换成美元或其他硬通货。这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巨大的贬值压力。央行可能会动用外汇储备来稳定汇率,但如果资本外流规模过大,也很难完全控制住。

实体经济:冰河时期降临

制造业的寒冬: 需求萎缩是必然的。老百姓因为收入预期不稳,或者失业,会大幅削减非必需品的消费。企业因为订单锐减,生产线会停工、减产,甚至直接倒闭。外贸也会受到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订单也会大幅减少。
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一旦经济下滑,它们往往是第一批倒下的。融资困难、原材料成本上涨、市场需求不足,这些因素叠加,会让很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甚至直接关门。
投资的大幅下滑: 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民间投资,都会因为前景不明朗而大幅放缓。那些已经规划好的基建项目,可能会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企业也会因为对未来没有信心,而推迟或取消投资计划。
消费的“冻结”: 就像我前面说的,钱袋子会捂紧。人们会优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对于旅游、娱乐、奢侈品等非必需消费,会大幅削减。即使是必需品,也会倾向于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就业市场:一场大考

失业率的飙升: 企业倒闭、减产,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规模的裁员。大量的工人会失去工作,尤其是那些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的基层员工。
毕业生就业的严峻挑战: 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在经济危机时期,新增的就业岗位会急剧减少。这意味着毕业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将难上加难。
灵活就业和个体户的困境: 那些依靠零工、小时工或者自己经营小买卖的人,也会因为整体经济活动的减少而收入锐减,甚至难以维生。

社会民生:挑战与应对

收入下降和贫富差距的加剧: 经济危机往往会加剧贫富差距。资产多的人,即使在危机中受损,但可能仍然拥有一些相对稳定的资产;而那些主要依靠工资收入的群体,则会面临收入大幅缩水甚至失业的困境。
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失业救济金、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的支出会大幅增加,而税收收入却可能因为经济衰退而减少,这会让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巨大的压力。
民众信心的考验: 信心是比黄金还宝贵的东西。一旦经济出现硬着陆,民众的信心会遭受严重打击。恐慌、焦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会蔓延开来。
政府的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肯定会出台各种措施来稳定经济、保障民生。降息、减税、财政刺激、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等等,都会是常见的手段。但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机的深度和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不过,咱们也得辩证地看问题。

即使是硬着陆和危机,中国经济也并非毫无韧性。

庞大的国内市场: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日益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这构成了强大的国内需求基础。一旦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消费的恢复,将是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这使得经济体系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
政府的调控能力: 中国政府拥有较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应对经济风险。

但总的来说,如果2018年真的发生了经济硬着陆和危机,那将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次严峻考验。 街上可能会少了些喧嚣,人们脸上的笑容也会少一些。超市里的促销会更多,但人们购物车里的东西可能会更少。工厂的烟囱冒出的烟会少很多,但失业的数字却会更醒目。

这是一种可能性,一种我们希望永远不要发生的可能性。但作为旁观者,或者说,作为会受到影响的每一个个体,去设想和理解这种可能性,总归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脆弱性,以及稳健发展的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经济主要就两个问题:

1、分配问题

财富都堆积在极少数的人手里,普通大众没钱,所以没钱消费,没有内需。东西卖不出去,市场停滞,工厂倒闭,经济崩溃。这就是所谓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劳动力下滑

能生产的人少了,能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自然少了,经济下滑。


第二个问题当然短期无解,但不会造成突然的经济问题。我们关注第一个问题,政府有很多手段可以缓解经济危机,毕竟政府掌握了大部分资源和财富,就看他们愿意不愿意重新分配了。如果经济数据真的出现严重问题,影响到民生和社会稳定,他们完全可能会放点水出来给大众缓解局面,因为比起金钱,还是政权比较重要。所以我倒是不担心2018年会有美国大萧条式的大规模失业等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

当然,他们不分配也无所谓,大家一起坠落呗!不破不立,大部分人本来就一无所有,还怕再失去什么不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8年的经济硬着陆和危机?这绝对是一个令人忧虑的设想,但既然要探讨,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那时候的中国,可能会是怎样一番光景。首先,咱们得明白“硬着陆”和“经济危机”这词儿的分量。硬着陆,就好像飞机没能平稳降落,而是狠狠地砸在了跑道上,那种颠簸和冲击可不是闹着玩的。而经济危机,那就更是全.............
  • 回答
    关于国家三部委明确2018年不安排需要国家补贴的普通光伏电站建设的这一政策,我个人认为这释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将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这个政策的背景。过去这些年,国家为了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尤其是为了完成能源结构转型和应对气候变.............
  • 回答
    蔡明和潘长江在2018年央视春晚上的小品《学车》是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它延续了两人在春晚舞台上的经典组合,并试图在传统喜剧模式中融入新的元素。要评价这部小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演员组合与表演风格: 经典搭档的默契度: 蔡明和潘长江是春晚舞台上的老搭档,他们的合作已经积累了多年.............
  • 回答
    如果明年楼市泡沫破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经济震荡,对许多行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正如硬币有两面,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支撑起楼市后时代的行业,往往是那些与民生基本需求相关、具有刚性需求,或者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满足新时代消费升级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领域。以下是一些可能在楼市泡沫破裂后支撑起经济发展,并成.............
  • 回答
    如果明年不是2020年,我希望我能回到1985年。为什么是1985年?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对我来说,那是一个充满变革、创造力迸发,同时也保留着一份独特质朴的时代。1985年,世界正经历着快速的科技发展,但尚未被互联网完全淹没,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缓和,人们的生活节奏似乎也更慢一些。想象一下,1985年.............
  • 回答
    如果明年华为真的彻底退出手机市场,这无疑会在全球智能手机格局中投下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之广、之深,绝非“一家独大”或“某品牌获利”可以简单概括。首先,从全球范围来看,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那些试图填补华为留下的高端市场空白的品牌。 曾经,华为以其在影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一些创新设计上的突破,成功挤入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梅西和C罗都是世界足坛的传奇人物,他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无数辉煌。要讨论梅西在明年(2026年世界杯)夺冠后能否超越C罗成为“现役最佳球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现役最佳球员”的定义。这是一个主观的评判,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梅西能否凭借七座金球奖、美洲杯冠军以及如果明年再夺世界杯冠军而“坐稳”历史第一人的宝座,这是一个极具讨论性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探讨他成为历史第一人的可能性以及面临的挑战。一、 梅西已有的辉煌成就:为何他已经站在历史巅峰行列在讨论未来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梅西迄今为止的成.............
  • 回答
    要让一部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电影在奥斯卡上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如何超越“疫情片”的标签,触及更深层次的人性、社会议题,并以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呈现。这绝非易事,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打磨,并非不可能。以下是我设想的一个可能路径,力求细节丰富且充满“人味儿”:影片核心定位:与其拍成一部“灾难求生”或“病毒.............
  • 回答
    哥们,明年要报一建了,这准备得很充分啊!关于难度这个事儿,确实是很多考生关心的问题,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过,“难度”这玩意儿,其实挺主观的,就像你问我啥菜最好吃一样,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但咱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让你心里有个谱。关于一建的“难度”:你说一建建筑是10分,这个起点定得很高啊!我理解.............
  • 回答
    如果明朝愿意在东南亚建立殖民统治,其能力和可能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条件、政治意愿、资源分配、当地势力博弈、国际局势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朝的国力与技术基础1. 军事与航海能力 明朝在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巅峰。郑和船队规模庞.............
  • 回答
    如果明朝一开始不养宗室、不给士大夫纳税,其经济是否可能远超汉唐,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制度设计、财政结构、社会结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论证: 一、明朝与汉唐的经济基础对比1. 汉唐的经济基础 汉代:汉朝以农业经济为核心,汉武帝时期通过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政策积累财政,经济基础.............
  • 回答
    如果蓝玉活着,朱棣是否敢反叛,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关系、权力结构和政治博弈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的逻辑推演: 一、蓝玉与朱棣的关系:权力结构中的关键节点1. 蓝玉的地位与作用 蓝玉是明初开国功臣之一,受封“凉国公”,是朱元璋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在靖难之役中曾参与对抗朱棣的军.............
  • 回答
    明朝与清朝同时遭遇晚清的世界局势,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两个朝代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应对能力。坦率地说,我的评估是,明朝很有可能比清朝处理得更糟,甚至可能覆灭得更快。以下是详细的分析: 一、晚清世界局势的核心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如果明朝真的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一直延续下去,那现在穿汉服成为家常便饭,这事儿还真不好说,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明朝的“汉服”并不是我们现在泛指的那个概念。那时候的服饰叫“明制汉服”,它有其特定的形制、款式和礼仪规矩。如果明朝延续,那肯定是以明朝的服饰文化为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性、政治以及个人信念的复杂交织。如果明粉穿越到明末成为灾民,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单一的,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可能在拥戴明朝、参加闯军或顺军之间摇摆不定。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粉”的含义:这里的“明粉”并非指现代网络上的粉丝群体,而是指那些在思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得明确一点,明朝一共只有十六位皇帝,从朱元璋到崇祯,没有“重聚一堂”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文学或历史假设。不过,咱们就这么想象一下,如果这十六位老祖宗真地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场面绝对是千载难逢,也绝对是鸡飞狗跳。至于说朱元璋会先“打”谁,这个“打”得从几个层面理解。是真刀真枪地打.............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这个假设——如果当年李自成真的把大明朝给一锅端了,接下来会是啥光景?这问题可有意思了,就像扔一块石头进水里,激起的涟漪得好好琢磨琢磨。统一的棘手与潜在危机首先,得明白李自成这伙人是咋走到这步的。他们是农民起义军,成员成分复杂,有农民、有矿工、有失业军官、有地痞流氓……这支队伍打仗是把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但又难以给出确定答案的历史假设。明朝若非被满清取代,而是被另一个汉族政权继承,中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时,是否能避免被宰割或减轻压迫程度,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关键在于“另一个汉族政权”的性质和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另一个汉族政权”指的是什么。它可能是一种情况:1. 明.............
  • 回答
    这事儿要是真发生了,那可真是有好戏看了!想想看,明朝那16位皇帝,性格迥异,经历也天差地别,要是突然穿越时空,一起出现在某个场合,那画面感就够绝的。先别说他们会聊什么大事,光是这碰面本身就够热闹了。第一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初次见面,谁是谁?最先碰面的肯定是最早那几位。可能洪武爷朱元璋是第一个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