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流量”真的会毁了中国音乐剧吗?

回答
“流量”真的会毁了中国音乐剧吗?

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预言,不如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这几年,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发展速度之快,几乎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从一开始的小众爱好,到如今的“出圈”,甚至成为许多人休闲娱乐的新选择,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流量”的助推。

但“流量”这把双刃剑,在为中国音乐剧带来前所未有关注度的同时,也悄悄埋下了隐患,甚至有人惊呼,它正在“毁掉”中国音乐剧。这话是不是有点言过其实?我倒是觉得,用“加速消耗”或者“扭曲发展”来形容,可能更贴切一些。

流量来了,舞台却变味了?

我们先来看看“流量”是如何渗透进音乐剧市场的。最直观的,就是主演的选择。过去,音乐剧演员的选拔,更多地看重的是他们的声乐、表演、舞蹈功底,以及对角色的理解和塑造能力。而现在呢?一个拥有庞大粉丝基础的明星,哪怕演技稚嫩、唱功勉强,也能吸引无数“粉丝”涌入剧场,一票难求。

这种现象,短期内确实能带来巨大的票房收益,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音乐剧”这个东西。但这背后,牺牲的是什么?是艺术的纯粹性。当一部音乐剧的卖点不再是精彩的剧情、动人的旋律、深刻的人物,而是主演的“脸”和“粉丝号召力”时,它就离艺术作品越来越远了。

我曾亲眼见到过,某部引进的经典音乐剧,因为启用了一位流量明星担纲主演,原本对音乐剧有较高要求的观众群体,很多都选择放弃。大家去看的,更多是追星,而不是欣赏一场完整的、高水平的音乐剧演出。那种对作品本身的热爱和对舞台艺术的尊重,在巨大的流量面前,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快餐式”消费,掏空了土壤

“流量”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它催生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为了迎合“流量”,一些音乐剧的制作方,往往会选择那些改编自热门IP、自带话题度和粉丝基础的剧目。比如,一些古装剧、网文改编剧,它们在播出时可能就已经拥有了海量的关注度,到了音乐剧舞台,自然也就能吸引一批“粉丝”买单。

问题是,这些剧目本身是否适合改编成音乐剧?音乐剧讲究的是歌、舞、剧的融合,对故事性、音乐性、戏剧冲突都有很高的要求。一些粗制滥造的IP,可能只是在故事层面比较吸引人,但要转化为音乐剧,需要付出巨大的艺术创作成本。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小说情节配上几首“口水歌”,再加上明星的站桩式表演,那它就成了“披着音乐剧外衣的演唱会”,是对音乐剧这个艺术形式的简化和亵渎。

更糟糕的是,这种“快餐式”的消费模式,还会影响到观众的审美。当观众习惯了被流量明星的粉丝效应驱动,习惯了为“IP”买单,他们对音乐剧的鉴赏能力就会下降,对艺术的要求也会降低。久而久之,那些真正用心打磨、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反而可能因为缺乏“流量”而被市场忽视。这就像在肥沃的土地上,只种容易生长的速生作物,却忽视了那些需要时间培养、更有价值的植物,最终会把土壤养分耗尽。

创作者的迷失:是为艺术,还是为流量?

“流量”的影响,也蔓延到了创作者的身上。当一个优秀的音乐剧剧本,可能因为没有“流量明星”的加盟,就难以获得投资和排演机会;而一个平庸的剧本,只要有明星愿意出演,就能获得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关注。这对那些踏实做内容、希望通过艺术打动人心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我认识一些音乐剧从业者,他们告诉我,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会面临一种“选择困境”。是为了追求艺术的极致,打磨每一个细节,还是为了迎合“流量”,在选角、宣传上做出妥协?这种妥协,可能来自于投资方的压力,也可能来自于市场的“风向”。而一旦妥协,艺术的初心就可能一点点被磨损。

长此以往,可能会出现一种现象:真正有艺术追求的创作者,因为无法获得“流量”的支持,而选择离开;而那些追逐“流量”的创作者,可能会创作出一些“好看”但“不好看”的音乐剧,它们在短时间内赚足了眼球,但却无法在艺术史上留下任何印记。

“流量”不是原罪,但“唯流量论”是毒药

当然,我也不是说“流量”本身是错的。一个新兴的艺术形式,需要关注度和市场的认可。有流量,能够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了解音乐剧,这本身是积极的。很多优秀的音乐剧作品,也因为“流量”的加入,而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和运用“流量”。如果“流量”是锦上添花,是帮助优秀作品获得更多关注的工具,那它就是有益的。但如果“流量”变成了唯一的目标,变成了衡量一部音乐剧价值的唯一标准,那它就是一种毒药。

现在的中国音乐剧市场,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欣欣向荣的商业繁荣,另一边是艺术价值的潜在危机。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市场的繁荣,而牺牲了艺术的根基。

真正的音乐剧,应该是由好故事、好音乐、好表演共同构成的。它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留下回味。而如果一个市场,最终只剩下“流量”的喧嚣,而失去了对艺术本身的尊重和追求,那所谓的“繁荣”,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毁掉”的,将是中国音乐剧真正的发展前途。

所以,与其说“流量”会毁了中国音乐剧,不如说,我们 对“流量”的过度依赖和错误运用,正在将中国音乐剧推向一个危险的境地。我们需要警醒,需要反思,需要在流量的洪流中,守住那份对艺术的初心和热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毁不了!

然后说为什么:

因为根据我这十几年的观察,凡是来蹭音乐剧的流量,基本上来的快,去的也快。如今至少是第三波流量大潮了,第一波就是当年的超女,还是05、06年的事情,当时就已经有音乐剧系的在读学生去参加了,就是唐笑,于是一下子“音乐剧”三个字就热起来了,不过很快就恢复正常了。记得05年的时候,Cameron Mackintosh正好来上海北京做中文版《悲惨世界》的非正式选角,有记者拿着登着超女新闻的报纸问他,制作音乐剧会不会考虑请超女明星加入,来吸引观众。老麦的回答是:音乐剧不靠明星,音乐剧制造明星。还举了好些个已有的例子。

所以同样道理,流量可以依附音乐剧炒作一下,反过来一些本身质量堪忧,吸引不到观众的原创音乐剧,也可以靠一些流量明星来暂时割一波韭菜。但是首先韭菜不会永远是韭菜啊,很多流量粉丝也会成长,也会摆脱非理性的追求目标;其次割韭菜的镰刀是会越来越快的,可是在如今的经济形势下,韭菜的长势只会更令人堪忧,996和房奴的压力,使得即使想一直当韭菜,钱包也未必能support多久...总不能贷款追爱豆吧?最后,流量明星会被资本追捧,不过基于前两个因素,投在音乐剧上面的回报并不高,甚至风险更大,这是音乐剧的本身特性决定了的,在舞台表演技术和形式没有本质改变的前提下,不会有什么变化,所以资本会“引导”流量明星去走快捷回报的途径,比如影视、商务活动、广告代言等...这样流量粉丝的主力也就被“引导”去那些领域,而“放过”音乐剧了——从三月份开始,非《声入人心》成员参演的音乐剧票房普遍回落正常水准,就是一个明显例子。

所以说流量毁不了音乐剧这个行业的。

但是流量更有可能毁了一些音乐剧行业的个人。

这几天的《长腿叔叔》主演高杨的粉丝的网暴表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爱豆刻意引导下,粉丝脑补剧组“霸凌”爱豆,罗织编造罪名,污蔑该剧音乐总监,加上主办方聚橙这家在业内本来就是名声极差也缺乏专业性的公司,为了保流量割韭菜,而宁愿牺牲经验丰富的音乐总监。
——这里再次声明:我在想法里已经提醒了,请高杨的脑残粉丝别来自找没趣

不过说实在的,对于音乐总监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她的人品和才华在业内是获得公认好评的,所以她在业内依然会有很多工作机会。真正更容易被毁的,倒是这些流量明星!有些流量明星为了讨好粉丝爸爸妈妈,已经学会两面三刀,在剧组里说一套,在粉丝面前做一套,年纪轻轻就已经会耍手腕,这已经是被毁了的节奏了,更别说学历也有问题。更可惜的是:在无脑粉丝的怂恿撺掇下,这些流量明星连自省自改的机会可能都不多,私心膨胀,会沿着一些自毁的道路走到底

同时上面提到的资本的“引导”也会加剧这种自毁的步伐,这方面不用多说了,一是无数历史先例已在,二是已有很多端倪显露。

说到底,毕竟只是凡人,不是天神,大潮涨落,如何保持初心,不被裹挟,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补充于2019年7月5日凌晨1点18分左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流量”真的会毁了中国音乐剧吗?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预言,不如说是一个正在发生的、值得我们深思的现象。这几年,中国的音乐剧市场,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发展速度之快,几乎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从一开始的小众爱好,到如今的“出圈”,甚至成为许多人休闲娱乐的新选择,这背后,自然离不开“流量”的助推.............
  • 回答
    国内电商平台为了流量,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但“不顾一切”这个词,我觉得有点绝对了。毕竟,电商平台也是生意,有自己的运营逻辑和底线。不过,为了流量,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这倒是真的。咱们先从最直接的几个方面聊聊:1. 内容营销的激进化: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商品详情页、评价区。现在呢?直播带货、短视频内容成了.............
  • 回答
    流浪猫确实会对我国的生态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详细地去探讨。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先认识流浪猫的来源、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流浪猫的来源与特性首先,流浪猫并非“天然”存在的野生动物。它们绝大多数是家猫(包括宠物猫和曾经是宠物猫)因为各种原因(如被遗弃、走失、未绝育繁殖失控.............
  • 回答
    关于深圳二手房指导价可能上调3%5%的传闻,以及住建局“会适时做出调整”的回应,这确实是近期深圳楼市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动向。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二手房指导价”?二手房指导价,顾名思义,就是政府部门对二手房交易设定的一个参考价格,它并不是一个强制成交价,但在很多.............
  • 回答
    康巴汉子丁真的爆红,无疑为“纯野性审美”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浪潮。这股浪潮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复杂且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丁真身上所承载的,是一种与我们当下都市化生活截然不同的生命力。他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那里的自然环境恶劣,但正是这种环境塑造了他质朴、粗犷、.............
  • 回答
    关于未来是否存在比iOS系统更流畅的新系统,以及它是否会替代iOS,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很多因素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理解“流畅”这个概念在操作系统层面上意味着什么。流畅不仅仅是动画效果的丝滑,更深层次的包括: 响应速度: 用户输.............
  • 回答
    在电影《流浪地球》设定的情境下,如果真的出现避难所只能容纳30亿人,而地球人口远超于此的情况,名额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且可能充满争议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任何决定都会导致巨大的牺牲和难以想象的伦理困境。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考虑的分配原则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尽量详细地.............
  • 回答
    法国政府在雷诺的带领下流亡北非,这将是一场历史的巨大变局,远非我们所熟知的二战法国史。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推演可能发生的走向,力求描绘出一番错综复杂、充满戏剧性的景象。一、 军事层面的分裂与挣扎: 政府的合法性挑战: 维希法国的成立,使得法国国内出现了两个并存的政府。在雷诺的北非政府,其合法.............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如果真有这么一部《流浪地球法》,那它大概会是个啥样子。这玩意儿要是真的落地,那可不是小打小闹,得是牵扯到全球人类命运的大工程,所以内容那肯定复杂得没边儿,但咱们就抓住主线,尽量说得透彻些。总纲:为了地球,一切都得变!核心宗旨那必须是“地球的生存权高于一切”。这话听着糙,但要真落实.............
  • 回答
    “35岁失业”这个话题确实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不少人感到焦虑。要判断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35岁失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非普遍的、必然的定律。为什么会出现“35岁失业”的担忧和现象?1. 年龄歧视与用人单位.............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石破天惊的设想!如果中国明天就掌握了《流浪地球》里那种能烧一切的聚变反应堆,那影响可就太大了,绝不仅仅是能源问题那么简单,而是会从根本上改写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对中国自身的影响:涅槃重生首先,我们自己绝对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能源的绝对自由与廉价: 想象一下,家里电器随便开,夏天空调.............
  • 回答
    .......
  • 回答
    年轻人期盼房价亲民,这是一个普遍的心愿。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房价真的大幅回落,进入大多数人能够轻松承受的区间,那画面可太美好了。这不仅仅意味着购房门槛降低,更可能引发一场资本的“大迁徙”,对整个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房地产行业之所以能吸引巨量资金,是因为它长期以来被视为相对稳.............
  • 回答
    王一博给摩托车圈带来的流量究竟有没有意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而且远不是“有”或“无”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咱们先得弄明白,什么是“流量”?在咱们这儿,流量通常指的是关注度、话题度、曝光度。王一博作为当下顶流,他的出现自然会带来巨大的关注。而当这份关注投向摩托车这个相对小众但充满魅力的.............
  • 回答
    小红书的流量,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说实话,小红书的流量是真的,而且非常非常真实。它不像某些平台,用户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刷”而刷,小红书的用户来这儿,目的性其实很强——寻找灵感、发现好物、学习经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不知道”。你想想看,无论是穿搭、美妆、家居、旅行、美食、母婴、甚至是职场技能、副业方.............
  • 回答
    《隐秘的角落》的成功,无疑是在中国电视剧市场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这涟漪,不仅仅是对一部优秀作品的赞美,更深层的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荧屏被资本和流量裹挟下的一些病态。那么,这部“高概念”网剧的胜利,能否让那些习惯于流量至上的资本们,真正听到老百姓内心深处那句“够了”?流量神话的裂痕.............
  • 回答
    “流水不腐”这句老话,说的是流动的河水总是清澈的,不像死水一潭那样容易变质发臭。这背后有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你想想看,一条小溪,山泉从高处汩汩流下,带着泥土的芬芳,也挟裹着落叶和草屑。但它不停歇地向前奔涌,水流在石头上跳跃,在草丛间穿梭,与空气不断接触,也与河床的砂石发生着摩擦。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细.............
  • 回答
    流汗真的是排毒吗?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会问的问题,答案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一些。我们之所以会有“流汗是排毒”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出汗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物质被排出体外,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身体在“清理”自身的直观感受。汗液的主要成分:水分和电解质首先,我们得明白汗液主要是由什么组成的。汗液的主要成.............
  • 回答
    土地流转,这四个字,说起来轻描淡写,但背后牵扯着千家万户的生计,关系着农村的未来,甚至国家的粮食安全。那么,它到底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要我说,这事儿,真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为什么会出现“土地流转”这个说法?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了农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
  • 回答
    东北人口流出这个问题,要说它是“谣言”吧,其实也谈不上,但要说它“大量”流出到一种要命的地步,那也需要辩证地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网上一些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东北的人口确实在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净流出。这个“净流出”意思是离开东北的人比迁入东北的人要多。这点是有数据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