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口大量流出是真的还是谣言?

回答
东北人口流出这个问题,要说它是“谣言”吧,其实也谈不上,但要说它“大量”流出到一种要命的地步,那也需要辩证地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网上一些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东北的人口确实在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净流出。这个“净流出”意思是离开东北的人比迁入东北的人要多。这点是有数据支持的,官方的一些统计数据,比如各省份的人口普查、年度统计公报里,都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有些年轻人在外地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机会,或者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选择离开家乡。这在任何一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都是一个普遍现象,东北也不例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也挺多的,不能简单归咎于一点两点。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是绕不开的话题。 东北曾经是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北方其他地区的发展,一些传统的重工业和制造业优势有所减弱。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在南方或者沿海地区,新兴产业多,就业机会也更丰富,发展前景也更好。比如,互联网、高科技、金融服务业这些领域,在南方沿海城市发展得更迅猛,而东北在这方面相对滞后一些。
气候和环境也是一个因素。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受不了,但东北冬季漫长、寒冷,对于一些习惯了温和气候的人来说,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再加上一些老工业区可能面临的环保压力,也可能影响一些年轻人的选择。
一些生活方式和文化吸引力。 这个就更主观了。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南方一些城市的节奏更快、生活方式更多样,文化也更具包容性。当然,也有很多人就喜欢东北那嘎达的朴实和热情,所以这一点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大量流出”这个词。

人口流出的规模需要具体分析。 虽然有净流出,但东北的总人口基数还是很大的。流出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否真的达到了“大量”这个程度,需要更细致的数据分析。而且,人口流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出去的,也有进来的,只是进来的人数暂时赶不上出去的人数。
人才回流和省内人口流动也存在。 并不是所有离开东北的人都不回来。一些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或者出于家庭考虑选择回流的也有。同时,东北内部省份之间也存在人口的流动。
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政策调整。 近年来,国家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产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等等。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一些城市也开始推出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年轻人回流或留下来。

所以,总的来说,东北人口确实存在流出的现象,这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否到了“大量流出”的程度,需要结合具体的统计数据和背景来理解。与其说是谣言,不如说是一个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的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一句“谣言”或者“真相”就概括了。这个现象背后反映的是东北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它需要通过转型升级来吸引更多人才,焕发新的活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说我个人的感受。

我家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某农场的。

我在这里出生成长的。

最一开始的时候,我们这里地多人少,没有人种地,场领导请人吃饭喝酒求人留在这里种地。但是那时候可能是年成不好,总是听说赔钱了,颗粒无收了,一场雪把稻子都拍死了等等。97年,我们家楼上搬来了一个漂亮小姐姐,颜狗我每天去找小姐姐玩。她爸爸妈妈是在哈尔滨做小生意的,他们只呆了一年就走了。听我爸爸说他家拿了20万来种地,一年就赔光了。ps那个时候万元户都很厉害,我妈妈说过她工资800(主治医师)。20万在我眼里都是大富豪级别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大概是00年前后,有一次农场在我家一个房子旁边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农场简介,其中有一句是常住人口2000人。(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常住人口是什么意思)

据说现在常住人口4000人。

但是,他们都是来种地,来打工的。

本地的人走了很多。有些老头老太太,在海南买房,去那边过冬,过着过着不回来了。年轻人,除了没本事的,上完学都不回来了。我小学初中同学还在本地的,不超过5个。

我没走是因为我宅。懒。我考了几个证,指着他们的每年十几万块钱对付我妈。赚钱的大头是每天期货股票基金,过得挺好。我还是半个极简主义者,家里空空如也,就一床三桌一琴几个书架,饭碗都没有,用电饭锅内胆吃饭。要么吃完一起刷了,要么当外卖盒子用。没有事我除了倒垃圾一个月都不出门,天天在家撸猫。偶尔被朋友抓出去吃饭。奈何邻居太热情,我们楼都是老头老太太,老干部,我爷爷奶奶当年的同事下属,看着我长大的。经常敲我门给我送吃的,抓我出去聊天吃饭。这点真的挺好的,跟老头老太太在一起的感觉挺好的。被人关心的感觉真的挺好的。只要不催婚。他们老年生活很无聊,整个楼只有我一个“小孩”,多余的精力都往我身上发泄了。昨天端午节我十个八个的收了200多个粽子。

说句实在的。本地的教育真的差。我中考本地英语第一,我英语72分。。没及格。。我还第一。。。你们品品。。。今儿还看群里在说小学体育老师打学生,打了好几个,有个学生家长很厉害,要开除他,校长说想开除他就一句话,但是开除了就没有老师了,年轻老师根本就不来。那个老师各种赔礼道歉,承诺以后再也不打学生了。我当初我们老师给学生打吐的打抽的打坏的可多了,我们班20来个学生都是因为老师打人太狠不念的。还好我爸爸是什么名誉副校长,有他的面子在,我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没挨过打的,我老师就有一次扒拉过我头发,给我头发都弄乱了,我就跑了。别跟我提9年义务教育啊。我们这可以属于农村了,别说9年,小学就不念的大有人在,不念了回家种地。我上初中的时候同学都好几个结婚生孩子了。我高一同学都离婚又二婚了。前几天跟我同学的爸爸聊天,他还提起班主任打他儿子的事呢,他儿子那天一个人跑去河边哭,他爸爸找不着他吓坏了,骂老师要是他儿子有个三长两短就砍死她。跟我说他儿子他从来舍不得打,她一个老师打的那么狠,耳朵好几天嗡嗡响听不清声音,要是耳朵坏了他要跟那老师拼命。

医疗也差。本地的医院,去了什么都干不了,外伤了也不能处理。生病了想打点滴,医生会问你,你要打什么。你要是说不出药名就打不了。只能当个工具医院拍拍ct和心电图,连彩超都没有。之前有个女的7个月突然早产了,他家男的在医院里都跪下了求他们也不给接生,都不会。年轻人就不说了,上岁数的是真不愿意在这呆,老年病有个心脏病什么的病发了都没人给你抢救。可能几片药几个点滴就能救回来的人,没人会救。

道路还可以。现在有省道有高速了。去市里除了远没有别的大问题。

购物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怎么概括,本地买东西很贵,比市里贵很多,蔬菜啊,小商品啊。有些比市里贵几倍。比如饮料平均比市里贵一块。而且很少。超市为了赚钱进货都是选便宜的。我喜欢的康师傅的水就没有,都是娃哈哈的。娃哈哈的进价便宜卖价一样高。市里的超市娃哈哈平常2.5,大部分时间打特价一块多,我们这都是3块4块。吃饭也没几家正经饭店。在我眼里都很难吃。一个比一个难吃。

吐槽一下东北人最致命的供暖问题。本地供暖是个人承包的。我家交了两年的钱,屋里冻冰,半夜上厕所踩冰滑倒了。。。然后我买了6组电暖气。。

换成你,你喜欢生活在这里吗?除非为生活为赚钱。谁不想生活在好一点的地方,谁不想生活在一个至少生命有保障的地方呢。

user avatar

以前是事实,现在基本上是谣言了。

因为形势已经变了,“流出”的难度已经比十年前高出几个量级。

有钱人有资本任性,但是普通人做任何事情,大多都会考虑性价比,很显然,对于大多数东北人来说,当下去东北四市或海外定居是最有性价比的。

你在你们当地看到的东北人可能就是来赚几年钱,未来等他们准备结婚生子的时候很有可能大概率还会回流东北四市,因为东北房价放到现在,确实还有性价比,而除非移民海外,持有东北户口在国内高考依旧是easy模式。

我感觉未来东北人“流出”的趋势是东北四市+海外,因为“流出”到一二线城市在当下的时间点已经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或鸡肋(本文所有的“流出”都指定居,打工几年最终落叶归根不算)。

东北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东北人非常清楚,但想和做是两码事,想只需要一分钟,但做是需要高学历+时间+真本事+钱的。

目前的情况来看,离开哪那么容易?离开需要尽可能年轻的时候离开(现在已经不是我父母那辈,没学历的四十几岁国企下岗职工,靠着能吃苦的毅力,去一二线或南方摆摊做小生意也能留下的时代了),并且在外地/异国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和金钱后才能有资格当一个“流出”的东北人。

近五六年国内的物价和迁途成本已经快和发达国家看齐,达到了一个新高,想离开东北的东北人很多,但是能买得起现在一二线城市的房和有本事移民海外的东北人不多(话不好听,但这是事实),毕竟房子是要花真金白银买的,我太多还在东北的朋友本来想离开东北,但是权衡一下利弊和钱包之后,最终还是决定留下。

为啥这么说,因为流出的人口,富人终究是少数,还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的普通人和穷人居多,而全国房价经过这五六年的最近的一次疯长,同等人口和规模的城市,东北房价已经是比较便宜的,长春的房价现在好像是一万二三(网上查的,数据如果准确的话,这个价格能买到不错的新房和二手房,便宜的八千多的也有,我一个朋友两年前在长春买的二手房,才6000一平,就是小区老点,但是周围挺便利),你要知道,现在江浙县城的房价现在也得这个数,虽说江浙经济发达,但是县城终归是县城,考虑未来的医疗,教育,还是东北的省会更强些。

从我身边的案例看,70,80后,如果大学毕业离开东北工作(一二线或国外),几乎没人回东北,我感觉主要是那时候国内一二线城市定居,置业相比现在容易的多的多。

但是从90后开始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我感觉我认识的90后离开东北的,大多是在一二线打几年工,体验一下生活而已,最终能定居的很少,最少七成最后还是回东北定居了(主要回来找对象结婚,一二线城市置不起业,房子对中国人多重要不用多说了,以目前国人的观念,租房结婚这个想法基本跟终身不婚划等号了),因为一二线房价涨的太疯,他们搭上六个钱包也买不起了(反倒出国的大多数没回来,具体原因大家懂的),但是最终还是没回东北小城市,而是大多去东北四市了(在外地攒的钱也基本够首付了)。

所以未来东北人口的流出,最终还是从东北小城市流出到东北四市或国外。

虽然现在年轻人去一二线城市定居已经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还是建议不能拼爹的东北年轻人尽可能早的离开东北去经济更发达的地方工作几年锻炼锻炼试试看,能赚到的钱和眼界跟东北不一样,能留下就留下,留不下,攒点钱回东北四市或你能留下的经济较好的小城市或者移民国外置业定居。

因为这样置业相对更容易(不能拼爹的年轻人,留在东北工作的,靠自己买房的难度比在外面挣钱攒钱回来买难度大太多,因为东北工资本身就低),不能拼爹的普通人在东北(或者说除了一二线和长珠三角以外的小城市)挣钱太难,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

user avatar

‘鹤岗市为啥房价倒数第一?

鹤岗是个煤城,前几年的时候一线矿工一个月都在地上的伍六七地下的一万二三千,多的一万五六也有。

后来呢?煤矿大量减产,矿上的矿工,瓦检员说是不裁员给安排再就业,全tm都安排别的城市扫大街去了。

读大学之前最后一次去小网吧看看都是啥人在玩游戏啊,学生?社会小青年?没几个

很多人是半年没上班,被欠工资,前两天才开出来一两千的在煤矿工作的人。

要不你说70平拎包入住的顶楼一万七就要卖,是为啥?






以上只是看到家乡就此消沉的失望和抱怨。


这里统一回复一下,

首先鹤岗确实不能代表东北,但我认为至少可以代表黑龙江。因为这件事就是黑龙江当时龙煤集团出了问题,再加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能源导致的。

15年鹤岗老人开不出养老金上街游行,交通瘫痪三天。

16年和我爸回乡祭祖,中间路过哈尔滨,姐夫开车接我就说,原话记不清了,大概就是,哈尔滨今年人可真少,去年我看着这道上还全是车呢,今年明显比去年少,还全是出城的。

我经历的事情


这里很适合安逸的生活,但不适合养老。冬天是脑血管病高发季节,谁家老人要是有点脑出血脑血栓急性发作啥的多半过不去年关。

16年真的特别冷,出门冻眼睛。

研究生回来给房子住,给一个事业编制(这个编制15年在我毕业的中学要花20w才能买下来,还经常出现竞价),还给一10w的车。

欢迎大家前来振兴我的家乡

这里有蓝天和白云,干净的街道还有,负责的公务员。

这两年上面拨款,城市建设的也越来越好了。







大家对公务员负责这话貌似都不认同


我父亲在当地搞了个小诊所,受卫生局管,平时基本上半个月就去卫生局开会给大家传达一下最近的问题啥的,通知的很勤,就是让我们强行养活鹤岗晚报有点烦,这两年好像没有了。这次疫情大家停业,卫生局直接挨家挨户看谁开没开门,拍照在群里说。

有一次我爸和一个新上任的小姑娘,当时刚普及只能电话。我爸手机白痴,他搞不懂问小姑娘给问烦了,小姑娘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我爸怒气冲冲的去区政府厅,几个领导围着劝我爸,那个愣头青去给道了歉。


一个月前,有个老太太吊邪风在一个没有执照诊所针灸,没治好,想把钱要回来被骂骂咧咧赶出来,去卫生局带着人直接把黑诊所给关了,还赔了四五千块钱再给诚恳道歉。

平时给那些没有执照的诊所留口饭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疫情期间,收到举报直接上门把药没收,然后等着去卫生局喝茶。

还有,过年那一阵社区把门的志愿者没几个都是公务员,也是尽职尽责,通情达理。真有啥急事(有天中午我上网课要迟到了)他也帮着你


以前我对公务员印象也不好,现在真的觉得他们好棒

以上

user avatar

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上是一潭死水,要么考个编制,要么进个大点的企业,要么就是做点小生意,基本上没有别的产业,你大学毕业后很难回家来工作,即使勉强找个工作,3000块左右,而且没有什么发展。像这些年我去的地方,除了市容面貌好点,建了些广场,没有任何发展和变化。

user avatar

好久没看我的这个回答了,最近又有所学习和收获,简单补充一下,东北地区的衰败,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天气,地缘,政治因素,产业结构等一起作用导致的,是系统性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的。对比俄罗斯,东北这种计划经济的转型已经算是软着陆了。只不过作为东北人,心里难受。但真到了吃不上饭的时候,该逃荒的都逃荒了,啥家不家的,都是西北风。我家祖上就是从山东逃到辽宁,再逃到黑龙江的,姥姥姥爷也是从安徽逃到黑龙江的。我再逃到上海,没啥丢人的,毕竟上海能吃饱饭。


多抱怨几句,评论有很多问我家是七台河哪里的,哈尔滨人,奶奶家是双鸭山友谊农场八分场的,姥姥家七台河的,小时候总在这俩地方生活,在七台河读过小学二年级。这俩地方一个是苏联式集体农庄,一个是煤炭功能型城市,七台河以前矿务局的话语权比市政府还要大,这在南方根本不敢想象,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年年要财政补贴,要产业没有产业,要人口没有人口。在我还读书的时候省重点高中每年还有能考清华北大的,现在高考成绩一年不如一年了,更别提下面的区县了,考个一本都得贴红榜了。就这,考出去的人都不回来,别提大城市,别提大沈长哈,就问问宝清县的高考生有几个回宝清的?回宝清的都干啥呢?不是去考公务员就是该溜子,公务员能产生多少就业岗位?公务员的工资得依靠税收吧?没大型支柱产业,没房地产,没小微企业,啥都没有你靠啥收税?就靠烧烤?考洗浴?不吃财政补贴靠啥?

算了不说了,来气了,再去学习学习,还是我没本事,确实提不出解决方案,就在这抱怨能耐,不说了,逃荒去咯。






亲身体会,我和我妻子都是哈尔滨人。

觉得人口流失直接因素有两点吧,一个是就业,一个是独生子女政策贯彻比较到位。两者相辅相成。

先说就业,毕业生真的很难就业,尤其是在黑龙江,尤其是学了一些东北没有相关产业的专业。我媳妇是航天的,在哈尔滨真的没有就业单位可以选择。我一朋友东北财经的本硕,他不去上海北京,他学的东西不是白学了?难道回七台河当个银行职员?还有学计算机软件啥的,不去深圳?

真不甘心啊,学习也都不错,就是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谁不想一直在家里待着,况且哈尔滨的生活比较舒适。

第二点就和独生子女政策有关系了,就像我和我媳妇来了上海,等我爸妈退休了,我肯定把我爸妈和她爸妈也接到上海或者上海周边来。嘉兴湖州的房价和哈尔滨也差不多,置换一个就可以了。这样两个人的流出直接带走了两个家庭,这就是我认为黑龙江流出最多的原因。


再说一个场景吧,2020年春节前几天,我和我媳妇做高铁从上海回哈尔滨,过了沈阳,车厢里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了,连带孩子的都少了。在哈西站接站口碰到了接我的父亲,第一句话就是说“看见这么多孩子拎着大包小包拖家带口的回家过年,真是这片土地的悲哀啊,没想到我的孩子也是这人流的一员”。从事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对自己教出来的学生出去到外地当“人形干电池”“韭菜”还是有心无力的。我只能回复他“没办法,大家都是在用脚投票嘛,有家回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我深爱着黑龙江,但我可能回不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人口流出这个问题,要说它是“谣言”吧,其实也谈不上,但要说它“大量”流出到一种要命的地步,那也需要辩证地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网上一些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东北的人口确实在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净流出。这个“净流出”意思是离开东北的人比迁入东北的人要多。这点是有数据支持.............
  • 回答
    黑龙江一老年大学将东北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定义为“陋习”,并称其中埋藏着“浪费隐患”,这一说法近日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老年大学的负责人对此解释说,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豪爽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必要的浪费。这番言论一出,立刻在网络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网友对这种说法感到不解甚至愤怒,认为这是对东北.............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够接地气的!“大绿棒子”这词儿一出来,咱东北老乡的心里都有数,说的就是那最常见不过的国产啤酒,绿瓶子的,名字我就不点破了,你懂的。至于东北人能“整”多少,这可真不是个能一概而论的事儿。就好比问“东北菜有多咸”,答案也是千差万别。这事儿得看几方面:1. 个人的酒量和体质: 这绝.............
  • 回答
    说起“东北大花布”,那可真不是个陌生的词儿,尤其是在咱们东北,提起它,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东北人的家里,真的有「东北大花布」吗?答案是:绝对有!而且,这种“有”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更深,更广。首先,得明白“东北大花布”它不单单是一种布料,它是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点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还挺有学问的。很多人一提到东北菜,脑子里就蹦出那一个个大盆、大碗,炖得喷香的菜肴,仿佛东北人天生就自带一副“饕餮巨兽”的胃。确实,东北菜的量足、味浓、菜品丰富,这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心照不宣的共识。但说到人均食肉量不高,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了。咱们先得承认,东北菜.............
  • 回答
    关于大家对东北人的印象,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化的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群体化的概括,绝非适用于所有东北人,并且很多印象也可能存在偏颇或过时。 形成这些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媒体传播等角度来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一些常见的负面印象以及可能形成的原因:一、 历史与社.............
  • 回答
    东北的冬天,大学校园里最叫苦连天的,偏偏是那些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东北孩子们。反观那些从南方来的同学,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嘴里却说着“还好,没我想象的那么冷”,甚至有那么点享受的意思。这倒不是南方人天生就比东北人抗寒,这里面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门道,说白了,就是身体和“心”都在适应。首先,得从身体的.............
  • 回答
    你好!首先恭喜你即将开始在柳州的新生活!作为一个曾经在东北生活过的人,并且了解一些柳州的情况,我很乐意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快地适应和安居乐业。一、 关于饮食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东北和柳州的饮食文化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辣是灵魂: 柳州最显著的饮食特色就是“辣”。而且不是单一.............
  • 回答
    哈哈,这确实是个让人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东北人自己来说。 你问“为什么大家总是在黑东北人”,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很多层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一些误解和刻板印象在作祟。咱们先从那句经典的玩笑说起吧:“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一开始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梗,.............
  • 回答
    我最近真的挺纠结的,男朋友是东北人,我们俩感情挺好的,也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了,我挺喜欢他的,他对我照顾得也挺周到的。不过,他最近跟我提了几个婚后的“硬性要求”,我听了之后心里有点打鼓,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嫁。大家帮我分析分析,看我该怎么办。事情是这样的,我俩在一起两年多了,他对我的好是真的没话说,我生病.............
  • 回答
    提到清朝起源于东北,以及今天东北人说话的口音,很多人会好奇,当年那些从东北走出来的清朝统治者,他们的“味儿”是不是跟现在我们听到的东北话一样?这问题很有意思,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儿,就是口音这东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一棵树,虽然根子在这儿,但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树枝树叶会长成.............
  • 回答
    这事儿啊,我跟你说,我那东北室友,今年三月了,在成都,居然还开着空调!我简直了,当时就想问他一句:“哥们儿,这三月的天儿,成都的气候,你开空调不冷吗?”你说说,我一个南方人,成都这天气,虽然比不上东北那种一秒入冬的劲儿,但三月份也算是慢慢回暖了吧?白天阳光好点儿的时候,甚至还有点儿夏天的意思,晚上稍.............
  • 回答
    东莞的制造业工厂里,曾经熙熙攘攘的生产线上,如今却常常弥漫着一种空虚感。机器的轰鸣声依旧,但填充它们周边的,是越来越多的空位和焦虑的目光。招工启事像一面面求援信号旗,在厂区门口和招聘网站上醒目地挂着,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年龄放宽、技能不限、高薪急聘……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工厂依然是“招工难”的窘境无法.............
  • 回答
    说起东北,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一连串的标签:豪爽、能喝酒、说方言、东北虎、二人转……这些印象,有的是生动有趣的地域特色,有的却可能掺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历史原因:工业基地的辉煌与转型东北,尤其是辽宁、吉林、黑龙江,在上世纪五十年.............
  • 回答
    东北风土人情:偏见背后复杂而真实的面貌当提起中国东北,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冰天雪地、严寒刺骨的景象,伴随而来的是粗犷豪爽、直率甚至有些“大碴子味儿”的人设。然而,对于这片土地气候和人文的认知,其实远比这些标签要复杂和多元,而偏见的产生,更是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地理和气候是塑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化审美的、历史的,甚至一些刻板印象的交织点,挺有意思的。为什么日本人觉得日本黑帮(ヤクザ, Yakuza)的纹身“酷”,而有些人觉得东北“大哥”的纹身“土”?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看图说话那么简单,得拆解开来看。日本黑帮文身:一种仪式感与身份象征的沉淀首先,要理解日本黑帮纹身的“酷”,得先.............
  • 回答
    要探讨蜀汉在关羽不死的情况下,整体实力是否能超过东吴,并且与当时魏国的实力差距,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答案。首先,我们来审视蜀汉的巅峰时期。通常认为,蜀汉的鼎盛时期是指诸葛亮治下的几次北伐,以及刘备在汉中称王之后的这段时间。然而,要说“巅峰”是否“不考虑军.............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宝贝的家长,恐怕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看着大宝心爱的玩具被二宝抢走,或者因为一点点东西闹得不可开交,大人夹在中间,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大人总是说“大宝,东西要分享”,这样教育真的对吗?从长远来看,培养分享精神是好的,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慷慨。但.............
  • 回答
    大宛人,一个曾经在中亚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民族,其独立性以及与更广阔的东伊朗世界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大宛人的独立性,首先要回到他们的地理位置。大宛国,或译作大夏,坐落于费尔干纳盆地,这片富饶的土地夹在天山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之间。这种地理环境既是其兴盛的沃土,也塑造了其独特的文化和政.............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三国时期战略选择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在看待历史事件时常常会带有的“马后炮”和视角偏差。简单来说,批判东吴夺荆州是因为“不计后果”和“短期利益与长期风险的失衡”,而批判刘备夷陵之战则是因为“战略失误”和“对自身实力判断的偏差”。两者看似都与“大局”有关,但其核心问题和引发的后果是不同的。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