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人的家里,真的有「东北大花布」吗?「东北大花布」的设计来源是哪里?

回答
说起“东北大花布”,那可真不是个陌生的词儿,尤其是在咱们东北,提起它,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有,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

东北人的家里,真的有「东北大花布」吗?

答案是:绝对有!而且,这种“有”的程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更深,更广。

首先,得明白“东北大花布”它不单单是一种布料,它是一种符号,一种记忆,一种情感的载体。

物质上的“有”:
奶奶辈的“宝贝”: 最经典的场景,估计就是奶奶的被罩、枕头套,还有可能缝制的围裙、手提袋。那些红底、绿叶、大牡丹、大喜字的组合,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土”,但在长辈眼里,那是最实用、最喜庆的东西,缝制起来也方便,结实耐用。
实用的生活用品: 除了被褥,很多家庭还会用大花布来做箱包、储物袋,或者直接用它来包裹东西。因为这种布料一般比较厚实,图案鲜艳,即便是有点旧了,也不显脏,依然能派上用场。
节庆的装饰: 逢年过节,为了增添喜庆气氛,大花布也常常被用来装饰,比如挂在墙上、窗户上,或者做成小旗子。

情感上的“有”:
童年回忆的底色: 很多东北人童年的记忆里,都少不了那铺天盖地的“大花布”。那是奶奶温暖的怀抱,是家里最朴实的生活气息。
乡土情结的象征: 无论走到哪里,看到“东北大花布”,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股亲切感,一种属于这片土地的独特认同。它就像一种无声的乡愁,提醒着我们来自何方。
“土味”的文化符号: 如今,“东北大花布”已经被赋予了更多文化意义。它代表了一种不加修饰的、接地气的、甚至带点“土味”的时尚。很多人开始用它来做新的设计,比如潮牌服装、家居装饰,甚至成为一种反向的潮流。

所以,与其问“真的有吗?”,不如说“东北大花布”早已渗透到东北人的生活肌理之中,无论是看得见的物件,还是藏在心底的记忆。

「东北大花布」的设计来源是哪里?

“东北大花布”的设计,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审美情趣,并结合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需求。要说一个确切的“来源地”或者“设计师”那是不可能的,它是多种因素融合演变的结果。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它的设计来源:

1. 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影响:
花卉图案: 牡丹、梅花、莲花等是传统绘画和民间工艺中常见的吉祥花卉,寓意富贵、吉祥、高洁。东北大花布上那些色彩鲜艳、硕大饱满的花朵,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这些传统纹样的启发。
喜庆色彩: 红色、黄色、绿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代表着喜庆、吉祥和生命力。东北大花布鲜艳的色彩组合,正是对这种传统喜庆审美的继承。
“花”的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往往象征着美好、繁荣、生机。将各种鲜花组合在一起,堆砌出一种热烈、饱满的感觉,正是希望将美好带入生活。

2. 民间剪纸、年画和刺绣的融合:
剪纸与年画: 东北地区有着深厚的年俗文化,剪纸和年画是重要的节日装饰。这些民间艺术中的大块面、鲜明色彩、简化夸张的造型,很容易在布料上得到体现。很多大花布的图案,尤其是那些带有“福”字、寿桃、甚至是戏曲人物的,都能看到年画和剪纸的影子。
刺绣: 虽然东北大花布本身不是刺绣,但传统刺绣中对花卉、动物的精美描绘,也可能间接影响了布料图案的设计思路。

3. 劳动人民的实用性和审美观:
耐看耐用: 农民和普通家庭在选择布料时,首先考虑的是实用性。大花布通常采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密度较高,比较耐磨耐洗。鲜艳的色彩和密集的花纹,即使有些褪色或污渍,也不太明显,更能“藏”住岁月痕迹。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鲜艳、饱满的花布是给生活增添色彩、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朴素方式。它是一种“看得见的喜庆”,是生活平淡中的一抹亮色。
适应北方气候和环境: 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室内活动时间多,厚实、温暖、色彩鲜艳的布料更能带来视觉上的温暖感。

4. 历史时期特定需求和影响:
“大”和“花”的审美主流: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审美趋向于饱满、热闹、充满生命力的风格。“大花布”的出现,恰恰迎合了这种时代审美。
供销社的布匹: 很多“东北大花布”的款式,也与当年供销社提供的布匹种类有关。当时的纺织业,也受到国内外一些流行趋势和技术的影响,但最终落地到民间,还是会转化为更具本土特色的图案。

总结来说,东北大花布的设计,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艺术土壤,再结合东北人民朴实、热情、追求生活红火的美好愿望,以及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和审美需求的产物。 它不是某个设计师的灵感突现,而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和审美情趣的沉淀。

所以,下次再看到“东北大花布”,不妨细细品味一下,它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布料,更是一段历史,一份情怀,以及一种属于这片黑土地的独特文化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花布现在已经快成为东北的地域符号了,来吧,跟着我了解一下东北大花布的前世今生。


一、东北花布的源起——来自苏联的布料

建国初期,百姓的精力都放在了生产生活中,着装都是朴素简单,色彩都是深蓝、墨绿、黑色以及灰色。走在街上放眼望去都是一片暗沉的颜色。

第一次针对服装提出的建议是在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认为这样的服装展现不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希望女士们能穿上漂亮的花衣裙,而男士们则能穿上优雅的花衬衣。

刚好那段时期苏联国内花布生产迅速过剩,为了帮助苏联解决产量问题,也为了弥补我国棉布的短缺,中国便从苏联进口大量花布。

不过当时苏联受霍赫洛马装饰画风格影响较大,花布上图案繁复密集、色彩饱和度高。中国百姓习惯了单一色彩服装,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花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号召干部带头购买,甚至提出“爱国穿花布”的口号。把穿着苏联大花布的衣服看作是穿爱国衣。尽管苏联花布既不实用,也不符合我国百姓的审美。但人们还是愿意在政府号召下做出尝试,基本上人手一件大花布衣料。

不过虽然花衣服遇冷,但用作床单被罩窗帘,却意外地收到中国群众欢迎。

二、花布的国产印花——来自上海的设计

东北大花布最早是因为苏联的布料,但是东北花布本身,绝非苏联产物,它的设计者,其实是1952年的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没错,这个从来没离开过土的东西,居然是来自时尚之都上海!

1952年,华东纺管局刚成立时便号召设计师发掘大众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样。于是设计室陆续推出李叔希的「孔雀团花」、张至煜的「红牡丹」、汪南嵩的「锦凤」……

其中由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便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东北大花布」经典图形。

至于为什么要选用如此值得吐槽的颜色,这不仅因为当时人们对色彩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因为当时的染印技术的限制导致!

当时上海的印染厂最先进的便是采用防拔染技术,即先给坯布染以纯色,然后用印花机将还原染料印制在布匹上,通过化学反应还原底色染料,呈现出不用颜色的花纹。而这种技术只能够实现四五种套色,所以我们看到往往是大面积红绿蓝底色,加上红绿蓝黄几种颜色合在一起。

所以,虽然现在看来花布土味十足,但是在当时,无论是印染技术,还是大团的花纹,都是中国最前沿的设计审美和技术手段!而一切,都来自紧跟世界潮流的上海人民!

三、大花布成为东北符号,东北人自己“功不可没”

印染的花布逐渐开始风靡全国,花纹也逐渐推陈出新。台湾地区、上海地区更是使用频繁,并不是东北的专属。

真正让东北花布成为一个符号的,是大家平日里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强化不仅来自外地人,更是因为一部分以表演为生的东北当地人。

一方面因为东北地区冬季比较漫长,人们长时间见到的都是白色、灰色等比较压抑的颜色,这就使得他们格外热爱象征着生命力的红色、绿色; 另一方面,从色彩上来看,红绿的纯度都很高,两者之间会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给人个性张扬之感,与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相似,在“红配绿”还没有被群嘲的时候,人们很愿意用这个颜色代表自己。

此外,对比强烈的红绿两色,也能带来最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在人们心中就会产生“这个非常重要、需要格外注意”的印象,非常适合在舞台上展现,所以东北的很多文艺作品在演出时都会选择红配绿的花布作为道具。

后来,随着春晚小品舞台渐渐被东北人占据,为了短时间塑造最鲜明的人设,创作者们沿袭了他们以往在演出中的习惯,直接选择了东北大花布的衣服。

而且近年来,得利于刘老根和他的大舞台对东北文化洗脑式的广泛传播,大花布摇身一变成为了东北文化输出的核心视觉,和二人转一起走进千家万户,让你觉得只要看到有人穿了花棉袄,嘴里还一边哼哼:”正月里来是新春!” 东北大花布也因此得名!

如今占据直播平台半边天的东北主播们,也时常刻意地用东北花布达到搞笑的效果。

也正是由于这些由东北人自己塑造出的形象,不断加深人们对于东北根深蒂固的误解——在东北,人们最爱大花布。



彩蛋:花布土归土,现在却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一个视觉ICON,毕竟是中国设计界的鼻祖级花纹,现代设计师们时不时就会把他拿出来演绎一番。



国际彩蛋:2018维密内衣秀纽约上演!东北大花布霸屏,严重怀疑灵感来自东北大花布。来看看时尚圈的展示……


所以你看,东北大花布已然走向国际,走上了它的时尚路线。

user avatar

查了下,这种大花布,起源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在1952年创作的。

因为当时刚刚解放,布料都是黑白灰为主的色系,比较单一,不符合日渐丰富的人民生活,于是拥有当时最强设计力量的上海华东纺管局立即号召设计师下乡调研,发掘群众最喜爱的花纹样式,经过一波切实视觉市场调研后,设计室推出了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等花纹,其中以张至煜的百鸟朝凤最受称赞!其后设计室又相继推出了李叔希的孔雀团花,张至煜的牡丹,汪楠松的锦凤,这就是大花布的原型了。

样式有了,颜色的选取就和当时印染技术有关了,当时的印染厂大多采用防拔染技术,具体的说就是先给布染上纯色,然后用印花机将还原染料印在布匹上,通过化学反应还原底色染料,呈现不同的花纹,而这种技术只能呈现五种颜色,所以往往是大面积的红绿蓝底,加上红绿蓝黄花纹。就这样所谓的"东北大花布"就出现了!

至于为什么上海做的大花布在东北开花呢?查到的原因是东北的审美深受前苏联影响,对于花的热爱远高于任何一个地区(比如当时最火的布拉吉连衣裙,所用的布料皆为小碎花),花布普及全民级别。再加上是东北农村地区的爷爷奶奶们,会把过时不用不能穿的布料缝成绵被!一到冬天还会拿出来,花布也最能代表当时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淳朴节俭的乡村文化。

然后,最重要文化爆发的来了!已经马上快要退出乡村的大花布好死不死的碰上了蓬勃发展的二人转!当年二人转只能在村头火热,演员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最能代表乡村的形象融入到表演中,显然……他们一下就相中了大花布,这种炸眼的配色简直和民间二人转的表演完美契合!随着东北二人转从民间迅速崛起,花布就成了东北的文化符号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