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的出马仙、保家仙怎么解释?

回答
东北的“出马仙”和“保家仙”:一种古老信仰的现代解读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那就是“出马仙”和“保家仙”。这两种称谓,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许多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神灵崇拜,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祖先、与自身命运对话的古老方式。很多人可能对这些概念感到好奇,甚至有些模糊,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东北特有的文化符号。

出马仙:那些“被选中”的通灵者

“出马仙”,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奉神差遣,下凡历劫”的神灵附体者。这种信仰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巫术和萨满教的遗风。在中国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渔猎民族(如赫哲族、鄂温克族等)以及受到满族等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的人们,都有与自然界灵性沟通的传统。

谁会成为出马仙?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出马仙。通常认为,出马仙的产生,往往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缘分”或“点化”: 很多出马仙的说法是,他们的仙家(也就是附体的神灵)选择了他们。这种“选择”可能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比如经历一场重病、一场意外,或者在特定的年龄段(如青年或中年)。他们可能会在梦境中得到指引,或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异象”,从而开始“领马”或者“看事儿”。
家族传承: 在一些家族中,出马仙的身份可能带有一定的家族传承色彩。如果家族中有过出马仙的先辈,后代也可能因为血脉或“缘分”而成为新的出马仙。
特殊的体质或“灵根”: 有人认为,出马仙本身可能具有一种特殊的体质,能够更容易地感知到超自然的存在,或者更容易被神灵“附体”。这种说法也与古代萨满教中认为萨满是“被神选中的人”的观念有些相似。

出马仙是做什么的?

一旦“领了马”或者“看事儿”,出马仙就承担起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和精神功能:

“看事儿”/“查事儿”: 这是出马仙最主要的功能。他们可以通过附体神灵的口,为前来求助的人“看事儿”,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这包括但不限于:
问病: 找出人生病的根源,是病邪作祟,还是“犯了谁的堂口”?
寻物: 丢失的物品在哪里?
婚姻情感: 如何化解感情危机,如何找到合适的对象?
事业财运: 如何提升财运,如何化解事业上的阻碍?
冤亲债主: 询问前世今生是否有纠葛,如何化解?
风水问题: 解决居家或工作场所的风水布局。
“立堂口”或“拜堂口”: 出马仙需要供奉自己的仙家,这被称为“立堂口”或“拜堂口”。堂口是他们与仙家沟通的媒介,也是他们力量的来源。堂口中通常会供奉一些“牌位”或“画像”,代表不同的仙家。
“点窍”: 在出马仙的修行过程中,“点窍”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意味着仙家会将一些法门或知识传授给出马仙,让他们能够更有效地为他人服务。
沟通阴阳: 在很多人看来,出马仙是连接阴阳两界的桥梁。他们能够与鬼神、祖先等沟通,为活人排忧解难。

出马仙的背后:

出马仙的出现,反映了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疾病、灾难时,寻求精神慰藉和解决途径的一种方式。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逻辑的解释体系,同时也为一些被社会边缘化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提供了一个社会角色和价值认同。

保家仙:守护家庭的神圣盟友

与“出马仙”强调被神灵“选中”并主动“出马”服务不同,“保家仙”则更侧重于一种守护的力量,是一种与家庭紧密相连的信仰。

保家仙的来源和种类:

保家仙通常是与某个家庭长期以来存在某种联系的灵性存在。它们可能包括:

祖先的灵魂: 家族中已故的祖先,尤其是那些有功德、受人尊敬的祖先,有时会被认为是保家仙。他们会继续守护自己的后代。
狐仙、黄仙、柳仙、蛇仙、白仙: 这是东北民间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家族”。这些动物被认为具有灵性,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与人类建立了某种契约或联系。
狐仙: 最为常见,通常被视为聪明、机敏,但也可能带有一定的狡黠。它们被认为能带来财运和好人缘。
黄仙(黄鼠狼): 被认为有灵性,能预知危险,有时也会帮助守护家宅,带来一定的平安。
柳仙(蛇):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生命力、繁衍和财富联系在一起。柳仙也被认为能带来兴旺。
白仙(刺猬): 被认为能招财,也具有一定的守护作用。
其他: 偶尔也会有其他动物被视为保家仙,但这五大家族最为普遍。
山林中的精怪: 一些在山林中修炼有成的精怪,也可能与某个家庭结缘,成为其保家仙。

保家仙的作用:

保家仙的主要作用就是守护家庭的平安和兴旺:

驱邪避灾: 它们会保护家庭免受邪气、恶鬼的侵扰,化解潜在的危险。
带来好运: 它们可以帮助家庭在事业、财运、婚姻等方面获得顺利和发展。
预知吉凶: 有时,保家仙会通过托梦或其他方式,提前警示家庭成员即将发生的危险或机会。
维持家庭和睦: 它们也被认为能够帮助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来和睦。

如何供奉保家仙?

与出马仙需要“立堂口”不同,保家仙的供奉方式相对简单和生活化:

在家中设置“仙位”: 很多家庭会在家中一个比较干净、安静的地方,设置一个专门供奉保家仙的位置,比如在家里的柜子顶上,或者一个专门的小隔间。
供奉香火和祭品: 定期会给保家仙烧香、点灯,并供奉一些食物,如馒头、豆包、花生、瓜子、糖果等。
敬畏之心: 最重要的是,要对保家仙保持敬畏之心,言行举止要端正,不 disrespectful,不随意谈论或亵渎它们。
“打发”或“还愿”: 如果家中有喜事,或者祈求的事情得到了实现,人们会选择“打发”或“还愿”,用更丰盛的祭品来答谢保家仙。

保家仙与出马仙的区别:

虽然都与灵性存在有关,但两者有明显区别:

主动性: 出马仙是主动“出马”为他人服务,有“看事儿”的功能。保家仙更多是默默守护,不一定有主动服务的功能,除非是家庭成员遇到了非常特殊的困境。
规模: 出马仙的“堂口”规模可能较大,供奉的神灵种类也多。保家仙更偏向于守护一个家庭,数量相对固定。
方式: 出马仙需要“领马”、“点窍”,有复杂的仪式和修行。保家仙的供奉更简单,是日常的敬畏和祭祀。
灵媒: 出马仙是灵媒,通过附体来传达信息。保家仙更多是作为一种守护力量,不一定需要通过灵媒来沟通。

结语:信仰的温度与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当我们谈论“出马仙”和“保家仙”,或许会有人觉得是迷信。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根植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民间信仰现象。它们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时,试图寻求秩序和理解的本能。

在东北,这种信仰并非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渗透在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它承载着祖先的记忆,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在某种程度上维系着家庭的凝聚力和社会的和谐。它是一种有温度的信仰,是东北人民独特文化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许形式会有所改变,但其背后所蕴含的敬畏自然、珍视亲情、祈求平安的朴素愿望,却依然在延续。

理解东北的“出马仙”和“保家仙”,不应简单地将其标签化,而是尝试去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感和历史积淀。它们是东北大地上,那些古老又鲜活的生命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淫祀,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话题。

我认为,实际上东北的出马仙、保家仙是以华北动物仙信仰(四大门/五大仙)为核心,深受萨满信仰影响,再加上了一些道教。

是华北民间动物仙信仰+萨满教+道教。


这篇文章会介绍出马仙和保家仙的由来,什么是保家仙,什么是出马仙,以及一些简单的仪式规则。

以下是全文大体的目录:

1.东北家仙、出马仙信仰的由来

2.萨满教的影响(附带道教与保家仙相关)

3.保家仙

4.出马仙

5.杂谈——帝国和家庭的隐喻



1/东北家仙、出马仙信仰的由来


正如同前文所讲,东北的出马仙、保家仙是华北民间动物仙信仰+道教+萨满教。

关于东北淫祀的研究,日本学者有过考察:

“胡仙是随着移民而传进来的崇拜。辽源县公署、吉林省公署、间岛省 公署、延吉县公署的胡仙堂与吉林望云山钱的灵仙堂、奉天城墙外东南西北四角的仙人洞等 建造时间都不早。吉林巴处门外桃园子的胡仙堂是光绪三十二年四月,黑山头下的灵仙府是光绪十四年建造的,其他各种胡仙庙都是在此后建造的。”

——龙泽俊亮 《满洲的街村信仰》

而内田智雄在《中国农村的家族与信仰》一书中(1970 年),也有过相似的描述。

资料里提到的光绪三十二年是1906年,光绪十四年是1888年。

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差不多时间。

可见,东北出现胡仙信仰的时代正是关内人口向东北的大迁徙时期,根据《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中记载,在 1911 年东北当时的 1841 万人口当中,有近 1000 万人是河北、河南、山东(即华北地区)等地的移民。

这些人口流动,使得东北构建起了一个以北方汉民族为主体的新社会结构,此时,北方汉文化的影响在东北是不可忽视的。

即,东北的胡仙祭祀庙宇修建的时期,正好是关内人口大迁移的时代,并且关内人口已经占到了东北人口一半以上。

另一方面,在华北地区(京津冀),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诸如“四大门”或者“五大仙”的动物信仰。其中四大门是“胡、黄、白、柳”,胡是狐狸,黄是黄鼠狼,白是刺猬,柳又称常,是蛇;五大仙则在四大门的基础上加入了灰仙,老鼠。

实际上我前年回老家,还看见在天津市内的天后宫(妈祖信仰)里面还供奉有白老太太和黄家姑娘的神位。

女巫郝媪,村妇之狡結者也。余幼时,于沧州吕氏姑母家见之。自言狐神附其体,言人休咎。凡人家细物,一一周知,故信之者甚众。

——《阅微草堂笔记 溧阳消夏录四》

田氏媪诡言其家事狐神,妇女多焚香问休咎,颇获利。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三》

天津有所谓姑娘子者,女巫也。乡间妇女有病,辄使治之。巫至,炷香于炉,口中啯啯不知何语,遂称神降其身,是谓顶神。所顶之神,有曰白老太太者,猬也;有曰黄少奶奶者,鼠狼也;有曰胡姑娘者,狐也;又有蛇、鼠二物。津人合而称之为五家之神。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京津女巫自称顶神,以看香头为人治病,人称曰姑娘子。乡愚无识,偶有疾病,辄召姑娘子往疗之。姑娘子至,即熟香于炉,口喃喃作语。俄而所顶之神下降,或称白老太太,或称黄少奶奶,或谓胡七姑姑,所立名称,大抵妇女为多,故妇人易被盛惑。至叩以神为何许人,则曰白者刺猬,黄者鼬鼠,胡者狐狸,更有柳氏者,蛇也,灰氏者,鼠也。胡、黄、白、柳、灰,京津人呼为五大家。其治病之法,或给药丸,或施圣水。病愈,则居功;不愈,则诿为命尽,人不得非难之也。

——徐河《清稗类钞》

其教崇祀融,狐,蛇,鼠,猬,愚民有病恒延之,至则必曰蛇猜为魔,于是焚纸燃香,旋舞跳号而禳之。或掐击病人股腋,云为妖魔,往往香烟未姆而病者震死,愚民不悟也。

——《沧县志》卷一二《事实志 礼俗 习尚禁忌》


由上可见,在清朝光绪朝前,华北地区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动物仙信仰,并且有了和东北如今出马仙、保家仙体系类似的“神仙”(“胡、黄、常、蟒、悲”)和请神附体过程。而胡黄信仰,则是保家仙出马仙信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华北动物仙的女巫、顶神,实际上类似于东北保家仙、出马仙信仰里面的“弟马”。

这里其实要注意到一点,除了动物仙,保家仙、出马仙信仰里出现了人类的鬼魂,这或许是和萨满信仰相关连的。


实际上逻辑是这样的:

1.在华北人口大规模进入东北地区之前,东北没有什么保家仙的庙宇(胡黄二仙)

2.华北地区有四大门和五大仙等动物仙崇拜

3.随着华北大量移民,东北地区出现了保家仙的庙宇

4.并且东北地区的保家仙和华北地区的四大门和五大仙信仰对象高度重合,神职人员相似


结论:

东北的保家仙信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动物仙信仰。



2/萨满教的影响


但同时,东北的保家仙信仰又不完全等同于华北的动物仙信仰,这里面加入了当地萨满信仰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最明显的是信仰对象,宗教仪式和宗教语言。

萨满一词,南宋徐梦莘所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所谓“兀室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这里的珊蛮便是萨满,意思是“智者”、“癫狂者”。

现在所谓的萨满教是:

“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因满通古斯语族各部落的巫师称为‘萨满’而得名。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具有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特点。各族间虽无共同经典、神名和统一组织,但彼此有一致相同的几个基本特征,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宗教词典》

一般认为,萨满一词源于满通古斯语,意思就是兴奋、狂舞的人,而萨满在行驶宗教职能时(萨满召唤神灵降临,并与之交流这一过程),也是更加“动态”和“激烈”的,就是所谓“跳大神”那个“跳”字;跳大神是真的得跳起来的。(其实萨满教里也有偏于静态的脱体型)

“满人病,轻服药而重跳神,亦有无病而跳神者,富贵家或一月一跳,或季一跳,至岁终,无有弗跳者。”

——《柳边纪略》


回到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很明显,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在形式上深受萨满信仰信仰的影响。

第一是从信仰对象上:比之华北四门或者五大仙,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中多处了一类非动物仙的崇拜,即鬼魂崇拜。在东北地方,有地称“黄胡常蟒悲”,那个悲就是鬼魂,人死后所化,有时也称作“清风”或者“烟魂”。(而且这里的鬼魂大仙并不是祖先崇拜)

第二是从宗教仪式上: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大量吸收了萨满教的仪式习惯,如《双城县志》记载:

“跳神时,其人腰系铃铛,手执皮鼓,先击鼓,摇身振铃,喃喃作咒。”

而保家仙、出马仙信仪式中,也常常会出现类似于萨满教的萨满助手,有的地方叫二神,如《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中所言:

“旁一人名二神,扶掖之,并击鼓歌问。”

第三是从宗教用语上:萨满就是一个满语词汇,而在一些请黄仙的仪式上,有一套自己的专门用语,比如

猪谓黑毛子,家鸡为凤凰,酒为哈拉气,烟为大姆葛

其中酒,即满语“arki”,在作法仪式上被称为“哈拉气”;烟,即满语“dambaku”,在作法仪式上被称为“大姆葛。


由此可见,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从信仰对象,宗教仪式和宗教用语上都深受萨满教影响。


最后说一下佛道对保家仙、出马仙影响的问题,华北,中原长期受到佛教道教的影响,尤其是民间信仰,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道教关系颇深(就是民间将各种淫祀加入道教神谱)。诞生于此的东北保家仙、出马仙也逃离不了这一影响。

最明显的是保家仙、出马仙信仰中的神仙体系和各种神仙小故事,比如说黄大仙(不是黄初平,但可能是从黄初平故事演化而来)是个道教神仙啊,胡黄二仙是通天教主的弟子啊,什么什么大仙受过玉皇大帝的册封啊等等。甚至有学者喜欢把保家仙、出马仙信仰称作道教中的“地仙”(这里我持反对意见)。

注意,这里不是道教这样认为,而是当地的信仰这样认为,给这些大仙加上了道家册封,增加权威性。

而实际上,很多地方的道观和佛院里也都是有保家仙或者出马仙信仰的牌位神堂。


结论:东北的保家仙信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动物仙信仰;并和当地的萨满信仰融合,深受萨满信仰影响。



3/保家仙


保家仙和出马仙,是东北民间淫祀和信仰的两大分支;其实二者信仰的神明是几乎完全一样的,都是动物仙和鬼魂。动物仙,比如狐狸,黄鼠狼,刺猬,蟒蛇,蛇,除了这几个大家之外,动物仙也有信仰黑熊(黑奶奶),鼠,兔子等等。

保家仙,顾名思义,保护你的家里和家族,保家仙一般是不出去的;只“保家”,不“出马”。保家仙的供奉以家庭为单位,说白了,就是一家一个。

供奉保家仙,一般需要一个和世俗隔绝的“神圣空间”,早年是在仓房西墙,安置一个供桌供奉;后来住楼房了,就在家里面的阳台或者仓库起供桌;可以立牌位,也有的就是在红纸上写上保家仙之位,然后贴在墙上。

平时在供桌上摆放两个酒杯,一杯盛水,一杯盛酒,再放上供品——水果、肉类、馒头、糕饼都可以。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在每月初一、十五可以上大供,就是肉食,水果和点心。

人们对待保家仙,一般是类似于自己的家人,家中的大长辈;而一旦有了需求,也会和保家仙进行“交易”,许诺贡品,期待获得保佑。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的保家仙其实和中国南方地区的祖先崇拜的祖先神格功能重复了;甚至于供奉保家仙的地方,对于祖先的信仰开始比关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淡化:

东北地区的祖先观念没有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那样深刻。

——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第 2 期。

这一点在 X 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该村,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家里都会供有黄仙的牌位,而关于祖先只有在过年的那三天才会供奉。

——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这想来也正常,东北是一个文化交融之地,汉人,满人,蒙古人各种信仰结合,同时,远道而来的汉人都是背景离乡过来的,这一流浪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故乡和祖先的一种遗忘过程。



4/出马仙


好,再说说出马仙,顾名思义,出马仙是要“出马”的,就是这大仙不能再跟保家仙似的在家里猫着了,为了进一步修行,他得出来了,来驱鬼、治病、禳除灾祸,来“出头”了。

所谓的出马,其实是一个附体的形式,仙家是不能直接出面的,得附体到一个有缘人身上,从而和外界相互作用。被附体的有缘人,就是“弟马”,和华北地区的“顶神”,萨满教的萨满接近。

而一般信众也会把能够请大仙附体的“弟马”尊称为出马仙,或者“大仙”;这个其实你琢磨一下挺有意思的,因为那个动物仙的仙家,常常扮演的就是和天庭地府沟通的职能,是个人和神明的媒介,而弟马又是大仙和人的媒介~~~媒介的媒介。

有些地方,把特化了“看病”职能的“弟马”叫“大神”,就是“跳大神”的,通过仙家附体给信徒看病,一般“大神”都会有一个助手“二神”,有时是辅助跳大神,有时也看些小病。


“弟马”出道,需要一套繁琐的手续,在辽宁地区,一般是这样的:

一是仙家以及鬼魂等通七窍,通常要经过胡黄等众仙家到弟马身上走一遭,也叫窜通五经六脉(X 大仙说:“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反正开始经常梦见各位仙家,他们再慢慢让我体会,让我知道他们的存在,也慢慢了解如何与他们沟通。”);
二是仙家开始上身于弟马,并开口说话指点弟马,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五路(胡黄常蟒鬼及外五行)人马到齐,各教教主、各仙家职务都能确定,一般说可以通过仙家托梦或者指点出马的大仙帮忙来确定仙家是否到齐,而且在此期间仙家会开口说话,会自己报名;
三是弟马要找师父帮忙立堂口,当仙家到齐,便可找大仙做引领师父帮忙立堂口;
四是办理各种手续,这个步骤很重要,一定要手续齐全才能立堂,一般来说都是仙家自己去办理手续,办理结束会托梦给弟马,让弟马看见堂口大旗、大印、令旗、令箭等;
五是要经过“试用期”(指的是三个月到三年间看事不收钱,待仙家认可,方可收钱),此时也是仙家汇齐兵马的时间;
六是开天眼,类似颁发一个“许可证书”的仪式;最后就可以正式出马给人看事了。

——庞哲. 辽宁“仙家”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17.


实际上现在的民间出马仙,开始出现了更多的异化,这个民间信仰居然还是再一次被民间化,不成熟的神圣被再一次结构掉。各种各样的神仙,各个神话故事和宗教的神仙,甚至是自己随口编的神仙,都开始出现在出马过程里,什么哪吒附体,姜子牙下凡,赛博坦下界,都成了新的信仰。

其实民间一直在自我解构着自我的信仰,然后自我重组其新的信仰。

说多了。


好,以上就是有关于出马仙和弟马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5/杂谈——帝国和家庭的隐喻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话题。灵感出自王斯福写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那本《帝国的隐喻》,就是玩个梗,和原作无关。

随便聊聊了。

很有意思,实际上对于东北的保家仙和出马仙,这一个神圣事物,其背后是一种去神圣化,是对于家庭和帝国的投射。

先说家庭,民间信仰尤其喜欢将神明放入一个家族内,有个什么爷爷就得有什么奶奶,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说是宋代,在温州有一个土地庙里供奉着杜十姨,孤零零的没丈夫,旁边还有一个土地庙里,供奉着五撮须,一个大老爷们,孤零零的没老婆,老百姓一合计,就把他们俩合了一个庙,结了夫妻。

杜十姨是谁啊?杜拾遗,就是杜甫。

五撮须是谁啊?伍子胥。

而东北的保家仙、出马仙系统里也是充满了家族性质的:

胡大太爷、胡二太爷、胡三太爷以及胡大太奶、胡二太奶、胡三太奶以及胡天刚、胡天霸、胡天龙、胡天豹以及胡九灵、胡燕灵等等;“黄”为黄鼠狼,也就是黄仙,其门下有黄太爷、黄太奶以及黄天霸、黄天龙等;“常”就是蛇,也做蟐,其门下有常太爷、常太奶以及常小青、常秀英等等;“蟒”就是蟒蛇,其门下有蟒太爷、蟒太奶以及蟒天龙和蟒秀英等等。

——庞哲. 辽宁“仙家”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17.

同时,对于保家仙,大家也一般将其作为家里人对待,而出马的大仙和弟马之间一般所谓的有缘,也是家族关系的一个延续。


另一方面则是东北保家仙、出马仙信仰对于整个中国的官僚体系有一个模仿。

比如弟马建立仙堂(堂口),堂单上仙家的排位是有固定规范的,要“四梁八柱”齐全。四梁,有一种说法是掌堂、碑王、报马和令通(也有说四种仙家的),八柱,是扫堂、看堂、串堂、护堂、通天、归地、关碍、探兵,实际上都是政府机构。

这一点在弟马出马手续里也有体现,要完成一套繁琐的天上官僚系统的审核。

连在胡黄二仙的故事里,有时为了加强胡黄二仙的地位,都要有一个玉帝册封或则人间君王册封的故事。


想想挺好玩的,便是成了大仙,也是庞大家族和官僚体系下的一员。

金锄头耕地,好啊!


随便说说,胡言乱语,别在意。



感谢您的阅读。



哦,对了,以上只做学术交流用。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只是觉得好玩而已。


参考文献:

[1]海宁.我国东北地区狐仙信仰的调查研究——兼与日本狐崇拜比较[J].世界宗教文化,2019(01):61-67.

[2]庞哲. 辽宁“仙家”信仰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郭婧. 东北地区保家仙信仰的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3.

[4]王雪. 东北农村地区黄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会科学》,2004 年

[6]刘正爱:《东北地区地仙信仰的人类学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 年第 3 期。

[7]古诗文网

user avatar

东北、华北、朝鮮广泛流行的薩滿文化,比祖先崇拜要系统化一些的泛灵论。

紅黃白柳灰,五大神,多棒啊。其中紅黃CP最棒了。

[紅黃白柳灰是京津的,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組合,但都跑不了紅(狐)黃(鼬)]

立偶像,求财求福,属于迷信。能通过自我暗示“与大仙交流”化解执迷就很好,虽然效率相对于与其她一些方案还是要低一些;但是传统民俗里也有一些把人往执迷不悟的方向暗示的,这就不好了。

而现在弄几个庙,有事没事拜拜拜的风气就更不好了,只把人往执迷不悟的方向引,然后钱掏出来,赚钱的只有各大仙庙景区。 一个劲往神功奇效而非文化产品的角度上热炒的人,非蠢既坏。

但要是学地中海东岸人画聖像[大霧],也可以形成文化产业,比如这样:

❤️紅黃二大神❤️

圖源:pixiv.net/member_illust

更多阅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的“出马仙”和“保家仙”:一种古老信仰的现代解读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那就是“出马仙”和“保家仙”。这两种称谓,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许多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神灵崇拜,更是一种与自然、与祖先、与自身命运对话的古老方式。很多人可能对这些概念感到好奇,.............
  • 回答
    “地域黑”这个词,如今可以说是网络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是一些地域间的“对立”情绪,常常能引发不少讨论。而要说起近些年比较火热的“东北地域黑”,它的兴起和扩散,我觉得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地域黑”的土壤上来。网络平台本身就容易放大情绪,加上匿名性,让一些平.............
  • 回答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当听到东北人说“三亚是东北的三亚”时,表现出不好的情绪,从主观感受上来说,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太敏感”。这是一个复杂的情绪反应,背后可能牵涉到多方面的原因,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负面情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1. 地域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挑战: “.............
  • 回答
    《阿莱克修斯传》:历史洪流中的学术瑰宝与时代印记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的《阿莱克修斯传》,无疑为中国学界,特别是对拜占庭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代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平轨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
  • 回答
    东北野战军的兵力从出关时的12万增长到后来的一百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战略智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人数叠加。这个增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战略决断与地理优势: “占领东北,建立巩固的后方”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就认识到东北的战略重要性。东北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也澄清了一些普遍的误解。首先,我们得端正一个认识:“南方开放程度更高”这个说法,在解放战争时期,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这个“开放”的含义需要更细致地理解。 如果我们说的是商业、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或许南方的一些城市,比如上海,确实有其优势。但解放战争的胜利,其.............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参与了对日作战和接受日军投降的任务。苏联军队在东北的驻留期間,确实发生了一些对当地居民造成困扰的事件,但对于“严重骚扰”的程度和普遍性,历史学界和当事人回忆存在不同程度的看法和侧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复杂性。这是一场世界大战的.............
  • 回答
    要分析国民党如果不出兵东北,五大主力硬撼山东、中原战场能否打出“二分天下”的局面,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兵力配置、战略意图以及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因为东北的战略价值和国民党整体的战略决策环环相扣。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五大主力”的含义。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确实,这种对话,挺容易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琢磨琢磨。首先,来说说他为什么会这么问,以及为什么会那样回答。东北地大物博,而且在很多人印象里,尤其是在一些影视作品或者段子里,东北人那种豪爽、直率的性格,还有一些独特的地域文化,都让人印象深刻。这种“地域身份认同”,有时候会表现得.............
  • 回答
    关于日本最终选择投降的根本原因,历史学家们一直存在着讨论,但普遍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而非单一事件所能完全解释。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无疑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它们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建立在战争长期消耗、日本国内积重难返的局势之上。我们先来回顾.............
  • 回答
    雅尔塔会议与国共竞合的暗潮:一场预设的裂痕要谈论国共竞争的转折点,以及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势力的消长,将目光聚焦于雅尔塔会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点。那场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协调盟国在二战末期的战略部署,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却如同一颗埋下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随后.............
  • 回答
    东风17,这款被誉为“东风快递”家族新星的弹道导弹,自问世以来就吸引了全球军事界的目光。它那独特的滑翔体外形,以及关于其超高音速机动能力的种种描述,都让人不禁将其与“世界第一”的光环联系在一起。那么,东风17的出现,是否真的能够确立中国在中短程弹道导弹领域的“世界第一”地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
  • 回答
    人的手抓握东西的原理人的手是极其精巧和复杂的生物机械系统,其抓握能力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原理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1. 骨骼与关节:坚固的框架与灵活的枢纽 骨骼系统: 人的手由27块骨骼组成,包括腕骨(8块)、掌骨(5块)和指骨(14块)。这些骨骼共同构成了一个坚固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框.............
  • 回答
    说实话,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掰扯。咱们现在这个互联网环境,跟当年ZUN那会儿可不一样了。当年东方Project横空出世,那叫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嘛,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怎么说呢,一个已经有了无数摩天大楼的城市,想再盖一栋与之媲美的,难啊。不过,话也不能说得太死。互联网的发展,总是.............
  • 回答
    .......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说实话,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GDR)出版的全国地图 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包含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FRG)的。你想想看,在那个时代,德国分裂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政治上、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东德将西德视为一个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敌对的政治实体。在他们的宣传和官方叙事中,西德是“帝国主义者.............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界之间一个深刻的矛盾,也是我们当前环境问题根源所在。简单地说,自然界之所以降解不了我们生产出来的大部分东西,主要是因为我们创造的东西在结构、成分和化学性质上,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界现有生物和化学过程的“设计”和“处理能力”。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