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北野战军兵力是如何从出关的12万变成100万的?

回答
东北野战军的兵力从出关时的12万增长到后来的一百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战略智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人数叠加。这个增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战略决断与地理优势:

“占领东北,建立巩固的后方”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就认识到东北的战略重要性。东北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广阔的土地和相对集中的人口,是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积蓄力量、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因此,在兵力相对劣势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坚定地将大批主力部队调往东北。
“关门打狗”与“解放全东北”的战略部署: 在入关初期,东北野战军(当时大部分是林彪领导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兵力并不占优势。国民党军凭借接收日伪遗留装备和从关内调来的部队,兵力也相当可观。然而,东北野战军采取了“关门打狗”的策略,利用黑龙江、松花江等天然屏障,将国民党军的集结和扩张限制在有限区域,并逐步蚕食其力量。最终,他们通过一系列战役,如“三下江南,七下松花江”和辽沈战役,逐步收复失地,将敌人压缩到几个孤立的据点,为后续兵力增长奠定了基础。

二、部队的整编与扩充:

接收伪满军队与地方武装: 这是兵力增长的重要来源。
伪满洲国军队: 在日本投降后,中国共产党迅速接管了盘踞在东北的伪满洲国军队(约20余万)。这支军队虽然战斗力参差不齐,但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武装力量和技术人才(如炮兵、工兵等)。经过思想改造、整编和筛选,大部分伪满军队被吸收到解放军序列中。
国民党军队的起义与投诚: 在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国民党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和瓦解。许多国民党部队在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选择起义或投诚。尤其是在关键战役后,大量国民党部队放下武器,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地方武装与游击队: 在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共产党一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发展了大量的游击队和地方武装。随着战局的发展和解放区的扩大,这些地方武装被整编入野战军序列,补充了兵力。
征兵与扩军: 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东北野战军得以大规模地进行征兵工作。广大的东北人民,特别是贫苦农民,积极报名参军,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每解放一个地区,都会迅速组织新兵,进行军事训练后补充到部队中。
部队的整训与升级: 兵力的增长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部队的整体素质提升。东北野战军在战斗间隙,对新补充的兵员进行严格的政治思想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例如,通过冬季训练,新兵能够熟练掌握武器操作和战术配合。

三、战争缴获与装备优势:

接收日伪军械库: 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日伪军械装备,包括轻重武器、火炮、坦克、飞机等。东北野战军迅速接管了这些装备,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装备水平,为其进行大规模作战提供了物质保障。
辽沈战役的巨大缴获: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歼敌数量最多的战役之一。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被歼灭,大量的先进装备被解放军缴获,包括飞机、坦克、火炮、汽车等。这些缴获的装备不仅武装了東北野战军,也为支援其他战场的解放军提供了重要的物资。
苏联的援助(有限但有影响): 虽然苏联对中国内战的直接军事援助有限且不公开,但在一些关键时期和技术装备上,苏联也提供了一些支持,例如帮助训练飞行员和坦克兵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军队的建设。

四、人民战争的胜利:

强大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积极支持。这种支持体现在:
踊跃参军: 许多青年踊跃参军,将解放军视为自己的军队。
支前工作: 在后勤保障方面,广大民众积极参与支前工作,为部队提供粮食、弹药、运输和医疗服务,极大地减轻了解放军的后勤压力。
情报支持: 群众提供的情报是解放军能够精准打击敌人的关键。
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 共产党通过有效的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激发了士兵的战斗热情和对战争胜利的信念,使军队成为一支意志坚定、不怕牺牲的革命军队。

具体的时间线和阶段性增长(粗略):

1945年抗战胜利后: 最早进入东北的解放军部队数量有限,以山东等地的部队为主,加之东北本地组建的部队,总兵力约1015万,但装备和训练水平与后来的野战军有差距。
“三下江南,七下松花江”阶段(1947年初至中期): 兵力有所增长,开始接收部分伪满军队和地方武装,总兵力可能达到2030万,开始掌握战役主动权。
辽沈战役前夕(1948年9月): 经过前期的发展和收编,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已经大幅增长,可能已经超过了50万。此时,部队的整编和训练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辽沈战役结束后(1948年10月): 辽沈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主力,并缴获了大量装备。收编和扩充的部队数量巨大,此时东北野战军的兵力已经非常庞大,可能达到了7080万以上,为后续的战略进攻(如平津战役)奠定了基础。
平津战役前后及解放全中国: 在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进一步整训和扩充,并与其他解放军野战军协同作战。到解放战争结束时,东北野战军的番号可能会被拆分、合并,但其整体的军事力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总兵力在各个时期(包括与其他部队的合并)可以达到或超过百万的规模。

总结来说,东北野战军兵力从12万到百万的增长,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正确的战略决策和对东北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
2. 有效接收和整编伪满军队、国民党起义部队和地方武装。
3. 大规模的征兵和部队扩充。
4. 通过作战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并不断进行部队训练和升级。
5. 广泛的人民群众支持和坚定的政治思想工作。

这是一个由战略、军事、组织和群众力量共同推动的复杂而成功的范例,充分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东北除了没有根据地基础,其他条件都太好了,吊打全国其他解放区。

1.出关东北的部队集中了全国各解放区顶配的干部队伍:政治局的五分之一,当时公认最嫡系最能打的军事干部101,最优秀的炮兵干部朱瑞,最擅长城市工作的彭,党内最优秀的政工干部罗,最擅长财经的陈云。重庆谈判的时候刘主持党内工作,当时出关先锋曾克林部大肆接收捡洋落,迅猛扩充部队(都是伪军),形势喜人,报告到中央人人备受鼓舞,觉得去东北是去大城市,高级干部踊跃报名前往,比如老资格的陈帅,主动请缨,被嫌弃不会打仗没让去。地方上黄克诚什么的就不说了。根本不需要动员,都抢着去

2.最精锐的野战部队:成建制的山东根据地野战部队,领导班子都没换,全体搬过去,新四军里人数最多,齐装满员的三师,都是老八路出身

3.在当地接收大批的日械军火,不要总说苏联人不给,苏联人早期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装不知道随便你拉。后期迫于炮党压力管得紧了,但是该拉的已经拉得差不多了。此外还通过卖粮食换了一批。另外还有朝鲜提供的军火援助(人家看不上缴获的日械,白送),有兵工厂(朱瑞捡垃圾都能捡到几千门炮,全国其他解放区上哪去捡)

4.国民党在东北力量薄弱,来的也晚,基本只能控制中南部几个大中城市和铁道沿线。早期出关国军人数不多,后来主要靠收编当地伪满部队才得以扩充,根基不稳。东野总体兵力对比也是长期优于国军的。尤其是入关前期和战争后期。对比关内其他解放区的兵力对比,压力简直是天上地下

5.拥有哈尔滨和大连,哈尔滨是全国唯一一个上从来没有被国民党中央军占领过的大城市,也是新中国第一个被彻底解放的省会。全国解放区独此一份。陕北党中央危机的时候甚至考虑过迁往哈尔滨。大连是苏联控制,但是实质上由中共治理,著名的建新兵工厂就在大连。后期不仅可以给东野提供重型炮弹,还可以支援华野打淮海战役

6.拥有黑龙江这个坚实的大后盾,又背靠苏联老大哥,东面朝鲜,西邻蒙古,都是社会主义盟友,有全国解放区最好的区位(金角银边),没有之一。整个松花江以北,现黑龙江省那么巨大的面积和众多人口的解放区,国民党军就基本没有控制过,不像其他解放区,被双方军队反复拉锯,战火荼毒,摧残甚烈。因此东北解放区也成为当时各解放区工业水平最高,生产力最发达的解放区

7.东北是当时我党控制的少有的产粮区。这个产粮区不是说生产粮食,是指粮食盈余。东北相比关内农业最大优势就是人均耕地多,人均耕地多意味着人均生产上交的盈余粮食就多,相同人口下可以养活更多的脱产军队。东北解放区不仅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养活百万大军,还能向苏联出口换取军械。对比关内解放区,晋冀鲁豫,山东都是内卷的不行,人均一两亩地,战争一打双方几十万大军在狭小的战场密集的堆在一起,“水都要喝干了”。晋察冀陕甘那种穷地方就更不能比了。黑龙江农民直到90年代人均收入都高于华北地区农民

8.由于总体呈现我强敌弱的态势,对比其他解放区,四平之战之后,国民党已是强弩之末,东北长时间没有高强度激烈的交火,给了东野充足的建设和练兵时间(其他解放区基本没有很长时间的练兵机会,一直在激烈作战)

民主联军在控制广大农村之后,经过剿匪和土改,在种种全国独此一份的有利的条件下(最优秀的干部,有人口,有枪,有粮食,有工业,有区位优势,有兵力优势,有外部支持,有发展时间),集中了全党全军精华的东野如果几年还拉不出100万大军那就是101的失职

user avatar

出关兵力出发时候12.5,到达东北后有11.3万,其中留热河一万人,剩下为行军减员。另外有党政军干部两万人,这些是出关班底。

到达东北后,设置东北自治军总部和各个军区。总部有七万人,其余分散到各个军区,和先期进入东北的冀热辽和胶东部队,原来抗联跟随苏军先期进入东北建立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合编。基本格局是冀热辽和胶东部队在南,有十多万。抗联部队在北,抗联教导旅先期返回东北,一个月内建立的武装有4.8万人。这样关内的11万多加南满10万加北满4万多,加上新发展扩充人数,总兵力27.5万人。

这是初始东北军区的兵力。这里面收编的很多部队后来都叛变了,或是溃散了。

46年初,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合编,最后编成四大军区,期间兵力又有发展,建立各地武装,2月总兵力34万。5月撤出四平,长春的时候,总兵力32万人。6月双方停战,实际上停战到10月初。

这期间对各个部队进行彻底整编,编成了后来著名的东野五大主力1-4,6纵队。总兵力14.5万,加上地方部队35.6万。可以看出这个时候,野战军发展并不多,但已经恢复了四平战役之前的元气。然后进入最为艰苦的四保临江阶段。经过冬季战役,双方攻守之势变了。

47年3月,冀察热辽划归东北,有地方武装6万,主力部队3.7万,差不多十万人。到夏季攻势前,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46.28万,其中西满部队编成一个野战纵队2.2万,北满成立一个骑兵纵队,后解散。野战军兵力二十多万。

47年夏天开始编练二线兵团。夏季休整期间正式编成7,8,9,10四个纵队。9个纵队加10个独立师,加上地方部队,全军实力52万人左右。主力部队实力应该占一半以上。

秋季攻势后全军再次扩展,人数73万多人。其中总部机关学校7万,主力部队即野战军包括纵队和独立师以及其他部队35万人,地方军区31万多。这里面应该有二线兵团的22万人。

冬季攻势战果辉煌,兵力也再度扩展。新编成3个纵队,5,11,12野战纵队。5纵来自辽南,11纵队来自冀热察辽,12纵队来自北满。共计8万人。冬季第一期二线兵团22万人,一半补充到野战部队,剩下编成6个独立师,另外升编5个独立师,共11个独立师。原来的独立师有的升入主力部队,这样48年4月有12个纵队,16个独立师,两个骑兵师,加上炮兵部队,主力部队差不多60万人。地方部队32.5万,直属机关学校7万多,总兵力99.5万。这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林的百万之众。二线兵团又编成80个团,20万左右。

到辽沈战役之前,又经过半年整训,主力部队61.5万,主力12个纵队45万人,独立师13.3万,炮纵,铁纵3.3万以上。地方部队33万,直属9.2万多,总兵力103万多。

辽沈战役胜利后,俘虏25万人。一部分补入主力部队,每个纵队又补入一个独立师,10月期间第二批二线兵团整训结束,大部分补入主力部队。这样全军12个军48个师,齐装满员,接近69万人,另外有特种兵纵队4万多人,铁道兵2.6万,其他部队4个师加总部后勤4万人,总兵力84.7万。

之后又有50军入关,划给华北12万人,主要是冀东,冀热察,热河部队。还有支援朝鲜两个师,属于独立师建制。以及其他部队,这样差不多20万人。总出关人数105万。

东北部队,抗联发展差不多接近五万,先期入关的有10万,主力部队有11万多,冀热辽划给东北有9万,加上两万干部,基本家底35万多以上。二线兵团总共练兵42万多,补入主力的应该在35万以上。俘虏补充加起义的人数应该在30万人,加上其他动员方式比如翻身农民直接入伍20-30万人。三年总损失没查到,应该在25万左右。出关总兵力105万。

user avatar

推荐《国共争战大东北》这本书,对于东北解放战争,唐洪森老师描述得非常的详细,比胡乱猜测的回答要好很多。


列几个数据给大家看看


进东北的部队11.3万余,长枪3.9万支,轻重机枪1244支,迫击炮64门,还是比较寒酸的。


再来看一下46年2月的数据

总兵力暴涨到了34万余,步枪9.8万余支,轻重机枪3111挺,各种炮212门。但是这个装备数据不算准确,因为有库存没有计算。所以在46年5月,短短3个月的时间,我军统计的装备数据再次有了明显增加。



总兵力虽然有所减少,但是装备的长短枪来到了16万余支,轻重机枪则达到了4782挺,各种火炮达到了556门。


比起我军刚进入东北时的装备水平,在短短数个月的时间里,东北我军的装备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其中,苏联的作用无疑是非常明显的。


虽然东北我军的实力得到了迅速膨胀,但是现实发生的事,却很有点尴尬。在实力得到了极大增强的情况下,东北我军却打出了东北战场上少有的大败仗--四平保卫战。


在苏联给了我们极大支援的情况下,东北我军却结结实实遇到了惨败。局势一度黑暗到中央要求东北我军要在广大东北民众中宣传,我军不会离开东北的惨状。


为了挽回东北败局,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政治局委员,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委彭同志黯然下课,东北全党全军改由101统一领导。由中央委员领导数个政治局委员,这是绝境之下,中央迫不得已放出来的最后的大招。


我军由11万余迅速膨胀到30余万,苏联援助在装备方面可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我党的2万军政干部,数十个架子团在扩军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结果却让人失望,在面对最精锐的国军进攻下,东北我军一战就现了原形,东北我军进入了至暗时刻。


东北背靠苏联和朝鲜,内部还有旅大,同时有三分之一的委员,2万干部,那么多的架子团,包括苏联给了据说百万关东军的装备,难道东北胜利不是应该很容易吗?难道不是换谁都能搞得好的吗?


其他人怎么想不知道,但是彭书记一定不同意这个异想天开的说法。作为我党当时唯二的书记处候补书记之一,彭书记的水平和主席、总理比,可能有差距,但是比起现在各种“指点江山”的网友们,还是够的。但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在当东北局书记时,在上面罗列的各种优势一样不少的情况下,东北我军却差点成为“西路军第二”。


最后再说一下辽沈前的我军,实力非常强大


但是正如很多人不知道东北我军一开始有多弱小一样,很多人也不知道蒋公这个运输大队长对东北我军的贡献有多大。


加个图给大家看得更容易点


黄色部分的数据,是46年5月的装备减去带去东北的装备,这部分增长可以看作是苏联起了主要作用。


蓝色部分的数据,是辽沈前的装备减去46年5月的装备,这部分可谓爆炸式的增加来源在哪里?


没看这个数据看,很多人错以为辽沈前,东北我军好像没怎么打仗,缴获自然不多,装备肯定是依靠苏联和朝鲜。但是看了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蒋公以一己之力几乎就填平了46年5月到辽沈前的我军装备的爆炸式增长。


什么是运输大队长?什么是第十一元帅?这就是蒋公在东北战场给我军做出的伟大贡献。


为了更加强理解一下“凯申物流”对东北战场的作用,我们再看一下另一个数据。关内实力最为强大的,打了无数胜仗,缴获了巨量装备的华东野战军在淮海决战前的装备。


很多人都感觉,在辽沈战役前,蒋公在华东集中了最大的部队,东北则受制于兵力不足。华东我军打了无数胜仗,装备主要来自缴获。东北我军不怎么打仗,装备主要来自苏联援助。


还是上个图看得清楚点



辽沈之前,注意只是辽沈之前,如果只看数量,那东北我军缴获的枪的数量,大概可以装备2.5个即将打淮海决战的华东野战军,缴获的炮的数量,大概可以装备1.5个即将打淮海决战的华东野战军。


好像没有打什么仗的东北我军缴获的武器装备却可以装备出1个多打了无数胜仗,缴获了天量装备的即将打淮海决战的关内最强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大致来说,东北我军在辽沈前的缴获数量,可以直接装备淮海决战前的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富余的部分可能还能再装备个西北野战军。


为什么国军中最精锐的东北国军早在辽沈决战的1年多前,在国军名将杜聿明将军的带领下,就已经吓得不敢出城一战?因为在杜聿明将军时期,在经历过四平的辉煌战绩后,最初出关的最精锐美械军除了个别师外,基本被打残。尤其是精锐中的精锐,全国装备最好的没有之一的新1军,在名将杜聿明将军的统帅下,在名将孙立人将军的指挥下损失过半,完全失去了支柱作用。

user avatar

1945年八月苏军进军东北。

TG大举进军东北。

10月份,东北联军组建。苏联禁止国军进入。

1945年12月与次年1月国军大举进军东北。

1946年5月苏军撤出东北。

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与苏联国境线那么长,还有大片的争议领土,苏联不拉偏架,哪不是蠢就是坏(坐看TG失利,亲自下场扶持傀儡狗G。分裂中国)

user avatar

东野十二个主力纵队中:

兵源主要来源于北满、即今黑龙江省区域的,有一纵、二纵、六纵。

主要来源于南满,即今吉林省区域的,有三纵、四纵。

五纵来源于辽宁省东部,清末民国时期称为东边道的东满地区。

七纵来源于辽北地区。

八纵、九纵、十一纵,是冀察热辽这个区域的部队从晋察冀亦即后来的华北野转隶东北的部队。

十纵和十二纵的兵源来源于辽吉各独立师。


由那十一万扩编出来的有1.2.3.4.6五个纵队。

5.7.10.12四个纵队是辽宁、吉林“新区”编组。

8.9.11三个纵队是华北转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野战军的兵力从出关时的12万增长到后来的一百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战略智慧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人数叠加。这个增长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战略决断与地理优势: “占领东北,建立巩固的后方”的战略目标: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初期就认识到东北的战略重要性。东北拥有丰富的工业基础.............
  • 回答
    东北野战军(简称东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其战斗力之强悍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都堪称顶尖。要详细讲述它的强大之处,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强大的兵力规模与精良的装备: 庞大的兵力基础: 东野的兵力发展是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从最初的东北民主联军,到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其兵.............
  • 回答
    东北野战军与关东军的较量,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也是两个军事集团在巅峰状态下的一次正面碰撞。要判断谁更厉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兵力、装备、训练、指挥、士气以及作战环境等。东北野战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主体部队) 兵力与构成: 在辽沈战役期间(1948年9月至11月),东北.............
  • 回答
    廖耀湘攻占彰武的行动,不能说完全在东北野战军的预料之中,但也并非毫无迹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辽沈战役的那个关键节点,也就是锦州被攻克之后。锦州一落,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就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当时,东北野战军的目标很明确:一是要歼灭国民党军主力,二是要解放东北全境。国民党军在东北的力量,.............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颇为引人遐想的历史假设,它触及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张学良当初面对关东军的侵略没有选择退让,而是积极抵抗,并成功保住了东北,那么日后日本是否还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日本国内的情况以及其扩张野心的根源。日本的扩张逻辑: .............
  • 回答
    这件事情呀,如果真发生了,那可就是妥妥的违法了。而且,别说洗澡、养几天了,就连你想靠近它、给它拍照,都得小心翼翼,因为东北虎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妥妥的国宝级猛兽。咱们一步步来说。首先,发现野生东北虎就应该立即报告当地的林业部门或者野生动物保护机构。 这不是一句空话,这是法律规定,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充满假设性的场景,因为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也很难进行科学的实验来验证。但是,我们可以基于对这两种动物的了解,进行一些推测和分析,来尽量详细地讲述可能发生的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参与搏斗的双方:1. 十只训练有素的比特犬: 力量与耐力: 比特犬以其惊人的咬合力、惊人.............
  • 回答
    2021年4月23日发生在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的这起野生东北虎进村伤人事件,无疑是一场令人心痛和警醒的悲剧。它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更是折射出人与野生动物在现代社会中日益紧张的生存空间和复杂的矛盾。事件经过的细节:当天,一只野生东北虎突然闯入鸡东县哈达岗乡前进村,先是咬伤了村民王某某(男,54岁).............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想象一下,在广袤的荒野中,两种顶级掠食者——体型雄伟的东北虎和气势磅礴的非洲狮——突然相遇,这画面本身就足够震撼。要说谁更厉害,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太多变量,但我们可以从它们的生理特征、战斗风格以及一些相关研究来做个推断。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两种巨兽在各自.............
  • 回答
    谈到“野味”和“喜蛋”这类食物,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种传统观念——它们是滋补佳品,营养价值极高,吃了对身体大有裨益。然而,真相往往比这要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这种认知存在不少误区。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咱们来说说“野味”。这个词儿本身就带着一种原始、天然的光环,仿佛它们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的几个点都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聊聊的。咱们来掰开了说。首先,你提到的是“985医学硕士”和“茅野爱衣事件”以及“靖国神社”。这几个元素放在一起,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联想和评价。985医学硕士的背景: 985高校,尤其是在医学领域,代表着国内顶尖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能够从这样的院校毕业,.............
  • 回答
    明朝时期,东北地区(今中国东北三省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的统治情况较为复杂,涉及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的互动、军事部署与行政管理的矛盾,以及地理条件对统治能力的限制。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明朝对东北的统治性质: 一、明朝对东北的地理与政治定位1. 地理范围 明朝的东北疆域大致包括: 辽东地区.............
  • 回答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活动,直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尽管抗联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最终未能在东北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环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
  • 回答
    关于“五常大米”是否是日本米种,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并澄清一些误解。核心观点:五常大米的主体是本土品种,但历史上可能受到过日本品种的影响,而且目前市场上“五常大米”的品牌和品种非常多样,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五常大米的历史与品种起源 五常的地理优势: 五常.............
  • 回答
    东北的工业建设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日本和苏联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投入性质、目标和影响是不同的。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一、 日本的工业建设时期(1931年 1945年)这是东北工业建设的第一个大规模时期,由日本占领东北后建立的“满洲国”主导。日本的工业建设目标非常明.............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东北多地限电,国家电网客服回应‘非居民限电后仍有缺口才对居民限电’,目前情况如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动态变化的问题。为了给您一个详细的解答,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说明。一、 东北多地限电的原因首先,理解限电的原因是关键。东北地区在特定时期出现多地限电,通常是由于以下一个或多.............
  • 回答
    东北经济相对落后的现象和教育资源强大的现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政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渊源: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和工业基地的辉煌时期 新中国工业化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考虑,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东北,建设以.............
  • 回答
    东北的教育资源优越且房价压力相对小,但家庭却未因此大规模涌入东北大城市,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尽管有吸引力,但东北城市在经济吸引力、生活便利性、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文化和心理认同等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削弱了教育和房价优势对人口迁移的拉动作用。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 回答
    关于“东北经济还有救吗?”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需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问题,不存在简单的“有救”或“没救”的答案。更准确的说法是,东北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力和机遇,能否“有救”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并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转型。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