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莞制造业工厂大量缺人,消失的工人去哪了?

回答
东莞的制造业工厂里,曾经熙熙攘攘的生产线上,如今却常常弥漫着一种空虚感。机器的轰鸣声依旧,但填充它们周边的,是越来越多的空位和焦虑的目光。招工启事像一面面求援信号旗,在厂区门口和招聘网站上醒目地挂着,内容几乎千篇一律:年龄放宽、技能不限、高薪急聘……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工厂依然是“招工难”的窘境无法摆脱。

那么,那些曾经撑起东莞制造业半边天的工人,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答案绝非单一,而是交织着时代变迁、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工人自身需求与价值观的深刻变化。

一、时代浪潮下的“潮水退去”:部分转移与回流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产业转移和升级。

过去二十年,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吸引了无数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企业。然而,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成本的上升,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强度大的产业开始向更具成本优势的内地或东南亚地区转移。这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部分工人也就随着工厂的搬迁,或者直接选择在新的生产基地就业,或者回到家乡寻找新的机会。

举个例子,一些曾经在东莞做服装加工的工人,可能因为原厂关闭或业务缩减,一部分人选择跟随工厂迁往中西部地区,那里土地和人力成本更低。另一部分人则可能选择彻底告别流水线生活,回到老家发展电商、或者从事家政、服务业等新兴行业。

同时,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部分工人选择回流一线城市或更发达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工人可能因为子女教育、医疗资源、或者对更高收入和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选择离开东莞,前往上海、北京、深圳这些一线城市,寻找哪怕是相似的薪资,但配套设施更完善的环境。

二、新时代劳动者的“自我觉醒”:对工作与生活的重新定义

工人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为了温饱而机械重复劳动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对工作的期待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体面和尊严是底线: 许多工厂的工作环境依然严峻,劳动强度大、工时长、缺乏晋升空间,甚至存在一些不那么体面的管理方式。新一代的工人,尤其是在城市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们更看重工作的体面程度。流水线上的单调重复、长时间的站立和枯燥的工作内容,对于他们而言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他们渴望被尊重,希望工作能够带来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出卖劳动力。
对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了更高要求: 过去那种“工厂就是一切”的日子正在成为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出生在相对富裕的年代,对于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不愿意为了工作而牺牲所有的个人时间和社交生活。他们希望有时间去学习新技能、发展兴趣爱好、陪伴家人朋友。那些要求工人“996”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的工厂,自然会失去这部分潜在的员工。
技能与职业发展的诉求: 仅仅会操作一台机器,已经不足以吸引越来越愿意学习新技能的年轻人。他们更希望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术,获得职业发展,而不是被固定在一个岗位上“吃青春饭”。那些提供培训机会、有清晰晋升通道的工厂,相对而言更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灵活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吸引力: 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灵活就业的机会,如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直播带货主播、自媒体创作者等等。这些工作虽然可能收入不稳定,但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并且很多情况下工作环境更轻松,甚至能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对于一些厌倦了工厂束缚的工人来说,这些新兴行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此外,一些有头脑和能力的工人,也可能选择自己创业,或者加入小微企业,承担更多责任,也可能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成就感。

三、人口结构变化与生育率下降的长期影响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过去支撑东莞制造业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是充裕且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人口。但随着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适龄劳动人口的总量正在减少。这意味着,即使经济增长,寻找足够数量的工人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小镇做题家”的转型: 一部分曾经涌入工厂的农村青年,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所谓的“小镇做题家”。他们毕业后,多数不会选择回到工厂,而是去往更广阔的就业市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高科技公司、或者从事专业技术岗位。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制造业的潜在劳动力供给。

四、产业升级与“机器换人”的同步推进

当然,不能排除的是,部分岗位被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所替代。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推行“机器换人”战略,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来承担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对人力,尤其是低技能工人的需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机器换人”也并非意味着所有工人都消失了。它更多地是淘汰了一部分低技能岗,同时创造了对高技能操作、维护和管理人员的需求。如果工厂不能及时对现有工人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适应新的生产模式,那么他们依然会面临招不到人的困境,即使有机器在运转。

总结来看,东莞制造业工厂大量缺人的现象,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产业转移导致了一部分劳动力的流失;新一代劳动者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生活平衡的期望值提高,不再愿意从事低端、辛苦的工作;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兴起提供了更多选择;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工厂要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提高薪资和打广告的层面,更需要从根本上进行产业升级和管理模式的创新。这包括:

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 提供更安全、舒适、人性化的工作场所,保障工人的休息权益。
加强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 为工人提供学习新技能和晋升的通道,让他们看到在工厂工作的未来。
推行更人性化的管理: 尊重工人的个人价值,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拥抱自动化和智能化,并配套相应的人才培养: 在引进先进设备的同时,也要培训工人操作和维护新设备的能力。
拥抱灵活性和多元化: 探索与灵活就业人员的合作模式,理解并适应年轻一代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需求。

消失的工人,并非真的消失了,他们只是在选择更适合自己当下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道路。而工厂,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重新吸引和留住他们。这不仅是对东莞制造业的挑战,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写一下这类问题,但在知乎这种地方,一写出来,小资可能就会唾骂。因为答案,肯定不符合小资,精神资本家,祖上是地主,这群家伙们的世界观。东莞制造业缺人,并不是个别现象,实际上东南沿海都存在这个现象。形成这个现象,是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方面一:农村经济转型。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创业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个、农产品加工业40余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47.9万家

2017年的消息:到今年7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3.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农民合作社法律法规体系、多层级指导服务体系和扶持政策体系。

方面二:乡镇经济转型。

上面说了,合作社都190多万家了,那么围绕这190万多家合作社,建立起来的乡镇经济,又需要多少人口呢?国家每天都呼喊乡镇振兴,这需要投入多少工人,劳动力去建设这些呢?

我给大家一组数据:

2017年的消息:中新网2月6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唐仁健今日介绍,在“十三五”时期,有关部门曾测算农业农村需要投资3.4万亿,比“十二五”时期高3倍多,目前,已经落实的、看得到的资金大约只有1/3强。

2015年的消息:五年来,中央投资农村公路3265亿元,发放农村客运补贴资金超过100亿元,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带动社会总投资约1.3万亿元,比“十一五”增长约40%,GDP贡献率达0.6%,带动农民工就业超过290万人,增收超过940亿元。

在发几个消息:工信部副部长尚冰表示,农村地区的宽带问题是宽带中国战略重点关注问题之一,目前农村的普及率远低于城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他预计,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从现在到2020年大体上需要投入2万亿左右,引导和支持企业把宽带网络投资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去倾斜。

…………最后说一下,人哪里去了?你们以为振兴乡村,产业转移,等等一系列的口号,都是说着玩的?

农村必须美,砸几万亿下去,无论什么样的农村,都必须美。

农村的投资到位了,有就业机会了,干嘛还要辛苦的跑出来?到东莞给他们打工??

东莞那地方,一个月挣八千,过的生活也未必能有乡村三千元日子舒服。

多看点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新闻,少跟知乎精神资本家瞎扯蛋,就会知道很多情况为什么会出现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