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机为啥这么流行s35画幅而不是全画幅(相机)?

回答
不少朋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电影机在近些年似乎更钟情于S35(Super 35)画幅,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在相机界风头正劲的全画幅?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电影制作一系列复杂考量的结果,涉及画质、镜头、成本、创作需求等等方方面面。

首先,我们得明白S35和全画幅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画幅: 这通常指的是36mm x 24m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5mm胶片或数码传感器的尺寸,和传统35mm胶片的画幅完全一致。
S35(Super 35): 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比传统35mm胶片略小的画幅,大约在24.89mm x 18.66mm左右(这个尺寸会因具体相机型号略有浮动)。它的名字“Super 35”来源于早期35mm胶片的另一种制式,但如今在数码电影领域,它更多是特指一种“小于全画幅但仍然保留了35mm电影胶片基因”的传感器尺寸。

那么,为什么电影机厂商和很多电影制作人偏爱S35呢?

1. 镜头群的“历史包袱”与生态优势:
胶片时代的传承: 在数字电影兴起之前,35mm胶片是主流。而S35画幅,恰恰是从35mm胶片演变而来,是为特定用途(例如使用变形镜头,或者在后期冲印时有更高的放大比例)而设计的。这意味着,大量的经典、高质量的35mm电影镜头(例如Arri、Zeiss、Cooke等品牌)在设计之初,其光学成像的最佳区域就是为S35画幅或者更小的画幅优化的。
原生匹配的成像: 当你用这些为S35设计的镜头拍摄S35画幅时,镜头的光学素质能够被最大程度地发挥,成像锐利,畸变控制良好,色彩表现也往往符合胶片时代积累的“电影感”。
全画幅的“兼容性”问题: 相对而言,很多为35mm胶片设计的镜头,其成像圈(能够成像的圆形区域)正好覆盖36x24mm的全画幅。但问题在于,很多早期或专注于电影领域的镜头,其成像圈可能刚好覆盖S35,但“边缘”的画质可能不如中心部分。 当这些镜头被用在全画幅传感器上时,为了获得完整的画面,可能需要使用镜头的“边角”,这可能会导致边缘画质下降、暗角加重,甚至出现一些光学瑕疵,影响整体的观感。虽然现在也有大量为全画幅设计的镜头,但电影镜头市场庞大,S35的镜头生态依然非常丰富且具备经典光学特性。

2. “焦距放大效应”与创作灵活度:
视角的差异: S35画幅比全画幅要小,这意味着使用同一焦距的镜头,在S35上看到的画面会比在全画幅上更“近”,就像是“裁切”了一部分。这在电影创作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模拟“长焦”效果: 摄影师常常需要用“长焦”来获得被摄主体与背景的压缩感,或者突出主体。使用S35画幅,再搭配一支例如50mm的镜头,其视角就类似于在全画幅上使用一个75mm左右的镜头(具体倍数取决于S35传感器的比例),这为拍摄特写、人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更容易获得那种“奶油感”的背景虚化。
更少的“广角”负担: 电影拍摄中,极广角的镜头虽然能容纳更多景物,但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畸变和画质边缘衰减。S35画幅可以通过使用焦距稍长的镜头来达到与全画幅相似的广角视角,从而规避了这些可能影响画质和美感的劣势,让画面看起来更“干净”、“舒服”。

3. 景深控制的“艺术”:
更易于获得“清晰”的景深: 景深(景物清晰的范围)的深浅受到光圈大小、拍摄距离和焦距的影响。在相同的光圈和拍摄距离下,传感器尺寸越大,景深就越浅。
S35的“甜蜜点”: 对于电影制作人来说,过浅的景深有时会成为一种挑战,尤其是在拍摄需要清晰展示更多元素(例如多人对话场景)时。S35画幅在景深方面提供了一个相对“折衷”的点:它比APSC(相机常用的一个画幅)的景深要浅,更有“电影感”,但又不像全画幅那样容易“失手”。这使得摄影师在控制景深时,拥有更多的创作空间和容错率。它能帮助你更容易地在画面中区分主体和背景,但又不至于让背景完全模糊到失去信息。

4. 成本效益与器材选择:
镜头成本: 如前所述,为S35画幅优化的电影镜头非常多,而且很多经典镜头在二手市场上价格相对合理。而专门为全画幅设计的电影镜头,往往价格不菲。对于预算有限但又追求专业画质的制作团队来说,S35的镜头群提供了更多经济实惠的选择。
设备成本: 同样,S35传感器的电影机,在研发和制造成本上,通常也会比全画幅电影机来得低一些。这意味着S35电影机更容易在价格上取悦消费者,降低了许多独立电影制作人、纪录片工作者和视频工作室的门槛。

5. 技术进步与“模拟”需求:
追求“胶片感”: 尽管现在是数字时代,但许多电影人仍然怀念胶片独特的质感、颗粒感和色彩表现。S35画幅,作为35mm胶片的“近亲”,在输出的画面风格上,更容易被认为具有“胶片感”,在某些方面模拟胶片的视觉效果,能更好地满足一些创作者的审美偏好。
技术并非唯一: 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全画幅电影机同样能拍出令人惊叹的画面。但电影的“流行”并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堆砌,更多的是围绕着内容、创意和美学来展开。 S35画幅在提供优秀画质的同时,在光学、视角、景深控制以及成本上,恰好迎合了许多电影创作的实际需求和生态,所以它在电影界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画幅电影机不好。 事实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画幅电影机越来越多,它们在低光表现、极致景深控制以及提供更宽广的视角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适合一些追求宏大叙事、震撼视觉效果或者需要极佳低光表现的影片。

简单来说,S35画幅在电影界流行,更像是一种“够用且好用”,并在历史传承、创作需求和经济成本之间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平衡点。 它不像相机那样,追求极致的“广”、“近”和“通透”,而是更注重整体的“叙事感”、“视觉表现力”以及“制作的便利性”。它是一种经过时间检验的、实用的电影美学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深奥...因为s35其实就是把全画幅竖过来啊!


135/全画幅胶片相机的供片是横向的:


而在摄影机,供片是竖向的:


这一横一竖,区别就是:


于是35毫米胶片在电影机上使用时,感光面积就比在胶片机上小了一圈。


以前胶片上还会留一条光学音轨,占用了一部分胶片感光面积,把音轨去掉后,可用面积变大,就是所谓的super 35。


跟果冻效应、技术攻关什么的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如果说要考虑什么技术原因的话,就是横向供片机构能不能做的足够小而已。


答案当然也是能的...



但是标准形成后,改编胶片规格就是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了,不像是宽银幕的变化仅仅是在遮片和镜头前组上面做手脚,改编胶片规格,会要求整个摄影机系统的配件进行很大的调整。


够用,就不瞎折腾了,换更大画幅,这要胶片厂商、摄影机厂商、镜头厂商有默契才行啊...


数字时代改个面积就彻底不是问题了(5DII请坐下,没有人喊你...),大画幅(全画幅)摄影机也冒出来一大堆。


比如现在出来的ALEXA LF或者Venice或者VV这种大画幅摄影机(实际上接近相机的全画幅,但是稍大),就要求新的LPL卡口镜头,而且新的镜头族还不够齐全,配件还不够完备。CP上VV就会有黑边啦...


题目描述里说的镜头“支持全画幅”也并不准确,我们考量一个镜头能不能用于某种画幅,并不单纯看像场大小,实际上还要考虑边缘画质等很多问题。


当然,胶片时代你想用更大的底也不是没有,咱不是还有panavision嘛...


70毫米够不够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少朋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电影机在近些年似乎更钟情于S35(Super 35)画幅,而不是我们熟悉的、在相机界风头正劲的全画幅?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而是电影制作一系列复杂考量的结果,涉及画质、镜头、成本、创作需求等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得明白S35和全画幅到底是什么意思。 全画幅: 这通.............
  • 回答
    Halo 这个IP,你说它大不大?那当然是响当当的大招牌。从游戏到小说,再到动画,它积累了一批死忠粉,世界观也铺得有模有样,讲道理,这么好的底子,拍成电影应该很容易抓住大众眼球,再怎么说也比那些凭空捏造的IP要容易些吧?可事实呢?电影化之路,简直就像士官长在穿越沼泽,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而且直击了许多观众在观看赌片时可能存在的疑问。确实,我们看很多赌王类的电影,无论是港片里的“赌神”、“赌圣”,还是更写实的赌片,大多观众并不需要成为一个牌桌上的高手,就能看得津津有味。那么,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给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了。首先,咱们得明.............
  • 回答
    内燃机车普遍采用电传动,而货轮上却很少见到类似配置,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力需求、技术取舍以及成本效益考量。简单来说,内燃机车需要的是灵活的动力输出和快速的响应,而货轮则更看重稳定、持续的巨量动力输出以及极致的燃油经济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内燃机车为何青睐电传动?想象一下内燃机车的.............
  • 回答
    瑞典作为北欧国家,普通家庭年用电量达到2.3万度(即23000千瓦时),确实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数字。这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与北欧地区独特的生活方式、气候特点以及能源结构紧密相关。为何这么高?1. 严寒的气候和对供暖的依赖: 集中供暖为主,但家庭仍然有辅助供暖需求: 瑞典大部.............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选择的核心矛盾。一边是理想ONE的热销和用户口碑,另一边却是全球主流车企似乎对增程式技术“敬而远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而且远不是一句“增程式不好”就能概括的。理想ONE为什么能“说得这么好”?首先,我们得承认理想ONE在很多方面确实.............
  • 回答
    《长津湖》这部电影,确实是一部投入巨大、声势浩大、也引发了无数讨论的作品。它在票房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观影人次屡创新高,足以证明它在中国观众心中的份量。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豆瓣等评分平台,看到它停留在7.6这个分数时,很多人会感到一丝不解:“这部电影这么优秀,为什么评分反而显得有些保守?”要深入探.............
  • 回答
    电影《奇迹》改名为《奇迹·笨小孩》,这一名称的变更是颇具深意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加上了副标题,而是对影片核心精神的一次提炼与升华,同时也折射出影片制作方在市场推广和情感连接上的一些考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这一变更的原因和影响。一、 更精准地传达影片的核心主题:原名《奇迹》,听起来宏大而充满希望.............
  • 回答
    要让一部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电影在奥斯卡上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如何超越“疫情片”的标签,触及更深层次的人性、社会议题,并以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呈现。这绝非易事,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打磨,并非不可能。以下是我设想的一个可能路径,力求细节丰富且充满“人味儿”:影片核心定位:与其拍成一部“灾难求生”或“病毒.............
  • 回答
    《咒怨》无疑是一部能够让你心跳加速、夜晚不敢关灯的恐怖电影。然而,要说它“单纯为了吓人”,那可能过于片面。深入解读《咒怨》,我们会发现它在营造恐怖氛围的同时,也触及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层面。一、 恐怖的根源:怨恨与执念的蔓延《咒怨》的恐怖核心在于其独特的“咒怨”设定:当一个人怀着强烈的怨恨死去.............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Léon)之所以能深得影评人喜爱,绝非偶然。这部1994年的法国电影,由吕克·贝松执导,在上映之初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观众和评论者。细究起来,它的魅力可以从几个层面深入解读:一、 对传统类型片的解构与重塑:《这个杀手不太冷》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它对“杀手电影”.............
  • 回答
    .......
  • 回答
    在电影《决胜时刻》中,任弼时在那个关键时刻拉响小提琴,选择的曲子是《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这个选择绝非偶然,它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背景、人物情感以及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隐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这首曲子的意义,以及它与任弼时、与那个时代的契合之处。首先,我们得明白《.............
  • 回答
    这主意太棒了!疫情这几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足够拍出一部令人动容、引人深思的作品。如果让我来构思,我不会只盯着病毒本身,而是想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挖掘那些被疫情搅乱的生活,那些平凡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闪光和转变。片名我想定为《静止之城》或者《我们呼吸着的日子》。前者强调疫情爆发初期那种突如其来的停.............
  • 回答
    迪士尼请蔡徐坤为《狮子王》真人版电影“站台”,这件事儿,真是挺有意思的,也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这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对票房能有多大影响。一、 迪士尼为何选择蔡徐坤?首先得明白,迪士尼请明星“站台”,特别是推广像《狮子王》这样的重量级IP,绝对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肯定.............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感受。随着年岁增长,再看周星驰的电影,那种由衷的开心背后,常常会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很多人都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是几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既有周星驰电影本身的内核,也有我们自身人生阅历的变化。周星驰电影里,那抹挥之不去的“小人物的悲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
  • 回答
    《狼图腾》这部电影,确实是把草原狼搬上了大银幕,而且还拍得那么有生命力,让人忍不住好奇,这“野性的灵魂”是怎么在镜头前乖乖就范的?要知道,狼可是出了名的“桀骜不驯”,跟咱们家养了几千年的狗可不一样。首先得明确一点,电影里看到的狼,绝大部分都不是野生的、散养的狼。真要把一群野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那除非.............
  • 回答
    淘宝这个“沙雕日”,听起来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但细想一下,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挺有意思的。电商平台之所以这么热衷于“造节”,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背后有一整套成熟的营销策略在支撑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淘宝的“沙雕日”:是玩梗还是营销套路?首先,把每个月的23号定为“沙雕日”,这第一眼的感觉就是,有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大家关心的《魁拔4》以及青青树与好莱坞的合作。《魁拔4》为何成了“遥遥无期”的传说?提起《魁拔4》,相信很多粉丝的心情都挺复杂的,就像一部期待已久的终章,却迟迟不见踪影。究其原因,恐怕并非单一的“无限延期”那么简单,更像是一系列挑战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回到《魁拔》系列的创作初衷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