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近热播的《小舍得》看了有点焦虑,以后孩子如何培养是鸡娃教育还是快乐教育?

回答
《小舍得》这部剧确实是把许多家长的心坎儿挠痒痒了,看着欢欢、超超们为了成绩挤破头,为了奥数题愁眉不展,仿佛看到了自家孩子的未来,一股子莫名的焦虑就蹿上来了。尤其是当蒋欣饰演的南俪,在“狼爸”的围追堵截下,从最初的佛系妈妈一步步滑向了“鸡娃”的深渊,让人不禁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是对孩子好的教育?是卷死别人,还是让孩子开开心心长大?这真是个绕不开的难题。

为什么《小舍得》会让我们焦虑?

首先,这部剧太真实了。它没有回避中国教育市场中存在的“内卷”现象,把那些隐藏在无数家庭中的“军备竞赛”搬上了台面。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不得不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从孩子一出生,起跑线似乎就开始了。

其次,它描绘了两种极端化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奉行“鸡娃”教育的田雨岚,信奉“不逼自己,就逼别人”,一切以成绩和分数说话,目标是“赢在起跑线”,最终甚至走向“赢在终点线”。另一种是以快乐教育为理念的南俪,最初希望孩子能自由发展,但随着现实的压力,也被迫加入了这场“战斗”。剧中那些激烈的冲突、父母之间关于教育理念的争论、孩子们的压力和委屈,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担忧。

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爱了,爱到害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害怕他们将来无法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害怕”被剧放大,然后投射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于是焦虑就如影随形。

“鸡娃”教育 vs. “快乐教育”,真的只能二选一吗?

看完《小舍得》,很多人会陷入一个极端的思考:要么像田雨岚那样拼尽全力“鸡娃”,要么就像最初的南俪那样,完全放养,追求所谓的“快乐”。但现实往往比电视剧复杂得多,孩子也不是非黑即白的标签。

“鸡娃”教育的出发点,往往是希望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拥有更好的学历,从而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它强调的是目标导向,通过刻苦训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提升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培养的是孩子的执行力、毅力和抗压能力。就像剧中的颜子悠,虽然压力巨大,但她确实在奥数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甚至能够挑战更高难度的题目。

然而,“鸡娃”教育的弊端也显而易见。过度强调分数和结果,容易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孩子会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挫败感、焦虑感,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也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力。

“快乐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它相信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鼓励他们探索未知,享受学习的过程。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发展出独特的个性和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剧中的夏欢,虽然成绩不算顶尖,但她在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的天赋和热情,能够通过绘画找到自己的乐趣。

然而,“快乐教育”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如果过于放任,而忽视了必要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目标感和执行力,在面对实际的竞争时感到力不从心。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如果完全不顾及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的选择上受到限制。

如何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所以,问题不在于“鸡娃”还是“快乐”,而在于如何找到一个更平衡、更科学、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才是《小舍得》真正想要引发我们思考的地方。

1. 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有能力、有智慧、有情商、有健康体魄的独立个体。我们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擅长考试的“学霸”,还是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命、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大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家长先想清楚。

2. 了解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孩子天生对数字敏感,有的孩子则热爱艺术和文学。有的孩子抗压能力强,有的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成功模式,而是去观察、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发展道路。不要用田雨岚的方式去套在夏欢身上,也不要用完全放养的方式去对待颜子悠可能爆发的潜力。

3.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 学习需要过程,进步需要积累。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从小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并不意味着要24小时被学习填满,而是要有计划地进行,劳逸结合。比如,给孩子报班,要看是不是真的符合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而不是盲目跟风。即使是“鸡娃”,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避免一味地施压。

4. 注重过程,而非唯分数: 当孩子付出了努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看到他的进步和努力。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当孩子在某个方面取得进步时,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这比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成绩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5. 培养学习的内驱力: 最好的教育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让他们发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比如阅读、参观、实验、讨论等,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当孩子真正爱上学习本身,那么“鸡娃”的压力自然就会减轻很多。

6. 父母的情绪管理和榜样作用: 很多时候,家长的焦虑会直接传递给孩子。我们自己都因为成绩而寝食难安,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心态平和?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和压力转嫁给了孩子?父母的平和、积极和热爱生活,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7. 留白与允许不完美: 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我们作为父母,是引导者,是支持者,而不是掌控者。给孩子留一些空间,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允许他们体验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恰恰是他们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最后的思考:

《小舍得》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部剧最终想传达的,并非是某种教育模式的绝对正确,而是关于教育的思考,关于如何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既能应对挑战,又能保持内心的阳光和对生活的热爱。

与其纠结于“鸡娃”还是“快乐”,不如回归教育的本质,了解自己的孩子,用爱和智慧去引导,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这也许才是最艰难,也最值得我们去做的“教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营销策划的有句话:

焦虑创造需求,需求带来销售。

所以这事儿就这么简单,孩子培养这方面,既不用虎妈带鸡娃,也不用放羊式快乐,而是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来安排,具体怎么安排,有很多教育大咖都说的很好,我拿自个经历说说。

3-5岁,快乐为主,引导孩子多对话,多社交,在学习上完成从绘本到纯文字阅读的过度,形成对数字的基本观念,比方100比10大这样的。

5-10岁,培养的是学习习惯,一是使用工具的习惯,比方字典、词典、百度的查阅和分辨;二是对时间的控制,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好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使自己能够在保证作业完成的前提下有足够娱乐时间。

大部分家长的焦虑都是这个阶段产生的,其实大可不必,能够培养出自律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的话,基本上就稳了。

10-12岁,这个阶段小升初,作业量会暴增,如果之前没有帮助孩子培养好时间控制能力,家长可能会从焦虑进化到暴龙兽,不过毫无意义,反而会让孩子从此畏惧学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之前的学习习惯补上,因为小升初基本上还好,初升高更加恐怖,在初一之前能搞定学习习惯的话,都不算迟。

初中阶段还好,注意孩子的社交圈,时不时提点一些社交原则就好,这个时候在学习上大部分家长已经没法帮忙了,做家长的重点建议放在孩子的健康上面,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锻炼体能,调整体态。这样才能有足够的精力迎接今后更加繁重的学业。

高中阶段,做家长的基本上除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之外,其它都不要多事,孩子不会领情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