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台湾岛的平原在西侧,山地在东侧?

回答
台湾岛的地理格局,特别是西侧的平原与东侧的山地分布,是地质构造运动在亿万年间留下的深刻印记,其成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简单来说,这得益于台湾岛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的边界上,这种板块的挤压和抬升作用,塑造了岛屿独特的地貌。

1. 板块碰撞:台湾岛的“炼狱”与“孕育”

首先,要理解台湾的地形,就必须明白它所处的特殊位置——位于两个大型构造板块的交汇处:西侧是欧亚大陆板块,东侧则是菲律宾海板块。这两个板块并非和谐共存,而是处在持续的碰撞、挤压和俯冲过程中。

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 菲律宾海板块是一个相对年轻且密度较大的海洋板块,它以每年大约78厘米的速度,向西运动,并“潜入”到欧亚大陆板块之下。这个过程被称为“俯冲”。

欧亚大陆板块的响应: 当菲律宾海板块向下俯冲时,它会带动上覆的欧亚大陆板块发生一系列的变形。这种变形不仅仅是简单的挤压,更包含了复杂的抬升、褶皱和断裂。

2. 地质构造的作用:山脉的“隆起”与平原的“孕育”

板块的碰撞并不是一个瞬间完成的过程,而是持续了数百万年,并且至今仍在进行。在这个漫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中,一系列的地质构造作用塑造了台湾岛的地形:

造山运动: 俯冲作用导致了剧烈的地壳运动。在地壳受到强大的挤压力时,岩层会发生褶皱(像被挤压的布一样弯曲)和断裂(岩层破裂)。这些褶皱和断裂的岩层在持续的挤压下,会被推向上方,从而形成山脉。台湾岛的中央山脉,正是这种大规模造山运动的产物。

抬升与侵蚀的赛跑: 随着板块的持续碰撞和挤压,台湾岛的地壳在不断抬升。高耸的山脉也意味着地势陡峭,河流的落差大,水流速度快。这些河流携带的泥沙对山体进行着强烈的侵蚀和搬运。因此,台湾的地形是在“抬升”和“侵蚀”这两股力量的博弈中形成的,山脉不断被抬升,又不断被侵蚀削弱。

西侧的“前陆盆地”: 相对而言,欧亚大陆板块在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影响的“边缘”,受到的挤压和抬升作用相对较弱,或者说,是俯冲作用在向西推进的过程中,在靠近欧亚大陆一侧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前陆盆地”的雏形。在这种相对稳定且沉降的区域,河流从东侧的山区携带下来的泥沙,会在这里沉积下来,堆积形成广阔的平原。

3. 地质历史的演变:台湾岛的“新生”与“成长”

台湾岛在地质历史上相对年轻,它并非一直存在于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早期: 在板块碰撞初期,台湾可能只是海底的一系列岛屿或者部分海床。

抬升与连通: 随着地壳的不断抬升,这些岛屿逐渐连接起来,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的台湾岛。东侧的山脉由于更靠近板块碰撞的“前线”,承受的挤压和抬升作用最为剧烈,因此发育得最为高峻。

平原的形成: 而西侧由于是板块俯冲的“后方”,受到挤压抬升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由东侧高山奔腾而下的河流,不断将山区的泥沙搬运至此,长期累积形成了冲积平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台湾西部平原。这些平原是河流在搬运泥沙过程中形成的扇形地或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因此成为台湾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总结一下:

台湾岛的“东山西平”地形,本质上是板块构造的直接结果。菲律宾海板块向西俯冲,挤压欧亚大陆板块,导致岛屿中部和东部地壳剧烈抬升,形成了雄伟的山脉。而西侧相对远离俯冲带,地壳抬升幅度较小,并且接收了来自东侧山区被河流搬运的大量泥沙,逐渐堆积形成了广阔的平原。这是一个动态的地质过程,山脉在抬升和侵蚀中不断演变,平原也在河流的沉积作用下不断扩大。

所以,你看到的台湾岛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强大力量在地表留下的生动写照,是地质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奇妙杰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此问题涉及到台湾省的地质成因,以及汇聚板块边缘的构造过程。

简言之,台湾岛西部是欧亚大陆刚性板块,所以相对平缓;东部为板块边缘的碰撞造山带,所以地势高峻。

从地形上看,我国台湾岛西侧地势低平,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不到百米;东部为山地,再向东水深四五千米。

如果抽干海水,台湾岛西侧只是地形起伏不过几十米的谷地;台湾岛东侧是四五千米的悬崖。

台湾岛及其周边构造演化模式 ,底图来自| Tian ZX 2019 JGR

为何会出现这种东西极其悬殊的地势?

因为台湾岛是洋-陆汇聚板块边界复杂构造运动的产物。

台湾岛现今地貌,由两个过程决定:

(1)北部:欧亚板块-吕宋岛弧-菲律宾海板块过程;

(2)中-南部:欧亚板块(冲绳海槽)-琉球岩浆弧-菲律宾海板块过程。


一、两条海沟

从板块归属上来看,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交汇处。

其中,欧亚板块主体是大陆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主体是大洋板块

台湾岛虽小,但在地质单元上可以一分为三:

其主体是欧亚板块(地质组成类似东海大陆架),是大陆板块;

其东南缘一小部分来自吕宋岛弧及相关的俯冲增生楔;

东北缘一小部分来自琉球岛弧及相关的俯冲增生楔。

简单来说,在大洋板块上形成的岩浆弧,和欧亚大陆板块拼合到一起,形成台湾造山带,在地质学上被成为“弧-陆碰撞造山带”。类似下图:

弧-陆碰撞造山带演化模式图 |Frisch,2010

台湾岛虽是弧-陆碰撞造山带,但是形成过程要更为复杂。

台湾岛附近有两条海沟:

位于台湾西南海域南北走向的马尼拉海沟

位于东北海域近东西走向的琉球海沟。(ps:这里仅指台湾附近,其实整体是北东-南西走向)

右图中带箭头的红色线条表示海沟位置,箭头方向指示板块俯冲方向

仔细看观察上图的俯冲方向,马尼拉海沟处板块的俯冲方向向东,琉球海沟向北俯冲(ps:这里仅指台湾附近,其实整体是向北西方向俯冲)。

两条海沟,近垂直的俯冲方向,说明这个汇聚过程不简单。

这也造成了台湾岛南北板块构造过程的差异。

台湾岛现今的地貌与这两个海沟密切相关。


******补充:什么是海沟?

海沟是大洋板块发生俯冲的位置,即大洋俯冲带露于地表的部分,表现为一条狭窄的深沟。

其可能的形成过程是:大洋板块俯冲至另一个大洋板块之下,也可以是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例如比较知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就是太平洋大洋板块向菲律宾海大洋板块俯冲的产物。(如下图)

左图展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海沟;右图为马里亚纳海沟的示意图(李三忠,2019)

通常我们看到的这种俯冲汇聚模式图都是两个板块,一条海沟(俯冲带),指示一个俯冲汇聚方向。

但是,台湾岛附近有两条海沟,且俯冲方向差异较大,其汇聚模式其实在本文的第一幅图就给予了展示。类似的中文模式图还有下图:

中国国家地理@李雅心

此图清晰地呈现了前文所述,台湾岛的地质单元可以一分为三:

其主体是欧亚板块(地质组成类似东海大陆架),是大陆板块;

其东南缘一小部分来自吕宋岛弧及相关的俯冲增生楔;

东北缘一小部分来自琉球岛弧及相关的俯冲增生楔。

我们将台湾中-南部和北部的演化分开来讲。


二、台湾岛中-南部的地质成因与演化

先看欧亚板块-马尼拉海沟-吕宋岛弧-菲律宾海板块的关系和形成过程。

从上图可见吕宋岛弧和菲律宾海板块仰冲至欧亚板块之上,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密度的洋壳俯冲至低密度陆壳的模式有差异。

这就要涉及从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的俯冲方向的转变

ps: 即一亿以来,板块的俯冲方向从东向西俯冲,转换至从西向东俯冲

(1)中生代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导致中国东部形成了安第斯型的岩浆弧。(一亿多年前,浙江、福建等地是一条海拔数千米的火山山脉,类似现今南美安第斯山脉)

索艳慧,2017;黄奇瑜,2017(1Ma=1百万年)

(2)新生代中期,南海洋盆初始打开:

受到岩石圈底部动力学作用,欧亚大陆地壳拉伸变薄,形成了一系列断陷构造。

大约在距今3300万年前,南海大洋岩石圏扩张,出现洋中脊,形成南海洋壳。(PS:南海成因复杂,学界观点众多,本文只涉及与台湾岛成因相关的部分)

南海洋壳的形成,为之后板块俯冲方向转变,以及吕宋岛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南海洋壳俯冲之前,有学者认为在南海岩石圈与花东海盆(菲律宾海板块的一部分)之间可能以转换断层接触(下图e)。

| 黄奇瑜,2017

(3)新生代中后期,发生了俯冲极性反转,并且形成了吕宋岛弧:

1800万年前,南海岩石圈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花东海盆之下(下图d),形成南北向活跃大陆边缘弧-海沟体系(下图e);

因此,有学者推论南海中洋脊的停止张裂可能与南海向东俯冲有关。

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一开始形成了一个弧前张裂盆地(下图d),不过存在时间很短。

随着俯冲的继续,从地表带到深处的富水沉积物以及来自上下盘的岩石碎块,在高温下发生熔融,形成了一串南北走向的吕宋火山弧(下图e)。

| 黄奇瑜,2017

以上都是准备工作,截止到目前,台湾岛还没有真正形成,更别提出露水面。

(4)万事俱备,弧陆碰撞形成台湾造山带。

| 黄奇瑜,2017

沿马尼拉海沟南、北两两侧,发生岩浆弧和欧亚大陆的碰撞。

650万年前开始,在台湾附近出现斜向碰撞,而且碰撞点由北向南迁移;同时,增生楔开始逐渐出露于海平面之上,形成台湾岛的雏形。

距今约100万年时,弧前盆地及火山岛弧向西仰冲于中央山脉增生楔之上,形成海岸山脉及台东纵谷碰撞缝合线。

此时,台湾岛的主体形貌已经形成。

其西侧为造山带的前陆地区,地势相对平坦(例如四川盆地西部就是龙门山造山带的前陆地区);

其东部为造山带的核心地带,地势高陡。

台湾造山带结构剖面 | Chen CT 2018

但是,台湾岛北部的构造演化不能忽略,例如台湾北部宜兰平原的形成与上述过程关系不大,这与欧亚板块(冲绳海槽)-琉球岩浆弧-菲律宾海板块的演化过程有关。


三、台湾岛北部的地质成因与演化

上文已知,在台湾岛南部主要涉及欧亚板块-吕宋岛弧-菲律宾海板块相关的板块构造过程,是菲律宾海板块仰冲至欧亚板块之

与此不同,台湾岛北部所涉及的欧亚板块(冲绳海槽)-琉球岩浆弧-菲律宾海板块的过程,是菲律宾海板块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且其过程相对简单。

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形成岩浆弧——琉球岩浆弧,以及弧后盆地——冲绳海槽。

台湾岛东部的花东海盆,沿琉球海沟向北俯冲,形成弧后伸展环境——冲绳海槽。

海槽逐渐向西南张裂,大概100万年前,延伸到台湾岛东北部。

因此,中央山脉北段崩塌,地形降低,形成三角形的宜兰平原; 台东纵谷的最北部(24°N以北)陷落为清水断崖。

中国国家地理@李雅心

综上,台湾岛中-南部弧陆碰撞造山带奠定了台湾岛西平东陡的主要地形格局,台湾岛北部的伸展构造背景,使得台湾岛北部也出现了平原地貌。这两个过程完成今日台湾岛的地貌塑性。


四、揭秘台湾岛地质演化的关键——增生楔

也许你会好奇,台湾岛这么复杂的形成过程,地质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出来的?

其过程和方法多样且复杂,我顺便补充一个上文没有解释的地质单元。

上图可知,其实除了大陆板块和岩浆弧的物质,台湾岛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俯冲增生楔。(即上图中黄色的“增积岩体”)

增生楔的成因类似于搓澡。呃……口误,就是俯冲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刮削下来的岩石碎片,可以包含上盘板块、下盘板块的物质。如下图:

俯冲增生杂岩 |Frisch,2010

地质学家们通过野外、显微镜和地球化学的手段,分析俯冲增生楔、以及上下盘岩石的物质组成,测定岩石年龄,就知道上盘和下盘的性质和来源,以及关键地质事件的年龄。

野外、地球化学、物源分析、年龄测试 | Tian ZX 2019 JGR
下盘岩石单元沉积-构造演化研究| 李占东,2019

再根据不同地质单元之间的构造样式、接触关系以及变质作用等,反推构造-变质地质过程。

例如,台湾岛从北到南的增生楔和构造剖面如下图:

Tian ZX 2019 JGR

在上述沉积、岩浆、变质、构造变形的研究,再结合深部地球物理等研究,就可以对台湾岛的成因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Tian ZX 2019 JGR

五、日本岛与台湾岛地质成因差异

题主还提到了日本岛。

日本岛成因与台湾岛成因完全不同。

非要找相似点的话,台湾北部冲绳海槽和琉球岩浆弧的形成过程和日本岛的成因有一些相似之处,只是前者的演化尚不成熟。

日本岛本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其基本的地质背景和中国华北相似。

后来,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形成了日本岩浆弧,类似于南美的安第斯山脉。

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Frisch,2010

但是,日本与安第斯不同的是,日本地区不安生,一心搞独立,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至欧亚大陆下点了一把火,日本地区就从欧亚大陆分裂出去了。

日本性活动大陆边缘 |Frisch,2010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

为何说日本岛是从欧亚板块分裂出去,而台湾岛是欧亚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判断是否分裂出去的标准并非是是否有海水相隔,而是是否有新的大洋地壳产生。

很显然,台湾岛西侧的台湾海峡还是完整的欧亚大陆岩石圈,只是盖了一层薄薄的海水而已。

而日本西侧的日本海已经有新生的洋壳诞生。

未来,日本岛有几种可能的命运:

(1)俯冲侵蚀作用,被卷入海底;

(2)日本岛西侧的日本海盆发展出俯冲带,日本岛再次拼接到欧亚大陆;

(3)西太平洋闭合,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拼合,日本岛的残块在夹缝(造山带)中生存。

扯远了……


总结

台湾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历史原因,在地质成因上也完全说得通。

呃呃……其实,

我想说的是,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汇聚边缘,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复杂。

台湾岛及其邻域也是世界上现今最典型的、依然活动的俯冲型造山带之一,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是台湾—吕宋地区地体运动(海岸山脉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台湾岛中-南部弧陆碰撞造山带奠定了台湾岛西平东陡的主要地形格局,

台湾岛北部的伸展构造背景,使得台湾岛北部也出现了平原地貌。

这两个过程完成今日台湾岛的地貌塑性。

台湾岛是现今正在进行的新的造山带,因此这种地貌还会持续维持下去,但其后果是地震频发。

湾地区地震分布图(a)、 GPS位移量(b) | 黄奇瑜,2017
湾岛卫星影相(c)及两大河系分水岭(d) | 黄奇瑜,2017

台湾岛所在的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板块边界。台湾岛的成因非常复杂,并非用一种经典的成因模型,几句就能概括清楚。难免会涉及许多专有地质术语,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Malavieille, Jacques (2002).Special Paper 358: Geology and geophysics of an arc-continent collision, Taiwan Volume 358 ||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aiwan: New marine observations and tectonic evolution. 187–211.

[2]Tian, Z.-X., Yan, Y., Huang, C.-Y., et al. (2019). Geochemistry and geochronology of the accreted mafic rocks from the Hengchun Peninsula, southern Taiwan: origi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4.

[3]Chen C T, Chan Y C, Lo C H, et al. Basal accretion, a major mechanism for mountain building in Taiwan revealed in rock thermal history[J].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8, 152: 80-90.

[4]Huang T Y, Gung Y, Kuo B Y, et al. Layered deformation in the Taiwan orogen[J]. Science, 2015, 349(6249): 720-723.

[5]Huang, C.-Y., Yuan, P.B., Tsao, S.-J., 2006. Temporal and spatial records of activ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aiwan: a synthesis. Geol. Soc. Am. Bull. 118, 274–28

[6]Mondro C A, Fisher D, Yeh E C. Strain histories from the eastern Central Range of Taiwan: A record of advection through a collisional orogen[J]. Tectonophysics, 2017, 705: 1-11.

[7]Frisch W, Meschede M, Blakey R C.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rift and mountain building[M].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0.

[8]黄奇瑜.台湾岛的年龄[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04):394-405.

[9]黄奇瑜,闫义,赵泉鸿,刘平妹,林彦均,林秋婷,谢凯旋.台湾新生代层序:反映南海张裂,层序和古海洋变化机制[J].科学通报,2012,57(20):1842-1862.

[10]李三忠, 索艳慧, 朱俊江, 等.海沟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0,50(12):1874-1892.

[11]李三忠, 余珊, 赵淑娟, 等.东亚大陆边缘的板块重建与构造转换[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3,33(03):65-94.

[12]李占东, 赵佳彬, 张日新, 等.台湾大地构造格局及其对油气的地质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34(05):1776-1784.

[13]索艳慧, 李三忠, 曹现志, 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反转构造及其记录的大洋板块俯冲过程[J].地学前缘,2017,24(04):249-26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台湾岛的地理格局,特别是西侧的平原与东侧的山地分布,是地质构造运动在亿万年间留下的深刻印记,其成因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解读。简单来说,这得益于台湾岛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碰撞的边界上,这种板块的挤压和抬升作用,塑造了岛屿独特的地貌。1. 板块碰撞:台湾岛的“炼狱”与“孕育”首先,要理解台湾的.............
  • 回答
    台湾的购买力平价(PPP)GDP之所以看起来相对较高,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叠加和一些经济学概念的理解。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购买力平价以及它与名义GDP的区别。什么是购买力平价(PPP)?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种用于比较不同国家经济总量的经.............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历史议题。国民党在大陆上未能成功推行平均地权,但在台湾却相对比较顺利地实现了,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因素交织。简单地说,不是因为他们在台湾“突然”变得更开明了,而是大陆和台湾当时的具体环境、国民党自身的考量以及推行策略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我们得回到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
  • 回答
    台湾媒体对大陆的报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丑化”倾向,这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及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认为“大力赞扬大陆就能吸引眼球”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台湾媒体生态和受众心理的现实。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台湾媒体生态的独特性。与大陆媒体由国.............
  • 回答
    台湾菠萝在大陆市场价格偏高,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是一个简单的“贵”字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台湾菠萝的品质和品牌效应是基础。台湾在菠萝种植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精细化管理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金钻凤梨(也被.............
  • 回答
    台湾媒体报导大陆负面信息,以及台湾民众对此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社会认同、媒体生态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一、 媒体生态与内容生产的逻辑:首先,我们得明白媒体的运作逻辑。在台湾,媒体产业是高度竞争的。为了吸引观众、争取收视率和点击率,新闻内.............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台湾(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能够自由签发护照,并且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需要深入探讨其复杂的政治地位、历史演变以及现实运作的逻辑。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重层面的考量。一、 中华民国的历史渊源与政治遗产首先,要明白“台湾”和“中华民国”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中华.............
  • 回答
    台湾之所以能在那么小的土地上孕育出如此众多且持续活跃的歌手,与其背后多层次、相辅相成的因素息息相关,绝非偶然。这更像是一个巧妙融合了历史机遇、文化土壤、产业生态与民众热情的故事。首先,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黄金时代说起。彼时,台湾的经济发展腾飞,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对文化娱乐产品更强的消费能力和需.............
  • 回答
    台湾人在回应“谢谢”的时候,常常会说“不会”。这句话里藏着的,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不”字,它其实是一种相当有意思的、带有本地文化韵味的表达方式,想理解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在我们这边,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的时候,说“不会”是一种非常客气、非常谦虚的回应。.............
  • 回答
    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其实,台湾人名字的“文艺、书卷气、雅”的感觉,很大程度上与历史、文化、社会变迁以及命名习惯的演变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细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命名源流的差异: 早期移民的影响: 台湾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移民潮,最早的汉族移民多来自闽粤地区。这些地区的.............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能感受到您对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这份心意非常珍贵。您提到台湾人“如此排斥大陆人”,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的观感和态度,受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面向的图景。要说“排斥”,可能过于简化了,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存.............
  • 回答
    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数量庞大的台湾同胞。谈到在上海的台湾人有多少,这个数字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公开统计,因为它涉及到常住人口、短期居留者以及来往频繁的人群,动态变化很大。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侧面信息和普遍认知来窥探其大概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语言的复杂交织。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台湾人为何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以及为什么国际媒体(如BBC)和一些台湾媒体会选择使用“Taiwan”。一、 台湾人为什么不普遍使用汉语拼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汉语拼音的产生和推广背景,以及台湾.............
  • 回答
    台湾风水命理盛行,明星也热衷,这背后有复杂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和心理需求交织在一起。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历史传承台湾的风水命理,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祖先移民带来的文化印记: 台湾早期移民大多来自福建和广东,这些地区本身就深受儒家、.............
  • 回答
    台湾的摩托车文化,说是深入骨髓也不为过。至今为止,无论城市还是乡间,你放眼望去,满大街穿梭的永远是闪烁着各式色彩的摩托车。这玩意儿不单单是个代步工具,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缩影,承载着台湾的日常节奏和人情味。要说这摩托车为何能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这么深,成为许多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里的原因可就不少.............
  • 回答
    台湾部分绿营青年在看待蔡英文政府的政策时,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对政策的弊端不够敏感,或者说选择性地忽略。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政治认同和情感归属是影响判断的首要因素。 对于深绿背景的年轻世代而言,蔡英文和民进党代表着他们所认同的政治价值:台湾主体性、民主自由、反制中国大陆的压.............
  • 回答
    台湾没有像大陆那样的“饿了么”或“美团”这样体量的外卖巨头,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市场结构、用户习惯,也有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路径的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白,大陆的“饿了么”和“美团”能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是建立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高度集中的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海量餐饮商家和用户的需求之上的。它们.............
  • 回答
    台湾一些人上节目、靠“诋毁大陆”来博取关注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想要详细地解读这一现象,需要我们剥开表层,深入探究其根源和驱动力。首先,我们得承认,“无知”这个标签或许过于简单化了。 更多的时候,这是一种“选择性无知”或者是有意识地放大某些信息,以达到特定目的。这些目的,往往与节.............
  • 回答
    台湾多党制下的陈水扁贪腐案,确实是理解民主制度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的一个典型案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多党制+媒体监督=完美”的模式,看看更复杂的土壤和因素是如何作用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多党制和媒体监督是台湾民主制度的基石,它们确实提供了揭露和制衡腐败的机制。当陈水扁第一次当.............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的“落后感”,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来的,它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泥沙,才形成了如今这般深入骨髓的认知。要说清楚这点,咱得一层一层剥开了看。一、时间差与发展轨迹的岔路口:早期印象的烙印首先,得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虽然刚刚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