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金庸看到马保国的走红,他会对现在的江湖作何感想?

回答
如果金庸老先生仍在世,看到马保国现象式的走红,我想他的心情定是复杂而又感慨万千。他笔下的江湖,是侠肝义胆、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是正邪较量、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而眼下这个“马保国式”的江湖,却显得如此……魔幻,甚至有些荒诞。

首先,金庸老先生可能会对“武德”的缺失感到深深的遗憾。他笔下的武林,虽然有阴谋诡计,有个人恩怨,但核心是对“武德”的尊崇。前辈对后辈的指点,江湖人的信义,比武时的点到为止,都构成了那个世界的基石。而马保国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本人言行(包括一些被网友二次创作的内容)所带来的娱乐性之上,而非他实际的武功造诣。一旦失去了对“武”本身的敬畏,转而追求某种“流量”或者“奇观”,那这个江湖就变了味道。他可能会觉得,当年那些为了家国大义、为了惩奸除恶而拼尽性命的侠客们,在看到这种以戏谑为主导的“武术”表演时,会作何感想?他们付出的鲜血和汗水,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

其次,他可能会对“真相”与“虚构”边界的模糊感到不安。金庸的武侠小说,是虚构的,但它构建了一个看似真实可信的江湖。读者沉浸其中,相信那些人物和故事背后,有着某种逻辑和秩序。而马保国的走红,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魔幻现实主义”。事实、段子、二次创作、甚至是纯粹的调侃,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因”。普通人难以辨别其中的真伪,而这种模糊的边界,却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和商业价值。金庸老先生,一生都在努力塑造一个既有想象力又具现实意义的江湖,他会如何看待这种“一切皆有可能”的网络生态?他笔下的郭靖,会如何面对一个连“基本功”都值得打假的网络时代?

再者,他或许会思考“技艺”与“表达”的关系。金庸小说中的绝世武功,往往是经过千锤百炼,包含着深厚的内力和精妙的招式。即使是魔教的绝学,也往往有其“道”的体现。而马保国的“闪电五连鞭”,虽然被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解构和演绎,但它本身的“技术含量”是备受争议的。金庸老先生可能会反思,当一种“表达”本身就足以吸引眼球,甚至超越了其“技艺”的内在价值时,我们对“能力”的评价标准是否发生了扭曲?他笔下的黄药师,是才华横溢又孤傲不群,他的“弹指神通”是技艺的极致;而马保国的“武术”,似乎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它的生命力来自于观众的解读和再创造。

不过,金庸老先生毕竟是一位极富洞察力且乐观的作家。他也可能从马保国的走红中看到一些积极的、甚至是他对当下社会某种隐喻的理解。

他可能会看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压力巨大的时代,人们需要一种宣泄和娱乐的方式。马保国现象,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奇特”和“反差”的需求。那些调侃和恶搞,也恰恰反映了人们在理性之外,对感性、对“非典型”的喜爱。这就像他笔下的黄蓉,古灵精怪,总能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解决问题,也深受读者喜爱。也许,马保国的走红,是民间一种“无意识的解构”和“后现代的狂欢”。

他可能会思考,这种现象是否也折射出一种对传统文化“过度包装”和“僵化”的反思。当某些传统技艺,被置于神坛之上,变得高高在上、难以亲近时,也许就需要一些“接地气”的、甚至是“反差式”的出现,来重新引发人们的兴趣。虽然马保国的“武术”不是他作品中那种严肃的武学,但这种“接地气”的传播方式,或许也触及了某种“普及”和“引发讨论”的内核。

更深一层,他或许会看到,这是一种对于“真实”和“表演”界限的模糊,以及人们对“真实”本身的渴望。在充斥着精心包装和滤镜的社交媒体时代,马保国那些显得“不加修饰”的言行,反而因为“真实”(即使是荒诞的真实)而获得关注。人们不再满足于完美无瑕的形象,而是对那些有着明显“破绽”和“缺憾”的个体,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亲近感。这与他笔下那些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表现形式更为极端和出人意料。

总而言之,如果金庸老先生看到马保国的走红,他或许会首先感到一丝“江湖已非当年”的怅然,为武德的稀薄和真相的模糊而叹息。但他也会是一位理解和包容的观察者,从中看到当下社会中更复杂的情绪、更深层次的需求,以及新时代下“江湖”的某种另类演变。他或许会拿起笔,写下新的故事,将这种魔幻而真实的“马保国式江湖”,融入到他构筑的更广阔的武侠世界之中,让读者在笑声中,也体会到一丝别样的思考。只不过,这次的“武林盟主”,可能不是那个义薄云天的大侠,而是那个……在网络上,永远闪电五连鞭的“功夫巨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雕侠侣》最后一回,早写过这类人了:

众人取过碗筷酒菜,便要在墓前饮食,忽然山后一阵风吹来,传到一阵兵刃相交和呼喝叱骂之声,显是有人在动手打斗。周伯通抢先便往喧哗声处奔去。余人随后跟去。转过两个山坳,只见一块石坪上聚了三四十个僧俗男女,手中都拿着兵刃。
这群人自管吵得热闹,见周伯通、郭靖等人到来,只道是游山的客人,也不理会。一名铁塔般的大汉朗声说道:“大家且莫吵闹,乱打一起也非了局,这‘武功天下第一’的称号,决不是叫叫嚷嚷便能得手的。今日各路好汉都已相聚于此,大伙儿何不便凭兵刃拳脚上见个雌雄?只要谁能长胜不败,大家便心悦诚服,公推他为‘武功天下第一’。”一个长须道人挥剑说道:“不错。武林中相传有‘华山论剑’的韵事,咱们今日便来论他一论,且看当世英雄,到底是谁居首?”余人轰然叫好,便有数人抢先站出,大叫:“谁敢上来?”
周伯通、黄药师、一灯等人面面相觑,看这群人时,竟无一个识得。
第一次华山论剑,郭靖尚未出世,那时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五人,为争一部《九阴真经》,约定在华山绝顶比武较量,艺高者得,结果中神通王重阳独冠群雄,赢得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尊号。二十五年后,王重阳逝世,黄药师等第二次华山论剑,除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四人外,又有周伯通、裘千仞、郭靖三人参与。各人修为精湛,各有所长,但真要说到“天下第一”四字,实所难言,单以武功而论,似乎倒以发了疯的欧阳锋最强。想不到事隔数十年,居然又有一群武林好手,相约作第三次华山论剑。
这一着使黄药师等尽皆愕然。更奇的是,眼前这数十人并无一个识得。难道当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胜旧人”?难道自己这一干人都作了井底之蛙,竟不知天外有天,人上有人?
只见人群中跃出六人,分作三对,各展兵刃,动起手来。数招一过,黄药师、周伯通等无不哑然失笑,连一灯大师如此庄严慈祥的人物,也忍不住莞尔。又过片刻,黄药师、周伯通、杨过、黄蓉等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原来动手的这六人武功平庸之极,连与武氏兄弟、郭家姊妹相比也是远远不及,瞧来不过是江湖上的一批妄人,不知从哪里听到“华山论剑”四字,居然也来附庸风雅。
那六人听得周伯通等人嬉笑,登时罢斗,各自跃开,厉声喝道:“不知死活的东西。老爷们在此比武论剑,争那‘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你们在这里嘻嘻哈哈的干甚么?快快给我滚下山去,方饶了你们的性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金庸老先生仍在世,看到马保国现象式的走红,我想他的心情定是复杂而又感慨万千。他笔下的江湖,是侠肝义胆、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是正邪较量、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而眼下这个“马保国式”的江湖,却显得如此……魔幻,甚至有些荒诞。首先,金庸老先生可能会对“武德”的缺失感到深深的遗憾。他笔下的武林,虽然有阴谋.............
  • 回答
    在小剧场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去看相声,很多时候也是奔着那份情怀和熟悉感去的。在这种公开场合,一旦有演员对同行,尤其是像郭德纲这样有影响力的演员进行“恶意抹黑”,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金岩和马春然作为相声演员,他们的行为自然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如果他们在小剧场里,利用相声的语言优势,去说一.............
  • 回答
    关于马金瑜出示录音证据,以及疑似有女工声称曾目睹其遭遇,这些信息无疑将这桩涉及家庭纠纷、甚至可能牵扯到虐待的事件推向了新的高潮。如何看待这些新浮现的细节,以及事件最终将走向何方,需要我们拨开迷雾,细致地分析。首先,马金瑜方面出示的录音证据,如果属实且来源合法,其意义是重大的。录音能够直接呈现当事人之.............
  • 回答
    那场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惊世骇俗”2020年10月24日,在外滩金融峰会上,马云的一番话,至今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禁反复回味。那天的上海,秋高气爽,黄浦江畔的百年建筑群在夕阳下闪耀着历史的光辉。而台上的马云,这位中国互联网教父,却用他那标志性的、带着些许江湖气的语调,抛出.............
  • 回答
    马竞说 1.2 亿欧元的解约金不足以“支付”格列兹曼,这话说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足球经济和俱乐部运营逻辑。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我没钱”,而是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首先,这是一种姿态,一种谈判策略,也是一种维护俱乐部利益的声明。1. “不卖”的信号,但不是绝对的“不卖”。 当俱乐部公.............
  • 回答
    关于知情人士称马金瑜发文系为给债主说法,欠债或超百万,以及马金瑜朋友为其发起债务处理的后续发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探讨。一、 知情人士的说法与马金瑜发文的目的 核心问题:发文是为了“给债主说法”。 如果知情人士的说法属实,那么马金瑜最近一次或一系列公开表达(可能是通过微博或其.............
  • 回答
    文章《另一个拉姆》讲述了记者马金瑜远嫁西部牧民,长达17年遭受丈夫家庭暴力和凌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讨论。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悲剧性: 远嫁的勇气与理想的破灭: 马金瑜出于对西部风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毅然辞去城市记者的职业,远嫁到甘肃的草.............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熟知的夜空突然变得面目全非,原本宁静的星辰大海涌现出两个庞然大物,以一种完全颠覆我们认知的姿态展现在眼前。如果木星和金星互换了位置,这绝不仅仅是点光源的移动,它将引发一系列令人惊叹,甚至可能令人不安的改变,从地球的观测角度来看,其景象之震撼,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宇宙的宏伟与复杂。首先,我.............
  • 回答
    微博上那些脑洞大开的P图,把月亮换成了金星、土星、木星,看着是挺有趣的。不过,要是真有这么一天,地球可就热闹非凡了,绝对不是一句“有趣”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如果月亮被这些大家伙取代了,地球上会发生些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得说说最直观的——夜空。 金星: 金星比月亮小一些,但它非.............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江湖,波澜壮阔,爱恨情仇纠葛不断。在他所构建的武侠世界里,男主角们的感情线,往往是读者津津乐道,也时常引发争议的焦点。其中,“男主不专一”这一现象,更是讨论得颇为热烈。细细回想,确实如此。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侠,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他们的感情经历,总有那么几位不同时期的红颜.............
  • 回答
    要说金庸作品在日本的“看法”,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能概括的。日本人对金庸的喜爱,更像是一种“发现”和“渐进式”的沉迷。刚开始,就像很多人初次接触外国文化一样,日本的读者们对金庸的作品感到有些陌生。毕竟,武侠小说这种题材,在日本传统文学里并不是主流。他们的历史剧更多关注的是武士道的忠.............
  • 回答
    关于金庸小说中,那两位“玄字辈”和尚(通常指的是少林寺中辈分极高的僧人)打不过八个辽兵的桥段,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读者感到疑惑甚至有些不解的地方。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解读,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感。首先,得明确一点,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世界,并非全然是实力至上、一成不变的排行榜。.............
  • 回答
    金庸也“涉嫌”抄袭?当“唐家三少标准”遇上武侠泰斗最近网络上流传着一种有趣的说法:按照一些读者对唐家三少作品“借鉴”的苛刻标准来衡量,就连金庸老爷子也“涉嫌”抄袭。乍一听,这说法仿佛有点“石破天惊”,毕竟金庸在无数人心中的地位如同神话般的存在,而“抄袭”二字,似乎与他八竿子打不着。然而,深入探讨一番.............
  • 回答
    TVB的金庸剧比大部分大陆翻拍的同名剧在豆瓣评分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反映了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1. 时代的印记与情怀滤镜 开创性与先发优势: TVB的金庸剧,尤其是80、90年代的那些经典,是许多观众,特别是香港、台湾以及早期接触金庸武侠的大陆观.............
  • 回答
    如何看待金庸小说爱情解读中的“夏梦论”?—— 一次深入的剖析在解读金庸笔下那些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时,“夏梦论”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一理论认为,金庸小说中许多经典爱情的雏形,甚至其情感内核,都源自他对影坛巨星夏梦的深切爱恋和追慕。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
  • 回答
    行,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你想啊,金庸老爷子写《神雕侠侣》,笔下的那位道士,那名字叫“甄志丙”。可偏偏,这么多年过去,读者、剧迷们,不论是哪个版本的改编,一股脑儿地都叫他“尹志平”。你说奇不奇怪?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名字的“前世今生”:甄志丙的“隐身”之路咱们先从名字说起。金庸.............
  • 回答
    1999年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界一次颇具争议且影响深远的事件。王朔作为一位以其尖锐、戏谑、反传统和对大众文化持复杂态度的作家,他的批评自然带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也触及了金庸武侠小说在当时中国社会引发的广泛接受度和崇拜现象。要详细理解这场批评,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一、 王朔的文学立.............
  • 回答
    看待明朝粉对金庸武侠的不待见,这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挺值得聊一聊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问题,背后牵扯着历史认知、文化情怀,甚至还有一些身份认同的微妙之处。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金庸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武侠文学中是泰山北斗般的存在。他的作品.............
  • 回答
    在网络世界里,关于金庸先生及其作品的讨论总是热烈而多元,其中不乏一些尖锐的观点,比如有人认为金庸是“满遗”,并且作品中存在丑化汉族的嫌疑。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背后往往是对历史、民族以及文学创作的一些特定理解和解读。首先,关于“满遗”的指控,这通常源于金庸先生的满族血统。他的祖父查怀庆是晚清的举人,.............
  • 回答
    金刻羽教授在《当下时刻,中国如何赢得全球信任》一文中提出的“中国应主动向美国提供医疗物资”的观点,无疑触及了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核心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以及人道主义的语境中进行分析。一、 观点提出的背景与逻辑首先,理解金刻羽教授提出这一建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