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脊灰糖丸疫苗可以口服?

回答
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俗称“糖丸”)之所以设计成口服形式,而不是像许多其他疫苗那样通过注射给药,这背后有着非常精妙的科学考量,而且这种方式的普及也与公共卫生策略息息相关。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本身的感染途径、疫苗的作用机制以及历史推广的便利性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首先,我们得明白脊髓灰质炎病毒是怎么进入人体的,以及它是如何在体内作乱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或者说“灰质炎病毒”,它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也就是粪口传播。简单来说,感染者的粪便里含有病毒,如果处理不当,病毒就会污染水源或食物,健康人通过摄入这些被污染的东西,病毒就会进入消化道。

而灰质炎病毒最开始感染的“大本营”就在消化道,特别是咽喉部和肠道。它在这里增殖,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肠道神经系统或者血液循环扩散到神经系统,尤其是有脊髓前角的神经元,在那里它大肆破坏,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最终引起肌肉瘫痪。所以,灰质炎病毒的“第一站”和“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我们的口腔和肠道里。

这就引出了口服脊灰疫苗的第一个关键优势: 模拟自然感染途径,在“第一道防线”就建立免疫力。

想想看,病毒是通过吃进去的,那我们把疫苗“吃进去”,是不是就能在病毒入侵的第一时间,就在肠道里“遇见”它?口服脊灰疫苗(OPV)通常是用减毒的活病毒制成的。这些病毒虽然经过了人工减毒处理,毒性大大降低,但它们仍然具有感染性,能够进入我们的肠道,在肠道黏膜上繁殖,并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产生反应。

这里的关键是,肠道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免疫器官,有着自己独特的免疫系统,叫做“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当你吞下OPV时,这些弱化的病毒就会在那里“安营扎寨”,开始进行有限的繁殖。这个过程会激活肠道黏膜的免疫细胞,特别是产生一种叫做IgA(免疫球蛋白A)的抗体。IgA抗体是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附着在肠道黏膜表面,阻止真正的野毒进入体内,或者即使进入了,也能在肠道早期阶段就把它们“拦截”和清除。这就像是在边境线上就构筑了第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敌人深入腹地。

此外,口服脊灰疫苗还能诱导全身性免疫,包括血液中的IgG抗体。这些全身性的抗体能够在病毒扩散到神经系统之前,将其清除。所以,口服疫苗实际上是从肠道黏膜和全身两个层面来共同抵御病毒的入侵。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OPV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消灭脊灰计划主力军的关键,那就是它的 易于接种和广泛传播的特性。

在过去的年代,要给全球数以亿计的孩子接种疫苗,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广注射式疫苗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注射疫苗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无菌的注射器、针头,以及严格的消毒措施。这些条件在很多地方是难以实现的。

而口服疫苗,尤其是糖丸,简直是革命性的。它不需要注射,只需要几滴糖丸疫苗滴入口腔,非常简单方便,甚至可以由非专业人士(经过培训的志愿者)来完成。这极大地降低了接种的门槛,使得大规模的疫苗推广成为可能。尤其是在疾病高发区域,能够快速、大规模地普及疫苗是控制疫情的关键。

更神奇的是,OPV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它能通过接种者在人群中传播,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

前面提到OPV中的减毒病毒会在接种者的肠道内有限繁殖。这些病毒会随着接种者的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接种者的卫生习惯不是特别好,或者社区的卫生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含有减毒病毒的粪便就可能污染环境,进而感染其他没有接种但接触到这些病毒的人。

对于接种者本身来说,这就像进行了一次“加强免疫”,因为病毒在肠道内的少量繁殖会进一步巩固免疫力。而对于接触到这些病毒的未接种者来说,虽然接触到的病毒是减毒的,但仍然可以刺激他们的免疫系统产生反应,从而获得一定程度的保护。在人群密集、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这种“疫苗性传播”可以有效地提高人群的整体免疫水平,形成所谓的“群体免疫效应”,这对于消灭脊灰这样的传染病至关重要。它能帮助保护那些没有接种、或者免疫系统较弱无法产生足够反应的个体。

当然,我们也需要知道,这种“疫苗性传播”是有双刃剑的。在极少数情况下,口服减毒脊灰病毒可能会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中发生变异,重新获得毒性,并导致疫苗相关性麻痹(VAPP)。因此,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逐渐转向使用灭活脊灰疫苗(IPV),IPV是注射的,完全去除了病毒的感染性,安全性更高,但其“疫苗性传播”的特性也随之消失,大规模推广也更依赖于传统的注射方式。

不过,正是因为OPV的上述优点,它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脊灰消灭行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口服的便利性、低成本以及能够通过接种者在人群中传播的特性,使得大规模、快速的疫苗接种成为可能,最终将脊灰病毒的全球流行范围大大缩小,离彻底消灭的目标越来越近。

总结一下,脊灰糖丸疫苗之所以可以口服,是因为:

1. 模拟自然感染路径: 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口服疫苗正好在肠道这一“第一道防线”建立免疫。
2. 易于接种和推广: 极大地降低了接种的技术要求和成本,方便了大规模的全球推广。
3. 诱导黏膜免疫: 在肠道黏膜产生IgA抗体,有效阻止病毒入侵。
4. 群体免疫效应: 减毒病毒可以在接种者体内传播,间接保护了未接种人群,是消灭传染病的强大武器。

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种给药方式的选择,更是基于对病毒特性、人体免疫机制以及公共卫生推广策略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题目一脸认真地说出的“无论是蛋白质、DNA 还是 RNA,都会被胃液分解掉”是骗小孩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正规感染途径就是粪口传播,如果胃液能 100% 破坏脊髓灰质炎病毒,人本来就不可能得这个病。

  • 人经口摄入被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病毒感染肠道细胞并复制,复制出的病毒有的随大便排出体外、等待下一批感染对象,有的跟随循环系统在体内扩散、引起全身症状,有的有概率侵入神经系统并快速复制、引起脊髓灰质炎。

稍微有点思考能力的小孩就想得到:

  • 胃自己每天都会接触胃液,胃并没被分解掉;
  • 这说明要么胃液无法分解组成胃的人肉及其成分(主要是脂质、蛋白质、糖类),要么胃液分解胃的速度与人体的修复速度平衡;
  • 日常生活中,皮肤擦伤后的修复需要数天时间,可见人体的修复速度并不快。这意味着胃液即使能分解人肉及其成分,其分解速度也相当慢。
  • 那么,你无法期待胃液能确保消灭吃下去的细菌、病毒、寄生虫、蛋白质毒物之类。

不限于胃液,人消化系统及其所有分泌物对很多常见物体的分解能力很弱,例如人的头发。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少量吃下去会随大便排出,吃得多了会引起上吐下泻等症状,甚至导致胃石症。

三价糖丸的有效成分是以色列的阿尔伯特·沙宾开发的、有感染力的减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沙宾让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处于人体温下的非人细胞,等待病毒基因组自然突变,反复操作、筛选出能感染人肠道细胞但不能在神经系统快速复制的毒株作为疫苗[1]

  • 沙宾疫苗在肠道复制引起免疫反应,需要的口服量很小,免疫效果较强,本身制备也容易,在贫穷落后的国家亦可推广。
  • 但是,沙宾疫苗有概率变为烈性病毒、导致接种对象发病并传染他人,接种沙宾疫苗导致脊髓灰质炎的概率约 1/250000 到 1/750000。
  • 2006 年我国发生过疫苗导致的小范围脊髓灰质炎疫情。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第二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于 2015 年绝灭后,我国于 2016 年改用灭活病毒制备糖丸。

脊髓灰质炎病毒造成的 90% 到 95% 的感染是无症状的,5% 到 10% 的患者有发热、头痛、呕吐、腹泻、颈部僵硬、四肢疼痛等轻症,往往在一到两周内自愈。约 0.5% 的患者发生肌肉萎缩,导致行动困难、畸形、瘫痪、死亡。在肌肉萎缩的患者中,2% 到 5% 的幼年患者、15% 到 30% 成年患者病死。

参考

  1. ^ SABIN AB, RAMOS-ALVAREZ M, ALVAREZ-AMEZQUITA J, PELON W, MICHAELS RH, SPIGLAND I, KOCH MA, BARNES JM, RHIM JS. Live, orally given poliovirus vaccine. Effects of rapid mass immunization on popul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massive enteric infection with other viruses. JAMA. 1960 Aug 6;173:1521-6. doi: 10.1001/jama.1960.03020320001001. PMID: 1444055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