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 by 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
克里斯塔勒的《德国南部中心地》(Die zentralen Orte in Süddeutschland)出版于1933年,是“中心地理论”的开山之作。他将区位论的视角从单一产业的区位选择,拓展到了整个区域的城镇体系和商业服务业的分布。
为何经典? 克里斯塔勒研究了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和消费者(居民)之间的关系,并试图解释为什么城市和城镇会以特定的规模和间距分布。他提出了“市场区域”(market area)、“服务范围”(range of a good)和“阈值”(threshold)等核心概念,并基于“服务最大化”(服务尽可能多的人)和“成本最小化”(尽可能小的运输成本)原则,提出了K=3、K=4、K=7等不同的“市场区域组织原则”,形成了蜂窝状的理论模型。 阅读建议: 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极具解释力,能够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层级化的城镇分布,以及不同规模的城镇所提供的服务类型差异。阅读时,你可以尝试将他的理论模型与你身边的城市和乡镇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思考一下,为什么大城市会有更多样化的服务,而小城镇的服务相对有限?为什么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理解克里斯塔勒,你就能更清晰地看到经济活动如何通过服务网络组织整个区域。
4. 《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 by 弗朗索瓦·佩鲁(François Perroux)
为何经典? 新经济地理学引入了“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运输成本”(transport costs)和“市场规模”(market size)等要素,并利用“一般均衡模型”(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来分析产业集聚的成因和模式。它解释了为什么相似的地区会倾向于专业化,以及为什么经济活动会向少数几个“核心”区域集聚,形成“集聚分散”的动态过程。 阅读建议: 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学,你需要阅读克鲁格曼的几篇关键论文,例如“A Model of Interregional Trade and Urbanization”(1991)和“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1991)。这些论文相对技术性较强,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你可以重点关注他对“核心外围”(coreperiphery)结构的分析,以及“回旋效应”(cumulative causation)如何导致集聚的发生。理解新经济地理学,你就能掌握现代区域经济学分析产业布局、城市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工具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