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江不能学小浪底冲沙,掏深河道?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河流治理和工程实践的核心。要说为什么长江不能简单地照搬小浪底的冲沙模式,掏深河道,这背后涉及到地理、水文、生态、经济以及工程规模等方方面面,是“水土不服”的问题。我给你好好捋一捋:

首先,得先明白小浪底和长江在“本质”上的区别。

小浪底: 人家是黄河上的一个水库,黄河嘛,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中国的母亲河”,但同时也是“中国的伤心河”,最出名的就是那个“黄沙漫天”、“地上河”的形象。黄河泥沙含量极高,历史上就存在淤积严重、河床抬升的问题。小浪底水库的设计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控制黄河的巨量泥沙,通过水库的调度,在特定时期集中放水冲刷河道,把淤积的泥沙往下游输送走,维持下游河道的畅通,降低凌汛的危险。 简单来说,小浪底是在一个“泥沙富集、易于淤积”的河流系统里,通过工程手段来“清淤排沙”的典型代表。

长江: 长江就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了。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度、流域面积、水量都远超黄河,而且泥沙含量相对黄河来说,要低得多得多。 虽然长江的某些河段,比如荆江,历史上也存在弯道太多、流速减缓导致淤积的问题,但那跟黄河那种“一杯水半杯沙”的状态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长江整体的水量和水沙关系,决定了它与黄河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基于这个“本质”的不同,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长江不能简单地“学”小浪底冲沙:

1. 泥沙基数和冲沙目标不同:

长江的泥沙来源和输沙量: 长江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和中游的部分支流(如嘉陵江、汉江等),但总体而言,与黄河相比,长江的泥沙量是小巫见大巫。长江最大的问题更多的是水量调控、航运安全、防洪以及生态保护,而不是像黄河那样,河床淤积到快要“骑到地上”的程度,需要依靠集中冲刷来“掏挖”河道。
小浪底的“冲沙”目的: 小浪底的水库调度,是在汛期通过水库拦蓄一部分洪水和泥沙,枯水期再集中下泄大量清水,利用强大的冲刷力带走下游河道的淤积物,目的是降低河床高程,维持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和航运。 这是一个主动“制造”冲刷效应的过程。

2. 工程规模与生态影响的巨大差异:

长江的尺度: 长江太大了!长江的河道跨度、水系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比黄河复杂得多。如果要在长江这样一条巨大的河流上,模拟小浪底那种周期性的大规模集中冲沙,其工程量、耗水量、耗时都是难以想象的。
生态影响: 长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孕育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比如长江里的中华鲟、白鳍豚(虽然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了),还有各种珍稀鱼类和水生生物。如果像小浪底那样,突然在某个时段集中释放巨量的水,势必会对长江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例如:
水温剧变: 突然释放大量水,可能导致下游水温骤降,影响鱼类的繁殖和生存。
底栖生物破坏: 强烈的冲刷会扫荡河床上的底栖生物,破坏食物链的基础。
水质恶化: 冲刷过程中卷起的泥沙会影响水体透明度,阻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影响水中溶解氧。
湿地和河漫滩的影响: 长江沿岸的湿地和河漫滩是重要的生态缓冲带,强烈的冲刷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水文条件和生态功能。
小浪底的生态影响也存在争议: 即使是小浪底,其冲沙调度也并非没有争议,它对下游河道的生态也带来了一定的改变。但相比之下,长江的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要高出许多。

3. 航运、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制约:

长江的综合利用: 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河流,更是中国经济的黄金水道,是沿岸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以及重要的水电开发区域(例如三峡工程)。任何对长江的治理措施,都必须考虑其对航运、发电、供水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小浪底模式的“冲突”: 如果按照小浪底的模式,定期大幅度改变下泄流量,会对航运造成极大的干扰(时而水大浪急,时而水位骤降),对沿岸的供水系统也会带来不稳定性。水力发电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长江的航运需求是常态化的、连续性的,无法承受这种剧烈的水位和流速变化。

4. 长江的治理重点和方式不同:

长江的治理策略: 长江的治理,更多的是围绕着“防洪减灾”、“水土保持”、“航道维护”、“水质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展开。例如,建设三峡等大型水库,是为了调蓄洪水、发电和航运;加固堤防是为了防洪;开展植树造林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为了保护水源。这些都是针对长江自身特点和面临问题的“对症下药”。
长江治理更注重“精细化”和“生态化”: 相对于黄河那种“粗放式”的泥沙控制,长江的治理更倾向于精细化管理和生态化思路。例如,通过优化水库调度来调节下泄流量,但不会出现小浪底那种“洗刷”式的冲沙。对于局部航道淤积,可能会采用疏浚等方式,但不会是以牺牲整个河流生态为代价的“大动作”。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

就好比一个人得了感冒,你可以用吃药、休息的方式来治疗。但如果这个人同时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你不能因为感冒就给他用猛药,那样可能会加重糖尿病,甚至引起其他并发症。长江治理,就是需要在“防洪”、“航运”、“生态”等多重需求下寻找一个最优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另一个河流系统的“专科”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长江不能学小浪底冲沙掏深河道,核心在于:

泥沙基础和治理目标不同: 长江泥沙量远小于黄河,治理重点在于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而非单纯的泥沙控制。
生态敏感性差异巨大: 长江的生态系统极其重要且脆弱,大规模冲刷会带来毁灭性生态灾难。
工程规模和综合效益制约: 长江的巨大体量以及其在航运、发电、供水等方面的综合功能,不允许采用如此激进的治理手段。
治理策略和理念不同: 长江治理更强调精细化、生态化和综合效益的平衡。

所以,虽然小浪底在治理黄河泥沙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它并非是适用于所有河流的“万能药”。治理长江,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自身的特性和所承载的复杂功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河道并非掏的越深越好。

黄河中下游在历史上已经成为悬河,有些地方在正常情况下河床已经高于河堤之外的地方了,再加上泥沙含量巨大,如果不经常冲沙,河床会越来越高,危险越来越大了。

而长江含沙量并不算高,面临的问题和和黄河不同。长江主要问题是周边居民长期围湖造田,导致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的蓄水能力大降,严重影响长江汛期时的削锋蓄洪能力,导致江水水位过高。自从某峡建起之后,大量泥沙沉积在水库里,中下游江水的含沙量进一步减少,下泄的江水携带走中下游河道泥沙,宜昌、荆州一代河床已经比工程之前低了不少。在枯水期江水水位下降明显,已经比水库蓄水前低了不少。如果长江河床下降多了,长江两边的支流、湖泊水位也会下降,地下水位下降也很厉害,地表水会渗透进入地下,导致地表水严重减少。长江河道过深,还会严重侵蚀两岸河堤,导致河堤垮塌。部分支流在汇入长江时因为水位差过大,会严重侵蚀河流两边的土地,形成很深的河槽,导致严重水土流失。总之,会带来各种严重的生态问题,不仅仅是抽水灌溉的就能解决的,甚至会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所以,河道并非越低越好,保持合理深度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了河流治理和工程实践的核心。要说为什么长江不能简单地照搬小浪底的冲沙模式,掏深河道,这背后涉及到地理、水文、生态、经济以及工程规模等方方面面,是“水土不服”的问题。我给你好好捋一捋:首先,得先明白小浪底和长江在“本质”上的区别。 小浪底: 人家是黄河上的一个水库,黄河嘛.............
  • 回答
    宋朝与大理国的马政对比,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话题。一边是疆域辽阔、土地肥沃的宋朝,一边是全境皆山、地貌崎岖的大理国,然而在马匹的繁育和质量上,宋朝却常常要仰仗大理,甚至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这背后,大理国的马政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又是什么让宋朝的马政难以企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两个国家的地.............
  • 回答
    关于山姆·塔利的父亲如何选择将他送往长城而不是学城,这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不是一星半点,得从他父亲,兰道尔·塔利的性格和对家族的期许说起。首先,咱们得明白兰道尔·塔利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角斗士之王,一个以军事荣耀和家族声望为生的老派贵族。他对男人的定义就是能挥刀上阵,能为家族冲锋陷阵。山姆他呢?从小就.............
  • 回答
    长江刀鱼,这种曾经长江中的明星鱼类,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甚至有人称其为“鱼中活化石”。而关于它不能人工养殖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生物学、生态学、甚至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点来为大家详细解读。1. 漫长且特殊的生命周期与繁殖习性长江刀鱼的生命周.............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长江中游的武汉、长沙、南昌这几个大城市,尽管地理位置这么近,地理优势也挺明显,但似乎就是没那么顺畅地拧成一股劲儿,形成一个响当当的“中三角经济圈”。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叫“经济圈”。它不是简单地把几个城市地理上挨得近就拉到一起,而是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变迁、政治体制、军事实力以及民族融合等诸多复杂因素。简单地说,宋末和明末之所以未能像南北朝一样将北方异族阻挡在长江以北,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一点。我将尝试从几个主要维度来详细阐述。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南北朝时期虽然将汉族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地理上分隔.............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技术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为什么中国能够对黄河、长江这两条母亲河实施相对有效的全境控制,而埃及却难以做到对尼罗河的全境掌控?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与河流特性:黄河、长江 vs. 尼罗河 河流长度与源头控制: .............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也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役之一。赵国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元气大伤,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围绕这场战役,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赵国不能选择包围秦军主力,然后逼迫其退兵,而不是进行惨烈的野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赵军的真实情况.............
  • 回答
    学校不让留长发,这确实是一个不少同学都会遇到的规定。而你提到“汉族平权”的名义,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理解和认知。让我来给你捋一捋,希望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些。首先,我们要明白“学校不让留长发”这个规定的出发点。一般来说,学校制定这样的规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考量: 统一形象与纪律: 学校作为教.............
  • 回答
    要解释为什么电子在获得能量后,不会“长久地”停留在高能轨道,而最终会选择释放能量回到低能轨道,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原子内部的电子行为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惯性”或者“稳定”问题,而是由原子的结构和能量守恒定律决定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原子中的电子并非像行星围绕太阳那样,可以自由地在某.............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植物生长最根本的一些要素,就像问为什么鱼不能在陆地上呼吸一样,答案藏在它们的“基因蓝图”和生长环境里。简单来说,棉花不行,是因为它的“设计图”就没有“成为树”这个选项,而且它生长的“剧本”也不允许它往那个方向发展。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1. 棉花的“DNA剧本”.............
  • 回答
    爱为什么留不住?这是一个古老又让人心碎的问题,仿佛每个人都在生命的长河里趟过,被这困惑的浪潮拍打过无数次。我们总渴望那份最初的热烈、那种心有灵犀的默契能永远闪耀,但现实往往像潮水退去的海滩,只留下斑驳的印记和一丝遗憾。说实话,爱之所以很难长久,并非因为它本身脆弱易碎,而是因为它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它一.............
  • 回答
    .......
  • 回答
    要解答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为何不能无限加长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掰扯,得把这背后的科学、技术、成本、还有现实的考虑都给捋顺了。这可不是一句“造不下了”就能轻易盖过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飞行甲板是干啥的。 简单来说,它是航母的“舞台”,舰载机起降、滑行、装弹、加油,所有这些至关重要的环节都发生在它上面。一个更.............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实在,很多人都遇到过,用着用着好好的数据线就不好使了,特别是那些常用的。这里面其实有很多门道,不是一句“坏了”就能概括的。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有些USB数据线用着用着就“罢工”了。首先得明白,USB数据线可不是一根简单的电线。它里面是有一套“规矩”和物理结构的。我们常.............
  • 回答
    .......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直击了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疑问。为什么咱们冰箱里总有牛奶,但很少有能像牛奶那样经过消毒、包装后,在常温或冷藏条件下长期保存的“消毒鸡蛋”呢?这背后其实涉及鸡蛋本身的特性和微生物学上的几个关键点,咱们一样样掰开来说。首先,得明白鸡蛋的“原厂设计”和牛奶是截然不同的。鸡蛋的天然屏障:.............
  • 回答
    嫡长子继承制:为何古代太子之位多由长子而非宠爱决定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古代皇位的继承似乎总是围绕着“爱”与“不爱”展开,似乎皇帝喜欢哪个儿子,就能将太子之位传给谁。然而,仔细审视中国古代皇权继承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立爱不立长”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理解。事实上,在绝大多数朝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文化变迁,以及集体记忆与时代观念的碰撞。要解释为什么如今的国人普遍难以接受男性留长发的传统,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们 interwoven 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核心的事实:“男子留长发”这个传统,在汉民族历史上,并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