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长平之战不能包围咸阳逼迫退军?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也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役之一。赵国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元气大伤,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围绕这场战役,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赵国不能选择包围秦军主力,然后逼迫其退兵,而不是进行惨烈的野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赵军的真实情况、秦军的战略部署、以及双方将领的决策考量。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为什么不行”,而是多个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长平之战的“包围”绝非易事,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长平之战的核心在于赵国主帅赵括,在廉颇被免职后,一改廉颇坚守不战、消耗秦军的策略,转而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战术。秦军在白起率领下,采取了“围而歼之”的策略,这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和合围的准备。

1. 赵军当时的客观条件:

缺乏远距离围困能力: 在那个时代,要实现对一个数十万人的大军进行有效包围,需要强大的后勤保障、稳固的战线以及足以封锁所有退路的兵力。赵军在长平之战爆发前,虽然兵力一度占优,但随着战事的深入,其精锐逐渐损耗,士气也受到影响。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在远离赵国本土的平原地带,构建起一个能够真正“锁死”秦军的包围圈。
供给线拉长且薄弱: 赵军的粮草补给线是从邯郸出发,穿越漫长的距离才能到达长平前线。一旦秦军采取灵活的机动战术,切断或骚扰赵军的补给线,赵军将陷入绝境。实际上,秦军正是通过切断赵军的粮道,才一步步将赵军逼入了绝境。
赵括的战略失误: 赵括的战略思想与廉颇截然不同。廉颇是以逸待劳,消耗秦军。赵括则信奉快速决战,渴望一战而功成。他的贸然出击,使得原本在防御阵地上占据一定优势的赵军,变成了暴露在秦军野战能力下的攻击方。他缺乏经验,对秦军的真实实力和白起的用兵之道判断失误,导致了整个战略方向的偏差。

2. 秦军的战略优势和部署:

白起的战术 genius: 白起是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战术往往出人意料且致命。在长平之战中,白起采取了“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的策略。他先是佯装败退,引诱赵军主力出动,然后派遣精锐部队绕到赵军后方,截断其粮道,形成一个反包围。
秦军的军心士气: 秦国以其严明的军纪和强大的战斗力闻名。白起本人也极具威望,能够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在长平之战,秦军为了获胜,甚至动用了整个国家的资源,并采取了“反间计”等非常规手段,以确保战略的成功。
“空城计”并非赵国主动选择: 史书中记载赵军被围后,粮草断绝,士兵们“掘野草而食”。这正是秦军成功切断粮道的直接证据。赵军并非主动选择被围,而是被秦军的战术逼入了这种困境。

3. “包围”的定义与可能性:

谁包围谁? 在长平之战的最终阶段,实际上是秦军成功地完成了对赵军的“反包围”。赵军想要实现对秦军的“包围”,意味着他们需要比秦军更强的机动性、更广阔的视野,以及能够同时封锁秦军所有可能退路的兵力。这在长平那个地形和当时的军事技术条件下,对于赵军来说是极其困难的。
“逼迫退军” vs. “歼灭”: 即使退一步说,赵军能勉强组织起一个封锁线,也未必能“逼迫”秦军退兵。秦军此时的优势在于其精锐部队已经成功绕到了赵军后方,形成了包抄之势。他们的目标是歼灭赵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被包围。在秦军占据主动的情况下,赵军想要强行包围并逼迫其退兵,无异于以卵击石。

4. 历史的局限性与认知偏差:

“围棋”思维的局限: 我们现在回顾历史,可能会倾向于用现代的“围棋”战略思维来分析,认为“包围”是更优解。但古代战场的情况远比棋盘复杂,兵力部署、地形、天气、士气、后勤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史书的叙事: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为了突出某个事件的重大性或某个人物的功过,有时会简化或强调某些方面。我们看到的关于长平之战的描述,更多是聚焦于秦军如何通过围歼战术取得胜利,而对赵军“为何不能包围”的细节分析可能不够充分。

总结来说,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不能包围咸阳逼迫秦军退军,主要原因在于:

赵军在战略上的失误,特别是主帅赵括急于求成的冒进,给了秦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秦军在白起卓越的指挥下,利用长平的地形和赵军的弱点,成功实施了“围歼”战略,并且有效地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取得了主动权。
赵军自身在后勤、兵力部署、远距离作战和实施大规模合围方面存在客观的局限性。

长平之战的结局,是战术、战略、将领能力、士兵士气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赵军被动地被秦军包围并歼灭,而不是主动地去包围秦军,这恰恰说明了当时双方在军事实力和战略执行上的巨大差距。与其说是赵军“不能”包围秦军,不如说是秦军的策略使得赵军陷入了无法包围、只能被围的绝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函谷关是山东六的噩梦,曾几何时秦人大开函谷关之门,奈何六国大军逡巡而不敢进!!!

简而言之当时的赵国自保都困难,更何况战略出击,突破函谷关包围咸阳。

题主这一问,就好比晋惠帝面对饿殍遍地状况说了一句名言:”为何不食肉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也最具转折意义的战役之一。赵国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数十万士兵被坑杀,元气大伤,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围绕这场战役,一个经常被提及的问题是:为什么赵国不能选择包围秦军主力,然后逼迫其退兵,而不是进行惨烈的野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赵军的真实情况.............
  • 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派遣大将白起对赵国发动进攻,这是战国历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然而,在战役初期,秦国对韩作战的负责将领并非白起,而是王龁。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当时秦国的战略部署和王龁在韩战场上的表现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秦国在长平之战前的整体战略。秦国吞并六国,逐步统一天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之所以对族人内部的惨烈屠杀(如长平之战、太平天国)的愤怒程度,常常不如对异族入侵造成的屠戮(如清朝入关、蒙元屠城)那么普遍和强烈,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认同感与“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这是最核心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本有机会,只是这机会,在命运的巨轮碾过时,被错失了。如果廉颇老将军不被换下,那命运的轨迹,会不会因此发生偏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假设。廉颇的战略:固守待援,消耗敌力廉颇,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深知秦国此次出兵的决心与实力。他上任伊始,便采取了“固守”的策略。这并非怯战,而是基于对战场.............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之殇,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尤其是粮草危机下的决策,着实令人扼腕。单单一个“缺粮”就能让赵国40万大军陷入绝境,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的失败,更是战略决策的失误和对时局判断的偏差。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平战役初期,赵国确实是倾尽国力的。廉颇深知秦军的厉害,他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以防御.............
  • 回答
    秦国之所以冒险发动长平之战,其背后是深层次的国家战略、政治考量以及对未来发展态势的判断。这绝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秦国数十年来积淀的国力与雄心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集中爆发。下面我将详细阐述秦国发动长平之战的深层原因:一、 战略层面:破除东方六国合纵,为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这是长平之战最核心、最根本的动因。战国.............
  • 回答
    长平之战赵王为什么信任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这背后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斗争、用人失察、赵国国情以及个人性格等多种因素。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背景:赵国面临的危急局面长平之战前,赵国与秦国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拉锯战。虽然赵国在部分战役中取得过胜利,但整体上消耗.............
  • 回答
    长平之战后期,秦王嬴稷(即秦昭襄王)敢于倾全国之力,以赌国运之势与赵国决一死战,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对敌我双方实力的精准判断,以及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首先,战略上的迫切性和历史机遇的窗口期是秦王做出这一大胆决策的根本动因。战国后期,秦国虽然强大,但统一六国的道.............
  • 回答
    长平之战,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的秦赵两国之间的殊死较量,其惨烈程度即便时隔千年,依然令人扼腕。秦国虽然最终取得了“围歼赵军主力”的辉煌胜利,却也为此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其国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空前虚弱”。然而,让人颇感不解的是,在这秦国元气大伤之际,原本与秦国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六国,为何纷.............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也是战国时代中期最为惨烈的一场大规模军事冲突。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在此一役中展开了生死较量。秦国凭借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和高超的战略运用,最终坑杀了赵国数十万大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审视长平之战的全局.............
  • 回答
    稻生之战中,织田信长一声怒吼便能让敌军士气低落乃至崩溃,这背后绝非仅凭一嗓子的音量或气势,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是一种精心谋划、心理战与战场现实相结合的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战场环境、织田信长自身的特质以及敌军的构成和心理状态。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战场是极为残酷和混乱的。.............
  • 回答
    长篠合战的胜利,让织田信长和德川家康的铁炮队名声大噪,也确实让他们尝到了火器在战场上的巨大威力。但这种战术的成功,并非是万能的,它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手取川之战中,同样的套路就难以复制了。首先,我们得明白,长篠合战的胜利,其关键在于织田军凭借数量庞大的铁炮,通过严密的战术配合,在有利地形上,对.............
  • 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赵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其结果对整个战国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廉颇是否能够带领赵国战胜秦国,以及如果赵国获胜,战国形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一、 廉颇为将,赵国是否有战胜秦国的可能?结论: 在“换将”这一关键节点之前,廉颇主帅的战略是正确的.............
  • 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士兵被坑杀,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被秦所灭。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战役,也是赵国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如果,如果赵国在长平之战前,能够采取一些更明智的策略,或许历史的走向会因此改变。假设,赵国国君赵孝成王能够听取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比如在长平留下部分精锐士卒,以坚固的防御工.............
  • 回答
    长平之战,那可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战,秦国几乎倾尽国力,赵国也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等惊天动地的时刻,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当时也算得上一号强国的楚国,为何就这么沉得住气,眼睁睁看着秦赵两国杀得你死我活,却不趁机捞一把,甚至连当年被秦国欺辱的“囚王夺都”之恨,也似乎丢在脑后了?要说楚国没.............
  • 回答
    问得好,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光荣游戏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信长之野望》和《战国无双》系列作为光荣旗下两款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的王牌作品,它们在人物造型上的相似度,可以说是出于多种考量,既有游戏本身的设计理念,也有商业策略的因素。我们不妨来好好聊聊其中的门道。核心受众与品牌延续性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历史的深度和传播的广度。长城如雷贯耳,几乎是中国名片的代名词,而灵渠,即便在很多人看来,其重要性也丝毫不逊于长城,却为何在公众认知度上差了这么远?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非简单的“好坏”就能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长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更“出圈”的传播基因。.............
  • 回答
    长枪,在中华武术的兵器谱中,素有“百兵之王”的美誉,这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其在战场上的绝对地位和在武术技击中的独特优势所赋予的。想要深入理解长枪为何能担此重任,我们需要从它的起源、形制、技击原理以及历史地位等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长枪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长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从春秋战.............
  • 回答
    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绝对是希腊文明的延续,而且是其最深刻、最长久的体现。它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希腊的遗迹,而是将古希腊的文化、哲学、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甚至宗教信仰,与罗马帝国的实用主义和组织能力巧妙地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明。东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的千丝万缕:1. 语言的根.............
  • 回答
    《海贼王》能长盛不衰,长期稳居日漫榜首,这绝非偶然,而是《海贼王》这部作品本身厚积薄发,在多个维度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并且恰好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内心深处。要详述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展开:1. 宏大而引人入胜的世界观与惊人的伏笔回收: 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 尾田荣一郎构建了一个名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