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牧文明、渔猎文明的生产力远远不及农业文明。而古中国在东亚大陆上是农业文明的顶峰。
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即使一时武力征服古中国,也必须抛弃自己的游牧、渔猎,去融入古中国的农业文明。否则他们无法在中国立足。
历史上,曾有游牧统治者想要把中原变成牧场,彻底用游牧文明代替农业文明,但是游牧的生产力太低,养活不了庞大的人口,这迫使游牧统治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草原梦想。
2、到了现代,中国整体从农业文明进阶到工业文明,成为蓝星上,政治、经济、人口、军事最为庞大的文明之一。
至此,中国周边的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再也没有能力截断中国的文明了。
总之,中国的文明之所以没有被中断,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始终保持着东亚大陆上最先进的地位。无可替代。
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有不少认为“所谓文明不断只是统治阶级的宣传而已”的论断。
一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但是,承认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定要说“不”才能体现您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吗?
首先怎么定义断?
如果不能清晰地判断这块土地历史上发生的事,看不懂使用的文字,语言,习俗等,就可以意味着这个文明中断了。但是这里的人依然在,他们可能由于外族入侵完全抛弃了先前的文化,也可能由于天灾导致先前使用这种文化完全消失了,后来者继续活着,但是谁也不认识昨天发生的事,谁也不知道祖先的事。
从商周到现在几乎每年的历史都记录着,这叫断?
问问埃及5000前是什么,3000年前是什么,2000年前又是什么,谁能回答上来?金字塔怎么修的?连外星人说法都出来了,你跟我说文明没有中断过?
那反过来问,商怎么来的,周怎么建立的,长城怎么修的,回去看看历史书,都明明白写着。
玛雅呢,算中断吗,不仅中断,甚至灭绝了。
如果您认为中华文明这都算中断的话,那实在无话可说。
元朝,清朝入主中原,中华民族不说汉语了吗,不祭拜祖先了,不之乎者也了吗,不用方块字了吗,不记得唐宋了吗?
中断为何?
三星堆为典型中断文明,到现在它来自哪里,去了哪里,文字,艺术,习俗统统没法知道。
如果哪一天中国也不知道1000年前发生了什么,这块大地上谁是统治者,不知道当时用的什么语言,文字,出土一堆谁也不认识的“契型文字”,这才是中断。
这个土地上的人当然一直存在着,但是文明可不是会一直存在的。
你问问其它三大文明历史上的事儿,历史上的文字,没准儿能给你扯到各种传说、甚至圣经上去,原因很简单,谁知道当时谁在这里统治着,走用着什么语言和文字,为什么不见了,又为什么回来了。
承认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定要说“不”才能体现您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吗?
我又要秀一下虚妄的民族自豪感了------中国民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举个例子吧。
个人一向有一个观点:书在文化在、历史在!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除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书,古籍。
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四库全书》。
我知道不少人认为修《四库全书》其实毁了更多的书。请各位看完再喷,本人并不是要赞美《四库全书》。
话说中国历朝历代,书籍遭受多次浩劫。最早的一次是秦始皇梵书坑儒,把先秦的各国史书和《尚书》毁了一通,然而秦朝仍然在宫中留了一个备份,破秦时据说萧何抢先一步,救出来不少(当然也有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又一说6位地位最高的朝廷贡生中一个----伏生,私藏了一份尚书在山洞,并且活到90多岁,等到秦朝灭亡了,在汉朝又重新拿出来了。
当然这些都是闲言。
话说历史一眨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朝庭修了一部将近4亿字的《永乐大典》,使大量民间各种散佚的孤本得以重生。然而《永乐大典》只有原书一部,抄本一部。原书被烧或被带进嘉靖墓中,不得而知。抄本传到了清朝。
当然这些也都不是正题。
话说,到了清朝,开始修7亿字的《四库全书》。修此书时,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永乐大典》,另外还有就是宫中藏书和民间交上来的进书(有藏书家的、有坊间的)。
众所周知,在收录的时候,《四库全书》对底本的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阉割,使得《四库全书》的价值大失所望。
然而,然而,重点在然而,
《四库全书》抄了7部,分别放在不同的省份。后来有3部在战乱中损毁。
其中有一部藏在杭州的文澜阁。
今天要说的重点就是文澜阁的这部《四库全书》。
这一部本来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被损毁了。然而被清朝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氏兄弟发现。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每晚都要奔波往返数十里。有时在途中遇到太平军盘诘,就以收购字纸为名侥幸过关,以致太平军都知道这些有字之纸能够卖钱,纷纷把战乱中幸存的断简残编,捆载驮负,出售给丁氏兄弟。为扩大搜寻范围,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注意,最最重点来了:丁氏兄弟只抢救回来了全书的1/4。
于是,他们对《四库全书》损毁部分进行了补正。
丁丙、丁申兄弟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7年,共抄补缺失书籍2174种,补足缺卷书籍891种,计26380册,合之劫后余生的8389册阁书,总数达34769册,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
而且在补正的过程中:它弥补了原本中漏抄的部分,并恢复了清廷对原文的篡改。
所以,这部文澜阁版的《四库全书》是一部没有被阉割的古籍集成。
这部文澜阁版的《四库全书》目前保存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影印版市面上有售。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一个文脉啊!
这个文脉,原本被歪曲了,却鬼使神差地修正回来了!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她有如小强一般的命运!
截止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古籍已经彻底调查清楚,总数17万种!(四库全书只有3000多种)
这个数目有多大呢?江苏省藏书占全国古籍藏书的约10%,约450万册。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为什么丁氏兄弟能够做到全书补正3/4?因为1目录在;2他们是藏书家,家里藏书20万卷,而《四库全书》本身只有8万卷)
2、《四库全书》总共约8万卷,编书时收集到书籍约30万卷,有一半未被收录的被毁。但不代表民间收藏的副本也被毁,只是上交的那部分被毁了。当时清朝的4大藏书家就拥有藏书约80万卷。还有众多小的藏书家。这80万卷约有一半完整保存在中国至今。约20万卷被日本人买走。
3、所以,丁氏兄弟利用自己的藏书,才能够用7年时间就恢复了3/4的《四库全书》。
相关回答:
去杭州,当然要去逛西湖,去年去西湖逛,看到一个看起来蛮老的建筑,写着文澜阁,就随便进去看了看,进去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藏四库的七阁之一。
这个时候原本当做一般景点的我已经开始敬畏了,然后走进去以后,才真正被震撼到,原来文澜阁当年在太平天国时遭受破坏,整库尽毁,然而丁申、丁丙兄弟发现残纸,于是沿着西溪一路捡拾,并且收购失散文书。
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军攻入杭州,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难于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闲逛,突然发现小摊贩用于花生、瓜子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二人大惊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不堪入眼。
丁氏兄弟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深感事态严重,决定冒险施救。他们趁夜色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库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捡残籍,背负肩挑,运往西溪风木庵藏起来。
然而,许多典籍已经流落民间,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杭州民间有着“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丁氏兄弟便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6个月中,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文澜阁书8689册,使得1/3左右的库书得以劫后余生。但兄弟俩深知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因而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招募了百余人,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及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耗时11年,共抄书26000余册。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将其收录补齐,并归还文澜阁。
如果你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我想就是这个理由,总有人愿意用尽全力保存文化。
==================分割线======================
每次看到这种历史,都会忍不住流泪,关于动机,我想有必要说明,借此以深化下主题,也就是再论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没有中断?
先说这个文澜阁是干嘛的吧?大家第一的反应当然就是藏书了,深一点的会知道这是江南三阁。对四库全书有了解的会知道,四库全书编修完后,有四个备份,为了装这四个备份,修建了四个藏书阁,分别是文渊(紫禁城)、文溯(盛京故宫)、文源(圆明园)、文津(承德避暑山庄)四阁,这四阁最先修建,又称北四阁,其作用就是深藏皇宫,供皇家备览。
在北四阁相继完工时,乾隆又希望将这套书传播出去,所以下令在扬州、镇江、杭州再修藏书阁,放置四库全书,分别是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因为都在江南,所以又称江南三阁。
南三阁与北四阁的作用可不一样了,北四阁的作用在于皇家使用,而南三阁则被乾隆规划成了公共图书馆,希望士子广泛使用。可见乾隆四十八年上谕
也就是说,南三阁已经不简单是一姓私有,而是士林公产,可以说自建阁以来,无数名家来访,为整体文明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这一层,我想对于丁氏兄弟保存文澜阁的动机应该就能明确了,其实就是为了把这一份公共事业传递下去,一心为的是文化传承,希望所有人能够继续看到这套书,事实上,在一开始,丁氏兄弟就没有动过私有四库全书的念头,在同治三年,也就是刚刚收集完一部分的时候,丁氏兄弟就向杭州府呈报,其内容载于《文澜阁志》:
敬禀者:窃西湖孤山之麓,乾隆年间敕建文澜阁尊藏《四库全书》三千五百余种,计三万六千余册,准士子钞写诵习,嘉惠艺林,诚亘古未有之旷典,亦海内罕遘之巨观也。咸丰庚申、辛酉.杭州再陷,阁即仅存遗址,书亦散佚无余,职与弟丙,当虎口余生之际,每见丛残遗籍,上钤御宝,知系阁书,即留心敬谨珍收密藏僻地。兹幸省城克复,重睹升平。所有陆续收获阁书共八千六百八十九本,恐蹈亵藏之咎,理应恭缴,惟阁未建,复无地尊藏。查有杭州府学尊经阁燹后岿然尚存,堪以珍庋。谨缮书目清单,呈祈察收。拟请檄饬府学教授验明暂储,遴派董事,督同管理。并请转详各宪备案,嗣后遇有遗书随时续收拟缴。是否有当,伏乞公祖大人察核俯赐施行,实为公便。右禀杭州府正堂薛。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十日。
可见从收集一开始,就没有私藏之心。那么他们是否有名利考量呢?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关于利的考量, 当然就不存在了,西溪捡拾,十一载抄书,这种行为未必有利润,相反还得贴钱。
至于名,那就更没有了,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因丁丙抢救《四库全书》有功,保举他为江苏知县补用,六年(1867)又加赏同知衔,丁丙淡于荣利,皆不赴。如果为了名,放着官不做还要整理书籍。
所以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中国历史绵延不绝,我认为就是这种薪火相传的信念,从孔子感叹“文献不足也”,到现在制度源流清晰,秦汉以下,皆可稽考,留下了大量传世文献,这就是因为一辈一辈的人拼尽全力,给我们保存下来的历史。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文化魅力,就是人格感召。
题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大命题。
如果真的想要详尽的回答,都可以出一部数百页的专门著作去研究这个问题。
历史问题,片面的去谈某一单个的方面,都是以偏概全。
有人从地理位置去谈,有人从文明性质去谈,有人从文化保护的方面去谈……
文明的悠久、文明的精髓,文明的糟粕,文明的骄傲,文明的自负,文明的自卑,这是无数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东西。
接下来简单谈谈——
地域问题:
靠海环山,古典文明时期,能够侵入华夏的通道,主要还是河西走廊以及燕云十六州。历史上,大统一朝代,河西走廊以及燕云都是掌握在中国的手里。其他时期,没有河西走廊都只能偏安,没有燕云的宋朝一直都过得难受。当然,在明朝首都选择北京之后,燕云已经不容易被破了,至于汉人让清军入关的事情,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那么,能够入侵河西走廊以及燕云的,必然得是强国、大国了。但即便入侵了,暂时入主中原,华夏文明为什么还是没有断?说明其它文明本身太过于落后。
没有足够强大的外部文明:
无论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还是满族,对于统治中原来说,文明都过于落后,必须学习中原文明。至于为什么没有足够强大的外部文明,和地理因素又有很大的关系了。
仅仅是外部文明弱,也是不行的,那还必须得足够华夏文明够强,这就是生命力的问题。
华夏文明的生命力:
华夏文明的核心:宗族、礼乐、华夷之辨、道德仁义理智信……这些东西都是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排除尚且无法弄清楚的原始的考古文明,华夏文明近五千年,真正出现核心是在周朝开始。从秦汉之后,大统一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大气磅礴,骄傲自信乃至于自负的中国文明,这些都是文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附加效果而已。
宗族:宗族文化,深入骨髓的敬祖,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祖先,提到他的时候,敬仰偶然而生。基本上不彻底磨灭历史,已经无法阻止中国人的敬祖了。
礼乐:虽然很多人提到礼乐制度,总是觉得僵化腐朽,但实际往往忽视了“乐”。这里的乐,已经不是单单指音乐,她实际是文化艺术的代表(六艺)。礼是一种约束,是一种规范,是道德伦理的制度化。而以乐为代表的艺术,主要还是语言文字为核心。
华夏的伦理制度,一直都在演变随着时代前进,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惜从汉元帝开始,华夏已经渐渐没有了霸道。可以说,每当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中国人就会反思,文化内核也会演进和变化,至于到底是前行还是退步,那也是长篇大论也说不清的。例如后来的朱熹、王守仁等等……
总的来说,礼乐生命力的强大,在于中国人知变化。千百年来,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都经历过无数次改革。
华夷之辨:虽然放在现代意义上来看,这有些“种族歧视”的味道,但正是华夷之辨,中原核心,才使得中原的人排斥抵御外来文明,外来文明入主中原之后,疯狂学习中原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不断的一个因素之一。
道德仁义理智信:这里有伦理,虽然看起来和之前说的礼乐有所重复,但是“道德“可不仅仅是儒家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儒家大力推崇,但这些东西却是原本就存在的。三皇五帝之仁,春秋战国之义士,至于信,这只是社会人生存的一个原则罢了,理和智就更是不用多说了。
但是,作为单独的追求拿出来,并灌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形成自己的规矩,却也是华夏文明的特色。但其实不难发现,道德构建的天人秩序(包括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仁”对文明的庇护,“义”对文明的抛头颅洒热血,理智信对文明的延续和推动。
以上,就是中国文明生存力举例的一些方面。还有一些我没有提到的,诸位可以私下去思考这个问题。文明无论生存力如何,主要还是要反应在他的载体,文字语言上面。
文字语言的优势:
都说中国文字是表意,但实际是音和意的结合。
以前文字研究者,总是认为文字总是表意到表音的演变过程,最终都会变成表音文字。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汉字表音又表意,极其适合社会的发展。相关的一些优势,有专业的书籍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外文字演化出来的书法,乃至于国画(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同根同生),都是文字不灭,艺术不灭。也正是因为文字的优势,所以汉字“入侵”了韩日(当然,包括韩日越,整个东亚,甚至有人提出儒家文化圈的概念)。
说了这么多,但中国文明还是差一点亡国灭种。
然而,之所以这些事情,主要还是我提出的几点的被打破。
现代文明,直接从广阔的海域过来,哪至于后来的飞机火箭,古典时期的天然屏障完全成了浮云。
落后满清事情,强大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大大优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为什么还是没有灭国?
华夏文明的惯性,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穿,还是华夏文明有着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宗族观念形式上被打破,但骨子里还在。
礼乐相关,道德的条条框框被打破,但尊老爱幼、爱国、诚信、友善……一些核心的东西,依然会世世代代提倡。至于艺术,虽然可能形式上有的存在落后情况,但依旧在求变求新,关于一些中国人审美情趣上的东西,却是早就深入骨髓。
华夷之辨,不多说,排除一些公知,恐怕早就深入骨髓。甚至有些人,已经发展成皇汉主义,也不多说了。也正是冥冥之中有这样的东西,中国人团聚了起来。
道德,你到底讲不讲道德?也不多说。
仁义:所谓仁,如果是假仁,可能就是被骂的圣母了。当然,如果是真仁,也可能被骂成圣母,但这样的人,哪怕是现代人,也是更多的敬意。至于义,兄弟义气,也是一大特色了。所以,即便是黑帮,华夏的也比起西方的更多一丝人情的味道。至于所谓的大义,很多中国人还是有的。
理智信,也不多说了。
还有一些所谓“文化糟粕”的,依旧深入骨髓。
按照我的意思,即便是“糟粕”,尤其是一些生命力强悍的"糟粕",也是构成文明生命力的一部分。但,这些“糟粕”放在宇宙,放在历史,放在文明演进上面,可能它们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然而,哪怕文明的生命力,再如野草一样,但依然害怕拔草啊,甚至把根都挖掉了。
中华文明差点在近代被灭,主要还是这个拔草。
日本人想要拔草,只不过没有成功。当然,原本他们能够拔草朝鲜的,只不过因为对中国侵略的失败,所以计划流产了。
当然,最恐怖的,还是中国人自己拔草。
鲁迅是大文豪,但他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终究是人,不是神。
百年前那些各个方面的大佬们,也都是人,并不是神。
他们其实都是传统的中国人,只不过学习了解了先进的现代(西方)文明,乃至于产生西方传统文明也是大大超过中国传统文明的错觉。
他们开始反思,寻找出路,也可能一叶障目。
但这个草,并没有被拔除。
或许有人觉得是有仁人志士终究是清醒的人。
但事实却是,根本没有人能够研究出完美替代汉字的表音文字……
都说那时候的政治形态是半殖民地,对于文化上来说,何尝不是。
然而当中国人自主了,依然发生了十年动乱。即便是现代社会,对中国文化(包括经济军事国力等等)自卑的人,其实也不计其数。
可见,文化自卑是多么恐怖的东西。
如果人类不灭,未来的中国人也不再文化自卑,中国文明也就永远不灭了。
要感谢赵过
最早是什么呢,是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一两千年的时候,亩产增加了一倍多
另外一个呢,是西汉袁隆平赵过,在几十年推行牛耕和垄耕,田亩产量又增加一半
同时期的罗马,二十斤种子扔下去收获一百来斤···········
对的,人口多,能养活的人多,这才是关键
人口多
哪怕出了一群书呆子
但是万里挑一出一个岳飞出一个戚继光出一个李定国还是可以的
在儒家兴起之前,赵过把亩产升级上去了。
后期腐儒横行,一群大师被蛮夷杀的一片血红,但是人多啊···········
蒙古屠城厉害吧,人多啊
清朝屠城厉害把,人多啊··
虽然大师们都把头发一剃,留了一个猪尾巴辫子去跪舔蛮夷了,虽然大师们带头帮助蛮夷修改自己的文化,篡改自己的文化。
但是人多啊!
可惜后来欧洲大航海科技革命以后,人口暴增
中国的人口就不占优势了
化肥、良种、拖拉机,都是科技产品,没有的话,中国四亿人口顶天了
和外国怎么比··
那么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呢?
额,都去学儒学了···
至于科技落后
儒家大师会一遍打压科学家,一边说:儒家是文化,那是科学,科学不行你赖我···你懂不懂啊···
贾思勰说种一亩芋头,可以不担心饥荒····
但是对于大师们来讲,只有饥荒来了,才能拿几斗米就换屌丝家的闺女屌丝家的地啊··
所以各种农学书会推广吗?
不会的,纸面上会推广的··
康熙本人自然科学水平很高,传教士都赞叹,但是康熙本人会推广自然科学吗?
不会,他只会推广程朱理学
宁可把中华拉入地狱,也要保住大清的江山啊
儒家也一样,他不知道你儒学学的再好也挡不住洋枪洋炮?
但是宁可中华一起进地狱,也要保护住自己的特权啊··
嘉靖年间,有一本算学宝鉴,里边的高等数学比牛顿莱布尼茨都早,但是等到再次发现,已经是民国时候,这时候还有用吗?
孙膑兵法再次发现,已经是70年代的马王堆了··还有用吗?
崇祯还知道要翻译西书七千卷,但是等到民国时候翻修教堂才发现这些书,这时候再翻译还有用吗?
综上,中国历史没有中断的原因就是,人多·························
虽然被儒家毒害的几百万人都出不了一个人才,只能出一群跪舔蛮夷的儒家大师
但是人多啊,总数还是有的
那些说你不懂儒学不配评价的···
请问,元朝清朝加起来四百年,这四百年的出来的儒学大师们,他们的儒学比你我都懂的多了
他是怎么做到跪舔蛮夷的?
如果波斯人改教就算文明中断,
那么上个世纪中后期的那次运动算不算文明的中断呢,毕竟什么都给打到了,文明的各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连主宰一个文明本质的思想领域都彻底的变了。
如果从游牧文明转农耕文明算文明的中断,
那么,从农业文明 因受别人影响而转入工业文明算不算文明的中断呢。
所以呢,别人的,那些没有全族灭绝的,文明受到别的文明影响而发生变化,也不是文明的中断,也只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