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夏的文明有没有中断?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
华夏文明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议题。要说它是否“中断”,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中断”二字。如果“中断”指的是连续不断的王朝更替、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甚至是文化载体的彻底断裂,那么在某个狭义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华夏文明经历过多次“转折”或“重塑”,但从未真正意义上“中断”。更准确地说,华夏文明是一种“在连续性中演变”的文明。

为何这么说?关键在于那条从未断绝的“线”:

1. 文字:文明的基因密码

这是支撑华夏文明连续性的最坚实基石。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汉字体系在数千年的演变中,虽然形态有所变化,但其表意功能和内在逻辑依然保持了高度的连贯性。这意味着,古人留下的文献、典籍,后人依然能够阅读、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文字,我们如何了解夏商周的礼乐制度?如何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秦始皇统一文字,虽然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却也无形中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奠定了最重要的一环。之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迭,战乱与和平,思想的碰撞与融合,都通过文字被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够回溯历史的唯一窗口。如果没有这条文字的血脉,我们今天所说的“华夏文明”恐怕早就模糊不清了。

2. 文化载体与精神传承:一种看不见的“根”

文字只是载体,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承载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我们说华夏文明没有中断,是因为许多核心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以传递和延续。

宗法与家族观念: 从古代的“亲亲为大”到现代的孝道文化,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虽有演变,但其影响依然深远。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史,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礼仪制度的演变: 虽然朝代更替带来了礼仪上的变化,但许多基本原则,如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依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历史叙事与认同感: 尽管外族曾入主中原,但“华夏”这个概念以及对共同历史的记忆,依然能够凝聚人心。例如,即使在五胡乱华或满清入主时期,许多汉族知识分子依然在努力“保存汉制”,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对文明连续性的捍卫。

3. 历史的“断裂”与“重塑”:转型而非终结

很多人认为,历史上某些朝代的灭亡,如秦朝的迅速瓦解、南北朝的分裂、唐宋的战乱,甚至元明清的更迭,是文明的中断。但如果仔细审视,这些更像是一种“转型”或“重塑”,而非彻底的“断裂”。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虽然秦朝短暂,但其建立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一的文字、度量衡,都为后来的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这是文明的继承与发展。
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尽管政治分裂,但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南方士族南迁保存汉族文化,以及佛教的兴盛,都在这个时期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隋唐文明,是一种文化融合与创新。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影响: 元朝虽然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但在统治期间,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且许多汉族文化传统在民间依然得到保留和发展。例如,元杂剧的兴盛,以及官窑瓷器的烧造,都体现了文化生产力的延续。
清朝的统治与汉文化: 尽管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但其统治者也积极学习和推崇汉文化,编纂《四库全书》,尊崇儒家思想,也继承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反过来,满族文化也与汉文化发生了深刻的融合。

4. 连续的考古发现:物证的支撑

考古学的不断进步,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证,连接起历史的各个时期。从殷墟的甲骨文,到三星堆的神秘文化,再到汉代的墓葬和唐代的壁画,这些出土文物不仅证明了历史的真实性,也展示了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轨迹。例如,我们能够通过考古发现看到从商周的青铜器到秦汉的铁器,再到唐宋的工艺美术,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是显而易见的。

那为何有人会产生“中断”的疑问?

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王朝的更迭: 当一个朝代被另一个朝代取代时,政治制度、统治阶层发生变化,容易让人产生“中断”的错觉。
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 比如战乱导致人口迁徙、经济凋敝,或者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都会让人觉得历史的“线”似乎断了。
外来文化的冲击与融合: 历史上,华夏文明也曾受到周边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如佛教的传入、蒙古族和满族的统治,这些都带来了文化上的变迁和融合,有些人会将这种融合误解为“中断”。
对“中断”的定义过于严苛: 如果我们要求文明必须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那么任何文明都会显得“中断”。但文明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

总结来说,华夏文明没有中断,是因为:

文字是其最坚固的DNA,连接古今。
核心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传承和演变。
虽然经历过政治上的分合、民族的融合,但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并未彻底消失,而是在“断裂”与“延续”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的叙事和民族的认同感始终维系着文明的统一性。

与其说华夏文明“中断”了,不如说它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自我更新、自我熔铸的“生命体”,它在剧烈的变革中保持了核心的基因,并在适应与融合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延续性,是构成我们今天对“华夏”这一概念深刻认同的根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游牧文明、渔猎文明的生产力远远不及农业文明。而古中国在东亚大陆上是农业文明的顶峰。

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即使一时武力征服古中国,也必须抛弃自己的游牧、渔猎,去融入古中国的农业文明。否则他们无法在中国立足。

历史上,曾有游牧统治者想要把中原变成牧场,彻底用游牧文明代替农业文明,但是游牧的生产力太低,养活不了庞大的人口,这迫使游牧统治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大草原梦想。



2、到了现代,中国整体从农业文明进阶到工业文明,成为蓝星上,政治、经济、人口、军事最为庞大的文明之一。

至此,中国周边的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再也没有能力截断中国的文明了。


总之,中国的文明之所以没有被中断,是因为中国的文明始终保持着东亚大陆上最先进的地位。无可替代。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有不少认为“所谓文明不断只是统治阶级的宣传而已”的论断。

一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但是,承认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定要说“不”才能体现您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吗?


首先怎么定义断?

如果不能清晰地判断这块土地历史上发生的事,看不懂使用的文字,语言,习俗等,就可以意味着这个文明中断了。但是这里的人依然在,他们可能由于外族入侵完全抛弃了先前的文化,也可能由于天灾导致先前使用这种文化完全消失了,后来者继续活着,但是谁也不认识昨天发生的事,谁也不知道祖先的事。

从商周到现在几乎每年的历史都记录着,这叫断?

问问埃及5000前是什么,3000年前是什么,2000年前又是什么,谁能回答上来?金字塔怎么修的?连外星人说法都出来了,你跟我说文明没有中断过?

那反过来问,商怎么来的,周怎么建立的,长城怎么修的,回去看看历史书,都明明白写着。

玛雅呢,算中断吗,不仅中断,甚至灭绝了。

如果您认为中华文明这都算中断的话,那实在无话可说。

元朝,清朝入主中原,中华民族不说汉语了吗,不祭拜祖先了,不之乎者也了吗,不用方块字了吗,不记得唐宋了吗?

中断为何?

三星堆为典型中断文明,到现在它来自哪里,去了哪里,文字,艺术,习俗统统没法知道。

如果哪一天中国也不知道1000年前发生了什么,这块大地上谁是统治者,不知道当时用的什么语言,文字,出土一堆谁也不认识的“契型文字”,这才是中断。

这个土地上的人当然一直存在着,但是文明可不是会一直存在的。

你问问其它三大文明历史上的事儿,历史上的文字,没准儿能给你扯到各种传说、甚至圣经上去,原因很简单,谁知道当时谁在这里统治着,走用着什么语言和文字,为什么不见了,又为什么回来了。

承认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过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一定要说“不”才能体现您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吗?

user avatar

我又要秀一下虚妄的民族自豪感了------中国民族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举个例子吧。

个人一向有一个观点:书在文化在、历史在!中华文明的一脉相承,除了中国人世世代代的言传身教,更重要的就是中国的书,古籍。

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四库全书》。

我知道不少人认为修《四库全书》其实毁了更多的书。请各位看完再喷,本人并不是要赞美《四库全书》。

话说中国历朝历代,书籍遭受多次浩劫。最早的一次是秦始皇梵书坑儒,把先秦的各国史书和《尚书》毁了一通,然而秦朝仍然在宫中留了一个备份,破秦时据说萧何抢先一步,救出来不少(当然也有说被项羽一把火烧了)。又一说6位地位最高的朝廷贡生中一个----伏生,私藏了一份尚书在山洞,并且活到90多岁,等到秦朝灭亡了,在汉朝又重新拿出来了。

当然这些都是闲言。

话说历史一眨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朝庭修了一部将近4亿字的《永乐大典》,使大量民间各种散佚的孤本得以重生。然而《永乐大典》只有原书一部,抄本一部。原书被烧或被带进嘉靖墓中,不得而知。抄本传到了清朝。

当然这些也都不是正题。

话说,到了清朝,开始修7亿字的《四库全书》。修此书时,很大一部分内容来自于《永乐大典》,另外还有就是宫中藏书和民间交上来的进书(有藏书家的、有坊间的)。

众所周知,在收录的时候,《四库全书》对底本的内容做了大量的修改、阉割,使得《四库全书》的价值大失所望。

然而,然而,重点在然而

《四库全书》抄了7部,分别放在不同的省份。后来有3部在战乱中损毁。

其中有一部藏在杭州的文澜阁。

今天要说的重点就是文澜阁的这部《四库全书》。

这一部本来也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而被损毁了。然而被清朝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氏兄弟发现。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军队第二次攻打杭州,文澜阁在战乱中倒塌,阁中珍藏的《四库全书》大量散佚。当地著名的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在杭州城西的留下镇躲避战乱,发现市集上一些卖食物者所用的包装纸居然是《四库全书》的书页。他们大为吃惊,立刻开始捡拾搜寻,当即收集到数十册。又立即招募年轻力壮者数人,冒险前往杭州,到文澜阁废墟上翻捡搜寻,并把找到的书册连夜运回留下,每晚都要奔波往返数十里。有时在途中遇到太平军盘诘,就以收购字纸为名侥幸过关,以致太平军都知道这些有字之纸能够卖钱,纷纷把战乱中幸存的断简残编,捆载驮负,出售给丁氏兄弟。为扩大搜寻范围,丁氏兄弟还委托书商协助收购。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总计从战乱中抢救出8000余册文澜阁的散佚图书,约占《四库全书》原有数量的四分之一。

注意,最最重点来了:丁氏兄弟只抢救回来了全书的1/4。

于是,他们对《四库全书》损毁部分进行了补正

丁丙、丁申兄弟着手补抄工作,从光绪八年到光绪十四年,历时7年,共抄补缺失书籍2174种,补足缺卷书籍891种,计26380册,合之劫后余生的8389册阁书,总数达34769册,恢复了文澜阁《四库全书》的规模。

而且在补正的过程中:它弥补了原本中漏抄的部分,并恢复了清廷对原文的篡改


所以,这部文澜阁版的《四库全书》是一部没有被阉割的古籍集成

这部文澜阁版的《四库全书》目前保存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影印版市面上有售。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一个文脉啊!

这个文脉,原本被歪曲了,却鬼使神差地修正回来了!

这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她有如小强一般的命运!



截止2018年,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古籍已经彻底调查清楚,总数17万种!(四库全书只有3000多种)

这个数目有多大呢?江苏省藏书占全国古籍藏书的约10%,约450万册。


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为什么丁氏兄弟能够做到全书补正3/4?因为1目录在;2他们是藏书家,家里藏书20万卷,而《四库全书》本身只有8万卷)

2、《四库全书》总共约8万卷,编书时收集到书籍约30万卷,有一半未被收录的被毁。但不代表民间收藏的副本也被毁,只是上交的那部分被毁了。当时清朝的4大藏书家就拥有藏书约80万卷。还有众多小的藏书家。这80万卷约有一半完整保存在中国至今。约20万卷被日本人买走。

3、所以,丁氏兄弟利用自己的藏书,才能够用7年时间就恢复了3/4的《四库全书》。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去杭州,当然要去逛西湖,去年去西湖逛,看到一个看起来蛮老的建筑,写着文澜阁,就随便进去看了看,进去才知道,原来这就是藏四库的七阁之一。


这个时候原本当做一般景点的我已经开始敬畏了,然后走进去以后,才真正被震撼到,原来文澜阁当年在太平天国时遭受破坏,整库尽毁,然而丁申、丁丙兄弟发现残纸,于是沿着西溪一路捡拾,并且收购失散文书。


那是在1861年的初冬,太平军攻入杭州,钱塘人丁申、丁丙兄弟避难于杭州西溪。次年正月,丁氏兄弟在街市闲逛,突然发现小摊贩用于花生、瓜子的包装纸竟全是《四库全书》的散页,二人大惊失色,急查看店主的包装纸堆,竟分拣出数十册被污损的《四库全书》,不堪入眼。
丁氏兄弟深知《四库全书》之于国家民族的重要,眼见《四库全书》已从文澜阁流入街市,深感事态严重,决定冒险施救。他们趁夜色潜入西湖孤山脚下的文澜阁旁,见文澜阁四周满地残籍,库书已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兄弟俩指挥家人收捡残籍,背负肩挑,运往西溪风木庵藏起来。
然而,许多典籍已经流落民间,如何将市民手中的典籍重新收集起来?杭州民间有着“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丁氏兄弟便雇人每日沿街收购书本、散纸。6个月中,丁氏兄弟从街市收购回文澜阁书8689册,使得1/3左右的库书得以劫后余生。但兄弟俩深知这一典籍已成残籍,因而萌发了补齐这部典籍的念头。他们招募了百余人,从宁波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汪氏振绮堂、孙氏寿松堂等江南十数藏书名家处,及长沙袁氏卧雪庐、南海孔氏“三十三万卷楼”等处,搜觅精善之本进行抄写,耗时11年,共抄书26000余册。在《四库全书》编纂过程中曾将一些对清政府不利的文字删除,或将部分书籍排除在丛书之外,还有部分典籍漏收,丁氏兄弟借此将其收录补齐,并归还文澜阁。


如果你问为什么中国的历史没有中断,我想就是这个理由,总有人愿意用尽全力保存文化。



==================分割线======================

每次看到这种历史,都会忍不住流泪,关于动机,我想有必要说明,借此以深化下主题,也就是再论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没有中断?


先说这个文澜阁是干嘛的吧?大家第一的反应当然就是藏书了,深一点的会知道这是江南三阁。对四库全书有了解的会知道,四库全书编修完后,有四个备份,为了装这四个备份,修建了四个藏书阁,分别是文渊(紫禁城)、文溯(盛京故宫)、文源(圆明园)、文津(承德避暑山庄)四阁这四阁最先修建,又称北四阁,其作用就是深藏皇宫,供皇家备览。


在北四阁相继完工时,乾隆又希望将这套书传播出去,所以下令在扬州、镇江、杭州再修藏书阁,放置四库全书,分别是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因为都在江南,所以又称江南三阁。


南三阁与北四阁的作用可不一样了,北四阁的作用在于皇家使用,而南三阁则被乾隆规划成了公共图书馆,希望士子广泛使用。可见乾隆四十八年上谕

也就是说,南三阁已经不简单是一姓私有,而是士林公产,可以说自建阁以来,无数名家来访,为整体文明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这一层,我想对于丁氏兄弟保存文澜阁的动机应该就能明确了,其实就是为了把这一份公共事业传递下去,一心为的是文化传承,希望所有人能够继续看到这套书,事实上,在一开始,丁氏兄弟就没有动过私有四库全书的念头,在同治三年,也就是刚刚收集完一部分的时候,丁氏兄弟就向杭州府呈报,其内容载于《文澜阁志》:
敬禀者:窃西湖孤山之麓,乾隆年间敕建文澜阁尊藏《四库全书》三千五百余种,计三万六千余册,准士子钞写诵习,嘉惠艺林,诚亘古未有之旷典,亦海内罕遘之巨观也。咸丰庚申、辛酉.杭州再陷,阁即仅存遗址,书亦散佚无余,职与弟丙,当虎口余生之际,每见丛残遗籍,上钤御宝,知系阁书,即留心敬谨珍收密藏僻地。兹幸省城克复,重睹升平。所有陆续收获阁书共八千六百八十九本,恐蹈亵藏之咎,理应恭缴,惟阁未建,复无地尊藏。查有杭州府学尊经阁燹后岿然尚存,堪以珍庋。谨缮书目清单,呈祈察收。拟请檄饬府学教授验明暂储,遴派董事,督同管理。并请转详各宪备案,嗣后遇有遗书随时续收拟缴。是否有当,伏乞公祖大人察核俯赐施行,实为公便。右禀杭州府正堂薛。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十日。


可见从收集一开始,就没有私藏之心。那么他们是否有名利考量呢?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关于利的考量, 当然就不存在了,西溪捡拾,十一载抄书,这种行为未必有利润,相反还得贴钱。


至于名,那就更没有了,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因丁丙抢救《四库全书》有功,保举他为江苏知县补用,六年(1867)又加赏同知衔,丁丙淡于荣利,皆不赴。如果为了名,放着官不做还要整理书籍。


所以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中国历史绵延不绝,我认为就是这种薪火相传的信念,从孔子感叹“文献不足也”,到现在制度源流清晰,秦汉以下,皆可稽考,留下了大量传世文献,这就是因为一辈一辈的人拼尽全力,给我们保存下来的历史。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文化魅力,就是人格感召。

user avatar

题主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大命题。

如果真的想要详尽的回答,都可以出一部数百页的专门著作去研究这个问题。

历史问题,片面的去谈某一单个的方面,都是以偏概全。

有人从地理位置去谈,有人从文明性质去谈,有人从文化保护的方面去谈……

文明的悠久、文明的精髓,文明的糟粕,文明的骄傲,文明的自负,文明的自卑,这是无数中国人内心都能感受到的东西。

接下来简单谈谈——

地域问题:

靠海环山,古典文明时期,能够侵入华夏的通道,主要还是河西走廊以及燕云十六州。历史上,大统一朝代,河西走廊以及燕云都是掌握在中国的手里。其他时期,没有河西走廊都只能偏安,没有燕云的宋朝一直都过得难受。当然,在明朝首都选择北京之后,燕云已经不容易被破了,至于汉人让清军入关的事情,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那么,能够入侵河西走廊以及燕云的,必然得是强国、大国了。但即便入侵了,暂时入主中原,华夏文明为什么还是没有断?说明其它文明本身太过于落后。

没有足够强大的外部文明:

无论入主中原的蒙古族还是满族,对于统治中原来说,文明都过于落后,必须学习中原文明。至于为什么没有足够强大的外部文明,和地理因素又有很大的关系了。

仅仅是外部文明弱,也是不行的,那还必须得足够华夏文明够强,这就是生命力的问题。

华夏文明的生命力:

华夏文明的核心:宗族、礼乐、华夷之辨、道德仁义理智信……这些东西都是拥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排除尚且无法弄清楚的原始的考古文明,华夏文明近五千年,真正出现核心是在周朝开始。从秦汉之后,大统一这个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大气磅礴,骄傲自信乃至于自负的中国文明,这些都是文明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附加效果而已。

宗族:宗族文化,深入骨髓的敬祖,每个人心中都有崇拜的祖先,提到他的时候,敬仰偶然而生。基本上不彻底磨灭历史,已经无法阻止中国人的敬祖了。

礼乐:虽然很多人提到礼乐制度,总是觉得僵化腐朽,但实际往往忽视了“乐”。这里的乐,已经不是单单指音乐,她实际是文化艺术的代表(六艺)。礼是一种约束,是一种规范,是道德伦理的制度化。而以乐为代表的艺术,主要还是语言文字为核心。

华夏的伦理制度,一直都在演变随着时代前进,汉武帝独尊儒术,可惜从汉元帝开始,华夏已经渐渐没有了霸道。可以说,每当中国遇到问题的时候,中国人就会反思,文化内核也会演进和变化,至于到底是前行还是退步,那也是长篇大论也说不清的。例如后来的朱熹、王守仁等等……

总的来说,礼乐生命力的强大,在于中国人知变化。千百年来,道德伦理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都经历过无数次改革。

华夷之辨:虽然放在现代意义上来看,这有些“种族歧视”的味道,但正是华夷之辨,中原核心,才使得中原的人排斥抵御外来文明,外来文明入主中原之后,疯狂学习中原文明。这也是华夏文明不断的一个因素之一。

道德仁义理智信:这里有伦理,虽然看起来和之前说的礼乐有所重复,但是“道德“可不仅仅是儒家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儒家大力推崇,但这些东西却是原本就存在的。三皇五帝之仁,春秋战国之义士,至于信,这只是社会人生存的一个原则罢了,理和智就更是不用多说了。

但是,作为单独的追求拿出来,并灌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形成自己的规矩,却也是华夏文明的特色。但其实不难发现,道德构建的天人秩序(包括朴素的古典唯物主义),“仁”对文明的庇护,“义”对文明的抛头颅洒热血,理智信对文明的延续和推动。

以上,就是中国文明生存力举例的一些方面。还有一些我没有提到的,诸位可以私下去思考这个问题。文明无论生存力如何,主要还是要反应在他的载体,文字语言上面。

文字语言的优势:

都说中国文字是表意,但实际是音和意的结合。

以前文字研究者,总是认为文字总是表意到表音的演变过程,最终都会变成表音文字。

然而,这其实并不是绝对的。汉字表音又表意,极其适合社会的发展。相关的一些优势,有专业的书籍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另外文字演化出来的书法,乃至于国画(国画和书法的关系同根同生),都是文字不灭,艺术不灭。也正是因为文字的优势,所以汉字“入侵”了韩日(当然,包括韩日越,整个东亚,甚至有人提出儒家文化圈的概念)。

说了这么多,但中国文明还是差一点亡国灭种。

然而,之所以这些事情,主要还是我提出的几点的被打破。

现代文明,直接从广阔的海域过来,哪至于后来的飞机火箭,古典时期的天然屏障完全成了浮云。

落后满清事情,强大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大大优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为什么还是没有灭国?

华夏文明的惯性,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说穿,还是华夏文明有着野草一样的生命力。

宗族观念形式上被打破,但骨子里还在。

礼乐相关,道德的条条框框被打破,但尊老爱幼、爱国、诚信、友善……一些核心的东西,依然会世世代代提倡。至于艺术,虽然可能形式上有的存在落后情况,但依旧在求变求新,关于一些中国人审美情趣上的东西,却是早就深入骨髓。

华夷之辨,不多说,排除一些公知,恐怕早就深入骨髓。甚至有些人,已经发展成皇汉主义,也不多说了。也正是冥冥之中有这样的东西,中国人团聚了起来。

道德,你到底讲不讲道德?也不多说。

仁义:所谓仁,如果是假仁,可能就是被骂的圣母了。当然,如果是真仁,也可能被骂成圣母,但这样的人,哪怕是现代人,也是更多的敬意。至于义,兄弟义气,也是一大特色了。所以,即便是黑帮,华夏的也比起西方的更多一丝人情的味道。至于所谓的大义,很多中国人还是有的。

理智信,也不多说了。

还有一些所谓“文化糟粕”的,依旧深入骨髓。

按照我的意思,即便是“糟粕”,尤其是一些生命力强悍的"糟粕",也是构成文明生命力的一部分。但,这些“糟粕”放在宇宙,放在历史,放在文明演进上面,可能它们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然而,哪怕文明的生命力,再如野草一样,但依然害怕拔草啊,甚至把根都挖掉了。

中华文明差点在近代被灭,主要还是这个拔草。

日本人想要拔草,只不过没有成功。当然,原本他们能够拔草朝鲜的,只不过因为对中国侵略的失败,所以计划流产了。

当然,最恐怖的,还是中国人自己拔草。

鲁迅是大文豪,但他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终究是人,不是神。

百年前那些各个方面的大佬们,也都是人,并不是神。

他们其实都是传统的中国人,只不过学习了解了先进的现代(西方)文明,乃至于产生西方传统文明也是大大超过中国传统文明的错觉。

他们开始反思,寻找出路,也可能一叶障目。

但这个草,并没有被拔除。

或许有人觉得是有仁人志士终究是清醒的人。

但事实却是,根本没有人能够研究出完美替代汉字的表音文字……

都说那时候的政治形态是半殖民地,对于文化上来说,何尝不是。

然而当中国人自主了,依然发生了十年动乱。即便是现代社会,对中国文化(包括经济军事国力等等)自卑的人,其实也不计其数。

可见,文化自卑是多么恐怖的东西。

如果人类不灭,未来的中国人也不再文化自卑,中国文明也就永远不灭了。

user avatar

要感谢赵过


最早是什么呢,是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一两千年的时候,亩产增加了一倍多


另外一个呢,是西汉袁隆平赵过,在几十年推行牛耕和垄耕,田亩产量又增加一半


同时期的罗马,二十斤种子扔下去收获一百来斤···········


对的,人口多,能养活的人多,这才是关键


人口多


哪怕出了一群书呆子


但是万里挑一出一个岳飞出一个戚继光出一个李定国还是可以的




在儒家兴起之前,赵过把亩产升级上去了。



后期腐儒横行,一群大师被蛮夷杀的一片血红,但是人多啊···········


蒙古屠城厉害吧,人多啊

清朝屠城厉害把,人多啊··



虽然大师们都把头发一剃,留了一个猪尾巴辫子去跪舔蛮夷了,虽然大师们带头帮助蛮夷修改自己的文化,篡改自己的文化。

但是人多啊!


可惜后来欧洲大航海科技革命以后,人口暴增

中国的人口就不占优势了


化肥、良种、拖拉机,都是科技产品,没有的话,中国四亿人口顶天了


和外国怎么比··


那么中国自己的科学家呢?

额,都去学儒学了···


至于科技落后


儒家大师会一遍打压科学家,一边说:儒家是文化,那是科学,科学不行你赖我···你懂不懂啊···


贾思勰说种一亩芋头,可以不担心饥荒····

但是对于大师们来讲,只有饥荒来了,才能拿几斗米就换屌丝家的闺女屌丝家的地啊··

所以各种农学书会推广吗?

不会的,纸面上会推广的··

康熙本人自然科学水平很高,传教士都赞叹,但是康熙本人会推广自然科学吗?

不会,他只会推广程朱理学

宁可把中华拉入地狱,也要保住大清的江山啊

儒家也一样,他不知道你儒学学的再好也挡不住洋枪洋炮?

但是宁可中华一起进地狱,也要保护住自己的特权啊··


嘉靖年间,有一本算学宝鉴,里边的高等数学比牛顿莱布尼茨都早,但是等到再次发现,已经是民国时候,这时候还有用吗?

孙膑兵法再次发现,已经是70年代的马王堆了··还有用吗?

崇祯还知道要翻译西书七千卷,但是等到民国时候翻修教堂才发现这些书,这时候再翻译还有用吗?





综上,中国历史没有中断的原因就是,人多·························


虽然被儒家毒害的几百万人都出不了一个人才,只能出一群跪舔蛮夷的儒家大师


但是人多啊,总数还是有的




那些说你不懂儒学不配评价的···


请问,元朝清朝加起来四百年,这四百年的出来的儒学大师们,他们的儒学比你我都懂的多了


他是怎么做到跪舔蛮夷的?

user avatar

如果波斯人改教就算文明中断,

那么上个世纪中后期的那次运动算不算文明的中断呢,毕竟什么都给打到了,文明的各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连主宰一个文明本质的思想领域都彻底的变了。

如果从游牧文明转农耕文明算文明的中断,

那么,从农业文明 因受别人影响而转入工业文明算不算文明的中断呢。



所以呢,别人的,那些没有全族灭绝的,文明受到别的文明影响而发生变化,也不是文明的中断,也只是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华夏文明的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议题。要说它是否“中断”,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中断”二字。如果“中断”指的是连续不断的王朝更替、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甚至是文化载体的彻底断裂,那么在某个狭义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华夏文明经历过多次“转折”或“重塑”,但从未真正意义上“中断”。更准确地说,华夏文.............
  • 回答
    哎呀,学校要求穿汉服弘扬文化,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不过听到“汉服”俩字儿,好多人脑子里跳出来的都是那种层层叠叠、特别华丽的宫廷风,或者是有着夸张袖子和复杂刺绣的款式。你说想找点简单素朴的,不想太华丽的,这个想法太对了!其实汉服里有很多款式,真的是可以穿出温婉、大方,又不会显得过于隆重的感觉。咱们先从形.............
  • 回答
    中华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遗产,于我们华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古籍便是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然而,古籍浩如烟海,如何抉择,才能让孩子们在汲取智慧的同时,不至于望而却步?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并非所有的古籍都适合年幼的孩子。选择.............
  • 回答
    华夏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要探讨为何没有发展出体系化的现代科学,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系化的现代科学”的定义。 现代科学通常指的是一种以系统性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推理为基础,以数学为工具,追求普适性、客观性、.............
  • 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文明是否比大一统之后的秦汉时期更有活力和战斗力?这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问题,也引人深思。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从“活力”这个角度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无疑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生命力。这是因为,那个时代,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共主,但实际统治力早已衰微,各诸侯国凭借.............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东亚大陆,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前后,那些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早期文化,以及它们是如何一点点地“勾搭”上了,最终汇聚成一个我们今天称之为“华夏文化圈”的大脉络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摆脱一个“从天而降”或者“一蹴而就”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任何伟大的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一个漫长、曲.............
  • 回答
    各位同袍,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一个我心里憋了好久的话题,那就是咱们汉服原创商家和“山寨”货的问题。我知道,咱们都喜欢美美的汉服,但有时候,咱们的一些选择,可能对咱们华夏文明的传承,真的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会有“山寨”货?说实话,这是市场需求的驱动。汉服越来越受欢迎,这是好事.............
  • 回答
    成都重回汉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忘机”、“大明少女”、“传承华夏”、“图形”、“故国有朙”等词汇注册成商标,这件事,我觉得挺值得聊聊的。首先,咱们得承认,这家公司名字起得就很有目标性,“重回汉唐”,很明显是想往那个文化的方向靠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的表达。那么,在这种背景下,注册这些词汇作为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涉及到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社会组织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笼统地说,“北美部落”涵盖了极其广泛的地理区域和多样化的文化,不能一概而论。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一些普遍的认知,比如北美原住民社会与东亚农耕文明的差异,以及印加文明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尝试从.............
  • 回答
    华夏文明的“出生点位”,如果用一个更形象的说法,那就是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们选择安身立命的那些地理区域。要说这地方到底“算不算好”,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得拆开来看。咱们先得捋捋,华夏文明这“出生点位”大概是哪儿。最核心的无疑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根子上。要说华夏文明的承载者,那可不能简单地说是一个群体或是一个时代就概括了。这是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流淌至今,它的承载者是“我们”,是每一个在时空中与这条河流产生连接的中国人,是将这份文化传承下去的无数普通人,也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的先贤与智者。为了让您更明白,咱们不.............
  • 回答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明和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这是中国史前文明史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良渚文明的消逝是否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有关?要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细致地梳理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可能的互动和演变。首先,让我们分别认识一下这两支伟大的史前文明。良渚文明:太.............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三星堆遗址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每一次新的发现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关于其是否属于华夏文明的讨论,也是一个核心议题。如果未来某一天,考古发掘出了一些被认为是“非华夏文明”的文字,那么相关部门是否会公开这一信息?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界、官方机构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
  • 回答
    “两晋之后无华夏”?这话说得够重,也够狠,直击人心。若真如此,那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数千年的传承,岂不是成了被剥离了灵魂的空壳?要探讨这个问题,得先理清几个关键点:1. “华夏”到底是什么?“华夏”并非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更非固定的民族标签。它是一个流动的、融合的文化概念,是关于“中国人”的自我.............
  • 回答
    陶寺文化是不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这个问题,就像在古老的迷雾中寻找一座早已消失的城池,总让人充满探索的冲动,也难免伴随着种种猜测和争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走进陶寺,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想象一下,在黄河中游,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早期国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陶寺遗址,它位于山西襄汾,距今大约43.............
  • 回答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当我们审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范式转移”式的、如同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能够重塑整个科学研究框架的科学家时,答案就变得复杂起来。直截了当地说,在传统意义上,华夏文明并没有出现像牛.............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探讨文明史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观点,但要说近现代世界的成果“几乎”都来自古希腊古罗马,而华夏文明的贡献“忽略不计”,这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片面了。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文明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养分中前进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看待,这个角度.............
  • 回答
    清朝的出现,对于绵延数千年的华夏文明而言,究竟是文化的断裂,还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一次复杂演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历史的洪流总是充满了交织与碰撞,文化的传承与变革更是如同水流般,时而激荡,时而迂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清朝的统治者——满族,并非汉族。他们的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